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精胰岛素U300和德谷胰岛素等新型基础胰岛素类似物降糖作用持续时间较长,药代动力学平稳,有利于减小低血糖风险,提高治疗灵活性,为DM患者控制BG提供治疗选择。国内外获批上市的两种新型基础胰岛素在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影响患者治疗用药选择。本文对新型基础胰岛素临床研究进展进行评述,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采用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84例T2DM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照组采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分别监测病人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以及低血糖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缩短,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符合人体生理需要的给药模式,可减少胰岛素用量,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可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双(α-呋喃甲酸)氧钒(VO-FA)对四氧嘧啶型糖尿病(DM)大鼠的作用.方法 造模成功后,灌胃给予治疗组大鼠高、低两个剂量的VO-FA,每周监测一次体重及血糖,并在末次给药后检测其瞬时血糖的变化情况,4 w后,检测血脂变化.结果 VO-FA未见明显改善DM大鼠的整体状况,但可控制其消瘦,并且从给药第2周开始表现出明显的降糖效果,在末次给药后1 h可以明显降低血糖值,均以高剂量组为著;同时,DM大鼠出现血脂紊乱,VO-FA能明显降低其总胆固醇水平,对其余指标无显著影响.结论 VO-FA能剂量依赖性的降低DM大鼠的血糖值,降低总胆固醇水平,其降糖的机制可能与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脂联素在新诊断T2DM患者的发病及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T2DM患者50例,在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检测BMI、血脂、血糖、胰岛素及脂联素,与36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 结果 胰岛素强化治疗后,T2DM组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强化治疗前及对照组,三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脂联素与BMI、TG呈负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HDL-C呈正相关. 结论 新诊断T2DM患者血中脂联素水平可以通过胰岛素治疗进行调节,这在T2DM治疗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T2DM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需要起始Ins治疗使血糖有效控制。基础胰岛素是T2DM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目前我国基础胰岛素治疗现状并不理想,较多起始晚、剂量调整不充分和血糖达标率低的情况。基础胰岛素治疗惰性,即根据循证临床指南未能及时起始或强化胰岛素治疗,主要涉及医生和患者两方面因素。担心低血糖风险是导致医生和患者基础胰岛素治疗惰性的共同原因。担心低血糖严重制约基础胰岛素的起始、调量及患者依从性。要克服基础胰岛素治疗惰性,需降糖疗效确切、低血糖风险更低的治疗方案。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新型甘精胰岛素300 U/ml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更平稳,可有效减少低血糖发生,为改善基础胰岛素治疗惰性带来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胰岛素的问世对于糖尿病治疗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随着医学科技发展,在胰岛素制剂不断变革的同时,胰岛素临床应用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除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是绝对适应证外,2型糖尿病(T2DM)患者是否需要胰岛素治疗以及胰岛素治疗模式的选择是非常个体化的,特别是胰岛素强化治疗,其内涵和临床应用价值在T2DM患者中的体现是非常值得审视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磺脲类药失效的2型DM患者30例胰岛素强化治疗,维持血糖达标3个月.结果病人OGTT后胰岛素(INS)、C肽(CP)水平提高(P<0.01),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较治疗前改善(P<0.01).提示胰岛素强化治疗降低葡萄糖毒性作用后,有助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部分恢复及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黄芪联合胰岛素疗法对糖尿病(DM)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为临床治疗DM患者应用抗氧化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DM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DM组、黄芪治疗组、胰岛素治疗组、黄芪+胰岛素治疗组,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每隔3d监测大鼠血糖.治疗8w后,腹主动脉取血,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 DM模型组及其治疗组SOD活力、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黄芪治疗组、胰岛素治疗组和黄芪+胰岛素治疗组SOD活性、体重明显高于dm模型组(P<0.05),黄芪治疗组和胰岛素治疗组SOD活性、体重明显低于黄芪+胰岛素治疗组(P<0.05).DM模型组及其治疗组MD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黄芪治疗组和胰岛素治疗组MDA含量、血糖明显高于黄芪+胰岛素治疗组(P<0.05),黄芪治疗组、胰岛素治疗组和黄芪+胰岛素治疗组MDA含量、血糖明显低于DM模型组(P<0.05).