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剖宫产后子宫瘢痕憩室(cesarean scar diverticula,CSD)是继发于剖宫产的一种妇科疾病,指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肌层愈合不良,在子宫峡部出现突向浆膜层,并与宫腔相通的一个囊状缺陷,导致异常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痛、瘢痕妊娠、胎盘植入,甚至再次妊娠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目前CSD形成因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我国较高的剖宫产率导致了很多近远期手术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对子宫的影响乃至再次妊娠都带来一定危害,其中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的形成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又称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缺损(previous cesarean scar defect,PCSD),是指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的子宫切口处形成一个与宫腔相通的憩室,由于憩室下端瘢痕的活瓣作用阻碍了经血的引流,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相关症状[1]。关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PCSD)经阴道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经阴道修补术的23例PCS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或术后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64±1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5±16)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4.7±1.2)天。23例患者均进入术后随访,其中21例月经明显改善,术后平均经期为(6.9±2.0)天,较术前平均缩短(7.9±3.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月经改善总有效率为91.3%(21/23),子宫切口憩室恢复的总有效率为95.7%(22/23)。结论:PCSD经阴道修补术是一种疗效确切,微创、简单、可行的手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剖宫产率持续上升,在我国高达50%,剖宫产子宫切口憩室的发病率亦显著增加.临床表现为经期延长、阴道淋漓流血、不孕,再次妊娠时还可能引起子宫破裂,给患者带了巨大的痛苦.目前对于剖宫产切口憩室的治疗还没有丰富的经验,可采用激素保守治疗,但对药物难以缓解的患者最终需采用外科治疗来改善憩室局部液体的流通,甚至切除病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阴道修补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收治的经阴道修补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手术的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完成经阴道修补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手术3例,平均手术时间为78ra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lOOml,平均住院时间为4.3天,平均住院费用为8512元。术后随访B超提示子宫未见明显异常,月经经期均恢复至7天内。结论:经阴道修补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7例剖宫产后子宫憩室IVF-ET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随着剖宫产术的改进,以及麻醉、输血技术的进步和抗生素的发展,剖宫产已广泛应用。然而,剖宫产术后并发症会给产妇再次妊娠带来风险,如盆腔粘连致输卵管梗阻,剖宫产切口憩室形成,子宫切口妊娠或再次妊娠子宫破裂等。文献报道[1],有剖宫产史的患者60%在剖宫产切口部位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原因及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经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术前经阴道超声检查发现,4例患者阴道超声检查子宫未见异常,后经盆腔MRI检查提示为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采取经宫腹腔镜联合手术修补子宫切口憩室,未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平均3.6月(3~7月),13例患者经期恢复至正常,2例患者术后月经改善不明显,术后复查B超及宫腔镜见仍有子宫小憩室。结论:宫腔镜联合阴道超声、MRI可作为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诊断的较佳方法。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指征、改进缝合技术、预防感染是预防子宫憩室的重要措施。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是切除子宫憩室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3岁,因“停经38^+5周,胎儿偏大”于2005年8月29日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月经5~6d/25~26d.经量中等,无痛经。1997年人工流产1次,此后6年不孕。2004年初因不孕行腹腔镜下盆腔粘连松解术,术中未见子宫异常。末次月经2004年12月1日,预产期2005年9月8日。停经38d妊娠试验阳性,无明显早孕反应。孕4个月出现胎动,孕28周50g葡萄糖筛查7.16mmol/L.34周再次复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激素治疗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性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激素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好,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患者采用激素治疗方法能够使患者的异常阴道流血状况消失,但可能会出现恶心等不良反应。因此,激素治疗可用于症状较为明显的子宫切口憩室,如效果不明显则可选用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PCSD)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7例PCSD患者,26例残余肌层厚度(RMT)≥3mm的患者采用宫腔镜PCSD电切"开渠"术(宫腔镜组),31例RMT<3 mm的患者采用宫腹腔镜联合PCSD修补术(腹腔镜组),随访术后症状恢复情况.结果:两组的术后月经期时间均较...  相似文献   

11.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是剖宫产术后罕见的并发症。子宫切口憩室不仅会引起月经淋漓不尽、不孕和慢性下腹痛等症状,更可能在再次妊娠时出现妊娠期或分娩期的子宫破裂,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临床医师对该疾病了解的增加以及影像学技术和微创技术的发展,诊断为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病例逐渐增多。本文介绍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方法,并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最新进展进行归纳,但目前对于剖宫产术后子宫憩室的形成原因、诊断和治疗仍需要大规模样本及多中心研究。因此,临床应严格把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以降低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概述剖宫产术是指妊娠28周后,切开腹壁与子宫壁,取出体重1000g以上的胎儿及胎盘。术式有子宫下段剖宫产、子宫体部剖宫产,腹膜外剖宫产,其中以子宫下段剖宫产最常用,因为它出血少,也便于止血,子宫切口因有膀胱腹膜返折覆盖,伤口愈合好,瘢痕组织少,术后与大网膜、肠管的粘连或腹膜炎较少见,术后切口愈合好,再次分娩时子宫破裂率较低。因目前医疗环境较差,医患关系逐渐紧张,医疗诉讼增加;患者独生子女较多,对疼痛耐受较差;目前不孕患者逐渐增多,助孕  相似文献   

