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难经》又名《八十一难》,系东汉时期作品,其成书较《黄帝内经》为晚。《难经》中有32难引文称"《经》言",其中有18处可以在现存《黄帝内经》中找到出处。另外49难与《黄帝内经》有如下关系:①虽未明言出自《经》,但仍可在《素问》、《灵枢》中找到相应的文字;②与《素问》、《灵枢》同中有异者,或有补充者;③未言出处,但在《素问》、《灵枢》中能找到相应的论述;④一些常见的理论问题;⑤为《难经》对《内经》理论的发挥;⑥不见于今《素问》、《灵枢》,为《难经》独有的理论。通过对这些经文与《黄帝内经》关系的探讨,大致可以认为,《难经》虽有部分内容为《素问》、《灵枢》所不载,但绝大部分内容还是对《素问》、《灵枢》经文的解释与发挥,因而《难经》是解经之作,即解《内经》的说法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相似文献   

2.
介绍吴鞠通《温病条辨》与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中治疗秋燥观点的相通之处,并对《温病条辨》中治疗秋燥的代表方证加以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3.
归纳总结了《内经》中广泛采用河图五行模式的主要内容,并对河图五行模式中太极阴阳的内涵进行了阐发,以此为基础对《伤寒杂病论》进行分析,例举出河图五行模式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具体运用,进一步认为河图五行模式在《伤寒杂病论》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试论药对的概念及其配伍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对是中医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临床应用较多,但它的概念及其配伍理论在文献中却少见明确、统一的论述。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1药对的概念药对在《内经》中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半夏秫米汤中,初见雏形,在《伤寒杂病论》诸经方中已有典型应用。继之以药对命名的古代文献层出不穷(如《雷公药对》、徐之才《药对》等)。到了近代,医家关于药对的论著日渐增多,较有影响的有:吕景山《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陈维礼等的《药对论》,胥庆华《中药药对大全》等。然而,关于药对概念的表述却略嫌模糊,缺乏统一的认识,现列举如下:祝谌予《施今墨对药…  相似文献   

5.
1998年秋在使用新版《药物学》教材中发现,正是由于改编过的第二章节使教学过程比以往变得困难,因此撰写了《对新版〈药物学〉第二章节编排之商榷》 (以下简称《商榷》 )的文章,投递给《中等医学教育》杂志,在 1999年第 3期上刊出。 1年后,在 2000年《中等医学教育》第 3期杂志上,看到新版《药物学》教材主编和章节编者共同署名的《"对新版〈药物学〉第二章节编排之商榷"的商榷》 (以下简称《再商榷》 )的文章。对该文章中提到的章节编排问题以及对改革的一些观点,引起了我进一步思考。现借《中等医学教育》学术争论栏目,与编者们进…  相似文献   

6.
窦默(约公元1195-1280年),字汉卿,金元时代著名中医针灸学家,广平肥乡(今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人。《标幽赋》为其所著,原载于《针经指南》中,为针灸歌赋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徐凤的《针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及现在高等院校《针灸学》教材中均见收载、诠释。本文从4个方面对《标幽赋》论得气的内容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窦默(约公元1195—1280年),字汉卿,金元时代著名中医针灸学家,广平肥乡(今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人。《标幽赋》为其所著,原载于《针经指南》中,为针灸歌赋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徐凤的《针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及现在高等院校《针灸学》教材中均见收载、诠释。本文从4个方面对《标幽赋》论得气的内容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在《内经》中,厥字出现有380余处,还有《素问·气厥论》、《素问·厥论》、《灵枢·厥病》3篇专论厥的篇章,充分反映出《内经》论厥的丰富性。后世医家就《内经》中的厥证也多有阐发。直至近现代,《内经》中有关厥的论述对中医理论发展及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明确《内经》中厥的含义至关重要。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1厥的含义《内经》中的“厥”之本字当为“欮”。《说文解字》中说:“欮,阙或省疒”,意思是说欮当为本字,瘚为累增字。阙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瘚,屰气也,从疒、从屰、从欠。”可见,瘚当为屰气,从疒表示一种病,瘚作为病名后借厥字为之。屰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屰,不顺也,从干,下口,屰之也。”屰即逆,义为不顺。从对厥字的解释梳理中,可以认为,厥就是逆,为气逆之意。2《内经》中厥的含义2.1厥为“逆”义自《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对《内经》中厥的含义多有阐发。其中,清代姚止庵在其所著《素问经注节解·九卷》中对《内经》中厥的解释颇为精当。他说:“厥凡三义:一谓逆也,下气逆而上也,诸凡言厥逆是也;二谓极至也,本篇(《素问·厥论》)之热厥寒厥,盖言寒热之极也;三谓昏迷不省人事也,本篇(《素问·厥论》)之言阴盛阳乱也。乃世之云厥者,止以手足  相似文献   

9.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亦是中药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石。著名医家张锡纯精于医理药理,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药物的功能主治时,多祖述《神农本草经》。通过对《神农本草经》与《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研读与总结,同时参考历代医家对《神农本草经》的注解及本草学著作,分析并探讨了张锡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对《神农本草经》经义的创新与发挥。  相似文献   

