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病因有“外感六淫”和“内生五邪”之分。瘀血内停,阻滞气机,使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可致风、寒、湿、燥、热五邪内生。临床实践表明,瘀血对“内生五邪”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中医学"邪气"的历史源流.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果:经考察,<内经>中"邪气"是与真气、正气相对而言的,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后世在此基础上扩大了"邪气"的内涵,对邪气的认识上升到了病因、病机层面.结论:从病因层面分析,"邪"可分为外感之邪和内生之邪两类.人体内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痰饮、瘀血等;外邪包括风寒署湿爆火及疫疠之气."邪气"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邪气"指各种病邪,包括外感六淫、精神、饮食及体内阴阳的变化等.狭义的"邪气"是指四时不正之气,如六淫以及疫疠之气等,也特指"邪念之火"等特定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浅谈湿病     
祖国医学认为"湿"是外感病的一种致病因素,属"六淫"之一.如冒雨涉水、居住潮湿等情况均可使湿邪侵入人体而致病,这是一种"外湿".人体脏腑内伤,如脾失健运,湿自内生,亦可致病,这是一种"内湿".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六淫”之概念、属性及致病特点,提出了几点新见解:1.认为六淫概念之风、暑、湿、燥、寒、火六种外感病邪中的火邪以改热邪为宜。2.六淫致病除暑有明显季节性外,余皆在主气季节较常见,但不限于主气季节。3.教材未言明燥邪属性,本文认为燥属阳邪更具临床指导意义。4.认为五版教材将风性主动列入“内风”特点而删去不妥。从临床表现看,外风可有“动”的特点,风性主动可作为外风致病特点以保留.  相似文献   

5.
论“内生五邪”的致病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临床疾病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疾病与"内生五邪"密切相关,探讨内生五邪的致病特点已成为临床的迫切需要。通过总结前人以及近代医家的认识,将内生五邪的致病特点概括为五个方面:发病隐匿,起病缓慢;发病前期,脏腑失调;临床表现,类似外感;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外邪诱发,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6.
试论少阳在外感病中的枢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感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感受外感六淫等邪气而发病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自然界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变化形成了四时六气 ,异常的气候变化是外感六淫之邪致病的条件。《伤寒论》与《温病学》论述外感病发病病因不同 ,伤寒是以感受寒邪为主因 ;温病是以感受温热之邪、湿热、戾气为主因。《伤寒论》明确指出风寒之邪从体表而入 ,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转变。《温病学》指出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入 ,经上中下三焦转变。外感之邪侵入人体的途径不外体表与口鼻 ,外感病邪出皮毛而入者卫表首当其冲 ;外邪从口鼻而入者 ,肺为易侵部位…  相似文献   

7.
<正> 中医病因,迄今仍沿“三因”之说。而三因中之外因,当推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为首。六淫致病,一是邪从肌表(或口鼻)而入,故它泛指一切外感病;二是与时令有密切关系,故又统称时令病。所以说,外感性和时令性是构成六淫致病的两个基本特点。然而,验之临床,考之经典,六淫之中独无外火致病之例。这对学习中医者,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疑问,而且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因为对这个“火”的概念不清,致使从病因(如与暑、温、热之间)病理到辨证施治的全过  相似文献   

8.
总结李如奎教授从毒论治神经系统疑难病症的学术思想,并举验案2则予以说明。认为毒邪致病依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外毒和内毒。内生之毒多因饮食或七情所伤,致脏腑功能失调,正常气血津液输布失常所致。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瘀血、痰浊日久,痰瘀互结,邪气蕴结不解可以转化为内毒。神经系统疾病多由内伤或外感六淫或毒素致病,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的瘀、痰、毒等毒损元神或毒伤脑络是其基本病机;人老气衰,脏腑功能衰退,排毒乏力化生内毒。治疗应截断毒邪滋生途径,解毒排毒,祛毒护脑。  相似文献   

9.
过敏性鼻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的多发病,外界六淫邪气为其重要的致病因素。暑邪为外感六淫之一,暑邪侵袭机体可引起机体脏腑的病变,若脏腑病变,功能失常,则可诱发过敏性鼻炎,故暑邪在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与治疗中亦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将从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论述暑邪对过敏性鼻炎发病及治疗的影响,以充实中医"六淫致病"的理论依据,为临床上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肺常不足,脾胃易伤,常为六淫之邪所侵,故临床以外感及内伤肺胃咳嗽多见.因年龄、体质等因素的不同,其临床证候各异.临床上对外感咳嗽早期以宣肺散邪为主;中期以清热化痰为主,后期内伤脾胃以养胃建脾为主.  相似文献   

