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在严重脓毒症患儿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PICU 145例严重脓毒症患儿,以患儿入住PICU为研究起点(0 h),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测定其动脉血乳酸水平;治疗6 h后再次测定其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 h乳酸清除率。以6 h乳酸清除率分为高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比较2组患儿的病死率;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动脉血乳酸水平及6 h乳酸清除率;以入院时乳酸水平(<2.0 mmol·L-1、2.0~3.9 mmol·L-1、≥4.0 mmol·L-1)分为3组,比较3组间的病死率、PCIS。结果高乳酸清除率组患儿病死率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χ2=41.01,P<0.01);死亡组与存活组乳酸水平和6 h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7、9.23,Pa<0.01);不同乳酸水平组间病死率和PCI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996,P<0.01;F=58.660,P<0.01)。结论早期检测乳酸水平和6 h乳酸清除率可有效判断严重脓毒症患儿病情的危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与小儿危重评分(PCIS)的关系及其对病情危重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脓毒症患儿在入院24 h内检测的血浆AT-Ⅲ和DD水平及PCIS评分等资料。将患儿按PCIS分为极危重组(≤70分)、危重组(71~80分)、非危重组(80分);将患儿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比较AT-Ⅲ活性、DD水平的差异及其与PCIS的相关性。结果极危重组、危重组和非危重组的AT-Ⅲ活性和DD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极危重组AT-Ⅲ活性降低以及DD水平升高最为明显,危重组次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活性与PCIS评分呈正相关(r=0.548,P0.01),DD水平与PCIS呈负相关(r=-0.657,P0.01)。死亡患儿DD水平高于存活患儿,AT-Ⅲ活性和PCIS评分均低于存活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血浆AT-Ⅲ、DD与其病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脓毒性休克患儿的早期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根据患儿入PICU 24 h内最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为非危重组(>80分)、危重组(70~80分)及极危重组(<70分),分析比较各组患儿早期的临床特点。结果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平均年龄12.0(1.0,180.0)个月;原发病以呼吸系统感染(60.7%,34/56)为主,病原学以细菌(71.4%,40/56)为主。死亡21例,存活35例,总病死率37.5%;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病死率分别为12.5%(2/16)、16.7%(1/6)、52.9%(18/34)。死亡组与存活组患儿的年龄、性别、PICU住院时间、心率、1 h及24 h平均动脉压、是否使用机械通气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患儿的PCIS明显低于存活组,6 h及24 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明显高于存活组,初始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1 h、6 h及24 h内入液量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极危重组患儿的6 h入液量与非危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CIS、VIS6 h、VIS24 h、初始乳酸水平及24 h乳酸清除率、降钙素原、射血分数、6 h入液量水平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与患儿死亡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S、6 h入液量水平、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6 h液体入量、PCIS、初始乳酸及MODS预测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47、0.835、0.797、0.76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死率高,PCIS评分、6 h内复苏液量、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外源性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联合低热量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危重症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住本院PICU 60例危重症患儿(危重症组),随机分为对照治疗组(30例)和rhGH治疗组(30例).2组患儿均予肠内营养(60~80 kcal·kg-1)及综合治疗,rhGH治疗组于入院第2天晚1000起给予rhGH(0.1 IU·kg-1·d-1)腹部皮下注射,连续7 d.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2组患儿细胞免疫(CD3、CD4、CD8、CD4/CD8、CD19、NK细胞)和体液免疫(IgA、IgG、IgM).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婴幼儿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作对照.