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骨折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0-55岁,平均32岁。术中利用寰枢椎椎弓根钉的提拉及牵引作用对移位的寰枢椎进行复位。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5个月。伤口均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术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四肢症状,术后6个月21例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术后6个月,ASIA评分的运动、轻触及针刺评分分别是99.45±0.27、111.09±0.47、111.11±0.58,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VAS及NDI评分分别为1.04±0.38、12.56±2.24,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影像学检查示内固定位置好,未见寰枢关节不稳。结论: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可以有效恢复寰枢椎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并发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8-12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寰枢椎不稳,术中稳定寰枢椎复合体,在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间植骨。结果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术中、术后均未发现椎动脉、脊髓、神经根损伤,颈部疼痛、僵硬及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为(7.7±0.8)分,术后3个月改善为(14.6±0.7)分,术后1年为(15.3±0.8)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76.3±5.4)%,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为(83.5±7.3)%。本组寰椎、枢椎各置入64枚椎弓根钉,术后复查寰椎60枚椎弓根钉位置良好、枢椎64枚椎弓根钉位置良好,寰椎4枚椎弓根钉穿入椎动脉孔内侧约1 mm,考虑与内倾角度不足,但按置钉标准位置仍属于良好。27例行后路植骨者均骨性融合,5例因枢椎骨折脱位行C1~3固定且未植骨者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后拆除内固定物。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能显著增强寰枢椎稳定性,且复位满意、固定节段短、植骨融合率高,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与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方法对21例寰枢椎不稳行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与融合术。结果本组平均随访23个月,神经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螺钉位置良好,6个月后患者均获植骨融合;术后8个月JOA评分(13.9±2.1)分。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是寰枢椎后路固定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应用经后路寰枢椎椎板减压联合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提拉复位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并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11—2013-05对7例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合并颈髓损伤应用经后路寰枢椎椎板减压联合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提拉复位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检查寰枢椎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血管及脊髓神经的损伤。所有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较理想,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以及骨折不愈合。结论后路寰枢椎椎板减压联合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术中提拉复位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并颈髓损伤比较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手术方法、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融合治疗32例寰枢椎失稳患者,术中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取自体髂骨行椎板间植骨。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 32例128枚螺钉成功置入,复位满意,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患者全部获327个月定期随访,螺钉位置良好,钉棒无松动、断裂,术后36个月均获植骨融合。术前JOA评分(8.6±2.8)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14.9±1.8)分,恢复率76%92%,平均83%。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固定牢靠、植骨融合率高等特点,有利于稳定寰枢关节及脊髓功能的恢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寰枢椎失稳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对15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施行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 本组随访10~23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均在3~6个月寰枢椎融合,未见复位丢失、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情况.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单侧枢椎棘突椎板钉加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4月,采用枢椎棘突椎板钉结合寰枢椎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10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16~62岁,平均39岁;单侧椎动脉高跨畸形伴寰枢椎不稳定7例,枢椎单侧关节突破坏累及椎弓根致寰枢椎不稳定3例。患者均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及疼痛,VAS评分1~8分,平均(3.70±2.11)分,其中3例伴肌力下降及感觉异常。术前常规行影像学检查,术后7 d及1、3、6、12个月行X线和CT检查,了解内固定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VAS评分。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3个月。术中无一例发生颈脊髓和椎动脉损伤,除1例颈部肌肉肥厚者需另开软组织通道置入螺钉外,其余均一次性置钉成功。1例术后第3天切口出现渗液,考虑为同种异体骨排异反应,对症换药后5天停止渗液,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VAS评分(1.01±0.89)分,较术前明显减轻。术后X线片示颈椎序列恢复良好,CT示1例患者寰椎椎弓根钉道内侧皮质破损,椎管未侵犯,余螺钉位置正常;术后6个月X线片及CT检查均见骨性融合。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单侧枢椎棘突椎板钉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症的置钉方法及疗效.方法 应用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症25例.结果 25例100枚螺钉均成功置入,术后4~6个月植骨融合,未发现钉棒断裂及松动.