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陈月  邓宏  黄杰  刘伟胜 《天津中医药》2021,38(2):180-184
文章总结了刘伟胜教授治疗胰腺癌的临证经验.病因病机方面,刘教授认为外感六淫、饮食不调、情志失调而致使脾胃失调,肝胆失泄,湿热、瘀、毒、虚等交积,日久形成本病,其病位在胰腺(脾),与肝胆脾胃肾相关.治疗上重视健脾祛湿,清热解毒;强调疏肝利胆,清热祛湿,调畅情志;善用虫类药以毒攻毒,攻坚散结;总则以辨证、辨病、对症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从痰瘀学说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辨治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灿立  张龙江 《新中医》2007,39(11):5-6
从痰瘀学说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辨证论治思路进行探讨。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系饮食失调,或感受湿热疫毒,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病位在肝,与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而最终形成痰瘀互结,闭阻肝脏脉络。治疗应以活血化痰为根本大法,或以治痰为主,或以治瘀为主,或痰瘀同治,又或从脾论治,或从肝论治,或肝脾肾同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有关胆囊炎、胆石症治疗报道甚多,但对胆囊炎、胆石症形成原因、致病机理探讨鲜见。笔者认为胆囊炎、胆石症病因在于风寒湿热,饮食劳倦,情志郁结。其病机在于肝胆脾的脏腑功能失调,湿、热、瘀结。现分述如下:l六淫病机1.l肝胆属本,风气通于肝,人体感受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寒温失调,气机不畅,阳气阻遏,枢机不利,导致邪热内蕴肝胆;阻遇脾胃,影响脾胃升降功能失调。故《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该书所谓少阳病日苦,咽干,目眩,似与胆囊炎、胆石症病证有密切关系。根据笔者接诊3O00余例胆囊…  相似文献   

4.
锁肛痔患者的情志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锁肛痔是指发生在肛管直肠部位的恶性肿瘤,也称肛管直肠癌。祖国医学认为锁肛痔的形成有两方面原因,内因主要为:忧思郁结,肝脾气逆,经络阻塞,结积成核,或气血凝结,脏腑浊气,痰滞而成。外因由于长期暴饮暴食,过食辛热不洁之品,以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湿毒内蓄,久则化热,湿热邪毒  相似文献   

5.
<正>乳腺癌的病因认识中医这样说乳腺癌中医称为"乳岩",其病因可分以下几大类:①情志失调。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属木,克脾土,情志不畅,所愿不遂,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郁则瘀。肝郁克犯脾土,运化失职则痰浊内生,肝脾两伤,经络阻塞,痰瘀互结于乳房而发病。《疡科心得集》有云:"大乳岩之起也,由于忧郁思虑,积想在心,所愿不遂,肝脾气逆,以致经络痞塞结聚成核。"②饮食失节。久食肥甘厚味,则湿热蕴结脾胃,化生痰浊,随气流窜,结于乳中,阻塞经络,气血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患者素体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复因外感六淫邪气、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导致肝脾功能失调,形成寒积、痰浊、气滞、血瘀、湿热癌毒等,结于腹中而成.临床将肝癌分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肝热血瘀、湿热结毒、瘀毒互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等8个证型,可为目前肝癌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抗急性肝损伤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认为引起肝损伤的病因多为感受时邪,或饮酒过度,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等。金实等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外感湿热邪毒和饮食不当,且与体虚劳倦有关,病机变化主要为湿热邪毒蕴结肝脾,肝胆失疏,脾胃不健,气滞血瘀,脉络失和所致。连粤湘等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湿热外侵或疫毒感染,郁于脾胃,以致湿热熏蒸,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肝脾不和,胆液外溢而为之。孙江桥等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多为湿热毒淤,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脾失健运,肝肾阴虚所致。  相似文献   

