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P)对大鼠大脑皮质内注射β-淀粉样蛋白(Aβ)后白细胞介素-1α(IL-1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等分成对照组、Aβ组、用药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质IL-1α和IL-1β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用药组IL-1α和IL-1β阳性细胞数较Aβ组明显减少(P<0.05)、平均光密度较Aβ组明显减弱(P<0.01)。RT-PCR显示,用药组IL-1α和IL-1βmRNA水平较Aβ组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TP对Aβ所致的大鼠大脑皮质IL-1α和IL-1β的过度表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大鼠大脑皮质内注射β-淀粉样蛋白(Aβ)后补体C1q和C3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等分成对照组、Aβ组、用药组.Aβ组大鼠给予双侧大脑皮质各一次性注射凝聚态Aβ1-40,对照组大鼠大脑皮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用药组大鼠在大脑皮质注射凝聚态Aβ1-40后腹腔注射雷公藤内酯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质C1q和C3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β组大鼠大脑皮质C1q和C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用药组大鼠大脑皮质C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较Aβ组明显减少(P<0.05),用药组大鼠大脑皮质C1q和C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较Aβ组明显减弱(P<0.01).RT-PCR结果显示,Aβ组大鼠大脑皮质C1q和C3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用药组大鼠大脑皮质C1q和C3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Aβ组(P<0.05,P<0.01).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对大鼠大脑皮质内注射Aβ后补体C1q和C3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大鼠大脑皮质内注射β-淀粉样蛋白(Aβ)后树突棘和发育调节脑蛋白(drebrin)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Aβ组、用药组(每组10只)。Aβ组大鼠双侧大脑皮质各一次性注射凝聚态Aβ_(1~40),对照组大鼠大脑皮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用药组大鼠在大脑皮质注射Aβ_(1~40)后每日腹腔注射雷公藤内酯醇(0.4 mg/kg),共30 d。Golgi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树突棘的密度和drebrin的表达。结果 Golgi染色显示,Aβ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用药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明显高于Aβ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β组大鼠大脑皮质drebrin免疫反应阳性颗粒平均光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用药组大鼠大脑皮质drebrin免疫反应阳性颗粒平均光密度较Aβ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雷公藤内酯醇能抑制Aβ所致drebrin的丢失,减轻Aβ所致树突棘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β-淀粉样蛋白(Aβ)1-40诱导的大鼠小胶质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前列腺素E2( PGE2)表达的影响.方法 本实验用Aβ1-40(20μg/ml)诱导体外培养的原代小胶质细胞,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细胞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雷公藤内酯醇(终浓度分别为5、25μg/ml)在不同时程(2h、12 h、24 h)进行干预,提取细胞培养上清,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IL-1β和PGE2的含量.结果加药后12h,模型组IL-13和PGE2的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1);5 μg/ml组和25 μg/ml组IL-1β的含量比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5μg/ml组PGE2的含量比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对Aβ1-40诱导的小胶质细胞IL-1β和PGE2的表达上调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等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用药组.模型组大鼠给予双侧海马各一次性注射凝聚态Aβ1-40,对照组大鼠海马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用药组大鼠在海马注射凝聚态Aβ1-40后腹腔注射雷公藤内酯醇,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IL-1β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模型组IL-1β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用药组IL-1β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或0.01).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IL-1β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用药组IL-1βmRNA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对AD模型大鼠海马IL-1β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雷公藤内酯醇对A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P)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用药组。模型组给予双侧海马各一次性注射凝聚态Aβ1-40,Morris水迷宫实验判断模型成功与否。对照组大鼠双侧海马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用药组大鼠在模型制作成功后每日腹腔注射TP0.4mg/kg,共15d。应用流式细胞仪、TUNEL染色、透射电镜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细胞色素C和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用药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用药组大鼠海马细胞色素C阳性产物数和平均光密度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Bcl-2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均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TP对A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TP增加A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Bcl-2蛋白表达、减少细胞色素C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雷公藤内酯醇(TP)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中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TP对AA镇痛作用的脊髓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TP低(C组)、中(D组)、高(E组)剂量治疗组。造模后14 d,C、D、E组大鼠采取不同剂量TP腹腔注射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9 d。检测大鼠热痛阈,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腰5(L5)脊髓背角和DRG节段中IL-1β、TNF-α的表达变化。