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是攻邪派的代表医家,擅长以汗吐下三法攻邪治病,疗效显著。其所倡导的攻邪论要点有三:认为邪气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主张治病当以攻邪为首务,当邪气存在之时,切勿补正,以防助纣为虐;邪气祛,则病愈,正气自复。张氏此论,寓意深远,发人深省。奈何后世医家未能深究,不明所以,而诋毁者多。致使戴人攻邪疗疾之法渐渐湮没,良可叹也。张氏以攻为补,体现了精辟的辩证法思想。其云“下中自有补”、“陈祛而肠胃洁,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其治李德卿妻产后病泄年余,羸弱不堪,四肢瘦乏,无力以动,卧不能起,诸医皆以为…  相似文献   

2.
<正>气虚弱,抗邪无力是人体感染邪气和发病的根本原因,正邪交争关系到中风先兆、中风急性发作及中风恢复的全过程。黄燕教授提出:中风先兆,邪气不甚亢盛,正气亦不甚虚弱,邪正相持,治疗以祛邪为主;中风急性发作,人体正气渐弱,邪气渐旺,邪盛正衰,治疗应祛邪兼扶正;中风恢复期,人体正气渐盛,邪气渐衰,正胜邪退,治疗以扶正固本为要,兼以祛邪。  相似文献   

3.
文章所述急症,即指非创伤性急危重症,包括疾病急性发作期,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病症复杂,病情危重,具有"急速重危"特点。急症之治,虚实之辨更不能差以毫厘,临证之时,常恐攻实而伤正,补虚更助邪。然中医治病之本质,乃扶正祛邪,通过调动人体自身正气以对抗邪气,驱邪外出,而并非将疾病作为治疗对立面,故刘大新教授常言"急症亦勿忘扶正"。临证中应及时辨别急症,把握病证之标本、顺逆,注重顾护正气;若一味攻邪,过则损及正气,正不胜邪,病情急剧恶化;更有甚者,本非急危重症,攻伐太过而成坏病。学生从急症之病因、病机及当代人体质特点,结合跟师体会,浅议急症辨识诊治之策。  相似文献   

4.
正邪关系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继承和发扬中医正邪理论之精髓,补充历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和相关著作都未能充分反映正邪关系学术思想的缺陷,以利于认识和处理中医临床问题. 方法系统搜集和整理历代医家关于正邪关系的论述,对中医正邪关系理论进行了补充. 结果提出了无正则邪不显(邪气未引起正气即人体的物质和功能发生应答性的反应变化,则不能显示出邪气的性质和特征来)、正邪相争则症剧(某些症状的显现或剧烈显现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结果)、和则为正,不和则为邪(邪是相对于正而言的,邪是正的反面,邪气与正气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存在着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的观点. 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应注重正邪的相互转化,在诊断时通过病人就诊时所表现的证候即邪正之间的应答性变化来判断是何种邪气为患,在治疗中通过促成正气与邪气交争来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从而治病求本,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感冒为常多普疾病之一,目前仍缺乏有力的防治措施, 《内经》中指出:“正气为本,邪气为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提高机体抗御能力,力求未发扶正,已发攻邪,预防为主,进一步防治好感冒,以达直接和间接地减少各种并发病的发生。我组自1971年以来,采用本法防治感冒400例。 一、一般资料: 400例中,单纯感冒150例,经常感冒及原患有慢性气管炎、肾炎、风湿、心脏病等250例,其中男154  相似文献   

6.
风邪是恶性淋巴瘤发病中为首、为始的重要因素,并且在其转移中具有媒介传导的作用,故其治疗,应以祛风为法。由于恶性淋巴瘤的形成并非风邪单一因素,所以在祛风的同时,应配合扶正、化痰、祛瘀、解毒等其他治法。在恶性淋巴瘤的早期,正邪交争,正气尚存,邪气强盛,应以祛风攻邪为主,此时风药可及早、多味、足量运用,同时配合化痰、祛瘀、散结等法,甚至采用放、化疗等攻邪手段以增强驱邪之力;在恶性淋巴瘤的中晚期,患者大多正气亏虚,此时应以扶正祛风为主,在扶助正气,顾护脾胃的基础上运用风药,用药以少味、小剂量为宜。另外,用药时还需配伍一定清热、养阴、益气之药,以防风药辛温耗气伤阴之弊。  相似文献   

