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俞穴概述     
<正>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之间气血贯注、内外相应的联系在针灸治疗中有重要意义。现将背俞穴名称、定位、应用等概述如下。1背俞穴名称及位置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但仅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至于六腑背俞穴《素问.气府论》只提出"六府之俞各六",尚未列出具体穴名和位置,至王叔和的《脉经》才补充了六腑背俞穴中的大肠俞、小肠  相似文献   

2.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募穴位于胸腹部,二者都是脏腑之气直接输注的部位,与脏腑关系密切。脏腑发生疾病时,可在相应的背俞穴、募穴出现反应,某一脏腑有病时,可在相应的背俞穴、募穴进行治疗。俞募配穴法,是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常常配合使用的临床配穴方法,其属于前后配穴法的范畴。五脏俞穴加膈俞穴由双侧肺、心、肝、脾、肾五脏的背俞穴加膈俞穴组成,可从整体上调节五脏、振奋人体正气,进而达到气血双调、阴阳平衡之目的。针刺五脏俞穴加膈俞穴可以达到阴病行阳的目的,从而治疗五脏虚损。刺募补虚法是王老用于调补“五劳七伤”之法,是通过刺激募穴达到深度调整脏腑精气,肃肺、养心、健脾、和胃、疏肝、补肾、理肠、利膀胱,补虚健体的治疗方法。应用的募穴包括:中府穴、膻中穴、巨阙穴、期门穴、章门穴、天枢穴、中脘穴、关元穴、中极穴。募穴既是脏腑气血汇聚之处,也是邪气外泄之门枢,刺之既可深度调整脏腑精气,补虚健体,也可祛除邪气、和畅六腑。临床将已故针灸大家王乐亭先生创制的五脏俞穴加膈俞穴及其刺募补虚法相配合,加减运用于虚实夹杂的多种疼痛类疾病的治疗中,通补兼施,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膈俞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般情况 膈俞穴出自<灵枢·背输>,为足太阳膀胱经第17号穴;背俞穴之一;八会之血会穴.别名七焦之间.<会元针灸学>云:"膈俞者……即横膈之所系于背,膈者过也,足太阳之所过,故名膈俞".很得体地说明其内应横膈,横膈自此系于背,又主膈肌之病,故而命名为膈俞.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针刺或艾灸膈俞穴对低白模型大鼠提升白细胞和增强骨髓增殖功能的作用。方法 选用Wister大鼠为实验对象,用环磷酰胺(CTX)腹腔注射造成白细胞减少及免疫功能抑制模型,分组处理后,在不同时相进行白细胞计数,并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以评估针刺或艾灸膈俞穴的升白及增强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结果 针刺、艾灸膈俞穴及常规西药治疗均可显著提升白细胞、增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且艾灸膈俞穴组疗效优于针刺膈俞穴组及常规西药对照组(P<0. 05)。结论 艾灸膈俞穴可明显提升低白模型大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5.
膈俞穴注射对脑梗塞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膈俞穴注射川芎嗪注射液及电针膈俞穴对脑梗塞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观察 ,证实两种方法均能使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明显降低 (  P <0 .0 5 ,P <0 .0 1) ,而以膈俞穴注射影响更大 ,两组治疗前后差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 5 ,P<0 .0 1)  相似文献   

6.
膈俞穴埋针治疗膈肌痉挛6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膈俞穴埋针治疗膈肌痉挛65例河北省任邱市华油综合二处医院陈龙李文丽△(062552)关键词膈肌痉挛;针灸治疗;膈俞穴;埋针隔肌痛挛是一种不自主的膈肌间歇性收缩而引起的疾病。笔者运用膈俞穴埋针法治疗该病65例,效果满意,兹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65例...  相似文献   

7.
电针内关公孙穴治疗顽固性呃逆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国伟 《陕西中医》1995,16(1):30-30
通过电针内关、公孙穴与电针膈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对比观察,证实电针内关、公孙穴组治疗效果优于电针膈俞穴组(P<0.05),其治愈天数亦少于电针膈俞穴组(P<0.05)。  相似文献   

8.
自《难经·四十五难》言“血会鬲俞”后,历代诸多针灸医籍中均描述了膈俞穴擅治血病,并强调了膈俞的活血化瘀作用。为进一步了解膈俞的临床使用情况,笔者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检索1979~2012年间相关文献8284篇,发现膈俞穴适应症广泛,  相似文献   

