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RT-PCR检测胃癌NY-ESO-1抗原的表达及其基因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NY-ESO-1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以便了解胃癌患者是否可以使用NY-ESO-1抗原为基础的疫苗治疗。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NY-ESO-1基因在60例胃癌组织和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分子克隆的方法从胃癌组织中克隆了NY-ESO-1 cDNA。结果 NY-ESO-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5%(33/60),在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未见表达,克隆的NY-ESO-1 cDNA序列与GenBank报道一致。结论 NY-ESO-1基因在胃癌中呈高表达率,NY-ESO-1抗原可以被具有HLA-1类分子限制性CIL识别。 相似文献
2.
3.
基因克隆产生杂合蒽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们对芳香聚酮体的生物合成机理的深入了解,将有越来越多的Ⅱ型PKS基因和DOS基因被克隆。人们有可能应用基因克隆或组合生物合成方法对现有抗生素进行改造或创造出结构新颖的杂合化合物。主要介绍了应用基因克隆的方法产生的杂合蒽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同时还介绍了蒽环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链霉菌基因克隆策略与组合生物合成,以及杂合蒽环类抗生素及其前体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nm23-H1基因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LSAB法分析nm23-H1基因表达与膀胱癌多种指标的关系。结果 nm21-H1基因在56例膀胱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9.6%。在高、中及低分化癌中的阳性率分别有3R5.0%、84.6%、90.0%,nm23-H1基因高度表达与膀胱癌的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复发无关。结论nm23-H1基因可能在膀胱 相似文献
5.
6.
目的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克隆人神经营养素-3成熟蛋白(hNT-3)的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为研究hNT-3的生物学作用提供材料。方法以人胎脑c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hNT-3基因,并将其克隆在pGEM-T载体上,将经过序列分析确定的hNT-3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GEX-6p-1-NT-3,用SDS-PAGE法测定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结果经序列测定分析,所克隆DNA片断与文献发表序列(GenBank,MW002527)同源性为99.7%,并获得了高效表达hNT-3蛋白的重组菌株。结论体外成功扩增hNT-3基因,并在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扩增木瓜凝乳酶基因 ,构建重组表达载体。方法提取木瓜组织RNA ,采用RT PCR方法扩增木瓜凝乳酶基因 ,测序并利用BLAST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利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重组表达载体。结果扩增得到木瓜凝乳酶基因。结论构建了可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表达天然木瓜凝乳酶蛋白的重组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8.
麻疹疫苗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玉珍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2002,25(1):1-4
已设计出代表麻疹病毒(MV)糖蛋白表位的合成肽,以诱生中和抗体和保护性抗体。那些可逃避被动获得的抗全病毒抗体识别的肽,有可能用作“前疫苗”的成分,该疫苗可用于儿童期早期而不必顾及存留的母体抗体。与重组蛋白疫苗不同,表位疫苗可以设计使之适合于随后用常规减毒活疫苗加强免疫。合成肽可能只诱生短期免疫,但它们能封闭幼婴中的麻疹易感豁口直至9~15月龄可接种常规减毒活疫苗为止。 相似文献
9.
邱剑萍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11)
目的探讨H19等位基因在宫颈癌中特异性表达的模式,H19基因的基因组印记缺失与宫颈癌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结合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技术以及DNA甲基化检测技术分析我院收集的宫颈癌标本H19等位基因进行杂合子筛选,并进一步研究基因组印记缺失与宫颈癌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在36例宫颈癌中筛选出16例杂合子现象的标本,在这16例杂合子标本中,有7例发生了基因组印记缺失;H19基因发生基因组缺失现象与其启动子区域的高度去甲基化正相关。结论H19基因的基因组印记缺失可能和宫颈癌的发生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住院麻疹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现阶段麻疹的预防策略。方法对218例住院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18例住院麻疹患者中,男115例,女103例,城郊结合部暂住人口151例(69.27%);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为192例(88.07%)。未接种麻疹疫苗者204例(93.58%),有明确麻疹患者接触史者40例(18.35%),确诊为麻疹者160例(73.39%)。结论住院麻疹患者以暂住人口为主,主要集中在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建议加强暂住人口中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的管理和宣教,要重视儿科门诊及留观室内麻疹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Expert opinion on drug discovery》2013,8(2):201-214
Introduction: The measles virus is a major human pathogen responsible for approximately 150,000 deaths annually. The disease is vaccine preventable and eradication of the virus is considered feasible, in principle. However, a herd immunity exceeding 95% is required to prevent sporadic viral outbreaks in a population. Declining disease prevalence, combined with public anxiety over the vaccination's safety, has led to increased vaccine refusal, especially in Europe. This has led to the resurgence of measles in some areas. Areas covered: This article discusses whether synergizing effective measles therapeutics with the measles vaccination could contribute to finally eradicating measles. The authors identify key elements in a desirable drug profile and review current disease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the state of experimental inhibitor candidates. The authors also evaluate the risk associated with viral escape from inhibition, and consider the potential of measles therapeutics in the management of persistent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viral infection. Finally, the authors contemplate the possible impact of therapeutics in controlling the threat imposed by closely related zoonotic pathogens of the same genus as measles. Expert opinion: Efficacious therapeutics used for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of high-risk social contacts of confirmed index cases may aid measles eradication by closing herd immunity gaps; this is due to vaccine refusal or failure in populations with overall good vaccination coverage. The envisioned primarily prophylactic application of measles therapeutics to a predominantly pediatric and/or adolescent population, dictates the drug profile. It also has to be safe and efficacious, orally available, shelf-stable at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amenable to cost–effective manufacturing. 相似文献
12.
