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小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中医认为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不外是感受外邪、内伤乳食及脾胃虚弱,其主要病变在于脾胃。《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会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相似文献   

2.
慢性腹泻以大便稀薄,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为主证。一般责之久泻脾虚,健运无权,或脾病及肾,肾阳亏虚,故以健脾止泻、温肾固下列为常规治法,但临床所见,证情复杂,病机错综,务须慎思明辨,知常达变,兹将常见证治,略陈一隅之见。一、脾虚多兼湿滞补益宜佐消导张景岳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慢性腹泻多缘脾胃运化失健,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因泻致虚,因虚而泻,互为因果,是以缠绵难愈,故慢性腹泻以脾虚之证最为常见,尤以中焦虚寒者居多,理中汤、  相似文献   

3.
简介陆上清老师经验方“小儿止泻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介陆上清老师经验方“小儿止泻灵”青海省中医院儿科(810000)张永霞泄泻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小儿脾常不足,或责于脾虚不运,或...  相似文献   

4.
吴贵文 《中原医刊》1999,26(10):35-35
久泻,以便次增多,粪质稀薄,病程长为主要见症。泄泻的主要病机是脾胃的升降功能失调,而调整与恢复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治疗的关键。现就脾胃病变所致久泻的证治体会介绍如下。1 脾虚清阳不升经云:“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劳倦伤脾,元气耗损,脾阳不足,清阳不升“谷气下流”而致泄泻。脾宜升则健,治当益气升清运脾。用党参、黄芪、白术等甘温药,健脾扶中以斡旋中洲,配升麻,葛根奏其益气升阳提携中气之功。案例:郭××,男,40岁,1997年8月来诊。大便不实,虚坐努责,肛门作坠,腹部胀满已有数年,…  相似文献   

5.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出自《景岳全书》。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引刘草窗方。是治疗因土虚木乘、士受木制、升降失常导致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仍腹痛的一副有效名方。方由白术、白芍、防风、陈皮组成。方解中吴鹤皋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所以张景岳称为“治痛泻要方”,故有今名。  相似文献   

6.
《景岳全书·泄泻》中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纳化水谷,若脾胃运化失健,气机升降失常,水谷清浊不分,遂混杂而下,则发为泄泻。凡外感风暑湿寒热、内伤情志、饮食失宜等,皆可伤及脾胃,导致泄泻。然脏腑相连,五脏相关,脾胃的运纳还有赖于诸脏的协助配合尚能完成。临床所见,五脏之中,导致泄泻的主要因素是脾失健运,同时,肝失疏泄、肾失温煦也是影响脾运失常进而发生泄泻的常见原因。因此,张珍玉教授认为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与肝、肾存在密切关系。以下就张珍玉教授对泄泻的独到认识进行初步总结。1脾与泄泻泄泻是…  相似文献   

7.
痛泻要方为《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历代方书记载类同,皆以治疗肝郁脾虚所致泄泻之证。《医方考》曾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世人多以腹痛、泻下为其辨证应用要点,确属成了痛泻的“要方”。笔者据其方意,扩宽应用范围,非但泄泻之证,皆收到了理想效果,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中有关于泄泻的论述,如“湿盛则濡泻”“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肾者胃之关”“肺脉……小甚为泄”,这些论述阐释了泄泻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则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景岳全书·泄泻》中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纳化水谷,若脾胃运化失健,气机升降失常,水谷清浊不分,遂混杂而下,则发为泄泻。凡外感风暑湿寒热、内伤情志、饮食失宜等,皆可伤及脾胃,导致泄泻。然脏腑相连,五脏相关,脾胃的运纳还有赖于诸脏的协助配合尚能完成。临床所见,五脏之中,导致泄泻的主要因素是脾失健运,同时,肝失疏泄、肾失温煦也是影响脾运失常进而发生泄泻的常见原因。因此,张珍玉教授认为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与肝、肾存在密切关系。以下就张珍玉教授对泄泻的独到认识进行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0.
非感染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病 ,病程在 2个月以下为急性 ,2个月以上为慢性。急性者较易痊愈 ,而慢性者病情缠绵。本病包括胃源性腹泻、肠源性腹泻、内分泌性腹泻和功能性腹泻及化疗相关腹泻 ,属中医“泄泻”范围。笔者从寒湿论治本病 ,每获良效 ,临证体会总结如下。1 病因病机临床上非感染性腹泻大多由于腹部受凉 ,过食生冷或油腻引起 ,此与寒湿两因相符。中医认为“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景岳全书》,《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本病之本在脾胃 ,复因感受寒湿二邪 ,“寒邪客于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 ,故后泻腹痛矣”《素问·举痛论篇》,“…  相似文献   

