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辨脉法篇与平脉篇,详细的论述了切脉的部位,脉的生理、分类、形状、主病,五脏平脉,误治脉象,欲解脉象,死候脉象、以及各种病脉,脉的治法等。因此学习和研究仲景切诊者,都以《伤寒论》为主,很少有入学习和研究《金匮》的切诊。但是仲景的切诊除在《伤寒论》中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伤寒论》脉诊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对脉之长短、脉之大小、脉之阴阳三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脉证征象进行比较推测,分析《伤寒论》中病机比较推测的思辨方式。[方法] 通过对《伤寒论》原文进行客观全面的探析,包括根据治疗之后药效反应、相似之中有不相似之症、应出现之脉症未出现和不应出现之脉症出现、大小便症状表现、小便利否、厥热的程度和时间,以及阴性脉证推测病机等,对《伤寒论》中病机比较推测的思辨理论进行详细阐释。[结果] 《伤寒论》中非常重视病机阐释,其原文中便有丰富的病机比较推测的语言文字描述。另外,张仲景认识病机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其治疗之后的药效反应、脉症推理、二便合参、药物试探、厥热变化及阴性脉证等多方面比较推测病机的思辨理论颇具特色,值得深入研究。[结论] 对《伤寒论》中病机比较的推测思辨理论进行详细阐释,对于《伤寒论》病机理论和中医学辨证理论的研究应用,以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伤寒论》条理、诊断、治疗法则、脉式具备,读《伤寒论》能清楚地体会到中医明晰的法、精辟的方,学习理解《伤寒论》中的阴阳、虚实、表里、方剂和脉式,对中医的法与方概念的理解,将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脉象记载最早见于《内经》,仅描述了脉象的形状,系统地运用于临床首推《伤寒论》。该书对脉象机制分析甚微,对浮脉之记载,内容尤为丰富,有时在四诊中居于首位,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本文兹就《伤寒论》浮脉有关原条文进行讨论,不包括因语法关系省略浮脉记载的条文。不妥之处,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脉学发微徐刚(北京中医药大学九三级博士生,北京100029)主题词《伤寒论》,脉诊清·徐大椿对仲景的脉学成就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脉法,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可见,《伤寒论》虽然不是一部脉学专著,但其中有关脉学的论述,亦不乏精要之处...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对促、结、代脉的认识不尽相同。如对于促脉,《内经》认为系急促之脉(《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又有认为系急促之中有一歇止者,如《伤寒论·辨脉法》云:“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对结脉,《内经》中已有结动之名(《灵枢·始终篇》:“六经之脉不结动也”),但未言其脉象。《难经·十八难》中提出:“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但未提及脉之迟数。至《伤寒论·辨脉法》始提  相似文献   

8.
脉诊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笔从凭脉诊明确六经辨证、审脉诊识别治法方药、举脉诊论述病理机制等五个方面,对《伤寒论》脉诊的特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的脉象比较法张继东比较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逻辑方法之一,《伤寒论》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灵活的运用了脉象比较法。它通过对伤寒病症发展过程中的脉象变化的形象的鉴别对比,使证因脉明,从而有助于辨证立法的确定。一、病槽变化比较。太阳病见浮脉,但太阳病有...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原文论述麻黄升麻汤证时,强调"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的脉象特点,成为脉证合参的重要指征,惜其语焉未详,故后世对此颇有争议.从脉象角度来解读本方证,对麻黄升麻汤证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以《伤寒论》的脉法体系为依托,结合临床中对厥阴病脉象的总结,深入挖掘麻黄升麻汤证脉象中"厥"的形成、诊断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用八纲辨证的方法,探讨《伤寒论》脉法与证之间的关系.《伤寒论》虽然不是脉学专著,但其脉法与《内经》、《难经》一脉相承,与八纲辨证密切结合,朴实简明,使后学者见脉知证,具有临床实用性.学习《伤寒论》脉诊,先要明辨常脉,知常达变.分别阴脉阳脉,以察病之性质,治疗之难易.以脉之寸关尺应人体上中下三焦.以脉之沉浮分病之在内在外,在荣在卫,在气在血.着重论述了邪在六经代表脉象以及寒热,气血,虚实之病的脉象的不同特点.疾病在邪正进退,传经,死生,欲愈,也有其典型的脉象可寻.最后强调了脉症合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经过二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今的医疗诊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书籍和文献查阅,了解诸位医家和存者的观点,系统的阐述从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黄帝内经》十二经脉和《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联系和发展过程。虽然在同一个坟墓中出土了《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且标题相似,但内容上《阴阳十一脉灸经》相对更接近于《灵枢·经脉》的内容;《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理论与《黄帝内经》中的经络有关联,但"六经辨证"的发展不单单只来源于《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载方 112首 ,用药 87种 ,其中与生姜为伍的方剂就有 37首 ,遍及三阴三阳六经 ,通贯表里、寒热、虚实诸证。本文就《伤寒论》对生姜的应用浅析如下。1 解表散寒 ,生姜功著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篇幅来看 ,太阳病证治篇幅居于首位。太阳主一身之表 ,统摄营卫 ,固护肌表 ,寒邪入侵人体 ,太阳首当其冲 ,太阳感邪后临床以“恶寒发热 ,头痛项强 ,脉浮”为主要脉证 ,在《伤寒论》中 ,凡称太阳病者一般都具备此证。因此 ,辛温解表法是本病总的治则。在太阳病篇 5 2方中 ,仲景选用生姜为伍的方剂就有 2 4首之多 ,如 :桂枝汤、桂枝加厚朴、…  相似文献   

