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下降,不能将血液排出,静脉回流受阻,使脏器动脉系统血供不足,而静脉系统血脉淤阻为主要病理特征,以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水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心脏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症。我们在临床中根据其病理变化规律辨治,疗效明显,现简介如下:1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心气衰弱为主,标实以瘀水互结为主中医有"心衰"病名,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心脏门》说:"心衰则伏。"《金匮要略》云:"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  相似文献   

2.
1“血不利则为扩的出处与分析《金匾要略》曰:“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跌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骛清,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此段经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水气病形成的机理,一是肺气虚,致“寒水相搏”而成水肿;二是脾胃气衰,则“水谷不化”精微而为水湿,困于内水粪杂下,溢于外而为水肿;三是肾虚血少,三焦无肾气以温,而决该无权;膀航无肾气以化,州都失职;故在男子则表现为小便不利,在女子则经水不通。经乃血…  相似文献   

3.
益气化瘀利水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益气化瘀利水法的临床研究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132011)孙业成李馨刚孙立伟【关键词】益气化瘀利水法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老年病妇科病1理论依据益气化瘀利水的理论最早出自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篇“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肤阳脉伏,水谷...  相似文献   

4.
脉为气血之神,邪正之鉴,详查脉象,知常达变,有从有舍,对头痛的辨证、病情的判断及指导用药大有裨益。在六经辨证中,太阳头痛多见脉浮紧,少阳头痛多见脉弦细,阳明头痛多见脉浮缓长,太阴头痛多见脉沉缓,厥阴头痛多见脉浮缓,少阴头痛多见脉沉细。在八纲辨证中,外感头痛常见浮脉,风寒头痛多浮紧脉,风热头痛多浮数脉,风湿头痛多濡脉;内伤头痛多弦脉,其中,气血亏虚头痛以沉脉、细脉常见,亦有气虚外浮之浮脉,肾虚头痛可见尺脉沉细无力,肝阳头痛常见弦脉,或兼细脉、滑脉、数脉,火热头痛以洪、数、大之脉为主,痰浊头痛常见弦滑脉,亦常兼见数脉、紧脉、浮脉,瘀血头痛常见涩脉,或细涩脉,血少且瘀者可见结代脉。  相似文献   

5.
正1.风水相搏证: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无汗,肢节酸楚,小便不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疏风解表、利水消肿。越婢加术汤加减。2.风热水停证:眼睑浮肿,延及全身,来势迅速,发热,微恶风寒,咽喉红肿疼痛,身发疮疖,甚则溃烂,小便不利,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疏风情热、利水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蝉衣、片参等。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是最早系统论述出血证的医著,理、法、方、药赅备地辨证出血证.笔者现从病理病位、治法、禁忌等方面试析如下. 1 病理及病位 1.1 衄血衄血主要指鼻出血.<血痹虚痨病脉证并治第六>云:"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提出阴虚不能藏阳,虚阳上浮致衄.又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此为阴虚而阳热上浮致衄血.<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云:"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指出肝肾阴虚阳亢火动,热伤阳络则衄血.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春夏阳气外浮,若太过扰动血脉则致衄血;秋冬阳气内藏,若不能内藏甚或浮越不敛,迫血妄行致衄.还云:"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指出内伤出血,若脉见沉弦,为水不涵木,郁积化火,木火刑金,火升气逆,血上溢而见衄血.另外,提出:"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此乃心火亢盛,迫血妄行.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指出:"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古今医家皆认为,此系仲景借助于脉诊揭示水气病的预后,并众口一词地将"脉出"释为轻取可得、重按则无的一种脉象,是由水盛于内,真气涣散于外所致.如<金匮方论衍义>云:"所谓出者,非独为浮也,为经气离出其脏,沉之亦无有也";<金匮要略心典>曰:"出与浮迥异.浮者盛于上而弱于下,出则上有而下绝无也";叶霖在<金匮阙疑>中指出"水病脉出,真气离根也,非出浮之谓",而<高注金匮要略>在阐释水病脉出的机制时亦认为:"脉出,是水抬气鼓,其气血于在上、在外之象.真阳不得展舒以驱水,故死.  相似文献   

8.
30.论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原文]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原注”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134)  相似文献   

9.
脾约证别论     
<正> 《伤寒论》246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对于本证病机的认识,后世看法不一。成无己的注释对后世影响较大。云:“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此后注家在此基础上颇多阐发和引伸。如汪苓友云:按成注以胃强脾弱为脾约作解,推其意以胃中之邪热盛为阳强,故见脉浮,脾家之津液少为脾弱,故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金匮·中风历节病章》说:“风为面病之长,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相引,癖不遂”。面瘫病病因多因风邪而起,看临床询问其病史,多因受风所引起,故而此症属于中风范畴。  相似文献   