结论黄芪联合胰岛素在抑制DM大鼠的氧化应激,改善血糖,控制体重上较单一应用黄芪或胰岛素,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口服抗糖尿病药失效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核因子кB(NF-кB)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胰岛素的抗炎作用. 方法 选择对照组20名(NC组),口服药失效的T2DM患者20例(DM组)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2周.检测DM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精(FBG)、空腹胰岛素(FIns)和C肽以及餐后2hBG、胰岛素和C肽水平的变化及采用流式细胞仪(FCM)、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NF-кB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与NC组比较,T2DM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NF-кB表达升高(P<0.01);与治疗前比较,胰岛素强化治疗2周后,NF-кB表达降低(P<0.01);FBG、2hBG和HOMA-IR降低;胰岛素、C肽和HOMA-β升高. 结论 T2DM患者2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明显改善的同时,单核细胞中NF-кB表达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随访216例接受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初诊T2DM患者,至强化治疗后12个月、24个月、36个月末,分别观察脱药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的变化趋势。结果 216例T2DM患者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的12个月、24个月、36个月时,仅靠饮食、运动保持血糖平稳的患者例数分别是116例(71.6%)、61例(54.9%)、22例(37.3%);脱药组与未脱药组比较,脱药组强化治疗后HOMA-IR、HOMA-IS改善更加显著(均P<0.01)。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改善初诊T2DM患者胰岛功能,β细胞功能得到较好恢复的初诊T2DM患者血糖获得长期缓解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1.
胰岛素强化治疗是目前控制血糖,保护糖尿病(DM)患者自身胰岛细胞分泌功能有效方法之一.对新诊断的2型DM(T2DM)患者进行短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在较短的时间内血糖得到满意控制,解除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可使受到抑制的胰岛功能得到恢复[1,2].当前国内外多采用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的方案或多次皮下注射的方法进行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RGZ)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T2DM患者(DM组)给予口服RGZ 12周.观察治疗前后FPG、FIns、HbA1c、hsC-RP、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另设30名健康正常人为对照(NC)组.结果 DM组给药前与NC组比较,血浆vWF、TM和hsC-RP均明显升高;经RGZ治疗12周后,患者FPG、FIns、HbA1c和胰岛素敏感指数均明显改善,且血浆vWF、TM和hsC-RP均明显下降.结论 RGZ在降低血糖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同时,能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降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作为2型糖尿病(DM)的重要发病机理已被广大学者所认同,目前认为几乎所有2型DM患者都有IR.研究表明,使用某些能改善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能显著提高2型DM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阻止病情的发展.这些药物统称为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 sensitizer),包括多种不同化学结构和作用机理的药物,其中以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的胰岛素增敏效果最为肯定,研究也最为深入[1].目前已经开发的该类药物包括曲格列酮(troglitazone),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吡格列酮(piglitazone),环格列酮(ciglitazone)和恩格列酮(englitazone)等多种.其中,罗格列酮(BRL49653)近年来研究较多,且获得基础和临床普遍好评[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地菍乙酸乙酯提取部位提取液对糖尿病(DM)大鼠糖代谢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建立大鼠DM模型,灌胃给予地菍乙酸乙酯提取部位提取液(7. 5、15. 0、30. 0 g·kg-1·d-1),21 d后检测地菍乙酸乙酯提取部位提取液对DM大鼠体重、心、肝、肾重量、糖耐量、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糖化血清蛋白(GSP)、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糖原、肌糖原、丙酮酸激酶(PK)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地菍乙酸乙酯提取部位提取液对DM引起的体重下降起有效对抗作用(P<0. 05);对DM大鼠的肝脏及肾脏具有保护作用(P<0. 05);有助于DM大鼠提高对淀粉的耐受能力(P<0. 01或P<0. 05);给药组GSP及HbA1c含量明显降低(P<0. 05);药物发挥明显的降糖作用(P<0. 01或P<0. 05),并能明显降低FINS和升高ISI值(P<0. 01或P<0. 05);给药组肝、肌糖原含量均显著升高(P<0. 01或P<0. 05),血清、肝组织PK活性均显著升高(P<0. 01或P<0. 05)。结论地菍乙酸乙酯提取部位提取液具有抗DM及缓解DM大鼠糖代谢紊乱的作用,该作用与调节糖储存与分解、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胰岛素(Ins)泵是目前世界上对糖尿病(DM)患者进行强化治疗的先进手段,但用于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等急性并发症尚少报道。我院2002年采用Ins泵治疗DKA患者32例,并与常规小剂量静脉持续注射Ins治疗DKA的方法进行对照,比较不同的Ins给药方法对临床纠正DKA的差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范爱红  李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4):3219-3221