11.
浅论中医病因、邪气、邪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医学中病因与邪气概念的混乱模糊现象进行澄清。认为致病因素是可能导致疾病的因素,病因是导致疾病的原因。邪气是六淫以及疫疠之气等外感病邪,不能泛指一切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外感病因中"六淫"是导致肺系病症的主要致病因素,而六淫中,寒、湿之邪又最为常见。通过寒、湿,寒湿合邪对肺系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的分析,探讨寒、湿之邪在肺系病症中的发病特征,认为寒邪为患,病多骤发;湿邪为患,病多迁延;寒湿合邪,则病易发且病重。其产生机理与寒伤阳气,湿阻气机,正气受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所谓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等致病因素,而热病则是外感疾病中的热性病。外感诸疾皆为感六淫而发,究其致病因素,以风为长,渐次与天时自然寒暑关联,即春夏秋冬以化风寒暑湿燥火,各有所主,各致其病。其主气,兼气相并又合五运,既而随岁次之不同,或感六淫热病之疾,或发疫疠染易之行。由此可见,人体与自然息息相关,六气太过不及皆化六淫而致病。所以,临床上治疗疾病,尤其为外感热病则必须考虑气候、季节的影响,正如《时病论·五运六气论》所言:“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可以为工也。”在此,笔者仅就六淫与热病的关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论六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六淫概念的历史嬗变、六淫与脏腑季节的配属、六淫的发病特征、六淫的特色与缺陷、六淫的现代研究与展望五个方面,对具有病因病理特征的六淫概念加以论述,指出工程模拟外感六淫,寻找正气的客观指标,探讨人体正气虚实与季节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发病机制,是六淫的现代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机能未固,抗邪能力较弱,加之寒暖不知自调,因此最易感受六淫之邪或疫疠之气而发热,故外感发热在儿科发病率最高。感受风邪风为六淫之首,四季皆能伤人,是引起小儿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根据发病季节、气候以及病理的不同,临床可分风寒、风热、外寒里热等证型。 (1)风寒型:此型多发生在冬季或寒冷地区。症见发热轻而恶寒重,畏冷无汗,头身疼痛,鼻流清涕,咳嗽,吐痰清稀,咽腔和舌质不红,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指纹浮红。此乃风寒之邪客于肌表而致毛窍闭塞,卫阳被遏,故发热恶寒而无汗。治宜疏  相似文献   

16.
吴起浩 《西部医学》2020,51(4):72-73
张喜奎教授认为眩晕不仅可因内生五邪或外感六淫等侵袭清窍,还可由脏腑机能失调,最终导致气血失于畅达,髓海受扰而成。诊治上,张喜奎教授提倡辨"病、证、症",纲举目张的思路。辨病方面,"气血不足,髓海失荣"贯穿眩晕发病全过程,治疗上重视补气血通络;辨证方面,主要病变脏腑以心、肝、脾、肾为主,治疗上主张多脏同调,治脾为主,兼调心、肝、肾;辨症上,迅速处理紧急病症,及时在主方基础上加用药物。  相似文献   

17.
风为百病之长,百病之始也,致病广泛,历代医家对"风"的认识有所不同,但始终不离外风与内风之说。随着现今外界环境的变化,风邪伤人较前更甚,临床上对风邪的认识亦逐渐深入。"风"邪可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之"风"单指六淫中的风邪,广义之"风"除了六淫中的风邪外,还包括了其他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等特点的一切"外风"以及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产生的"内风"。文章从广义之"风"入手,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阐述"风邪致病"在儿科疾病发病中的重要性,以期为儿科临床辨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内生五邪研究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近十年来中医对于"内生五邪"理论的研究现状,提出应在内生五邪相兼致病、以及内生五邪致病的发展变化、传变规律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论火邪     
中医的“三因”学说,把火作为外因,列入“六淫”之一,但是在外感病中,有伤风、伤寒、伤湿等,而没有“伤火”;有中风、中寒、中暑,而没有“中火”。因此,在临床上很少把火邪作外邪看待,而认为是体内生产的。五脏六腑都能产生火,如肝火,心火等;各种情志也能化火,所谓“五志化火”;外感诸邪到了体内,也可以“皆从火化”。所以,火邪与其他五淫有本质区别。长期以来,历代医家对火邪致病,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0.
从传统伏邪学说归纳,伏邪致病大概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①伏邪本质上是自外侵入体内的外感邪气;②伏邪在体内有一定的蛰伏期,匿而不发;③发病时的病势为自内而发、向表里分传;④传变具有多元化。因此,类比而言,肝炎病毒长期蛰伏于体内并导致病情逐渐进展,应属"伏邪"范畴。总结近现代医家经验可见,慢肝伏邪的本质是正虚邪恋,其中正虚的本质是以脾为中心的肝脾肾三脏功能亏虚或失调,邪恋的本质是外感湿热邪毒与内生之湿浊同气相求、合而为病。因此,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当以扶正祛邪为主,扶正的目的在于调理脏腑气血以恢复脾气之健运、化散内生之湿浊,祛邪的目的是拔除致病的根本外因——湿热邪毒,不使脏腑受扰,最终达到正气强、邪气去而体内自安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