13.
在结核病的发生过程中,毒力其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毒力菌株才可致病。结核菌的毒力可以理解为其引起结核病的能力。而致病性与毒力因子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结核菌是典型的胞内寄生菌,但只有有毒株才能在细胞内存活和繁殖。可以推测毒力因子在毒力株的巨噬细胞复制中起关键作用,而目前对毒力因子的分子机制—毒力相关基因知之甚少。为了在分子水平了解毒力因子的作用机制,我们克隆了与结核分支杆菌在巨噬细胞内复制有关的基因mig(macrophage induced gene),以期在分子水平研究结核分支杆菌的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志贺菌外排泵基因emrE的耐药功能及其进化。方法以志贺菌临床多重耐药株H24基因组为模板,扩增出含emrE基因的1126bp DNA片段,将所得片段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大肠埃希菌DH5α,对阳性克隆酶切鉴定和测序;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对重组菌株进行药敏测定并测定泵抑制剂CCCP对MIC值的影响;通过RT-PCR从mRNA水平检测emrE的表达水平;通过Genbank数据库对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建立进化树并分析同源基因之间的关系。结果含emrE基因质粒可以提高大肠埃希菌对四环素耐药性1倍,对红霉素的耐药性1倍;对emrE基因的同源分析显示H24菌株和大肠埃希菌、其它志贺菌可归为相近一族,同源性在92%以上,与同属于肠杆菌科的欧文杆菌和沙门菌的同源性分别为70%和60%;与亲缘关系较远革兰阳性菌除虫链霉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的同源性仅为47%和48%。结论志贺菌耐药株H24的emrE基因与对四环素及红霉素的耐药性相关,依据现有数据进行的emrE基因同源分析未发现有明显的基因水平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近年来麻疹的流行病学变化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描述法对我院收治的342例麻疹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麻疹的发病年龄趋向低龄化,3岁以下的婴幼儿为高发人群。不典型麻疹明显增多,农村发病人数高于城市,未预防接种者发病率高于已做预防接种者。结论:儿童麻疹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应加强麻疹监测力度,实施强化计划免疫策略是今后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上海市闸北区55年来麻疹发病流行情况,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上海市闸北区疾控中心提供的1956-2010年麻疹发病情况,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研究方法.结果:55年来共发生麻疹病例169 733例,发病率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开展麻疹疫苗普种以后,麻疹发病率明显降低.近年来,外来人口的发病率较本地人口平均高出73.23%.结论:上海市应继续加强计划免疫、适当开展强化免疫,查漏补种,提高麻疹疫苗的接种率,从而实现消灭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克隆人脂联素单链抗体基因并进行表达。方法提取分泌抗脂联素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总RNA,通过RT-PCR技术,扩增VH和VL,与质粒pUC19载体连接,形成克隆,并对其进行鉴定分析。结果抗体重、轻链可变区扩增拼接后的重、轻链各约为340bp、350bp,基因全长约710bp,将拼接产物插入pUC19质粒中转化大肠杆菌JM109,得到数个克隆,经酶切分析约含710bp片段,与拼接结果基本相同,经测定特异性较好,与其他杂蛋白及载脂蛋白没有交叉反应。结论抗人脂联素单链抗体基因的克隆和表达较为成功。 相似文献
18.
陈之华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11):60-62
目的了解近年来麻疹临床及流行特点,探讨小儿麻疹防治新思路,以有效预防和早期控制麻疹的发生。方法对我院儿科2005年8月至2006年5月10个月间住院并诊断为麻疹的78例患儿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及治疗转归分析。结果发病高峰在春季,尤其是3月份,流行时间长,8个月以下未到初免婴儿发病率高,并发症多,主要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预后好。结论为控制麻疹发病的上升趋势,疫苗接种月龄应提前,流行病期间婴幼儿应加强被动免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近年军队成人麻疹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院住院确诊为麻疹的患者资料,按发病住院时间顺序编号,并设计统一的登记调查表。分析内容包括一般信息、症状体征、诊断、相关检查结果、并发症、治疗、住院时间。结果42例军队成人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2-6月,症状为发热、皮疹、畏光流泪、口腔黏膜Koplik斑等。27例(64.3%)患者出现并发症,主要以上呼吸道感染(23.8%)、肝脏损害(21.4%)、肾脏损害(16.7%)、消化道症状(12.3%)、肺部感染(4.8%)、心肌损害(2.4%)为主。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8 d。结论军队成人麻疹发病主要以春季为主,中毒症状重,并发症多,需加强防控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儿童回春颗粒治疗小儿麻疹的疗效。方法将117例麻疹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7例,采用利巴韦林10 mg/(kg·d),静脉滴注;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儿童回春颗粒,按照患儿的年龄不同给予不同剂量,2组治疗均7 d。比较2组患儿的疗效和退热时间、皮疹持续时间、咳嗽和咯痰缓解时间、腹泻消退时间、白细胞复常时间、住院天数及由麻疹所引起的并发症(肺炎和喉炎)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退热时间、皮疹持续时间、咳嗽和咯痰缓解时间、腹泻消退的时间、白细胞复常时间及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缩短;由麻疹引起的并发症肺炎和喉炎的患儿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回春颗粒治疗小儿麻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