11.
<正>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l)是指排便次数≥3次/d,或粪便总量>200g/d,其中粪便含水量>85%,且病程超过4周的消化系统疾病[1]。目前常用于治疗慢性腹泻的药物有解痉剂、止泻剂、胃肠动力剂、肠道微生态制剂、抗焦虑药物[2]。在中医学上,慢性腹泻属于“泄泻”的范畴。该病首载于《黄帝内经》,有“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溏泄”“泄注”等相关的描述[3,4]。《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乎脾胃。”提示脾胃病变乃泄泻发生的根本。明代医家李中梓更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5]。  相似文献   

12.
虚性泄泻证辨治体会浅谈康艳丽兰州中医骨伤科医院虚性泄泻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景岳全书·泄泻》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肝肾所引起的泄泻,也多在脾虚的基础上发生。湿盛可影响脾之运化,但脾气虚...  相似文献   

13.
痛泻要方为《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历代方书记载类同,皆以治疗肝郁脾虚所致泄泻之证。《医方考》曾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世人多以腹痛、泻下为其辨证应用要点,确属成了痛泻的“要方”。笔者据其方意,扩宽应用范围,非但泄泻之证,皆收到了理想效果,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久泻乃为急性泄泻失治、误治迁延而成。古有脾泄、肾泄、滑泄之称,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笔者在数载的临床工作中,从“久病必虚”,“久病入络”着手,以健脾活血法为主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治疗本病的一点体会提供同道参考指正。 1 脾虚为本,湿瘀为标 《景岳全书·泄泻》篇中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病位在脾胃与小肠,以  相似文献   

15.
杂合以治小儿久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景岳全书·泄泻》),无湿不成泻,小儿脾常不足,故脾虚湿盛为小儿泄泻的基本病机,其日久不愈者,脾气更伤,运化维艰,进食稍多,易致积滞;脾虚则肝血失养,肝不藏魂,易致惊惕;久泻者又易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混合污于大肠,中气易随而下陷,故久泻每多夹滞、夹惊、夹陷,单纯治脾难见速效,应注意兼症采用适宜的方法综合治之,以获佳效.  相似文献   

16.
小儿泄泻常吐泻兼作,特别易耗津夺液,极易出现伤阴的变证。故在治疗小儿泄泻时要特别注意顾脾。 1.清热勿久用苦寒 治疗湿热泻,常用苦寒之品清热利湿,但苦寒能戕生发之气,过用久用能伤脾败胃。脾胃之气伤,则统摄无权,而致泻愈甚。且苦寒伤津,不利疾病的恢复。故在小儿泄泻用苦寒之品时,宜“中病即止”以“顾脾保津”  相似文献   

17.
东垣治疗百病不但偏重升燥温补,也重视“降润清泻”,其治疗法则在《脾胃论》中自有一套完整的规律,从其一些代表方剂中可窥一斑。一、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对“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大热”之元气虚阴火上乘并重者,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之。方中人参、黄芪、苍术、甘草益元气以制阴火;石膏、黄芩、黄莲泻阴火以助元气,共奏脾胃健运、元气则复、阴火得敛;阴火得降,脾胃健运,则元气自旺之效。  相似文献   

18.
七味白术散最先见于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方由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藿香叶、木香、葛根七味药物组成 ,为健脾益气之方剂。《六科准绳》中本方主治“脾胃虚弱 ,呕吐泄泻频作不止”。《杂病心法》中本方“治消渴 ,不食而渴 ,胃虚无热 ,兼之泄泻”。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曰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四季脾旺而不受邪 ,若脾胃虚弱 ,脾之运化、胃之受纳腐熟功能不足 ,可导致许多病变。笔者运用七味白术散治疗儿科疾病 ,稍有心得 ,概括如下。1 脾虚泄泻泄泻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其中脾虚泄泻占有很大比例 ,尤其是 …  相似文献   

19.
老年性慢性结肠炎其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肠鸣、腹胀、大便带黏液.这类泄泻往往积年累月,久病不愈,故病人甚为烦恼.中医学认为,慢性腹泻多由思虑伤脾,脾胃素虚,或由肝气恣横,乘侮脾土,或由肾阳不振,命门火衰所致.  相似文献   

20.
泄泻之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而以夏秋较为多见。其临床表现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则泻出水样便。祖国医学对此病认识较早,《内经》有“濡泄”“飧泄”“洞泄”“注泄”之称。《丹召玉案》说:“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为泄泻”。泄泻致病之因,本乎脾胃功能失调,如《景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