结论 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可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症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枢椎椎弓根钉板系统结合对侧枢椎椎板钉棒系统在寰枢关节及枕颈固定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后路单侧椎弓根钉板系统结合对侧枢椎椎板钉棒系统寰枢椎固定及枕颈固定11例,新鲜Ⅱ型齿突骨折5例,陈旧性齿突骨折3例,寰椎枕骨化畸形2例,寰枢椎不稳1例。单侧椎弓根发育狭小者6例,单侧椎动脉优势型2例,一侧椎动脉高跨2例,寰椎枕骨化畸形寰枢关节脱位行钉板系统固定失效后再次手术1例。寰枢椎固定9例,枕颈固定2例,1例难复型寰枢关节脱位行经口咽前路松解+后路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术后内固定失效行翻修手术。全部患者行后路寰枢或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术。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变化,术后随访X线片及CT,观察寰枢椎复位及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6个月。全组患者无一例发生脊髓或椎动脉损伤,寰枢椎得到解剖复位,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JOA评分13~16分,平均14.9分,术前、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为76%~92%,平均83%,术后半年复查CT显示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寰枢椎失稳或复位丢失征象,固定螺钉位置良好。结论单侧枢椎椎弓根钉板系统结合对侧枢椎椎板钉棒系统行寰枢关节及枕颈固定临床疗效可靠,但缺少临床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0.
背景: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常需要手术治疗,但目前缺乏操作简单且安全有效的寰枢椎内固定方式。 目的:评估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2年6月采用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l1例。对脱位复位情况、内固定植骨融合率、JOA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估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 结果:11例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7个月,平均25个月,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术后疼痛和神经症状均得到缓解,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寰枢椎均融合。 结论: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经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寰椎侧块及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定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10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定患者采用经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10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 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可以即刻重建寰枢椎稳定性,疗效满意,为治疗创伤性寰枢椎失稳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对11例上颈椎不稳患者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复位。术中寰枢椎椎弓根的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开18~20 mm、后弓上缘下4 mm交点处,矢状面上螺钉向头侧倾斜约5°,与矢状面夹角10°;枢椎进钉点为枢椎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为20~25°,与横断面夹角30~35°。椎弓根钉直径3.5 mm,寰椎、枢椎椎弓根钉长22~28 mm。结果随访5~34个月,11例均植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后JOA评分:优7例,良2例,可2例。结论采用寰枢椎多轴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具有固定牢固、固定节段短和三维固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失稳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寰枢椎椎弓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10年3月对收治的32例寰枢椎失稳患者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治疗,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8~66岁,平均42.5岁;齿状突骨折18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7例,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致寰枢椎不稳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失稳。术前JOA评分4~14分,平均(9.1±0.3)分。术前完善颈椎X线(包括动力位片)、螺旋CT三维重建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在CT轴位片上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点、置入角度及钉道长度等数据进行测量,并行颅骨牵引术。手术在全麻下进行,直视下完成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复位和植骨融合,植骨块被向后预弯的横联紧紧卡压于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棘突之间。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32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螺钉128枚,无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发生。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11~17分,平均(15.9±0.2)分,平均改善率为86.1%。骨折的齿状突均完全愈合,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和松动。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有效方法,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相对安全方便、融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松解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6年7月共收治11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临床症状均有四肢麻木并进行性加重.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6~12分.平均8.5分,均施行经13咽前路寰枢椎松解,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进一步提拉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并进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观察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3h,平均出血量630ml,术中出现硬膜破裂l例,椎弓根钉切割1例,未出现椎动脉损伤和脊髓损伤加重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1年时神经功能JOA评分10-17分,平均13.5分,平均改善率58.8%.