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早在我国战国时代的《内经》一书中就有“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的论述。其后《难经》一书更具体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也就是说伤寒有五之“伤寒”,是指广义伤寒 ,它既包括伤寒一类的外感疾病——中风、伤寒 ;也包括了温病一类的外感疾病——湿温、热病、温病。五种之一的“伤寒”则是狭义的“伤寒”,是风寒性质的外感疾病 ,它与温病虽同属广义“伤寒”范围 ,但两者性质不同 ,辨治方法有异。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病的专书 ,重点论述了外感风寒之邪辨证论治的规律 ,同时又提…  相似文献   

2.
外感热病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感热病是指人体感染六淫或疫疠之气等外邪所引起的急性发热性疾患,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多发病。它基本上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各种内科急性感染性和传染性疾患。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为了有利于对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全面认识,便于临床上的掌握和应用,利于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研究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规律是很有必要的。本课题是根据中医理论体系,通过临床观察验证,进行了对外感热病辨证论治规律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我科自1998年10月~1999年5月初,在收治的病人中,有98例为肺系外感热病,即肺气肿合并感染,急性上呼吸道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慢支炎急性发作,肺炎等,经用中西医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98例均为我科住院病人。男54例,。女44例。年龄20~60岁,病程1~7天30例,8~14天55例,15天以上13例。 病人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恶寒、头痛、咳嗽、胸痛、气促、黄白色痰。舌苔薄黄57例,薄白19例,腻苔22例;脉象:浮数25例,弦数35例,滑数17例,细数21例…  相似文献   

4.
外感热病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病证 ,类似于西医感染性疾病 ,经抗生素或 /和抗病毒治疗后 ,患儿可能由于体质因素、用药情况、免疫状态等一些不确定因素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证候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 ,例举以下采用中医调治的病案。1 营卫不和临床上 ,处理高热患儿 ,为避免“高热惊厥”常给予较为积极的退热处理 ,诸如反复使用“布洛芬”、“复方氨基比林”等 ,使部分患儿热退后 ,汗出不止 ,肢冷 ,甚者低体温 ,有的表现为低热持续 ,微汗绵绵。案例 张×× ,男 ,2岁 ,“咽结膜热”,高热退后 ,连续 3天凌晨 2时起体温 35 .7℃~ 35 .9℃ (腋…  相似文献   

5.
透邪法是使病邪在外透达的一种治法,不属于中医传统疗法,历代医家对透法都有深刻的阐述;因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过程中,临床工作者将透法融于其它治疗方法中,运用不同的手段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丁樱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紧密结合小儿体质特点,注重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强调治疗一定要用药及时准确;临证用药不拘寒温,根据小儿年龄、体质、病情轻重等情况灵活掌握;在正确辨证基础上,处方轻巧灵活,擅于使用经方和温病名方及散剂化裁;治疗用药中病即止,强调祛邪不伤正,邪去重顾本;注重饮食因素对小儿外感热病发病及预后的影响,提出治疗要顾护脾胃,重视饮食调理。丁教授指出,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辨证用药及调护方面唯有紧密结合小儿的生理、病因、病理特点,方能获得佳效。  相似文献   

7.
外感热病是一切发热性外感疾病的总称。人体在生理状态下,气可分为表气和里气,而在外感热病的发病过程中(即在病理情况下)则可分别表现为表证和里证。表气不和即为表证,而里证则是里气受扰(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功能受到影响和实质损害)所致。表里除其病位含义外,更有病势意义,表现为证的“流动”态势。外感热病的治疗关键在手和表里之气机。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近十年来全国各地对外感热病的临床最新研究从治疗方法与方药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将全各地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结合笔者导师六十年来的临证探索进行了全面介绍,以期对今后外感热病的治疗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治疗方法方面包括:1.清热解毒,药先于病;2.截断扭转,先症而治;3.温清同法,疏达内外;4.清疏透并行,连邪外出;5.审困论治,辨证用药;6.分消上下,宣畅气机。和解化湿;7.中医综合疗法。方药研究分三个方面:一是清热解毒类;二是寒湿合用类;三是分期论治类.治病心得方面,一是坚持辩证论治;二是多途径多剂型给药,实行综合疗法;三是早用重阴清热解毒,阻断病势;四是清热解毒不忘养阴,时刻注意顾护津液.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小儿退热滴肠液采用直肠滴注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病 (风热证 )。方法 治疗组用小儿退热滴肠液灌肠 ;对照组用先锋Ⅵ静脉滴注 ,2组对照观察。结果 总疗效治疗组痊愈率 74.1 4% (86/ 1 1 6) ,总有效率 97.41 % (1 1 3 /1 1 6) ;对照组痊愈率 46.67% (1 4/ 3 0 ) ,总有效率 96.67% (2 9/ 3 0 )。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发热病例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方面 ,治疗组 (2 .671± 0 .85 69)d,对照组 (3 .2 75± 1 .3 1 3 )d ,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小儿退热滴肠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病 (风热证 )具有肯定的疗效 ,且临床给药方便 ,容易为患儿接受 ,使用安全 ,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银翘散为吴塘独创辛凉轻透之代表方,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在临床上凡感受风温湿热,瘟疫,冬温等邪气所引起的疾病,症见微恶风寒,发热,自汗,头痛,口渴,舌苔白,脉浮数,属风热型感冒者均用本方治疗。特别是对小儿外感热病有其独特之疗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近十年来全国各地对外感热病的临床最新研究从治疗方法与方药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将全国各地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结合笔者导师六十年来的临证探索进行了全面介绍,以期对今后外感热病的治疗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治疗方法方面包括:1.清热解毒,药先于病;2.截断扭转,先症而治;3.温清同法,疏达内外;4.清疏透并行,达邪外出;5.审因论治,辨证用药;6.分消上下,宣畅气机,和解化湿;7.中医综合疗法。方药研究分三个方面:一是清热解毒类;二是寒温合用类;三是分期论治类。治病心得方面:一是坚持辨证论治;二是多途径多剂型给药,实行综合疗法;三是早用重用清热解毒,阻断病势;四是清热解毒不忘养阴,时刻注意顾护津液。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黄栀花口服液组(治疗组):男48例,女32例。青霉素组(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两组年龄均为1~14岁儿童,都有不同程度发热、咳嗽、流涕、咽充血、扁桃体Ⅰ~Ⅲ度红肿等典型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为(58~11)×109L-1、中性06~07,起病均3d以内。12 观察方法治疗组用黄栀花口服液,1~3岁每次5mL,4~6岁每次10mL,7~10岁每次15mL,11岁以上每次20mL,均1日3次口服。对照组用青霉素40万U~80万U肌肉注射每日2次。疗程均为3d。两组同时观察体温、咳嗽、鼻塞、流涕、咽充血、扁桃体肿大及精神、食…  相似文献   

