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经方治验5则     
李吉祥 《河北中医》2008,30(4):388-389
经方是指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的方剂。《伤寒论》虽为治疗外感的医书,根据其辨证论治的原则,后人推而广之,亦可以治疗内伤杂病。《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中医临床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笔者在澳洲运用经方进行辨证论治收效  相似文献   

2.
<正>《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书中总结了治疗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创立了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和体系,首创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方法。并且该书创立了260余首方剂,被后世历代医家誉为"方书之祖",是中医方剂学的鼻祖。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张仲景所创制的中药剂型种类繁多,除常见的汤剂之外,还有丸剂、酒剂、散剂、洗剂、熏剂、浴剂、搐鼻剂、阴道栓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的整体观及临床意义王建军甘肃中医学院(730000)主题词《金匮要略》/历史,汉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其中《金匮要略》作为杂病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现思想,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论述杂病的专著,其中的妇人三篇开创了妇科辨证论治的先河,而在论述中又以妇人腹痛为辨证的重点.妇人腹痛是妇科疾病中经、带、胎、产、杂病之主要症状,对此,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设方十余首,其内容精湛,言简意赅,疗效显著,迄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通过反复学习揣摩及临床跟师抄方体悟,兹将其分析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此书不仅对方剂学和临床医学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对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临床医学的融合与推动,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治未病"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而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部分条文,笔者认为体现了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未病原则,这是对《内经》中的"治未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齐艳艳  申霞 《光明中医》2013,28(1):16-17
《金匮要略》妇人三篇是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产科专篇的医著,三篇所论病种包括了经、带、胎、产、杂病五大类,共44条经文,载方34首,剂型多样,大多数方剂仍为今天临床所常用,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堪称妇产科学之鼻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方论》是东汉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治来病(含妇科病)的专书。其完善的辨证论治理论及几千年来均行之有效的医方,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全书共载方262首,除去重复及附录外,完整的有205首。这些完整的方中.在书里出现两次以上的为18首,也可以说“异病同治”所用的方剂仅此18首,本方拟从多用途之方,探讨该书方证相对的论治大法。1异病同治实为同证同方《金匮要略方论》中同一方在不同的病证中应用两次以上的有以下18首:十本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小…  相似文献   

8.
风湿病中医称之为“痹证”。在金匮中相当于“历节”、“湿病”等。中医治疗风湿病有上千年的历史,实践证明效果是确切的。《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中诊治杂病的第一部专书,确立了很多治疗杂病的原则,创制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它对风湿病治疗切实的临床指导意义不仅在于提出的有效方药,更重要的是指导对风湿病进行辨证论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岳美中论医集》认为:《金匮要略》等著作中有关杂病的治疗方法,“多为专病专证专方专药与因人因时因地随宜加减”.这一见解,说明了在张仲景确立的辨证论治体系中,不仅包含了专病(证)专药(方)这一用药方法,而且还为后世研究此法奠定了基础。为了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筛选出高效、速效方药,有必要对《金匮要略》中的专病  相似文献   

10.
乔模  乔欣 《山西中医》2011,27(12):1-3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方法,而脏腑经络辨证是杂病的基本辨证体系和方法。通过对《金匮要略》中辨证论治方法运用的比较研究,显示运用六经辨证方法对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共涉及全书14种疾病,约占《金匮要略》一书所论疾病的35%,计有28证次。由此可见,张仲景早已把六经辨证广泛地运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突显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其原书《伤寒杂病论》的基本辨证论治方法,而脏腑经络辨证似是其辨治杂病的变通或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对汉以前治疗杂病的总结,全书包括40多种疾病,共载方剂200多首,为祖国医学奠定了治疗杂病的基础。至今仍是一部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书。只要辨证准确,合理使用其方,往往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兹介绍三种运用方法,各附病案一例以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用药特点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维新  戴红 《山西中医》1998,14(1):37-37
《金匮要略》用药特点浅析郭维新1)戴红2)关键词金匮要略用药规律统计分析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其辨证论治的方法,为内科学及其它临床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笔者从药物统计分析入手,采用以药测证的方法,对《金匮要略》所论...  相似文献   

13.
李凯平 《光明中医》2014,29(12):2490-2492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于东汉时期所作,经过一番重新整理与校正,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流传至今.《伤寒论》以论述外感病为主,而《金匮要略》以内伤杂病为主.六经辨证及脏腑辨证都是重要的中医辨证体系,前者针对外感病,而后者针对内伤杂病.本文运用综合、类比与演绎等方法,从病机演变的时间性及其与脏腑间的联系,整理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相关原文,结果发现六经辨证实质上亦以脏腑为基础.而之所以存在两个不同的辨证体系,是由于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在病机上各具有自身主要的传变规律.两个辨证体系的运用,有助于医者在临床上更快地掌握外感病或内伤杂病的发展规律,以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正由于两类疾病在时间上病机发展规律的不同,故两个体系在疾病属性的掌握上各有侧重(或先后),六经辨证首重寒热、表里,而脏腑辨证首重虚实.中医的辨证论治,实际上是辨证求机(病机),审机论治.按本文的结果来看,对于中医不同的辨证体系,可以从疾病的病机及其传变规律为本,透过相关原著(或古籍)原文的整理,以理解各辨证体系形成的原因与目的。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的成书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被尊为治疗杂病之典范,标志着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后人引用《金匮要略》应当重视对原著精神实质的挖掘和领会,掌握其思路与方法,不能将后人系统归纳强加予仲景,更不能认为可以用今版《中医内科学》完全取代《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典籍,那么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则是讲中医辨证论治的专著,这是仲景学说的精髓所在。《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伤寒论》是通过外邪侵犯人体,以邪正斗争为主要内容来讲辨证论治,而《金匮要略》则是通过脏腑经络变化,以阴阳失调为主要内容来讲辨证论治。在《伤寒论》的学和教中,分析疾病变化要始终体现一个由表入里,或表里同病,或由里出表,造成邪实和正虚的有机联系过程,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证,也不能单纯地记某方治某证。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疑难杂病的专书,也是治疗杂病的典范,不仅对临床实践医学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完善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金匮要略》系统而集中地反映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重视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至今在临床中仍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浅议《金匮要略》治杂病以祛邪为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以祛邪为主,杂病以扶正为主”的口头禅登上了大雅之堂——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金匮要略》上。笔者曾对此提出异议,因为《金匮》治杂病“以祛邪为主”的概念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尚未建立,故有必要书面论述之。1 杂病之成,首责外邪 杂病,即《伤寒杂病论》之杂病,亦即今之《金匮》所载诸病。《金匮》首篇告诫“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病则无由入其腠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中论述杂病的部分,开创了中医对杂病辨证论治的先河,其医理阐述、治则治法、处方用药对后世医家都起到了启发、引领等重要作用,其中仲景的脉学理论涵盖多个方面,如辨别证候、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其内容广泛而深刻,值得深入挖掘。文章根据《金匮要略》实际理论教学过程,结合《脉经》《内经》《难经》等典籍,选择从“寸口脉”为研究切入点,着眼于“以脉论理”——即通过脉象表现阐述病机的特点,对部分相关条文进行整理和进一步分析总结,从而提出对仲景“以脉论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剂中,运用细辛共计17方,其中《伤寒论》5首,《金匮要略》12首(与《伤寒论》重复方除外),广泛地用于伤寒、杂病,配伍精当,曲尽其妙。兹将代表性的方剂,从六个方面探讨于后。辛温发散治风寒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金匮要略》方后注中所体现的辨证论治,因人制宜,因方制宜,因药制宜这几方面来探讨仲景在治疗杂病中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