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微旨论》为北宋伤寒名家韩祗和所著,是第一本阐发仲景学术思想的专著,在继承仲景学说的同时,敢于创新,发仲景未尽之意。其学术创新思想可以归纳为:对伤寒的病因病机进行革新,提出伤寒郁阳为病的观点,创辛凉解表治法,发刘河间"伤寒六经皆热论"之先声;以经络阐释《伤寒论》六经,首次提出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的观点;辨汗、下、温三法别出新意,遣方用药灵活施变;论阴黄理法方药,补充《伤寒论》之未备。  相似文献   

2.
庞安时,字安常。宋代蕲州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人。约生活于公元1042~1099年间。以善治伤寒名闻当世。与庞安时同时的杰出文学家苏武称他“精于伤寒,妙得长沙遗旨。”宋·张耒《柯山集》记:“淮南人谓庞安常能与伤寒说话。”晚年所撰《伤寒总病论》(以下简称《总病论》)一书,内容丰富,议论宏博,独树一帜。现将其中阐发伤寒,开拓湿病的学术思想归纳于下。  相似文献   

3.
方论始于宋     
关于方论清·罗美《古今名医方论》指出 :“有方即有柄 ,自仲景始也 ;有方更有论 ,自成无己始也。”故一般认为方论始于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115 6)。经笔者查考发现 ,记录方论内容早于《伤寒明理论》一书的医方书有 4种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110 0 )、朱肱《活人书》(1111)、寇宗《本草衍义》(1116)、许叔微《普济本事方》(1132 )。其中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中的方论 ,可称为方论之肇始。其书中方论的内容至少有两处 :一在半夏泻心汤下 ,一在生姜泻心汤下。半夏泻心汤 :“设下后津液入里 ,胃虚上逆 ,寒结在心下 ,故宜辛甘发散。半…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现存题为《脉法微旨》的一部明抄脉书进行了考证,认为该书实是早已亡佚的南宋许叔微《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的一种传本。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图著作,比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要早一百余年。  相似文献   

5.
《伤寒》一书,对于其内容为汉张仲景所著,学界自无异议。但就其书名而言,历史上曾出现过不止一种书名,目前学界争论的焦点多在《伤寒杂病论》与《伤寒卒病论》二者。前者为绝大多数学者观点,而认为书名当为后者的学者亦说自有理。笔者认为,若从《伤寒》一书历史考据方面和内容上分别探求,以《伤寒卒病论》作为书名当更能概括书中大意,也更符合仲景本意。  相似文献   

6.
今本《脉经》的《伤寒杂病论》内容非王叔和原本所固有,主要论据有:从王叔和撰写的《脉经》序文、书名及其卷一至卷六论脉部分已经将仲景著作中有关论脉的文字直接引用并明确标注等来看,卷七至卷九不应该收载有《伤寒杂病论》内容;王叔和确实整理过《伤寒杂病论》,但收录在《张仲景方论》一书,而不是《脉经》;孙思邈撰写《千金要方》时所看到的《脉经》也没有今本《脉经》的《伤寒杂病论》内容。今本《脉经》的《伤寒杂病论》内容是在孙思邈《千金要方》之后、北宋校正医书所校勘《脉经》之前,为了使《脉经》这部纯理论著作广为流传,才将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内容的《张仲景方论》的一个古传本径直加入《脉经》中。  相似文献   

7.
以《素问》和《伤寒论》为理论基础,以四时节气、阴阳学说与方剂配伍为切入点,分析韩祗和《伤寒微旨论》中辨治伤寒、中风、阴黄的原创方剂的处方思路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韩祗和在《伤寒微旨论》中指出温病的病机为"内伏之阳被寒毒所折于骨髓",首次提出"伏阳成温",突出外感病的温热特性,为其用药主用寒凉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温病学的萌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临证方法在宋金元时期几部典型伤寒学著作如《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伤寒发微论》、《伤寒明理论》中的体现,以简单反映审证求因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临证方法在宋金元时期几部典型伤寒学著作如《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伤寒发微论》、《伤寒明理论》中的体现,以简单反映审证求因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东汉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一书,迄今己有一千八百年。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仅唐宋明清历代医家一直奉为圭臬,而且现在  相似文献   

