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查颈动脉B超有粥样硬化斑块(IMT≥1.2mm)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例。干预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对照组不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及其他调脂治疗,并在患者出院后6,12个月复查颈动脉B超及血脂指标。结果干预组颈动脉动脉斑块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纽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纽治疗后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稳定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预防脑卒中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颖奇 《中国基层医药》2013,(23):3628-3629
目的观察蚓激酶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51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蚓激酶胶囊组(4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蚓激酶胶囊2粒,每天3次(均为饭前30min);阿托伐他汀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联合治疗组(5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蚓激酶胶囊2粒,每天3次;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患者均连续服药6个月,并均于服药前和服药后6个月接受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纤维蛋白原指标检测。观察比较各组用药前后斑块的数据及纤维蛋白原的数据。结果三组患者用药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逆转。蚓激酶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治疗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轻较其余两组更明显(t=1.677,P〈0.05)。用药三组纤维蛋白原指标均有下降(均P〈0.05),但联合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t=1.799,P〈0.05)。结论蚓激酶胶囊和阿托伐他汀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均有降低纤维蛋白原作用,且两药联合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蕾  徐朝义  高励 《中国药业》2010,19(7):9-10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98例,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对照组)、B组(常规治疗加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和C组(常规治疗加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6月后比较治疗前后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大小的变化。结果A组、B组、C组治疗后IMT分别为(1.08±0.16)mm,(0.96±0.11)mm,(0.92±0.09)mm,C组治疗后IMT较A组、B组及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C组总胆回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目醇(LDL—C)治疗后较A组降低。斑块大小治疗前后以及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长期每天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比10mg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将66例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1d1次,每晚睡前服。对照组服用非诺贝特胶囊0.1g,每日3次。为期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脂、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三酰甘油(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下降,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升高(P〈0.01),IMT、斑块面积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好的药物,不但可以降低血脂水平,还能降低斑块面积,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合并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低回声、不均质及强回声粥样斑块的作用。方法依据彩超将79例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38例,2组颈部彩超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46个,按超声检查的回声特性分成3类,低回声105个,不均质回声89个,强回声52个,治疗组均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d),和肠溶阿司匹林(100mg/d),对照组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d)。观察2组斑块在治疗6月,12月后颈动脉3类斑块缩小程度及不稳定粥样斑块比率有无改变。结果治疗6月后3组颈动脉3类斑块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稳定性斑块数目有所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月后低回声斑块大小及稳定性斑块数目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观察二组中阿托伐他汀对低回声颈动脉粥样硬化低回声斑块有缩小和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海  袁莉  方玲  魏达友  倪福文 《中国医药》2010,5(3):220-222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阿托伐他汀与银杏叶制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及血脂的影响,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的药物干预疗效。方法选择经超声检查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206例,然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其中对照组50例、阿托伐他汀组52例、银杏叶制剂组53例、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制剂组51例。对照组单用西药基础治疗,其他3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银杏叶(80mg,3次/d)、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剂量同前2组),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和血脂的变化,观察时问为6个月。结果阿托伐他汀组、银杏叶制剂组、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组颈动脉斑块、血脂定量下降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而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制剂组颈动脉斑块定量下降最明显,与其他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银杏叶均可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缩小,IMT变薄,且联合用药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治疗组3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治疗6个月以后颈动脉内中膜的变化和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在改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降低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和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选择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有粥样斑块形成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6例,氟伐他汀治疗组46例,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板块面积的变化。结果:氟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颈动脉IMT、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氟伐他汀可以明显减轻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从而缩小动脉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内动脉易损样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来本院就诊治疗的14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他汀组(65例)和联合用药治疗组(75例)。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单独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联合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的斑块面积和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均减少,且联合用药治疗组的面积小于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升高,且两组患者TG、TC、LDL-C、H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普罗布考联合用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血脂水平,同时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大剂量或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 )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后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STEMI并行急诊PCI术的患者共64例按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和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每组32例。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给予8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给予2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对2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试验( TIMI )血流分级、心电图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比较。结果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MACE发生率为6.2%(2/32),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MACE发生率为37.5%(12/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9.143,P<0.05)。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TIMI 0级、TIMI 1级患者比例分别为28.1%(9/32)、37.5%(12/32),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TIMI 0级、TIMI 1级患者比例分别为6.3%(2/32)、3.1(1/32)%,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患者TIMI 0级、TIMI 1级比例明显低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χ2=5.379、11.680,均P<0.05)。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TIMI 2级、TIMI 3级患者比例分别为21.8%(7/32)、12.5%(4/32),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TIMI 2级、TIMI 3级患者比例分别为46.9%(15/32)、43.8%(14/32),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患者TIMI 2级、TIMI 3级比例明显高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χ^2=4.433、7.729,均P<0.05)。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ST段抬高为(0.15±0.04)mm,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ST段抬高为(0.06±0.02)mm,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明显低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t=3.323, P<0.05);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ST段压低为(0.22±0.07)mm,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ST段压低为(0.07±0.02)mm,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明显低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t=3.451, P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斑块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使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IMT和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MT和斑块面积均明显减小, P〈0.05,治疗后B组患者IMT和斑块面积均小于A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减轻或消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两组均行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方案,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每晚睡前口服,连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并通过彩超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阿托伐他汀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阿托伐他汀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厚度和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斑块数量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具有降脂、抗炎作用,能改善血管内斑块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大小和厚度,阻断和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辛伐他汀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52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他汀组脑脑血管时间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辅治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将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糖尿病饮食、控制血糖和降压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每晚加服瑞舒伐他汀10mg,疗程12周。12周后观察2组颈动脉斑块的变化、血脂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最大厚度(Tmax)、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及血脂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MT、Tmax、Smax及血脂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对照组发生心肌梗死1例、脑梗死1例。治疗组肝功能转氨酶升高至2倍以内1例,停用瑞舒伐他汀后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瑞舒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A)患者血脂和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体检中心及门诊就诊时经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斑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疗程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变化。结果治疗后TC、TG、LDL-C、IMT及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水平并减小颈动脉斑块的面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在预防脑血管事件的作用。方法在我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选择58例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观察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为一个疗程,分别于第一个疗程和第二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稳定性及脑血管意外发生的情况。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第一个疗程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稳定性斑块的数目增多,且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斑块的大小及脑血管事件的发学意义生率两组之间差异不大;第二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稳定斑块的数目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都与对照组有很大的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内两种药物合用可以稳定斑块,两种药物长期合用可通过抑制血小板活性、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有效的缩小斑块、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吴卫  卢理英  邹颖 《海峡药学》2012,24(5):204-205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调脂作用.方法 选择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结果 治疗组颈动脉IMT在12个月后缩小显著(P<0.05).血脂变化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可以稳定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8.
阿托伐他汀治疗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脂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血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8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血脂患者予晚上临睡前服阿托伐他汀,剂量20mg,共24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动脉硬化指数(TC—HDL-C)/HDL-C、脂蛋白a[Lp(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治疗后为(0.68±0.18)mm,与治疗前(1.26±0.02)mm比较,P〈0.05,降低TC、LDL-C、TG、(TC—HDL-C)/HDL-C、Lp(a)水平(P〈0.05),升高HDL-C水平,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脑梗死患者2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00例.两组患者均以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普罗布考进行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由结果可知,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斑块厚度均获得了一定的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更佳(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明显,安全性高,优于阿托伐他汀单项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本院门诊诊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45例进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及护理。结果: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显著,护理干预同样重要,能够有效地提高对阿托伐他汀药物依从性,积极配合饮食、运动护理干预能够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