手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旋转范围为80.~120.,平均100..所有患者均获得解剖复位、植骨融合,无内固定失败者.结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松解复位后路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融合固定治疗Ⅱ型齿突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02-2014-04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融合固定治疗Ⅱ型齿突骨折19例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7例,年龄28~75岁,平均51.5岁;交通伤10例,高处坠落伤7例,打击伤2例;均有颈痛、颈部活动受限,但无肢体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伤后6~21 d,平均12 d,行一期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植骨内固定术,3例一侧椎动脉高跨者用椎板钉固定。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骨折复位、内固定及并发症,对比术前、术后及随访的影像学资料,评价骨折复位、骨折愈合、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情况。结果 1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骨折复位满意。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14.2±4.6)个月。骨折骨性愈合时间5~13个月,平均(7.5±2.8)个月,植骨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5±2.4)个月。手术后患者颈痛症状明显改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自术前的平均(7.5±1.1)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1.2±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见寰枢椎不稳、骨折复位丢失、内固定失败。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植骨融合固定治疗Ⅱ型齿突骨折,近期临床疗效肯定,但对寰枢椎的旋转活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发生,术后枕颈部不适症状均不同程度消失,受损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明显。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18±6)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螺钉断裂、松动或移位,颈椎复位满意,无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发生,全部获得骨性融合;颈椎屈曲功能良好,旋转功能轻度受限。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2月~2010年6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C1、2不稳21例,其中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14例(陈旧性骨折11例,新鲜骨折3例),Ⅲ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并寰枢椎不稳6例。结果 21例共置入螺钉82枚,其中有1例6岁儿童在寰椎后弓上2个挂钩。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7个月,术后JOA评分14~17分,平均14.8分。无感染,未发生与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并发症,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21例植骨者术后随访均已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难复性脱位患者先行前路松解术再经后路手术可获得良好的复位与融合;小儿亦可行该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成人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27例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女性7例,男性20例,年龄29~78岁(54.1±10.8岁)。以横韧带断裂作为不稳定的标准,其中单纯不稳定性寰椎骨折16例,寰椎骨折合并枢椎齿状突骨折10例,合并枢椎Hangman骨折1例。致伤因素为交通伤6例,高处坠落伤20例,重物砸伤1例。均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手术,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的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和植骨融合情况、有无内固定物松动和/或断裂以及伤口感染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89~125min(103.7±9.3min),术中出血90~180ml(135.6±24.2ml),未出现椎动脉损伤、脊髓损伤或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21.6 3±4.64个月),随访期内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和伤口感染等情况,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前颈部疼痛VAS评分6.70±0.70分,术后3个月随访时为1.59±0.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JOA评分为10.85±1.11分,术后3个月随访时JOA评分为15.96±0.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手术对成人不稳定性寰椎骨折能重建良好的上颈椎稳定性,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近期疗效观察。方法12例中Ⅱ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5例,齿状突不连3例,横韧带损伤4例。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置入螺钉,以连接板将寰枢椎固定螺钉锁定,使寰枢椎得到稳定,在寰枢椎后弓间植入颗粒状骨。结果12例全部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0·5个月,均获骨性融合。1例术后出现枕大神经疼痛,经治疗1个月后痊愈。9例脊髓功能明显改善,2例略有改善,1例无变化。结论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可以使寰枢椎即刻得到坚强的三维稳定,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单纯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评价其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28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于寰枢椎板间植骨融合。随访颈椎X线、CT、MRI观察复位及脊髓减压情况,测量寰枢椎管最小矢状径及CMA改善状况,观察植骨愈合情况及JOA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45±37)min(115~210 min);手术平均失血量(205±65)ml(140~290 ml)。术中无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发生,所有患者寰枢椎弓根螺钉成功置入,23位患者(82%)寰枢关节完全复位,所有患者脊髓减压满意。术后随访平均25.6(12~36)个月。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脱位复发。在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6±2.2改善到14.8±1.8(P<0.0005),平均改善率为73.8%;寰枢椎管最小矢状径由术前平均(9.3±4.2)mm改善到(18.6±3.2)mm(P<0.0005)。CMA由术前平均115.2°±12.5°改善到153.6°±9.3°(P<0.05)。结论采用单纯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可有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