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瘼"从病名的角度言有不同涵义:泛指病,乃通谓;与"瘵"同义;指劳复病,与"癁"、"瘎"同义;指一种无名之病,后指风疹、丹毒等;通"膜",指眼生翳膜。其不同涵义主要反映了方言的差异所引起的同病异名现象。  相似文献   

2.
“瘼”之病名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瘼"从病名的角度言有不同涵义:泛指病,乃通谓;与"瘵"同义;指劳复病,与"癁"、"瘎"同义;指一种无名之病,后指风疹、丹毒等;通"膜",指眼生翳膜。其不同涵义主要反映了方言的差异所引起的同病异名现象。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大多以气阴两虚为多见。生脉饮合四君子汤为常用方剂,临床常加养血安神之品,多见良效。配合针灸效果更加,其中八脉交会穴的应用,是最佳选择。考:内关通阴维脉,公孙通冲脉。这一组上下配穴,近代名家言:"不但可治疗胃肠道疾病,还可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4.
孙思邈(约公元581~628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唐代著名医家,孙氏自幼好学,七岁时“口诵千余言”,二十岁“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而精诸子百家学说,“兼好释典”又通阴阳之学,推及医药学,人  相似文献   

5.
正兰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它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享有"天下第一香"之美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与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孔子曾云:"兰生于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孔子家语》言:"与善人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以兰花芳馨比善人之德行。  相似文献   

6.
1.风寒束肺,风水相搏证 (1)治法:散寒祛湿,宣肺利水. 本证是肺之布达、通调为风寒之邪受阻,致水之上源壅闭,故用疏风宣肺以促肺之宣降、水道通调之恢复,俾通调正常则水自下趋,尿自外排,水肿自消矣,正如<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及后世"提壶揭盖"之谓.  相似文献   

7.
历代医家对"正邪、润燥、通滞、清浊"四者皆有论述,并予以重视,笔者通过临证体会,深感此四者对临床辨证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故将其统而论述,联系成篇,取名"辨证四则"。此四则中,以"正邪"为总则,"润、清、通"为人体健康的表现,为正为常,也为治法;"燥、滞、浊"为人体病变的表现,为邪为变,也为病因。"正邪"辨病证之进退预后;"润燥"辨津液之盛衰亏盈;"通滞"辨气机之畅达滞塞;"清浊"辨气机之升降混沌。此"辨证四则",从另一个角度认识病因病理,从而指导临床立方用药。  相似文献   

8.
1气血不通是疼痛发生的基础"不通则痛"是中医学对疼痛发生机理的认识。不通指则言?《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病》指出"夫痛则不通,通字领究气血阴阳,通则气血不通之意"。《索问、举痛论》对诸种疼痛的机理指出:"帝日,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歧伯对日,经脉流引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太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脉不通,故卒然而痛"。《杂病源流犀浊,跌打闪挫源疏》指出气滞不通致病的机理为"气运平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也凝矣,夫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张氏底通》对痹痛的认识为"痛风一证《灵必…  相似文献   

9.
吴鞠通《医医病书》,倡导用药用量中病之的,强调药必对证不容偏执,反对恣用苦寒防生弊端,述天道喻药道择药治病,论脏腑体用言药之通守。用药泼辣、构思入微,一发即中。  相似文献   

10.
相火论为古今医者所熟知和推崇,然对其之认识则观点不一,或言肾火,或言同寄肝肾,或言命门,或言藏肝。从象数学说关于"玄武""螣蛇"的论述中得到启发,并结合诸多文献及临床认识,认为传统的肾之象实为"螣武(螣蛇蟠绕玄武之象)",而其中螣蛇为相火,玄武为肾水,并借此为切入点,得出"相火源肾,用之肝肾"的观点,进而以兹重析中医学肝肾同源、君火以明,相火以位、阳虚阴火论与肝阳上亢等学说,以期进一步完善中医学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1.
正舒脑欣滴丸是纯中药滴丸制剂,处方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著名益智方剂"芎归汤",由川芎和当归两味药组成。方中的川芎活血行气,"上达巅顶,下通血海,中开郁结",充分保障大脑的血液供应,为君药,当归"补血、养血、和血"为臣药,两药配伍可增强川芎活血散瘀、通络止痛之力,又兼养血而不滋腻,活血而不伤正,可柔络以缓络脉之拘急,通补兼施,通调并举。  相似文献   