7.
中医对痛证病机的认识,大致可分虚实两端。实则邪气实,虚则正气虚。实痛多因邪气阻滞,经络气血不通所致,所谓“不通则痛”,治宜攻邪通利,使邪气去,闭阻开,“通则不痛”;虚痛多由于阴阳气血不足,失于温煦濡养所致,治宜扶正补益,视其虚之所在而补之,使正复则痛止。临床上对疼痛虚实的辨证,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剧烈疼痛为实,隐  相似文献   

8.
郭淑云教授认为,正虚毒结是消化道肿瘤发生的两大因素,正虚为本,毒结为标,对此类病症,如何辨别病性寒热尤为重要。郭教授重视患者自身对寒热的感觉以及饮食寒性热性的问诊来辨明寒热,并细辨寒热错杂及寒热真假之证。治疗上,早期邪盛而正未衰,人体正气有能力祛邪,当以祛邪为主,使邪气外出;中期邪气盛,正气渐虚,机体尚能耐受祛邪药物的作用,治宜扶正、祛邪并用,扶助人体正气,以祛邪外出;晚期正虚而邪实,人体正气虚衰,邪气盛实,则需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相似文献   

9.
《内经》载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就是说:正气(机体的抗病能力)充实于内,外来邪气不能侵犯,而邪气(一切的致病因素)的侵犯,必先由于正气的不足。《内经》对发病机理的概括性阐述,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外邪是构成疾病的重要条件,外邪必须通过内在因素,才能发病的道理。在中医治疗疾病时,除了注意致病之邪以外,在用药处方上主要着重调整机体的功能,以增强抗病能力。扶正固本治法,就是依据上述理论制订的。扶正固本,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在疾病的缓解阶段,来调理人体阴阳、气血、经络等。通过扶助正气,增强人体内在抗病能力,以驱除病邪,促进生理机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扶正  相似文献   

10.
张玉  胡皓  赵一  蔡小平 《中医学报》2016,(12):1845-1848
食道癌的发病主要在于患者正气亏虚,不能内守,加之七情六淫失常、饮食失节,终致邪毒侵袭。病初正气尚盛,久则正气亏甚,邪毒炽盛,因此初期治疗以驱邪为主,扶正为辅,随着病情变化,当改为扶正为要,驱邪次之。同时坚持辨证与辨病互参,内服与外敷相辅的原则,治病求本,循时而治。  相似文献   

11.
扶正祛邪治法源于《内经》,扩充于《伤寒论》。吴鞠通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著书《温病条辨》,开创三焦辨证理论。在分别使用解表、散结、攻下等祛邪法治疗温病的同时,强调中病即止、增液保阴、勿妄下热、久病扶正等观点,并运用于遣方用药的攻补相辅。通过实践的方法对祛邪扶正治法进行了验证,强调了正气和邪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转变,揭示了处理"补虚、留邪","祛邪、伤正"两组矛盾的辨证思路,倡导了邪正并重、邪正合治的中医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矫枉平衡理论,根据人体正气强弱与感受疫疠邪气反应强弱情况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发病特点,包括矫枉平衡,即正气强感邪轻者,机体能抵御疫邪;矫枉失衡之矫枉无力,即正气弱而疫邪易乘袭;矫枉过正,即疫邪强盛内陷与正气交争,正不胜邪而渐损;矫枉生枝,即产生变证或诱发宿疾。并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关键在于促进机体矫枉平衡,把握矫枉扶正、矫枉复正、矫枉节枝等共同治疗法则,发挥中西医优势。其中矫枉扶正应注重正邪辨证以祛邪扶正;矫枉复正应把握疾病内陷传变的转折点,及时截断以固复正气;矫枉节枝应注意规避中西药物的毒副作用。此外,对易感人群的预防提倡养护身心健康,增强体质,调畅情志。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在《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思想基础上,加以发挥,认为人体内正气不足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无论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外邪,或是受到外邪侵袭后,由于失治、误治而致正气亏虚,形成正虚邪恋之证等,均应树立顾护正气为本的观念,并创立扶正解表之法,即根据患者的气血阴阳虚实情况以适当地滋阴、扶阳、益气,调动机体正气以抗邪,对后世医家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脏腑功能已趋衰弱 ,正气抵御外邪能力降低 ,罹患外感热病的机会明显增多 ,并且患病后更易呈现正虚邪盛的病理状态。正虚当扶正 ,邪盛当祛邪 ,因此扶正祛邪成为老年外感热病的重要治疗原则。但扶正不当易致留邪 ,而祛邪太过又可更伤正气 ,因此 ,发挥辨证论治优势 ,恰当地处理扶正与祛邪二者之间的关系显得特别重要。以下是随师临床及自己临床实践的体会。1 扶正祛邪当因人的体质而异多数老年人有正虚的表现 ,而且 ,正虚有气血阴阳及虚损轻重程度的不同 ,正因为如此 ,其感受邪气的性质及邪气入侵后证候传变往往也不相同 ,因此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15.
扶正祛邪治则是中医治法中的一个特点。这种治则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求本的基础之上的。祖国医学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看作是正气与邪气双方斗争的过程。既看到导致疾病的外在因素——邪气实,又看到导致疾病的内在因素——正气虛。而治疗的目的,就是改变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扶助正气,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祛除病邪,消除外来的致病因素,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扶正,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如益气、养血、滋阴、壮阳等方法,来增强体  相似文献   

