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文]《素问·奇病论》:“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选注]重身:王冰:“身重,谓身中有身,则  相似文献   

2.
“夺其食”语出《内经》 ,为治疗狂证的方法之一 ,历代注家多解释为禁食或节制饮食。但用禁食的方法来治狂证 ,与临床实际颇不符合 ,生疑求探。《素问病能论》云 :“帝曰 :病有怒狂者 ,此病安生 ?岐伯曰 :生于阳也。帝曰 :阳何以使人狂 ?岐伯曰 :阳气者 ,因暴折而难决 ,故善怒也 ,病名阳厥……。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夺其食即已 ,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 ,夫生铁洛者 ,下气疾也。”明 张景岳《类经》注 :“怒狂者 ,多怒而狂也 ,即詈骂不避亲疏之谓。阳气宜于畅达 ,若暴有折挫 ,则志无所申 ,或事有难决 ,则阳气被郁逆而向上 ,故为怒狂。病名…  相似文献   

3.
“热厥”是常见的儿科病证之一,《素问》日:“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从阴阳偏盛偏衰提出寒厥手足寒,热厥手足热的观点。而后世所说的寒厥、热厥从症状上来说皆为手足寒,从病理上则是内寒或内热所致。对于由热性病所致的热厥张仲景在《伤寒论,厥附篇》中说:“伤寒从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  相似文献   

4.
<正>古代医家告诫人们平时要注意养生保健,强调疾病必须早治,根据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防止面对疾病,不重视,不早治,随心所欲,患得患失,导致气血受损,精气消亡,病情由轻变重,难以治愈。原文:《黄帝内经·汤液醪醴论》"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  相似文献   

5.
1脾阴虚理论探讨根据阴阳学说和藏象学说理论中的一般规律,人体每一个脏与腑均含气血阴阳。无论是从功能或是物质的角度来看均是如此。但是历代医家对脾的认识与研究都比较重视对脾阳气的阐发,而对脾阴则比较忽略,造成重阳轻阴的局面,然而《素问·厥论篇》却有关于脾阴虚的论述。“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歧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腹水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举世公认的疑难病。研究它 ,攻克它 ,对于人类健康大有裨益。本文谈谈我的拙见 ,就教于方家。一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学的臌胀、水臌、气臌、血臌等范畴 ,历代中医典籍都有记载。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著作《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 ,就有黄帝与岐伯对臌胀的探讨 :“黄帝问曰 :有病心腹病 ,旦食则不能暮食 ,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 :名为臌胀。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 ,二剂已。帝曰 :其时有复发者何也 ?岐伯曰 :此饮食不节 ,故时有病也 ,虽然其病且已 ,时故当病 ,气聚于腹也。”《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7.
一则:"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太半而止,过者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相似文献   

8.
痢疾古时称为肠澼,如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氵啬)者曰死以藏期之’。此外更有大瘕泄、滞下等名,难经云‘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囿而不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中"厥"的含义有二:一为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一为厥逆,亦称厥冷,系四肢清冷不温,即肢厥.<伤寒论>第337条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逆又分寒厥、热厥.<素问@厥论>首先提出"热厥"一词,"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张仲景论及了外感病阳明实热内结致厥.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中指出温病热厥有三,其论补<内经>、仲景言之未尽.然厥证不同,治疗各异.兹依据<条辨>所论,对温病热厥证治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0.
邪毒内伏致顽痹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痹证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病等,其预后有如《素问·痹论》曰:“黄帝曰: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者间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临床上为何多种关节病因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最终导致关节变形、而致肢体废用?笔者认为邪毒内伏是不易根治且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1伏邪致痹源于《内经》伏邪学说溯源于《内经》。《灵枢·贼风》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必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  相似文献   