结果治疗9 d后,B组大鼠热痛阈显著低于A组(P0.01),C、D、E组热痛阈显著高于B组(P0.05,P0.01),TP可显著提高AA大鼠热痛阈;B组大鼠L5节段脊髓背角和DRG中IL-1β、TNF-α阳性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1),C、D、E组大鼠L5节段脊髓背角和DRG中IL-1β、TNF-α阳性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 TP对RA具有良好镇痛作用;TP可能是通过下调AA大鼠脊髓背角和DRG中IL-1β、TNF-α的表达水平起到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β淀粉样蛋白(Aβ)后大鼠海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的表达和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及雷公藤内酯醇对其的影响。方法 21只SD雄性大鼠等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用药组。在大鼠左侧海马定向注射凝聚态Aβ140作为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设为对照组,大鼠在海马注射凝聚态Aβ140作为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设为对照组,大鼠在海马注射凝聚态Aβ140后腹腔注射雷公藤内酯醇为用药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i NOS的表达;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i NOS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用药组大鼠海马i NOS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毡内突触和突触小泡数量较对照组减少,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变薄;用药组大鼠海马神经毡内突触和突触小泡数量较模型组增多,突触后致密物增厚。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可以抑制Aβ诱导的大鼠海马i NOS的表达,对突触超微结构的损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雷公藤氯内酯醇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雷公藤氯内酯醇(T4)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方法 通过大鼠海马注射Aβ1-40建立AD大鼠模型,通过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进行大鼠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结果 Aβ组大鼠较假手术组逃避潜伏期延长而跨越原平台位置次数明显减少;T4组大鼠较Aβ组第2~5天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跨越原平台位置次数明显增多.3组大鼠血常规、肝肾功能无明显差异.结论 T4可以有效安全地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Ⅳ型胶原酶肝素生理盐水尾状核立体定向注射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干预组腹膜腔内注射雷公藤内酯醇(0.2 mg·kg-1·d-1),连续7 d。在术后每日进行1次Longa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术后第2天和第7天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结果干预组在术后第2天,第5天和第7天的Longa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干预组术后第2天脑组织含水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3组大鼠术后第2天和第7天血常规、肝肾功能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干预组第7天个别样本血ALT明显升高。结论雷公藤内酯醇(0.2 mg·kg-1·d-1)可以减轻大鼠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部分改善神经功能,但仍需注意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雷公藤氯内酯醇(T4)对拟阿尔茨海默病(AD)样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向SD大鼠海马背侧注射凝聚态β-淀粉样蛋白(Aβ)25-35建立具有拟AD样AB沉积病理变化的大鼠模型.3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注射组、模型组、T4低剂量(5μg/kg)组、T4高剂量(20μg/kg)组,每组7只.于模型制作后7 d收集脑组织标本,采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海马组织核因子(NF-κB)激活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海马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TUNE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T4高、低剂量组海马组织NF-κB表达减少,TNF-α、IL-1β水平降低,凋亡神经元减少,高剂量组作用更明显(P<0.01).结论 T4可能通过阻断NF-κB信号通路,发挥对拟AD样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栀子苷对乳腺炎小鼠乳腺组织及乳腺上皮细胞中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1β的影响。方法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乳腺炎组)、栀子苷组(乳腺炎+栀子苷组)、地塞米松组(乳腺炎+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假手术组),建立脂多糖诱导乳腺炎小鼠模型HE染色观察各组乳腺炎小鼠的乳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乳腺组织和乳腺上皮细胞中IL-6,TNF-α和IL-1β表达量。结果 HE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乳腺乳泡壁增厚,乳泡结构破坏,乳泡内有炎症细胞浸润;栀子苷组和地塞米松组乳腺乳泡壁稍增厚,乳泡结构轻度破坏,乳泡内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对照组小鼠乳腺组织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小鼠乳腺组织和乳腺上皮细胞中IL-6,TNF-α和IL-1β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栀子苷组和地塞米松组(P<0.05);栀子苷组和地塞米松组小鼠乳腺组织和乳腺上皮细胞中IL-6,TNF-α和IL-1β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低于模型组(P<0.05);栀子苷组和地塞米松组小鼠乳腺组织和乳腺上皮细胞中IL-6,TNF-α和IL-1β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栀子苷对小鼠乳腺炎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栀子苷降低乳腺炎小鼠乳腺组织及乳腺上皮细胞中IL-6,TNF-α和IL-1β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β-七叶皂甙钠对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将67例脑出血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入院后按常规治疗;实验组入院后即开始应用β-七叶皂甙钠(每天0.5 mg/kg),其余治疗同对照组。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初和发病后第3天抽血应用ELISA法查TNF-α和IL-1β,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治疗前三组间TNF-α和IL-1β的含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后第3天实验组较健康组和治疗前轻度升高(P〈0.05),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较健康组和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β-七叶皂甙钠能抑制TNF-α和IL-1β的表达和释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和继发的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14.