8.
魏华凤  季光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2):2031-2033
1 脂肪肝的病因病机当代诸多医家对脂肪肝病因病机的认识 ,基本上秉承了历代医家对“胁痛”、“积聚”等相关疾病的辨治经验。究其病因病机主要为两方面。肝脾失调 脂肪肝的起因多为饮食失节 ,过食肥甘醇酒 ,或感受湿热疫毒 ,或情志不畅。其病变主要涉及肝、脾两脏。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 ,湿热内蕴 ,痰浊郁结 ,瘀血阻滞 ,最终形成湿浊痰瘀互结 ,痹阻肝脉而成。《金匮要略心典》中言“食积太阴 ,敦阜之气抑遏肝气 ,故病在胁下” ,亦强调了本病与饮食的密切关系。本病的病机关键在肝脾失调 ,肝失条达 ,脾失健运 ,气机郁滞 ,血脉瘀阻 ,痰浊内…  相似文献   

9.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久病体虚4个方面,其中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忧思伤脾,或病后虚弱,正气未复,或肝脏失养,气机不畅影响脾之健运;七情失调,肝失疏泄,肝郁乘脾,脾失健运,精微不布,化为脂膏痰浊沉积于肝;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火旺,蒸熬津液,酿湿生痰;肾阳不足,脾失温煦,清浊不分,湿热瘀结,血行不畅,脉络壅塞,痰浊与气血搏结于肝胆等均可形成脂肪肝.病机为肝脾肾亏虚为本,痰湿瘀互结为标.  相似文献   

10.
胆结石是痰瘀互结有形之实邪,多由情志不调、饮食不节、感受外邪、虫积等致脏腑功能失调,肝胆疏泄失职,肝胆湿热,气滞血瘀或酒食过度胆汁郁结而成.汉代〈伤寒论〉中结胸发黄近似本病,胆为"中精之腑"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输胆汁而不传化水谷,它的机能以通降下行为顺.胆结石病位主要在胆,与肝脾密切相关,也可波及胃、肾、等脏腑.病理因素主要气滞、血瘀、湿热,因肝郁气滞、淤血停着、湿热蕴结所导致的多属实证,是为"不通则痛",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导致的疼痛为虚证,属"不荣则痛".基本病机为肝气瘀滞,肝络失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与辨病、辨症相结合,在临床上对胆结石疗效颇佳.介绍辨证治疗胆石的临床经验,主要包括其在病因、病机、分型、治疗、调护各方面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外感疫毒湿热之邪侵袭肝胆脾胃是慢性丙型肝炎发病的外因,内因乃正气亏损,脏腑功能失调;其病机关键在于热毒瘀结、肝脾损伤,在此基础上发生种种病理变化。文中对正虚毒瘀、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阴两虚、脾肾阳虚等证型的临床表现、立法、选方、用药等进行了探讨,并强调指出,虽然慢性丙型肝炎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证型,但均可由热毒瘀结、肝脾损伤发展而来,所以临床治疗时,应重视凉血解毒、调养肝脾  相似文献   

12.
慢性丙型肝炎的辨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珉  姜惟 《江苏中医》1998,19(7):13-15
外感疫毒湿热之邪侵袭肝胆脾胃是慢性丙型肝炎发病的外因,内因乃至正气亏损,脏腑功能失调;其病机关键在于热毒瘀结,肝脾损伤,在此基础上发生种种病理变化,文中对正虚毒瘀,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阴两虚,脾肾阳虚等证型的临床表现,立法,选方,用药等进行了探讨,并强调指出,虽然慢性丙型肝炎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证型,但均可由热毒瘀结,肝脾损伤发展而来,所以临床治疗时,应重视凉血解毒,调养肝脾。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东垣学说治疗甲状腺疾病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汉钧教授善用东垣脾胃学说治疗甲状腺疾病,现介绍于下。1 健脾理气、化痰散结治疗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根据现代医学病理分类,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可见于多种甲状腺疾病,如滤泡状腺瘤、甲状腺囊肿、乳头状腺瘤、腺瘤样甲状腺肿等,属中医“瘿”病中“肉瘿”范畴。唐师认为,本病多因饮食失宜,情志失调,思虑过度或劳逸失调,而致脾气受损。盖脾为仓廪之官,饮食失宜最先伤脾。情志不畅,则肝气郁结,木郁克土,脾气自虚。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水液运行失常,日久聚液为痰,痰阻气机,痰湿凝聚,久而成瘀,痰瘀互结于颈前,而成甲状腺结节。唐师据此病机在治疗上以健脾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肝硬化是各种致病因素造成肝脏损伤的终末阶段 ,属中医的胁痛、鼓胀、昏迷、瘀血、呕血、黄疸等范畴。笔者结合临床体会 ,对肝硬化的辨证论治进行探讨如下。1 肝硬化的病因病机引起肝硬化的外因多为湿热毒邪。湿热毒邪 ,侵犯肝脏 ,致肝气郁滞 ,日久必致气血瘀滞。肝主疏泄 ,主情志。七情失调 ,易致肝气郁结 ,肝失疏泄 ,如湿热毒邪内蕴肝脏 ,则易致气血瘀滞。瘀滞日久 ,肝失血营 ,肝肾精亏。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 ,气血生化无源 ,则致气血亏虚。气虚行血不力 ,血虚肝木失荣 ,则肝失敷和条达之性 ,日久也可致肝郁血瘀。饮酒过度 ,内生湿热 ,日…  相似文献   