结果 1.治疗前,危重症组CD3、CD8、NK细胞水平[(56.04±12.23)%、(21.99±7.25)%、(4.42±2.67)%]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71.57±7.27)%、(28.71±6.02)%、(12.16±6.32)%]低(Pa<0.01);治疗后,rhGH治疗组CD4、CD4/CD8、NK细胞[(50.17±7.71)%、(2.57±0.98)%、(7.72±2.89)%]较对照治疗组[(37.30±10.94)%、(1.47±0.79)%、(3.97±2.85)%]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2.治疗前,危重组CD19水平[(37.68±12.4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3.16±5.17)%](P<0.01);治疗后,rhGH治疗组CD19水平[(20.98±4.59)%]较对照治疗组[(29.77±13.58)%]明显下降(P<0.05).3.危重症组IgG、IgA、IgM水平[(4.39±1.36) g·L-1、(0.24±0.18) g·L-1、(0.57±0.20) g·L-1]较健康对照组[(6.28±2.14) g·L-1、(0.37±0.15) g·L-1、(0.78±0.23) g·L-1]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rhGH治疗组IgG、IgA水平[(7.26±1.98) g·L-1、(0.45±0.22) g·L-1]较对照治疗组[(5.18±1.34)g·L-1、(0.29±0.15)g·L-1]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危重症患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外源性rhGH联合低热量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明显改善危重症患儿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单纯性肥胖儿童的骨龄和性激素水平,分析骨龄与体质量指数(BMI)和性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40例单纯性肥胖患儿(肥胖组)及40例体检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常规测量二组儿童身高和体质量,并计算BMI.采用G-P图谱法对左手腕指关节正位片进行骨龄评定;采用罗氏E17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二组儿童血清雌二醇、睾酮水平.比较二组儿童骨龄、BMI和性激素水平间的差异,并对骨龄与BMI及性激素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肥胖组骨龄[(11.85±2.76)岁]、BMI[(27.26±5.16) kg·m-2]及雌二醇[(29.20±11.61) pmol·L-1]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0.57±2.59)岁,(16.75±4 73) kg·m-2,(22.35±10.87) pmol·L-1](t=10.57、9.50、2.72,P<0.05、0.01、0.01);肥胖组睾酮[(0.07±0.04) μg·L-1]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0.10±0.05) μg·L-1](t=2.96,P<0.01).肥胖组骨龄与BMI、雌二醇均呈显著正相关(r=0.696、0.773,Pa<0 05);与睾酮呈负相关(r=-0.726,P<0.05).结论 单纯性肥胖儿童的骨龄较同龄健康儿童超前,骨龄超前与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雌二醇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导致单纯性肥胖儿童骨龄超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PICU危重患儿小儿危重评分(PCIS)和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的比较判断两种评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80例PICU住院患儿按照小儿危重评分标准、死亡及器官衰竭情况进行分组,根据各组PRISM评分分析比较各组问的差异性.结果 危重组、极危重组与非危重组各组间的PRISM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死亡组与存活组的PRISM评分值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PRISM评分随器官衰竭数增加而增高(P<0.05).结论 小儿危重评分和死亡危险评分对临床危重患儿的病情危重程度、死亡危险程度的判断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重型腹泻病并高钠血症的预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重型腹泻病并高钠血症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型腹泻病及高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对63例重型腹泻病并高钠血症的血钠峰值、病情严重程度、治疗策略和预后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本组重型腹泻病患儿高钠血症的发生率为37.28%,占危重患儿高钠血症74.12%;生存组和死亡组的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别为(75.50±6.83)和(60.75±5.34)分,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5.86 P<0.001);生存组和死亡组血钠峰值分别为(164.12±10.52)mmol/L和(168.64±12.22)mmol/L,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11 P>0.05);血钠下降速度在0.5~1.0 mmol/(L.h)患儿均治愈,而1.2~2.4 mmol/(L.h)的8例在补液过程中均出现脑水肿,其中5例死亡。