12.
外感病是医家努力研究的对象,历代有许多这方面的专家、专著,将他们的学术经验作比较分析以后,可以看出有五条较为清晰的脉络,冠以名称,即是通俗伤寒派、温疫派、新感温热派、伏气温热派和经典伤寒派。现将各派学术特点简介如下: 通俗伤寒派通俗伤寒派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后世临床研究成果发展而成的一个流派。自宋迄清,延续八百余年,代表人物有宋代的朱肱(《无求子伤寒百问》)、庞安常(《伤寒总病论》),明代的陶节庵(《伤寒  相似文献   

13.
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约撰于公元 110 0年 )一书中包括了伤寒和温病两方面的内容。前 3卷论述伤寒 ,卷 1为六经分证 ,卷 2以法类证 ,卷 3以病名证。主要列举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加以论述 ,也收入部分非仲景方。书中在论述仲景伤寒病证之后 ,还提出个人的学术思想 :认为温病与伤寒的病因病机有较大差异 ,温病的病因病机有寒毒变病说、伏热温毒说、脏腑温毒传变说、异气说的不同 ,并指出温病有脏腑传变 ,且说明了传变的途径及时间。书中特立一章论述天行温病 ,认为其病因为感受异气 ,病机为“冬月温暖之时 ,人感乖候之气 …  相似文献   

14.
浅析"治未病"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伤寒杂病论》条文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与研究成果,运用中医理论为指导,从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传、未盛防盛、已盛防逆、病愈防复等多方面来讨论"治未病"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经方特点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方”一般是指《伤寒杂病论》一书中之处方。系统分析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主要特点:方证相应、一方多证,配伍严谨、组方缜密,味少效宏、用药巧妙,作用全面、加减灵活。经方由于有诸多优点,成为创制新方的“祖方”,后世在经方的基础上衍化出大量方剂。  相似文献   

16.
归纳总结了《内经》中广泛采用河图五行模式的主要内容,并对河图五行模式中太极阴阳的内涵进行了阐发,以此为基础对《伤寒杂病论》进行分析,例举出河图五行模式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具体运用,进一步认为河图五行模式在《伤寒杂病论》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先哲有言,张仲景《伤寒论》为千古用方之祖,且其阐明医理,尤为中国至精之本,业中医者,不可不读仲景书。如熟读仲景书,再遍读后贤诸书,临症方有把握。余读《陈瑞春论伤寒》后,深感此言不虚。《陈瑞春论伤寒》由论治伤寒之学、明伤寒之理、伤寒治法概要、《伤寒论》的方与药、国内运用《伤寒论》方药的概况及附论6部分组成囊括《伤寒论》的方方面面,取其精华,旁参互证,落实在临床上又左右逢源,是本启发后学、足裨实用的书。1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30年之后,登堂入室。《伤寒论》辞精义奥,并非易读之书,既不能浅尝辄止,亦…  相似文献   

18.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本文对其书名的翻译做一些探讨。1翻译的形式与实质中医翻译难,要实现翻译上的等值更是难上加难,为了避免在翻译中犯“译而不译”的错误,即只达到形式等值,实质并不等值,在翻译之前必须先了解“伤寒”和“杂病”的确切含义。《伤寒杂病论》书中所指的伤寒不同于西医传染病学中的伤寒,将西医中由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伤寒、副伤寒或立克次体引起的斑疹伤寒误译为中医的伤寒是日本译者在当年西医东进时犯的错误。《素问·热论》明确定义“今乎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也说:“伤寒有五,…  相似文献   

19.
"方证"是《伤寒杂病论》中特有的概念,文章就"方证"的应用规律,结合《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和内容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名称相同而内容相异的病证进行了分类归纳,并根据原文精神指出了同中有异,异在何处和如何鉴别的方法。旨在有助于读者正确理解经文,避免混淆和曲解原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