10.
淳化本《伤寒论》,是指收载于《太平圣惠方.卷八》中的《伤寒论》残卷,是可以确切考证出来的流传于六朝时期的传本。因其992年收录在《太平圣惠方》中未注明书名,又未出版单行本,故知者鲜。对《太平圣惠方》一书流传的考察,也就可以认为是对淳化本《伤寒论》的考察;而对进献者高继冲的考察,则对我们了解《淳化本》的来源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葛欣 《辽宁医学杂志》2010,24(5):276-277
祖国医学很早即有关于烧伤的记载。如晋代的《肘后方》,南北朝的《刘涓子鬼遗方》,唐代的《千金方》,明代的《外科启玄》、《外科正宗》,以及清代的《医宗金鉴》、《洞天奥旨》等皆有关于治疗烧伤的章节,对烧伤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我院从近10年收治的中重度烧伤患者中选出81例配合中医疗法治疗,进行临床观察,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朱丹溪对痹证认识颇深,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其具体内容体现于《格致余论》、《丹溪心法》、《金匮钩玄》、《丹溪手镜》、《脉因证治》、《丹溪治法心要》等医籍中。对其辨治特色略作分析,认为书中着重强调辨治应注重养护阴血、外内合邪致病观、重视治痰,并对朱丹溪治疗痹证用药特色进行了概括,从以上几点探讨丹溪痹证辨治特色。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对老年病的认识及治疗散见于历代医籍中,尤其是对老年的养生早有专著。如秦汉时代的《内经》,汉时《金匮要略》、《养生书》,隋时《诸病源候论》、《养生术》,唐时《备急千金要方》,宋时《保生要录》,元代《摄生消息论》,明代《景岳全书》和《医学入门》,以及清代《勿药须知》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中医药院校《内经》教学中存在的学生中医思维缺乏、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提出学生应重视对《内经》原著的学习;教师要对《内经》有敬畏之心,明确其导读的职责;让学生"主动学,主动讲",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的作用;延长《内经》教学课程时数,让《内经》考核贯穿中医高校教学始终。  相似文献   

15.
主谓倒装是古籍中常见的一种特殊语序 ,是为了强调谓语 ,突出谓语的感情色彩 ,或者为了押韵 ,把谓语置于主语前的语法现象。《内经》中主谓倒装句一般都简洁明了 ,故钱超尘先生在《黄帝内经研究大成》“《黄帝内经》语法研究”部分对《内经》中出现的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没有涉及主谓倒装。考察《内经》全文 ,主谓倒装现象共出现 6 1处之多 ,其中的有些句子还比较复杂 ,各本校释书的标点和释义也不尽相同 ,因此有必要对《内经》中的主谓倒装句进行整理研究。1 《内经》主谓倒装句的类型《内经》中主谓倒装句包括感叹…  相似文献   

16.
"做临床,学《内经》"是指临床工作者站在临床实践的角度审视《内经》、研究《内经》、考量《内经》、发展《内经》,从前人的经验中发现闪光点,从中寻找解决临床实践所遇到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而有所创新和突破。研读《内经》,究其要者,要通原文,解析经义,纵横交叉,联系实践,方能对《内经》中有鲜活生命力的原旨经义更显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经经释》由清代医家姜国伊所著,为注解姜氏所辑《神农本经》的专门著作,全书分上、下册,上册注解《本经》上品药120种,下册注解中品药120种及从下品药中移入的连翘一味,全书共释药241种。姜氏以经释经,撰用《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等经典著作对《神农本经》药物逐条注解,具有一定特色,尤强调药性功效。姜氏注释对于读者了解古代医家对于药物、病症等理解提供了有益参考。本文即是笔者对《本经经释》研究心得,对作者生平著述、版本及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经典必修课程,近两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伤寒论》的理论何以能经久不衰?为什么对临床各科都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其根本原因是《伤寒论》中所体现、所揭示的辨证思维方法,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具有着普遍的指导作用。研究《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法是进一步深入学习《伤寒论》的主要内容,通过领悟《伤寒论》原文中蕴含的临证思维规律,将有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和治疗水平。因此在系统学习《伤寒论》课程之后,我们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选修课。试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伤寒论》辨证思维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伤寒论》辨证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介绍作者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课程的实践过程及体会,同时对教材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中药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传统的《中药学》教学现状与中医学专业认证体现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主旨相背离。因此,我们以中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积极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中药学》教学方法和模式,并对《中药学》的实训和实验从教学硬件、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优化整合,从而大大提高了《中药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非一人一时之作,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众医家开始对《内经》进行学习,《素问》在南朝时就有全元起注释,而《灵枢》直到明朝马莳才首次注释。探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灵枢》在晚唐和南宋两次散失导致失传;皇甫谧曾称《灵枢》为《针经》,顾名思义,后人误认为此书只为用针;而先人对针灸的探索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到明代才趋于成熟,所以马莳之前无人对《灵枢》作注;马莳就职于明代太医院,有职务便利;他对医学训诂有独特见解,注释水平甚高,为后世对《灵枢》的学习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