结论小儿重型腹泻病并高钠血症较常见,是引起危重患儿高钠血症的主要原因,病情严重程度和合理的治疗措施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对儿童骨龄(BA)、身高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亚临床甲减患儿为亚临床甲减组,30例体检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对每位研究对象采用同一磅秤标准,测量其身高、体质量.采用Greulich-Pyle图谱法对各组儿童左手腕指关节正位片进行BA水平的评定;采用罗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E170检测各组儿童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采用SPSS 17.0软件比较2组儿童BA、身高、TSH、FT3及FT4的差异;BA与身高、TSH、FT3及FT4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亚临床甲减组儿童的BA[(8.17±2.29)岁]、身高[(131.47±13.41) cm]水平均落后于健康对照组[(10.08±2.75)岁、(141.05±15.12) cm](t=2.92、2.60,Pa<0.05);TSH水平[(5.93±1.77) mIU·L-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66±1.28) mIU·L-1](t=8.17,P<0.001).亚临床甲减组儿童的BA与身高呈显著正相关(r=0.940,P<0.01);BA与TSH呈显著负相关(r=-0.450,P<0.05).亚临床甲减组FT3[(5.43±1.37) pmol·L-1]、FT4[(17.29±2.03) pmol·L-1]与健康对照组[(5.83±1.11) pmol·L-1、(17.22±1.96) pmol·L-1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4、0.14,Pa>0.05).结论 儿童亚临床甲减可引起BA、身高的落后,需要用药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丙戊酸钠(VPA)对癫(癎)患儿体质量及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首次诊断癫(癎)VPA单药治疗的患儿3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6个月进行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IR)指数、瘦素、脂联素和瘦素/脂联素(L/A)测定,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研究.结果 VPA治疗3个月患儿体质量[(21.88±1.82) kg vs (23.80±1.88)kg,P<0.001]、BMI[(15.71 ±0.30) kg·m-2 vs (16.40±0.27) kg·m-2,P<0.05]、血胰岛素水平[(39.81±2.70) pmol·L- vs(52.48±3.43) pmol·L-1,P<0.001]、IR指数[(1.42±0.13) vs (1.82±0.15),P<0.001]、瘦素水平[(3.72±0.25) mg·L-1 vs (6.73±0.72)mg· L-1,P <0.001]、L/A[(0.33±0.05) vs (0.65±0.06),P<0.001]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脂联素水平[(19.02±3.09) mg·L- vs(11.85±1.55)mg·L-1,P<0.01]较治疗前明显降低;VPA治疗6个月患儿体质量[(23.80±1.88)kg vs(25.32±2.07)kg,P<0.001]、BMI[(16.40±0.27) kg·m-2 vs(16.51 ±0.35) kg·m-2,P<0.05]、瘦素水平[(6.73±0.72)mg.L-1vs (10.12±1.17) mg·L-1,P<0.001]、L/A[(0.65±0.06) vs(1.45±0.23),P<0.001]较治疗3个月时亦明显升高,而脂联素水平[(11.85±1.55) mg·L-1 vs(9.00±1.13) mg·L-1,P<0.01]较治疗3个月时下降更明显;血胰岛素水平[(39.81±2.70) pmol·L-1vs (52.48±3.43) pmol · L-1 vs( 30.77±1.54) pmol·L-1,Pa<0.01]、IR指数[(1.42±0.13) vs(1.82±0.15) vs(0.99±0.06),Pa<0.01]较治疗前、治疗3个月时均明显降低.VPA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水平[(4.79±0.30) mmol·L-1vs (4.64±0.16) mmol·L-1 vs (4.33 ±0.12) mmol·L-1,Pa>0.05]无显著差异.结论 VPA治疗后对癫(癎)患儿体质量及糖、脂代谢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与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我院PICU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儿42例,所有患儿均按照脓毒性休克诊疗方案进行早期目标指导治疗,测定每例患儿复苏前及复苏后1h、2h、6h血乳酸值,计算复苏后1h、2h、6h的乳酸清除率.按照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n=20)和死亡组(n=22),评价早期乳酸值和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存活组复苏前及复苏后1h、2h、6h的乳酸值明显低于死亡组[(3.92±2.58) mmol/Lvs (6.91 ±4.16) mmol/L,(2.79±1.89) mmol/L vs (7.93±4.39) mmol/L,(2.20±1.83) mmol/L vs(9.20±4.97) mmol/L,(1.32±0.51) mmol/L vs (9.94±5.02) 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存活组复苏后1h、2h、6h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26.31 ±20.82)% vs(-24.28±53.39)%,(43.46±17.85)% vs(-34.31±58.98)%,(61.04±16.71)% vs(-45.33±83.