14.
在《伤寒论》397条文中,就有137条涉及脉诊,并专列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集中地论述脉诊,可见《伤寒沦》十分重视脉诊的应用,本文就此作一分析。脉诊在伤寒辨证中的运用1,以脉定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伤寒论》就十分注意运用脉诊来确定外感疾病的性质。如“辨脉法第一”指出:“凡脉大浮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  相似文献   

15.
恽铁樵,名树珏(1877~1935),江苏武进人。恽氏在其后半生努力研究中国医学,对《内经》、《伤寒论》颇具卓识,且医术精良。著作有《群经见智录》、《伤寒论研究》、《脉学发微》、《热病学》等二十余种,现就恽氏的学术思想作一简要述评,不妥之处,祈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黄帝内经》"四时脉法"对"六经"体系下脉学系统的影响,总结"四时"对张仲景《伤寒论》"六经"体系的影响规律,还原仲景"四时"阴阳观的"天人相应"思想。[方法]从张仲景"四时治疗法"所反映的"四时"变化与六经的对应关系,来探讨"四时"变化对仲景"六经"命名的影响及"四时"变化与仲景脉学体系的关系,立足仲景《伤寒论》原文,用仲景自身的思维和语言来解读《伤寒论》六经辨证及脉学体系。[结果]仲景《伤寒论》运用"天人相应"的思维模式,从"四时"变化的角度确立"六经"疾病体系,《伤寒论》"六经"的脉学体系与"四时"脉象的变化相吻合,《黄帝内经》的"四时脉法"是仲景脉法的核心。[结论]从"四时"变化的"天人相应"角度解读仲景的"六经"及其脉法体系,为研究《伤寒论》及仲景学说找到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柯韵伯《伤寒论翼·平脉准绳》学术思想探讨李惠义(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210011)关键词柯韵伯,《伤寒论翼》,脉诊自从《脉经》问世以来,诸家继起.分别使用各自的脉名,广泛但不切合实用,范围漫无边际,不能统一。柯韵伯认为:“仲景立法,只在脉之...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原文38条、39条均论大青龙汤证,而对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及“伤寒,脉浮缓”的认识,诸家各持己见,经分析认为《伤寒论》对外感病的阐论,重在发病、病机与辨证论治。由于人体体质有差异,反应有差别,所以有时也会表现出特殊的情况,大青龙证之表现则有常亦有变。  相似文献   

19.
王峰  黄梅  孙志斌  赵荣 《中医学报》2016,(7):985-987
以经络学说为切入点探讨《伤寒论》太阳经病证提纲的演变和发展过程。通过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文献进行考证和分析,梳理经络学说和《伤寒论》太阳病证提纲的"源"和"流"。可见,经络学说对所蕴含的早期"伤寒提纲"的雏形和对《伤寒论》的影响。张仲景不仅通过经络学说的显性来表达,更是通过隐性的学说来解读《伤寒论》。如此梳理经络学说和太阳病证提纲理论完善的脉络,使我们看到伤寒六经学说形成与演变的雏形,和经络学说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从而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正> [本院李克绍教授荐语]《伤寒论》中“辨脉法”一篇,是较为难讲的一篇,历代对此作注者甚少。本文下了一定功夫,将全文作了串解,虽然不能说尽善尽美,但从中划分了章法,对辨脉内容也有不少新的发挥,条理清晰,颇有参考价值。“辨脉法”为《伤寒论》诸篇之首,历代伤寒注家多认为非出自仲景之手,是王叔和所撰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