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摘要目的评价采用非心电门控128层CT主动脉成像在行快速扫描及迭代重建时的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材料与方法对480例病人行非心电门控主动脉CT动脉成像,利用定性及定量的方法来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辐射剂量方面则是与采用心电门控的主动脉CT血管成像的病人(126例)及之前利用其他CT扫描的主动脉成像病人(339例)的剂量进行评价与对比。结果在影像质量方面(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模拟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 成像(CCTA),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 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63 例病人[心率(HR)为65~75 次/min,心率变异性(HRv)<5次/min,钙化积分<400 分]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CTA,扫描结束后以R-R 间期60%的相位为中心,按400 ms 占据曝光平均心率R-R 间期的比例以5%的间隔重建期相,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对所有重建的图像进行评分(5 分制:5分为优,1 分为差),以统计描述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所占比例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 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共有822 个冠状动脉节段参与评分,平均得分4.15±0.72,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比例为97.76%.结论 中等心率下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通过预设60%采集期相,重叠时间设置为200 ms 可以重建出满足诊断的图像,且理论上可以大幅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对31例患者行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将患者分为2组:A组心率≤75次/min,选择R-R间期的70%扫描;B组心率>75次/min,选择R-R间期的40%扫描.2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利用双盲法、以4分法评定系统对冠状动脉15支分支血管成像质量进行评分,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2组总CT剂量指数(CTDIvol)及有效剂量(ED)均值.结果 31例患者,共纳入分析的血管节段为437段,共有408支(93.4%)冠状动脉节段可满足影像学评价,29支(6.6%)冠状动脉节段不能满足影像学评价,其中A组共226个节段,12个节段(5.3%)不能评价,B组共211个节段,17个节段(8.1%)不能评价;31例患者冠状动脉均分3.57±0.64;其中A组冠状动脉均分(3.65±0.39)与B组冠状动脉均分(3.41±0.4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P=0.12);在A、B 2组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对照时,只有第10段2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P<0.05).CTDIvol均值为(18.88±5.04) mGy,有效剂量为(4.31±1.05) mSv.结论 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无需控制心率情况下可得到满足临床诊断的冠状动脉图像,加之低的辐射剂量有望成为冠状动脉CT成像常规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照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或无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标准螺距扫描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瓣膜复合体CT血管成像(CTA)的影像质量和射线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心率选择不同的心电门控,以达到最佳的图像质量和最小的射线剂量。方法对100例不同心率临床怀疑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患者进行不同的心电门控扫描,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及Circulation软件分析。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根据不同心率采用不同的心电门控,尽可能使冠状动脉显示良好的重建方法,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则直接重建,评价1 000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图像质量为1级占73.3%(733/1 000),2级占14.2%(142/1 000),3级者占12.5%(125/1 000);图像质量为2级和3级的节段多由选择了不合适的心电门控方法所致。结论心率在70次以下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图像质量较好,辐射剂量低;心率在70~100次之间用选择性回顾性心电门控(R-R间期70%~80%)方法图像质量较好,辐射剂量超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方法;心率超过100次最好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图像质量较好,但辐射剂量最大,但图像质量好,检查不容易失败。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模拟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CCTA),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3例病人[心率(HR)为65~75次/min,心率变异性(HRv)〈5次/min,钙化积分〈400分]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CTA,扫描结束后以R-R间期60%的相位为中心,按400ms占据曝光平均心率R-R间期的比例以5%的间隔重建期相,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对所有重建的图像进行评分(5分制:5分为优,1分为差),以统计描述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所占比例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共有822个冠状动脉节段参与评分,平均得分4.15±0.72,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比例为97.76%。结论中等心率下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通过预设60%采集期相,重叠时间设置为200ms可以重建出满足诊断的图像,且理论上可以大幅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两种方法行冠状动脉CT成像,比较两者的成像质量与辐射剂量。资料与方法 7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每组35例,两组心率均<70次/min,记录两组的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两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有效剂量分别为(2.5±0.7)mSv和(9.6±1.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平均ED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较回顾性心电门控组低74.4%。结论心率在一定范围内(﹤70次/min),256层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够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冠状动脉CTA图像,并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在冠状动脉支架随访中的可行性。方法 77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按照心率不同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及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比较两组图像支架内及支架近端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支架内CT值净增比(SAI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定量数据表示为平均数±标准差。结果回顾性心电门控组的心率快于前瞻性心电门控组(P 0. 05)。两组图像支架内及支架近端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支架内CT值净增比(SAIR)以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 40±0. 99) m Sv,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方案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前瞻性心电门控MSCT冠状动脉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CT硬件水平的提升使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得以广泛应用,而传统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高辐射剂量一直是令人担忧的问题。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在影像质量无差别的情况下可以大幅降低病人受线剂量,具有替代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潜在价值。目前,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的研究主要针对影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两方面进行。64层以上机型的投入使用将会对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对不同心率的急性胸痛患者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对42例急性胸痛患者进行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并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心率≤75次/min,采集时相选择70%R-R间期,心电脉冲窗设为62%~78%,B组患者心率>75次/min,采集时相选择40%R-R间期,心电脉冲窗设为32%~48%。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两组患者的肺动脉、主动脉、冠状动脉进行靶重组,评价图像质量,并进行诊断,同时计算出辐射剂量;应用χ2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图像的诊断价值,其中16例冠状动脉结果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结果仅1例主动脉CT值未达到诊断标准,两组肺动脉、主动脉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54、0.700,P值均>0.05);A、B两组可评价冠状动脉节段分别为278/284(97.89%)、297/307(9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6例冠状动脉结果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有较好的一致性;患者接受的平均有效剂量为(8.67±2.54)mSv。结论 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在无需控制心率情况下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