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复苏后6h血乳酸值和乳酸清除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9.4%、96.7%;复苏后6h血乳酸>2.20 mmol/L及复苏后6h乳酸清除率<18.65%,患儿病死率高.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儿动态监测血乳酸具有重要意义,复苏后6h的血乳酸值及乳酸清除率可作为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炎症因子和凝血指标与危重症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PICU入住24 h以上,符合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诊断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分为极危重组(<70分)、危重组(~80分)和非危重组(>80分)。检测炎症因子(血WBC、PLT和CRP、IL-6)和凝血指标(D-二聚体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炎症因子、凝血指标与危重症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01例患儿进入分析,男47例,女54例。非危重组53例,危重组42例,极危重组6例。①随着危重症评分分值降低,IL-6、D-二聚体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逐渐增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RP水平亦随危重症评分降低而逐渐增高,在非危重组和危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则随危重症评分降低呈降低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WBC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IL-6、可溶性P-选择素和D-二聚体水平与危重症评分呈正相关,PLT计数与危重症评分呈负相关,血WBC和CRP与危重症评分无相关性。结论 IL-6、可溶性P-选择素、D-二聚体和PLT水平与儿童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患儿61 例,按PCIS 评分标准分为非危重组(n=18)、危重组(n=20)和极危重组(n=23)。入院24 h 内检测患儿血清PCT、C 反应蛋白(CRP)、乳酸(LA)含量及血常规,比较上述指标在不同危重程度患儿中的差异;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检验PCT 与PCIS 及血清各指标相关性;再依据患儿的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n=39)和死亡组(n=22),比较PCT、PCIS 评分及其他血清指标在不同治疗结局患儿中的差异。结果 非危重组PCT 和CRP 水平均低于危重组和极危重组(均PPPr=-0.63,Pr=0.73,P=0.003);死亡组PCT 和LA 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P结论 血清PCT 和PCIS 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脓毒症患儿PCIS 评分越低,血清PCT 升高越明显,预后越差,两者联合是预测脓毒症患儿预后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PELOD-2)、儿童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MODS)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脓毒症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PICU收治的516例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28 d结局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PCIS、PELOD-2、P-MODS在PICU脓毒症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结果存活组488例,死亡组28例。死亡组PCI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86(82,88)分比89(84,92)分],PELOD-2及P-MODS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ELOD-2:6.5(4.0,8.0)分比0(0,2.0)分,P-MODS:3(2,6)分比1(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259.500、14.228、4.688,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IS、PELOD-2、P-MODS 3种评分评估PICU脓毒症患儿预后的AUC分别为0.761、0.916、0.761(Z=6.127、14.228、4.688,均P<0.05)。结论PCIS、PELOD-2、P-MODS均可较好地预测PICU脓毒症患儿的预后,尤以PELOD-2评分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临床特征与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ICS)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PICU住院的重症MPP患儿,根据PICS分为极危重组(70分)、危重组(~80分)和非危重组(80分),从病史中截取年龄、性别、发热时间,入院48 h内实验室检查指标,ECG和胸部X线和CT描述。对上述指标行3组间的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临床特征与PICS的相关性。结果 114例重症MPP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61例,女53例。合并心血管系统损害29例,消化系统损害23例,神经系统损害18例,血液系统损害27例。非危重组77例,危重组30例,极危重组7例,3组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异常ECG比例、合并2个及以上系统损害比例、合并2种及以上病原感染、病程12 d比例、前白蛋白、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2种及以上病原感染比例(OR=7.147,95%CI:1.435~35.59)、D-二聚体水平(OR=1.507,95%CI:1.054~2.156)与PICS呈正相关,前白蛋白水平与PICS呈负相关(OR=0.914,95%CI:0.845~0.990)。