13.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疤痕憩室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切口疤痕憩室(CSD)是由剖宫产术引起的一种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疾病。近年,随着剖宫产率的增高,CSD的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CSD患者主要表现为以月经期延长为主的月经紊乱,还可能发生憩室妊娠及不孕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谐。CSD的诊断主要依赖于B超及宫腔镜等影像学检查。目前对治疗方法,特别是手术指征及手术方法,并未达到共识,国际上无临床对照研究。本文现对CSD的病因、诊断方法及现有的几种手术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子宫瘢痕憩室(cesarean scar diverticula,CSD)近年发病率增高,主要由剖宫产术后的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引起,是剖宫产手术的主要远期并发症,可引起育龄期女性异常子宫出血、经期延长、慢性盆腔痛和不孕等。目前临床上CSD治疗方式众多,口服避孕药、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及中药等保守药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经期延长的症状,宫腔镜、腹腔镜、经阴道修复、宫腹腔镜联合和宫腔镜辅助经阴道修复等手术治疗是目前CSD的主要治疗方式,术后能改善患者症状,降低CSD合并继发性不孕及瘢痕妊娠的发生率,但目前仍缺乏统一的术式选择标准,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治疗的效果也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综述了CSD治疗方式选择、具体手术方法、不同治疗方式之间的疗效区别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应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瘢痕憩室,有手术指征的患者17例,在全麻下进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分离子宫膀胱反折腹膜,切除憩室病灶,重新缝合子宫肌层。结果:17例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为69.2±28.7(35~110)min,术后临床症状消失,6个月后复查超声肌层连续,肌壁厚度为1.35±0.28(0.8~1.8)cm,与术前的肌壁厚度0.33±0.10(0.17~0.5)c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安全,微创,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肌层3层缝合对剖宫产术后憩室大小的影响及子宫切口憩室(CSD)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11月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行剖宫产术的24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子宫肌层缝合方式的不同分为3层缝合组(124例)和双层缝合组(116例);另根据术后是否形成CSD将产妇分为CSD组(23例)和非CSD组(217例)。对比3层缝合组与双层缝合组产妇的临床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D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进行模型验证。结果:(1)3层缝合组产妇的子宫肌层瘢痕厚度显著高于双层缝合组(7.06±2.09 mm vs.5.68±1.97 mm);而CSD形成情况(4.03%vs.15.52%)和憩室大小(0.36±0.09 ml vs.0.47±0.12 ml)则显著低于双层缝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示,子宫后屈、剖宫产次数≥2次、胎膜早破、围产期感染、剖宫产时机(择期)是影响CSD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而子宫肌层3层缝合是保护性因素(OR<1,P<0.05);(3)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显示剖宫产次数、胎膜早破以及是否进行3层缝合所占权重均较高,经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验证表明该模型预测能力良好。结论:CSD的形成与子宫后屈、剖宫产次数、胎膜早破、围产期感染、剖宫产时机等指标有关,临床应重点关注,此外,子宫肌层3层缝合可降低CSD的形成概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戴佳旸  郭璐  王圆圆  孔祥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3,39(10):780-786
目的:评价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CSD)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BM、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搜集报告CSD发生率或危险因素的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同时查阅所获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6.0和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涉及5个国家6401例产妇,其中CSD患者173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CSD整体发生率、术后6个月内发生率、6个月及以上发生率分别为32%(95%CI 0.23~0.41)、33%(95%CI 0.25~0.42)、22%(95%CI 0.12~0.32),剖宫产次数增加(OR 3.65,95%CI 2.57~5.17)、产程延长(OR 1.73,95%CI 1.14~2.62)、胎膜早破(OR 2.93,95%CI 2.10~4.10)、子宫后位(OR 5.48,95%CI 3.05~9.84)、贫血(OR 3.32,95%CI 2.01~5.49)、胎数增加(OR 2.31,95%CI 1.09~4.92)、围产期感染(OR 15.96,95%CI 6.55~38.88)、子宫单层缝合(OR 18.5,95%CI 1.84~185.70)是剖宫产术后CS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CSD发生率较高,现有证据表明,剖宫产次数增加、产程延长、胎膜早破、子宫后位、贫血、胎数增加、围产期感染、子宫单层缝合均可能增加剖宫产术后CSD患病风险,医务人员应当更加重视易患CSD产妇的产后随访及治疗,早发现,早治疗,保障孕龄期妇女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8.
一、病例摘要患者44岁,因"同房出血2次"于2015年7月24日收入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患者平素身体健康,1994年行剖宫产1次。末次月经2015年7月20日,月经规律:(3/23~27)d,B超提示内膜厚5 mm,子宫小肌瘤,行分段诊刮提示(宫腔)增生期宫内膜;(宫颈管)颈管黏膜显慢性炎。考虑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于7月27日行宫颈锥切术。术后病理提示: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相似文献   

19.
剖宫产瘢痕憩室(CSD)是剖宫产术后的一个远期并发症。随着剖宫产率持续上升,CSD的发生率随之升高。部分患者因此出现异常子宫出血或剖宫产瘢痕妊娠,甚至发生大出血、孕期子宫破裂、凶险性前置胎盘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母胎安全。CS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发生率也无确切数据。CSD的诊断目前国际上仍未形成统一定论。主要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进行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以及宫腔镜检查已经成为临床上主要的诊断方法与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