11.
人之脉象大体可从脉位、脉率、脉力、脉畅四个角度,分为浮和沉、迟和数、实和虚、滑和涩八种典型病脉,统称"八纲脉"。八纲脉为辨脉之提纲,可辨别病之表里、寒热、实虚、在气在血,为识脉辨证之捷径。证之临床,该方法提纲挈领,不仅有助于初学者去芜存菁,掌握脉学之要,而且直指临证,指导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2.
一、坡充(每题2分,共计10分) (一)《证治汇补》说:“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鑫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脯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二)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三)寒热往来,苔腻,白如积粉,其病机是(湿热秽浊之邪伏千膜原),用(开达旗原)法治疗,寒热往来,口苦烦渴,苔黄腻,其病机是(胆经郁热),用(清泄少阳或清胆泄热)法治疗。 (四)湿热证,壮热IJ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此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宜(白虎加苍术)汤。 (五)石淋的…  相似文献   

13.
六、常见病脉及主病临床常见的病脉有20种,为了便于学习,先介绍容易掌握的浮、沉、迟、数、虚、实6种脉,然后以这6种脉为纲,从脉位之浅深、脉率之快慢、脉搏之强度、脉象之形态及脉搏之节律5个方面,用比类法分类介绍其余各脉。 (一)六纲脉 1.浮脉 [脉象]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相似文献   

14.
八维脉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脉象的分类方法,古今医家均有研究。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以缓、急、大、小、滑、涩为纲;《难经》以浮、沉、长、短、滑、涩为纲;徐灵胎《洄溪脉学》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陈修园《医学实在易·持脉秘旨》以浮、沉、迟、数、细、大、长、短为纲;周学海《诊家直诀·八法总义》以“位、数、形、势”为纲。其中周学海提出的“盖求明脉理者,须先将位、数、形、势讲得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的指导思想,对后世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八维脉法从分析脉象的空间位置、时间位置、搏动状态三纲入手,综合归纳形成脉…  相似文献   

15.
37.论风湿相搏证 [原文]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鞭,“原注”一云脐下心下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174) 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说:“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本节风湿相搏的证,又说“若其人大便鞕,  相似文献   

16.
痢疾古时称为肠澼,如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氵啬)者曰死以藏期之’。此外更有大瘕泄、滞下等名,难经云‘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囿而不  相似文献   

17.
中风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对于本病的认识,虽在《内经》中早有论述,但有论无方。及至东汉·张仲景才较为完整地阐述了本症的症因脉治,他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说:“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发病主要从“内虚邪中”立论,偏重于“外风”。论中提出了治疗中风的7首方剂。统观这些方剂,多以  相似文献   

18.
[原文]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素·痿论》.[集注]唐·杨上善:心主血脉,心藏气热,今下血脉厥逆而上.下脉血气上行则下脉虚,故生脉痿,枢折脚胫缓不能履地.  相似文献   

19.
<正> 濡弱濡脉,极软而浮;弱脉,极软而沉;二者皆虚极、怯极之候也。人有精血亏而气欲浮越,如自汗、虚脱、崩漏、久虚外见虚热等症,古所谓阴虚阳浮者,是濡脉之候也。如精液亏而元气亦微,见症筋痿神索,虚怯畏冷,古所谓阴阳俱微者,是弱脉之候也。散细见散脉者,真气已离,不相统摄,其象如风花之散漫也。见细脉者,血液衰耗,脉管收小,其象如属丝之细也。按:细、微二脉,理解绝对不同。微属阳热气微之兆,而细是血少,脉管不能充分,故收束而细也。呕吐、胃虚、泄痢、精冷,是弱、微二脉所主之症,非细脉所主症也。时珍因陋就简,系之细脉条下,误  相似文献   

20.
附子汤系<伤寒论>中方,为"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而用之.从手足寒,脉沉的脉证上,司以看出本证的病理,主要是阳气虚弱,由于里阳不足,生阳之气陷而不举,所以脉沉,阳气虚衰,不能充达于四肢,则手足寒,阳气虚衰,水寒不化,寒湿留着于经脉骨节之间,故身体痛骨节疼,用附子汤:附子2枚、茯苓9g、人参6g、白术12g、芍药9g,水煎服,具有温经助阳、驱寒除湿止痛之功效,在临床上治疗骨节痛、骨痹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