11.
虚热证治     
<正> 一、祖国医学对虚热的认识对虚热一征的认识和探讨,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素问·逆调论》说:“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盛,故热而烦满也。”《素问·调经论》说;“阴虚生内热奈何?妓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内热。”以上所说的内热、烦热均为虚热。后世医家并陆续有所阐发:张仲景创制小建中汤治疗“虚劳  相似文献   

12.
小儿肢厥,是指小儿四末清冷,甚或冷至肘膝,故称“厥逆”、“四逆“。临床上小儿肢厥并不少见。虽然肢厥只是许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症候,但是,如果临证时对引起肢厥的病因认识不清,总以阳虚寒盛统之,投予温阳救逆之品,则后果不堪设想。在此,仅将临床常见的引起肢厥的病证加以浅述,以求同道明辨。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又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说明了“厥”以手足发冷为特点,其病机是由于阴阳二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达于四肢,不能温运四末造成。导致阳气不达于四末的原因很多,仲景总结出十余种。如阴寒极盛,阻遏阳气之“脏厥”,阳气衰微的“寒厥”,痰湿内阻之“痰厥”,热邪郁遏之“热厥”,血虚寒  相似文献   

13.
厥证是由气血运行失常,阴阳失调所引起的病证。该病以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祖国医学关于四肢逆冷之厥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厥论》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趾)而于膝……”。又如《伤寒明理论》说:“伤寒厥者,何以明之?厥者,冷也,甚干四逆也”。本病多发于中年以后,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笔者临床遇此证,采用针灸疗法以涌泉穴为主,随证加减治疗,其效果较为满意,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运气南北政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 引言《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一段关于运气南北政寸尺脉不应的论述:“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故曰:知其要…  相似文献   

15.
辟积《太素》以“精绝辟积”四字断句,“煎厥”作“前厥”,注云:“夏日阳气盛时,入房过多则阳虚起,精绝辟积,生前厥之病。”又云:“前厥即前仆也。”天雄按:杨注误以精为男性之精液,故以入房过多释烦劳;辟积之义,《素问识》考证甚精,当从王本与“于夏”二字连文,《太素》文注并误。人体阳气,静则藏,藏则为精气;烦则张,张则为亢阳,绝者,离绝之义,阳张于外则离于内,阳离于阴,使阴中无阳,故曰精绝。与后文“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义同。夏月阳气本发泄于外,如果再加烦劳以摇阳根,天人相加,所以用“辟积”二  相似文献   

16.
研究《内经》,古人提出了许多重要方法,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条,就是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因为它有利于防止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有利于加深理解经文的意义。笔者仅此略陈浅识一二。一、结合临床理解经文《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故病异名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  相似文献   

17.
<正>双脚是人体健康、长寿的根基,脚是人体的小宇宙,是人体脏腑器官的一个缩影。天天洗脚胜吃补药脚是人体总的精气之源。《黄帝内经·厥论》中说:"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又说:"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这都说明双脚与周身阴阳、气血、经络联系密切。脚好全身则健,脚不好全身则败,所以脚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论厥,内容丰富,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值得认真学习和探讨。一、《伤寒论》厥的概念: 《伤寒论》337条曰:“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可见厥证必然有手足逆冷的症状。又《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寒则厥,厥则腹满死”;金匮真言论:“使人煎厥”, “使人薄厥”;调经论;“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这里的厥分别当作气逆,四肢厥冷,昏迷,不省人事解。厥的病理机制,《伤寒论》337条说:“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陈平伯解释为“盖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阴阳之气相贯,如环无端。若寒厥则阳不与阴相顺接,热厥则  相似文献   

19.
正双脚是人体健康、长寿的根基,也是人体脏腑器官的一个缩影,有人说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脚是人体总的精气之源中国著名医著《黄帝内经·厥论》中说:"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又说:"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这都说明双脚与周身阴阳、气血、经  相似文献   

20.
中医认为,手足发凉归属于"肢厥"范畴,《伤寒论》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实证的"厥证"有寒热之分,寒证乃由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不能达于四末所致,热证系由热盛伤津,热邪阻遏,阳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