13.
黄栀花口服液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用黄栀花口服液治疗小儿外感热病100例,并设双黄连口服液进行对比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200例随机分为黄栀花组100例,双黄连组100例。黄栀花口服液组中男61例,女39例;双黄连口服液组男58例,女42例;两组年龄均在25~14岁之间,两组病程、病情、体  相似文献   

14.
15.
明末著名医家李中梓在外感热病方面有不少见解与心得,以《伤寒括要》为主体探讨其学术思想。认为李氏以伤寒总括外感热病,将温病等统一于伤寒名下,对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有独到见解,诊断注重脉诊和望诊,注重鉴别诊断。其经验对外感热病理论与临床研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兴  杜晓刚 《中医学报》2020,35(2):232-235
中医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主要症状为发热,同时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其他证候类型的一类疾病群。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各类疾病。通过文献梳理不难看出,《黄帝内经》作为第一个里程碑奠定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基础。张仲景《伤寒论》的问世便是第二个里程碑。明清时期温热病学说的成熟则为第三个里程碑,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为《温病条辨》。这期间中医对于外感热病诊断和治疗一直在不断完善,从刚开始认为其病因为"伤寒之类也",到论述狭义伤寒和广义伤寒的区别,从六经辨证的出现、完善到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从《黄帝内经》《伤寒论》时出具系统化的伤寒治疗体系,到明清时期温病独立成科。中医学基本思想为辨证论治,近年来各种亚型流感频发,中医可以在明确致病因素前采用对症治疗,解决了西医治疗的后发性缺点,在疾病的初起阶段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温病学建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理论体系,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但温病学并未涵括所有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规律与经验。因此研读有关原,按照其学术渊源及主要特点,以流派为纲把握各家治疗外感热病的学术特点,取长补短,综合研究汲取其学术精华,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退热合剂治疗小儿低热不退的临床作用。方法将符合研究方案的11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观察组给予退热合剂治疗,两组均以治疗3d为1个疗程,1周后统计疗效和不良反应,2个月后统计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痊愈43例(78.2%),对照组痊愈24例(43.6%),痊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退热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退热时间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25.5%)明显高于观察组(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发率(30.9%),观察组无1例体温反跳,其治疗持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退热合剂治疗外感热病后低热不退患儿长远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报》2013,(12):1813-1815
目的:总结刘如秀教授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整理刘如秀教授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思路及治疗的有效方剂。结果:刘如秀教授主张提高外感热病疗效的关键是把好气分关,控制并消除气分高热表现,将病情完全中断于气分。同时,外感热病后期应频服养阴生津之剂。结论:刘如秀教授治疗外感热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李磊 《中国乡村医生》2006,22(15):47-48
人到老年多有气虚、肾虚、脾阳不足或因久病多病伤阳等体虚之象,而正气不足极易感受邪气,并且常常由于正不胜邪,病情复杂多变,病程缠绵不易治愈,故此现代医学应用抗生素治疗难以收到较好疗效,一则由于病人久病或多病对许多抗生素已不敏感,二则久用更易于伤阳或伤正。因此,许多老年人求治于中医药。笔者经十余年临床观察,施用中药治疗老年感染性疾病50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