王立娟  刘忠  刘爱东 《山东医药》2010,50(51):105-106
目的探讨IL-1β、IL-8和TNF-α在精神分裂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7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观察组)和30例正常体检成人(对照组)血清中IL-1β、IL-8和TNF-α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IL-1β、IL-8和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与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有关(P均〈0.05);观察组血清IL-1β、IL-8和TNF-α三者间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IL-1β、IL-8和TNF-α在精神分裂症发生、发展中具协同作用,联合检测三者血清水平可能对判断病情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清除术对大鼠脑出血灶周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各30只,模型组及微创组均制备脑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4 h微创组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模型组不作干预,分别在各个时间点断头取脑,对照组颅内注入50μL的生理盐水。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出血后6、12、24、48、72 h血肿周围组织中TNF-α、IL-1β水平。结果模型组6、12、24、48、72 h TNF-α、IL-1β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及微创组,P均<0.05;假手术组与微创组各时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颅内血肿微创血肿清除术可以减少出血灶周围TNF-α、IL-1β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脑出血后IL-1β表达及凝血酶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在大鼠实验性脑出血(ICH)后不同时间点血肿周围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情况及凝血酶对其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凝血酶注入法分别制作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IL-1β的表达情况及凝血酶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在造模后1h,脑出血组和凝血酶组病灶周围即可见IL-1β表达,6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48h阳性细胞基本消失。在相应时间点,ICH 水蛭素组血肿周围IL-1β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ICH组(P<0.01),且细胞着色浅,凝血酶 水蛭素组病灶周围IL-1β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凝血酶组(P<0.01),且细胞着色浅。假手术组仅有少量阳性细胞表达。结论IL-1β参与了ICH后脑损伤,凝血酶可能通过促进IL-1β的表达而发挥脑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雷公藤内酯醇洗脱支架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洗脱支架预防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杂种幼猪20只,分别植入雷公藤内酯醇洗脱支架和普通裸金属支架各10枚。术后28d比较两组的冠状动脉造影形态、组织病理及血生化结果。结果支架部位血管腔面积裸支架组小于雷公藤内酯醇组(P<0.05)、支架内增生内膜面积及内膜增生程度裸支架组大于雷公藤内酯醇组(P<0.05)。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雷公藤内酯醇洗脱支架能抑制新生内膜的形成,在支架植入后4周能预防再狭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清除术对大鼠脑出血灶周围组织IL-6、IL-1β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手术组各30只。模型组和手术组采用自体不凝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制备脑出血模型,对照组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50μL。分别在建模后6、12、24、48、72 h断头取尾状核平面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IL-6、IL-1β。结果模型组6、12、24、48、72 h IL-6、IL-1β阳性表达细胞数高于对照组及手术组(P均<0.05);手术组各时点IL-6、IL-1β阳性表达细胞数少于模型组(P均<0.05);手术组各时点IL-6、IL-1β阳性表达细胞数多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血肿微创清除术可以减少大鼠脑出血灶周围组织中IL-6、IL-1β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L)通过抑制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5-LOX)代谢通路对胰腺癌细胞生长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台盼蓝染色检测TL对胰腺癌细胞PANC-1、ASPC-1和SW1990的杀伤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凋亡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L对5-LOX表达的影响;ELISA检测5-LOX下游产物LTB4的含量.构建5-LOX表达质粒,筛选稳定转染的Sw1990细胞株(SW1990/5-LoX),western blot检测野生型、转染空质粒、转染5-LOX基因的SW1990细胞5-LOX蛋白表达水平,并检测胰腺癌细胞高表达5-LOX对TL诱导凋亡的影响.结果:TL能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TL 50 μg/L作用24 h后活细胞比例为PANC-1 70.5%±6.8%,ASPC-1 61.2%±5.6%,SW1990 52.8%±5.3%,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凋亡细胞数12 h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24.2±3.23vs 9.5±2.18,P<0.05).TL能显著抑制5-LOX表达及LTB4生成.稳定转染后,细胞内5-LOX蛋白表达量是Wt组的4倍左右,培养上清中LTB4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Wt组(P<0.01).过表达5-LOX使SW1990细胞增强了对TL诱导凋亡的抵抗作用,细胞死亡和凋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TL可以在体外诱导胰腺癌细胞增殖抑制和细胞凋亡,该效应与TL抑制5-LOX代谢通路的活性可能有直接关系,提示TL可能开发成临床治疗胰腺癌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雷公藤内酯醇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雷  陈垦  龙友明  王晖 《胃肠病学》2005,10(3):157-160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病程迁延,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寻找新型而有效的药物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雷公藤内酯醇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方法:6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低剂量(0.1 mg/kg)雷公藤内酯醇组、中剂量(0.2 mg/kg)雷公藤内酯醇组、高剂量(0.4 mg/kg)雷公藤内酯醇组、丙二醇(20%,5 ml/kg)对照组和地塞米松(0.2 mg/kg)对照组.应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诱导产生大鼠结肠炎模型,以相应药物处理2周后处死大鼠.处死大鼠前1天行白细胞计数检查,处死后直接称取胸腺重量.计算结肠溃疡面积和湿干比;测定结肠黏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0)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不同剂量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后,能显著减少大鼠结肠黏膜的溃疡面积,降低结肠湿干比;显著升高结肠黏膜SOD活性、降低MP0活性;显著降低IL-1和TNF-α的水平;使大鼠胸腺明显缩小,白细胞计数显著减少.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对TNBS/乙醇溶液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同时剂量大时亦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