9.
膈俞穴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膈俞穴是针灸临床常用穴.日前.国家中管局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穴典》腧穴主治临床研究项目已将膈俞穴纳入首批招标的36穴之中.本文将有关膈俞穴占籍记载及近20年的临床应用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近年来膈俞穴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从临床治疗及机理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应用膈俞治疗的广泛适应症和所取得的确切疗效,并进一步阐发了其功效特征及作用机理.为适应今后临床穴位治疗应用规范化的趋势,还对膈俞的应用提出了见解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膈俞穴活血化瘀作用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针刺膈俞穴治疗血瘀证的是主免疫指标观察,证明膈俞穴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方法 将65例血瘀证患者随机分成针刺膈俞穴组33例和口服龙血竭组32例,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6-K-P、TXB2含量和6-K-P/TXB2值,另选2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针刺膈俞穴治疗血瘀证疗效优于口服龙血竭(P<0.01);针刺膈俞穴能使血瘀证患者血浆6-K-P含量和6-K-P/TXB2值明显上升(P<0.01),血浆TXB2含量有所下降(P<0.05)。结论 针刺膈俞穴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针刺或艾灸膈俞穴对低白细胞模型大鼠提升白细胞和增强骨髓增殖功能的作用。方法:选用Wistcr大鼠为实验对象,用环磷酰胺(CTX)腹腔注射造成白细胞减少及免疫功能抑制模型,分组处理后,在不同时相进行白细胞计数,并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以评估针刺或艾灸膈俞穴的升白及增强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结果:针刺、艾灸膈俞穴及常规西药治疗均可显著提升白细胞、增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且艾灸膈俞穴组疗效优于针刺膈俞穴组及常规西药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膈俞穴可明显提升低白模型大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13.
闪罐合膈俞穴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27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闪罐合膈俞穴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取肺俞、膈俞、肝俞、章门等穴,循序闪罐3~5分钟后,膈俞穴刺络放血,1次/d,3次为1个疗程。结果:本组27例患者治愈25例,好转l例,无效l例,总有效率96.30%。结论:闪罐合膈俞穴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方法:针刺膈俞、脾俞、胃俞、肾俞、肺俞、肝俞穴。结果:总有效率97.1%。结论:针刺背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俞"穴命名的源流反复推经求义,结合现代经络俞穴的研究成果,深入地阐述了"俞"有应答、对应之意,"俞"穴的实质可能是人体的脏腑、器官和组织在所对应的距离该脏腑、器官和组织最近的局部体表的对应点.据此提出所有穴位的本质,可能是人体的脏腑、器官和组织在所对应的距离该脏腑、器官和组织最近的局部体表的"投影"点区这一假说.并对经络腧穴的实质探讨和研究的现况进行了深刻地反思.  相似文献   

16.
膈俞穴按摩治疗胆绞痛疗效总结刘文泰,李丽华,吴红刘庆海(050091)关键词:胆绞痛,膈俞,按摩胆道蛔虫病、胆石症和胆系感染,常引起剧烈胆绞痛。发作时,病人辗转哭闹、全身出汗、痛苦异常,西医治疗多用解痉药和镇痛药,但往往收效不佳。笔者用膈俞穴按摩法治...  相似文献   

17.
肺俞、膈俞点刺加拨火罐治疗腹型瘾疹56例临床观察150040黑龙江中医学院冯永喜主题词瘾疹/针灸疗法,拔罐疗法,肺俞穴,膈俞穴瘾疹即现代医学荨麻疹,其临床特点是皮肤突然出现风团,伴有奇痒,时起时消,消退后不留痕迹、兼有腹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腹泻...  相似文献   

18.
这次讲的是降"糖"五穴中最后一个腧穴。在我们熟知的十四经361个腧穴中是没有胰俞穴的,然而足太阳膀胱经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部位,即在膈俞穴与肝俞穴之间是一个空缺。2004年出版的《实用六解穴位辞典》,把胰俞作为腧穴名称收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测量直刺膈俞穴的危险深度,探讨左右、性别、身高、体质量、BMI指数与针刺危险深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0名成年志愿者按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每组各10人,将维生素E胶丸固定于双侧膈俞穴上,应用MRI断层技术测量膈俞穴的直刺危险深度并计算其安全深度。结果:男性组左侧膈俞穴直刺危险深度为(53.7±6.8)mm,右侧为(54.8±8.9)mm,女性组左侧为(39.9±7.2)mm,右侧为(42.1±9.5)mm;男性组左侧膈俞穴直刺安全深度为(40.3±5.1)mm,右侧为(41.1±6.7)mm,女性组左侧为(29.9±5.4)mm,右侧为(31.6±7.1)mm。膈俞穴直刺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在左、右侧穴位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组的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均明显大于女性组(P<0.05)。膈腧穴的直刺危险深度与身高、体质量及BMI指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膈俞穴的直刺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男女存在差别。膈俞穴的直刺危险深度与身高、体质量及BMI指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膈俞组、眼针组和眼针膈俞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收集顽固性呃逆患者6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平均分3组,每组20例患者。膈俞组体针针刺膈俞穴;眼针组眼针针刺双侧3、4、5、7区;眼针膈俞组针刺体针膈俞穴和双侧眼针3、4、5、7区。每位患者治疗至少7 d,随访2周,分别统计3组患者的疗效并加以对比。结果眼针膈俞组的总好转率高于眼针组、膈俞组,眼针膈俞组的总好转率分别与眼针组和膈俞组对比,疗效均有提高,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比单独使用眼针疗法或者单独使用膈俞穴疗法,眼针疗法配合膈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