12.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本体,也是通过主体的心性修养所达到的一种状态或境界."道"不是实体,不可言说,不可分析,只能诉诸于主体的心性直觉.通过对"道"的直觉思维来把握和表达人的超越性理想和形上追求,是中国传统哲学通往形上境界的特有门径和思维特质,而这种思维特质的形成,正与肇端于先秦时期的"言意之辨"有着深刻的关联.可以说"言意之辨"既是这种超越而内在的直觉思维形成的深层原因,也是其成为传统和特质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3.
丁颖颖  常诚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11):1247-1249, 1254
[目的]总结常诚教授应用通瘀泄毒益肾法治疗痴呆的经验。[方法]分析常师对痴呆内涵以及病机的认识,阐述通瘀泄毒益肾法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依据,分析经验方"通脑益智方"的组成、方义及功用,并附临床案例加以验证。[结果]常师认为痴呆病因病机虚实夹杂,虚者多由先天不足、肾虚精少、髓海不足、元神失养而发,实者多因毒瘀互结,破坏形体,损伤脑络而发,故"瘀血、浊毒、肾虚"是痴呆的主要病机。针对其病因病机,采用"通瘀泄毒益肾"治疗之法,创"通脑益智方"治疗本病。所附临床案例采用"通脑益智方"加减,一诊患者热毒内盛,以清热解毒除烦为主,二诊患者热毒渐退,夜寐不安,原方加用养心安神之品,三诊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通瘀泄毒益肾剂守方续治。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益肾精之效,切中病机,治疗痴呆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结论]常师运用通瘀泄毒益肾法,予"通脑益智方"加减治疗痴呆,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嗜欲不同,各有所通”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认为“嗜欲不同,各有所通”的本义是言有机体对自然界的物质的客观需求不一,有一定的选择性,泛言之,即自然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由于各自的内在本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亲合性,并指出“嗜欲不同,各有所通”的思想,贯穿于祖国医学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促进了脏象学说及系统整体现的形成,指导着临床辩证施治用药及养生,它是中医学从整体联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刘宏岩教授认为,精气两亏,气郁神伤是抑郁症的核心病机之一,提出使用填精益气开郁法治疗抑郁症,在治疗过程中秉持"一补二通三和"用药思路,"一补"即扶正固本,填精益气;"二通"即补中有通,行气开郁;"三和"即燮理阴阳,调和营卫."一补二通三和"以养五脏精气之虚、行三焦之气机、和整体之阴阳,体现了刘宏岩教授认识疾病、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16.
作为记录汉语语言的一种符号——汉字,其源远流长,浩繁庞杂。形有繁简、通假之异,音有古今、正变之分,义有本转、虚实之别。前人根据汉字造字的规律,把汉字的结构归纳为形象、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六种,又称“六书”.以汉字形体言,除篆、隶、楷、草、行等书写不同外,还有古今字、异体宁和繁简字等差别;以汉字声音言,除了古今音变外,还有通借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神农本草经》关于寒凉之性、方剂配伍的研究,认为凡言参之微寒者,皆为《神农本草经》上党所产,言参之微温者多指高丽所产;人参之功甚广,能补五脏、通行十二经,能升、能降、能通、能泻,其功效与配伍密切相关,并阐述了人参药性随配伍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人参药性及功效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神农本草经》关于寒凉之性、方剂配伍的研究,认为凡言参之微寒者,皆为《神农本草经》上党所产,言参之微温者多指高丽所产;人参之功甚广,能补五脏、通行十二经,能升、能降、能通、能泻,其功效与配伍密切相关,并阐述了人参药性随配伍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有"安和五脏"之功,但历来医家对其解释不尽相同。基于文字训诂、文献溯源及结合现代中医研究,认为"安"多指代人身体安康的状态,而"和"更多表达的是脏腑功能和谐、有序活动的生理特征;"通"、"补"与"解毒"三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在于"恢复五脏正常功能",即"安和五脏";而"通"、"补"与"解毒"均为大黄之功用,故"安和五脏"可谓大黄整体功效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20.
“通”即通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其应用范围甚广,非单指通泄也。人体气血以通为和,气血不通而壅滞则诸痛纷呈。祖国医学“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理论乃依此而立。临床病证痛证虽多,然其因则———不通,其治则———通也。因此,不论调气、活血、散寒、除湿、滋阴、助阳等,凡能使脏腑功能恢复气机调畅,经络血脉通利而痛止者,均可视为通法。正如医家高士宗所云:“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活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1头痛1.1外感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