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随访43例病人的45个颅内动脉瘤GDC栓塞后的价值.材料和方法: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回顾研究43例病人的45个颅内动脉瘤(前循环34个,后循环11个)MRA检查.所有的病人在GDC栓塞治疗后9个月之内的同一周行DSA和MRA检查,这期间不作处理.分析弹簧圈内残余血流、载瘤动脉和邻近动脉血流,MRA以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和源图像为基础.结果:所有病例中,MRA能提供良好的信息.对于动脉瘤的分析,MRA的敏感性、特征性、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诊断弹簧圈内残余血流分别为87.5%、100%、100%、97%,诊断瘤颈的残余血流分别为90%、100%、100%、97%.对于动脉通畅性分析,MRA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价值,载瘤动脉分别是90.5%和100%,邻近动脉分别是85.7%和100%.结论:在随访GDC栓塞的动脉瘤中,MRA可以作为一个筛选手段,提高检查效率,减少病人的随访风险.  相似文献   

2.
弹簧圈栓塞术已逐步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有效手段。术后长期规律的随访是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特别是辅以3D重组(VR)技术的旋转DSA被认为是目前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的金标准,但它为有创性检查,重复施行不是理想的方法。而MR血管成像(MRA)在显示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残腔存在与否方面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望成为随访中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因此研究者建议将MRA纳入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3D-TOFMR血管成像(MRA)序列检查和3T对比增强MRA(CE-MRA)序列检查与作为金标准的DSA比较。方法 96例病人126个动脉瘤[57例女性,39例男性;年龄25~75岁,平均(51.3±11.3)岁]进行DSA、3D-TOF和CE-MRA的新序列检查。核心实验室对动脉瘤闭塞的质量进行独立、不记名评估。结果使用DSA(金标准技术)检查显示,57个动脉瘤完全闭塞(45.2%),34个动脉瘤在颈部有残留(27.0%),35个动脉瘤存在动脉瘤残留(27.8%)。3D-TOF和CE-MRA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非常相似。3D-TOF(95.2%)检查弹簧圈可视性比CE-MRA(23.0%)更好(P<0.001)。此外,3D-TOF(4.0%)的人为所致伪影比CE-MRA(11.9%;P=0.012)少。结论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病人的3T新序列检查显示,3D-TOFMRA与CE-MRA评价动脉瘤闭塞是一样的,但3D-TOF弹簧圈能见度较高。因此,建议使用3T3D-TOF对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病人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随访43例病人的45个颅内动脉瘤GDC栓塞后的价值。材料和方法: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回顾研究43例病人的45个颅内动脉瘤(前循环34个,后循环11个)MRA检查。所有的病人在GDC栓塞治疗后9个月之内的同一周行DSA和MRA检查,这期间不作处理。分析弹簧圈内残余血流、载瘤动脉和邻近动脉血流,MRA以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和源图像为基础。结果:所有病例中,MRA能提供良好的信息。对于动脉瘤的分析,MRA的敏感性、特征性、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诊断弹簧圈内残余血流分别为87.5%、100%、100%、97%,诊断瘤颈的残余血流分别为90%、100%、100%、97%。对于动脉通畅性分析,MRA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价值,载瘤动脉分别是90.5%和100%,邻近动脉分别是85.7%和100%。结论:在随访GDC栓塞的动脉瘤中,MRA可以作为一个筛选手段,提高检查效率,减少病人的随访风险。  相似文献   

5.
弹簧圈栓塞术已逐步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有效手段。术后长期规律的随访是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特别是辅以3D重组(VR)技术的旋转DSA被认为是目前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的金标准,但它为有创性检查,重复施行不是理想的方法。而MR血管成像(MRA)在显示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残腔存在与否方面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望成为随访中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因此研究者建议将MRA纳入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和探讨一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5年9月-2010年6月收治的18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44个动脉瘤行一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32个,颅内支架(LEO支架或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12个。术后3~12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全部病例栓塞成功。12枚支架到位满意。38个动脉瘤完全闭塞,5个闭塞95%以上,1个闭塞95%以下。无手术并发症,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临床随访3~12个月无动脉瘤再出血或脑血栓形成,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9例无动脉瘤复发及支架狭窄。结论一期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评价3.0T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的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共165例SAH病人在DSA前先进行三维时间飞跃法MRA(3D-TOF-MRA)检查,并判断动脉瘤是否适合弹簧圈栓塞(用或不用球囊或支架辅助)、外科夹闭或保守治疗。将根据3D-TOF-MRA制定的治疗方案与实际采取的治疗方案或通过DSA制定的治疗方案相比较。  相似文献   

8.
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CT以及DS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65例,66个动脉瘤。在神经安定麻醉和全身肝素化的条件下,经Tracker-10或Tracker-18微导管放置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对脑动脉瘤患者进行栓塞治疗,手术在DSA动态监视下完成。结果:66个动脉瘤中,瘤体大小为3.5mm×3.8mm~5.4mm×4.5mm。64例栓塞成功,成功率为97%;2例因载瘤动脉严重痉挛而失败(3%),其中100%闭塞48个(72.7%);栓塞程度达95%以上9个(13.6%);90%闭塞7个(10.6%)。术后回访3~24个月,未发现蛛网膜下腔再次出血。结论: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徐钐  陆建平  刘琦  王莉  金爱国   《放射学实践》2010,25(2):136-139
目的:评价DCE—MR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DCE—MRA和DSA随访图像,以DSA为诊断标准,比较两者的随访结果,评价DCE—MRA随访的准确性。DCE—MRA的原始图像减影后行VR、MIP重建,并结合原始图像。结果:56例患者共61个动脉瘤进行了栓塞治疗,随访中发现40个动脉瘤完全栏塞,12个瘤颈残留,9个瘤体复发,动脉瘤的复发率为14.75%。DCE-MRA与DSA随访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k=0.871,P〈0.005),DCE—MRA随访的准确率达到93.4%,假阳性和假阴性各2例。结论:DCE—MRA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一种无创、可靠、快速的影像随访方法,有助于监测术后瘤颈残留和瘤体复发,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囊状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价值和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和上海华山医院2004年7月-2008年5月.因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就诊,经全脑DSA检查,确诊颅内囊状动脉瘤138例患者,共149枚动脉瘤.(剔除<2mm的微小动脉瘤患者);并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128枚(86%)囊性动脉瘤完全栓塞;12枚(8%)95%栓塞;9枚(6%)栓塞小于95%,其中4个为宽颈动脉瘤,5个为宽颈大动脉瘤.138例患者中93例(67.4%)患者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随访,DSA随访从6~36个月,平均16.8个月.其中4例(4.3%)复发,但均无再次破裂出血发生.结论 颅内囊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并中期随访提示颅内破裂囊性动脉瘤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破裂囊性动脉瘤栓塞的重点是栓塞瘤颈和载瘤动脉相邻的真性动脉瘤,远端如形成动脉瘤囊泡或假囊,栓塞时无需栓塞或致密栓塞.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