目的 观察Exendin-4对链脲佐菌素(STZ)造模糖尿病(DM)大鼠的空腹血糖(FBG)、胰岛功能及胰岛β细胞增殖数目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高脂喂养结合小剂量腹腔注射STZ(35 mg/kg),制备2型糖尿病(T2DM)大鼠模型,随机分成DM组及Exendin-4治疗低、中、高剂量组,并设立正常对照组,Exendin-4给药6 w后处死大鼠,心脏取血测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取胰腺组织切片作HE 染色,胰岛素抗体免疫组化、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PCNA),计算胰岛β细胞增殖率.结果 Exendin-4各剂量组胰岛素表达阳性的β细胞增殖率较DM组增加(P<0.01);Exendin-4高剂量组与DM组比较,FBG和HbA1c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清胰岛素增加,中、低剂量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与DM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Exendin-4能够促进DM大鼠胰岛β细胞增殖,改善血糖代谢和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胰岛素给药途径对新诊断T2DM的疗效。方法将84例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持续皮下注射治疗(CSII)组和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MSII)组,每组各42例。观察治疗及出院1年后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均下降。与MSII组比较,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短[(11.2±3.4)vs(7.3±2.1)d,P0.05];胰岛素用量偏少[(0.90±0.21)vs(0.65±0.16)IU/(kg·d),P0.05]。出院1年后,在未采用药物治疗情况下,血糖控制达标者CSII组多于MSII组(36例vs 16例)。结论胰岛素持续皮下注射治疗新诊断T2DM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1年后疗效和安全性优于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D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 该次研究对象来源于该院2019年11月—2021年11月住院的80例DM患者,根据抽签法分组,每组40例。对比组接受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MSII)治疗,观察组接受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CSII)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糖值、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ADQOL评分。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比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PG、HbA1c、2 hPG均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比组,胰岛素用量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0.00%)低于对比组(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DQOL评分比对比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II胰岛素可有效降低DM患者血糖值,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口服抗糖尿病药失效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胰岛素的抗炎作用。方法选择对照组20名(NC组),口服药失效的T2DM患者20例(DM组)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2周。检测DM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和c肽以及餐后2hBG、胰岛素和c肽水平的变化及采用流式细胞仪(FCM)、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NC组比较,T2DM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表达升高(P0.01);与治疗前比较,胰岛素强化治疗2周后,NF-κB表达降低(P0.01);FBG、2hBG和HOMA-IR降低;胰岛素、C肽和HOMA-β升高。结论 T2DM患者2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明显改善的同时,单核细胞中NF-κB表达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王伟伊  马慧珍  李曼 《山东医药》2022,62(2):97-100
2型糖尿病(T2DM)是临床常见内分泌疾病,以血糖异常及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征;肌少症则是以骨骼肌质量及力量减少为特征的症候群.两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着共同点,临床也常合并出现.T2 DM合并肌少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骨骼肌代谢平衡紊乱、线粒体损伤、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抵抗.T2 DM合并肌少症的治疗方法是通过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