16.
疾病的发生不外正与邪两方面,正指人体正气,邪指一切致病的因素,人体正气强盛,抗病力强,虽有邪气侵入,可免于发病,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之,正气虚弱,无力抗邪,则邪气侵入人体而发病,即《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在疾病整个过程中,正气未衰,尚可抗邪。疾病表现轻浅,易于治疗;若正气虚衰,邪气强盛,正气不仅不能将邪气战而胜之,甚至邪气反使正气更加亏损,邪气危害作用不断增加,病势日趋恶化,造成治疗上的困难,使疾病绵缠难愈,可见正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早在1700多年前张仲景对正气就非常重  相似文献   

17.
刘嘉湘教授认为,肺癌之为病,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衡,六淫之邪乘虚袭肺,邪滞胸中,肺气膹郁,宣降失司,气机不利,血行受阻,津液失于输布,聚津为痰,痰凝气滞,瘀阻络脉,痰气瘀毒胶结,日久形成肺部积块.辨证强调:治病求本,扶助正气;扶正培本,辨证为先;扶正治癌,阴阳为纲;扶正培本,重视脾胃;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8.
徐老先生认为肿瘤多因机体正气不足发生,若邪气来袭,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癌症患者经过手术、放化疗、高度消耗、纳差等过程,机体正气大伤,人体虚弱,所以健脾补益正气尤为重要。肝癌属消化道肿瘤,病位在肝,涉及脾胃,采用健脾补益正气、扶正固本治疗大法取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袁家玑老师治疗心血管疾病有丰富的经验。袁老师认为疾病发生后,邪正对比关系决定着疾病发展方向,邪气盛正气衰则病趋恶化,正气盛邪气衰则病势减轻以至痊愈。因此治病始终以扶正为主题,抓住主要矛盾处理好邪正关系。袁老师不仅擅长调治脾胃,同时对化痰活血通络法运用有独到之处。袁老师尝谓:“胸痹心痛一证,久病多虚、久病在血、久痛入络、闷多为痰,痛多为瘀。”并指出:中医对动脉硬化所致疾病多认为与痰有关。痰指广义也是重要病因,但目前对血瘀较重视而对痰浊每易忽视,临证,特别是心脑血管一类疾病痰浊与瘀血每每相结,互为影响,阻滞经脉,要注意痰瘀交阻这一病机,痰瘀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20.
吴又可《温疫论》论治疫病,提出杂气为致病因素,强调人体正气的重要性,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疫病治疗中注重扶正,因人而异,妇孺老少,体质强弱,补法各异;因证而补,正邪交争,则攻补兼施、补泻有度,虚实夹杂,则补泻间用。提出补法禁忌,如忌投人参、白术等补益之品;重视疫病后期调补,静养胃气,强调饮食,应用下法后应顾护津液,养阴扶正。吴又可的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