结论儿童重症MPP合并2种及以上病原感染、D-二聚体、前白蛋白水平和PICS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儿血乳酸水平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232例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患儿的血乳酸水平分为乳酸水平正常组(n=146)、高乳酸血症组(n=72)和乳酸酸中毒组(n=14),比较3组危重症患儿循环功能、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及预后。结果:不同乳酸水平患儿间脓毒血症程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92,P<0.01)。乳酸酸中毒组脓毒症休克发生的比例(42.9%)较乳酸水平正常组(7.5%)、高乳酸血症组(11.1%)明显升高。不同乳酸水平患儿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也不同,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2.854,P<0.05)。全血乳酸水平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405,P=0.002)。不同乳酸水平患儿预后亦不同(χ2=25.599,P<0.01)。乳酸酸中毒组的治愈率明显低于乳酸水平正常组(7.1% vs 23.3%,P<0.05);乳酸酸中毒组的好转率亦明显低于乳酸水平正常组(28.6% vs 58.2%,P<0.05),而其病死率(28.6%)明显高于乳酸水平正常组(5.5%)及高乳酸血症组(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血乳酸水平越高,病情越危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BM)脑脊液(CSF)中激活素A(ACT A)水平的变化及其对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对2010年3月-2011年6月在本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48例确诊BM患儿,进行3~18个月的随访及回顾性分析,分为有并发症和后遗症组(A组)和无并发症和后遗症组(B组)。另收集同期住院的非颅内疾病患儿作为对照组(C组)。应用ELISA法动态监测3组患儿CSF中ACT A水平。结果 A组患儿急性期CSF中ACT A水平为(544.39±149.62)ng·L-1,B组CSF中ACT A水平为(480.82±128.24)ng·L-1,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组均高于C组[(181.06±45.20)ng·L-1](Pa<0.01)。治疗1周,A组CSF中ACT A水平为(315.84±86.35)ng·L-1、B组为(338.25±99.43)ng·L-1,2组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a<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2)。治疗2周,A组CSF中ACT A水平为(188.19±43.38)ng·L-1,B组为(203.86±50.73)ng·L-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1)。治疗3周,A组CSF中ACT A水平为(107.65±17.65)ng·L-1,B组为(169.36±28.90)ng·L-1,A组明显低于B组(P=0.000)。治疗4周,A组CSF中ACT A水平为(98.54±28.54)ng·L-1,B组为(181.84±35.01)ng·L-1,A组显著低于B组(P=0.000)。结论 ACT A参与新生儿BM的发病过程,动态检测CSF中ACT A水平,对评估新生儿BM的预后,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危重患儿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变化,探讨危重患儿高血糖发生相关机制.方法 检测2007年1至12月我院PICU收治的51例危重患儿入院时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变化,并与15例健康体检儿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各种基础疾病下的危重患儿入院24 h内血糖均值均高于正常范围,以感染性休克组为最高[(11.35±6.21)mmol/L];患儿入院5 d内每日血糖均值波动情况以入院当天为最高,其后持续高于正常.(2)人院24 h内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儿血胰岛素水平分别为(17.65±16.85)mU/L、(13.45±7.33)mU/L、(16.24±12.41)mU/L,均高于对照组[(8.70±6.57)mU/L],而先天性心脏病组[(6.75±3.22)mU/L]略低于正常组,但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F=0.356,P=0.127);入院当天和第3天、第5天患儿血胰岛素平均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8.70±6.57)mU/L];根据血糖水平,将患儿分为血糖正常组和高血糖组,两组血胰岛素水平分别为(5.44±3.38)mU/L、(14.22±12.29)mU/L,高血糖组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患儿危重评分(PIM Ⅱ)均值为12.69±16.82,共死亡8例,病死率为15.6%;死亡患儿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患儿(P<0.05).(4)血糖和血胰岛素水平间无明显线性关系;危重症评分和血胰岛素水平无线性相关性;血糖和危重症评分间线性相关性不显著.结论 危重症患儿常出现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疾病严重程度,也是判断预后的间接指标;高血糖与胰岛素相对不足或(和)胰岛素抵抗有关,至于其确切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