15.
周仲瑛教授认为,癌毒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胰腺癌多为湿热瘀毒互结而致癌毒,搏结痰瘀,癌瘤形成,脏腑失调,耗气伤津,癌毒走注,机体步入损途的致病过程。治疗以抗癌解毒为基本大法,辅以软坚散结,扶正祛邪,调理脏腑。  相似文献   

16.
王育群治疗慢性乙肝经验辑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肝病科王育群主任医师从事教学、临床 4 0多年 ,学验颇丰 ,尤善治疗慢性肝炎 ,对慢性乙肝的治疗匠心独运 ,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侍诊学习 ,获益颇丰 ,现将其诊疗经验介绍如下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王师根据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 ,认识到慢性乙肝的病因病机不外湿、热、毒、瘀、虚五个方面 ,其发病是一个邪正相争的过程。慢性乙肝初起大多因感受疫毒湿热之邪与饮食劳倦而致 ,使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肝为木脏 ,主疏泄 ,外邪抑郁肝木 ,肝络不和 ,疏泄不利 ,气机紊乱。肝郁日久必影响于脾 ,脾主运化 ,脾胃运化升降有赖于肝…  相似文献   

17.
刘汉平 《陕西中医》2003,24(9):F003-F003,854
带状疱疹中医称‘缠腰火丹’,发病原因归结为风、湿、热 ,与肝、脾诸脏有关。病机可因情志内伤以致肝胆火盛 ,或因脾湿郁久 ,湿热内蕴 ,外受毒邪而诱发。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搏结 ,阻遏经络 ,气血不通 ,症见灼热疼痛 ;毒热蕴于血分则发红斑 ;湿热凝聚不得疏泄则起水疱。故肝胆  相似文献   

18.
高血脂症的中医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脂症主要的病因应归纳为以下2个方面:一是饮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同时,肝胆疏泄功能不畅达,不能泌输精汁而引起脾之消谷、运化功能失调,转化为痰浊。二是中年以后肾气渐衰,肾之阴阳俱虚,相火妄动,致肝阳上亢,甚则化火,木旺则乘土,使脾胃输布功能失调,湿热郁结,痰浊内生。由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认为本病的中医主要病因有饮食内伤、过食肥甘厚味,劳逸失度,情志失调,高龄肾虚及他病迁延等,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故而发病初期表现为肝郁脾虚证,继而痰浊内生,气机郁滞,血脉瘀阻,气、血、痰、浊互相搏结而形成,进入发病中期表现为痰瘀互结证、痰湿内阻证、湿热内蕴证,本病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病位在肝,发病日久,累及肝肾二脏,故最终表现为肝肾不足证。因此,本病以疏肝解郁,理气健脾,化痰祛湿,活血化瘀,滋肾养肝,调和肝脾为基本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0.
李寿彭系中医主任医师,从医五十载,治疗胃脘痛颇有经验,现介绍如下。1病因首重饮食情志导致胃脘痛的病因很多,李老尤其强调饮食和情志。饮食肥甘厚味,加之辛辣烟酒、暴饮暴食、贪凉饮冷等导致脾胃运化不及或不利,寒、热、食、湿等阻滞中焦,中焦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另外,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作息不规律,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而发胃脘痛。2病位不离肝脾胃脾为阴土,喜燥恶湿,主运化,以升为顺;胃为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