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研究泛素连接酶hrd1(hydroxymethylglutaryl reductase degradation 1,hrd1)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此探讨hrd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收集临床胃癌组织及距癌灶边缘5cm以上胃壁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63例胃癌(实验组)及其癌旁正常组织(对照组)中hrd1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分别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hrd1基因表达水平,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hrd1表达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及Q-PCR结果均显示,胃癌组织中hrd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d1在癌灶≥5cm的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癌灶<5cm的胃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hrd1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有无转移和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结论:泛素连接酶hrd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提示hrd1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和3型β微管蛋白(β-tubulin-3,TUBB3)在晚期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两者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切除的66例晚期胃癌组织及40例癌旁组织中的ERCC1及TUBB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综合分析。结果ERCC1和TUBB3在晚期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59.1%和13.6%,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0%和72.5%,两种蛋白高表达率在晚期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C1、TUBB3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原发部位均无关(P>0.05),但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P<0.05),ERCC1与TUBB3的表达成负相关。结论在晚期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成高表达、TUBB3呈低表达,两者在癌组织中表达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恶性细胞在逆转化过程中DNA聚合酶β及X-射线修复交联-补充蛋白1(XRCC1)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Eca-109细胞分为诱导组(加8-溴-cAMP)和对照组.两组同等条件下培养48 h,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 检测DNA聚合酶β及XRCCl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诱导组DNA聚合酶β与XRCC1的表达均减弱(P<0.05).结论 分化诱导剂能下调DNA聚合酶β及XRCC1的表达,高表达的DNA聚合酶β及XRCC1可能是细胞恶性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运用载体介导的RNA干扰技术靶向抑制人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在支气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为研究人XRCC1蛋白在环境化学污染物所致DNA损伤修复中的功能和机制作准备.方法 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pU6启动子的XRCC1 RNA干扰特异性绿色荧光蛋白C1载体重组子"pEGFP-C1-U6-dsRNA";以脂质体法将载体重组子转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同时以空白细胞和空载体转染细胞作对照;在经G418筛选后,以荧光显微成像技术观察细胞的转染效果,以蛋白印迹法分析转染后细胞中的XRCC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在转染重组子的细胞中,XRCC1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仅相当于正常细胞的38.2%.结论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人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的靶向抑制成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HDAC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法分别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20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组织,20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60例胃癌组织中HDAC1的表达,并分析HDAC1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同时检测60例胃癌组织中p53,p21的表达,分析HDAC1与p53、p21表达的关系。结果 HDAC1在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各组表达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45.0%,60.0%,63.3%vs 5%,均P<0.05);胃癌组中HDAC1的表达与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胃癌组织中HDAC1与p2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而与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HDAC1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增高,HDAC1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胃癌组织中HDAC1与p2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而与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HDAC1可能通过调节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lk1和PC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保罗样激酶1(Plk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二者之间关系,分析它们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和1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lk1和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80例胃癌组织中Plk1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5%(66/80)和80.0%(64/80),1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lk1和PCNA均未见表达;Plk1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P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PCNA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P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Plk1与PCNA的表达显著相关(P<0.01)。结论Plk1和PCNA在胃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率,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二者联合检测对判断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VEGF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VEGF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8例胃癌组织及30例正常组织中VEGF基因的表达。结果:48例胃癌组织标本中有29例表达VEGF基因,而30例正常组织均不表达VEGF基因,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VEGF基因在胃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对胃癌病人的免疫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其下游调节因子Smad4在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因子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β1与Smad4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表达在不同组织中的差异,以及其表达的关联性。结果在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呈不同程度的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展期胃癌与早期胃癌相比又略有下降,有无淋巴结转移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ad4的表达在各组间呈不同程度的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胃癌较早期胃癌表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较有淋巴结转移组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癌和非典型增生组织中TGF-β1与Smad4表达无相关性,且对所有病例进行等级相关分析仍无相关性。结论TGF-β1与Smad4可能在胃癌的发生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Stathmin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tathmin蛋白在7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状况与胃癌临床参数及Hp感染的关系。结果 Stathmin蛋白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6%、2 7.1%、1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性别胃癌患者S tath m in表达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Hp感染与否,胃癌Stathmin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tathmin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和恶性潜能可能有密切关系;表达水平越高,肿瘤分化程度越差,侵袭力越强,可能越易发生转移。Hp阳性胃癌者Stathmin表达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au mRNA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正常胃组织与胃癌组织中Tau mRNA的表达。结果 Tau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在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P<0.05),并且高中分化胃癌组织Tau mRNA的表达低于低分化胃癌组织,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Tau mRNA的表达低于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Ⅲ+IV期Tau mRNA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Tau mRNA含量在不同年龄、性别、病变长度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Tau mRNA表达水平的升高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及转移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任东红  赵治国 《河南医药信息》2010,(21):101-103,106
目的探讨PITX1和突变型P53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联合检测43例正常胃组织、27例肠上皮化生、19例不典型增生及22例胃癌中PITX1和突变型p53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正常胃组织,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中PITX1的表达逐渐降低,胃癌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突变型P53表达逐渐升高,胃癌组与正常组和肠上皮化生组相比差异显著(均P〈0.05),与不典型增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TX1与P53两种分子的异常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二者联合检测能为胃癌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利的生物学信息。  相似文献   

12.
汪雷  刘弋 《安徽医药》2011,15(9):1109-1111
目的 探讨整合素β1和β3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为揭示胃癌发生和发展机制、进一步鉴定胃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未来胃癌的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整合素β1和β3在45例胃癌及24例非典型增生、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2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  相似文献   

13.
刘冀龙 《中国医药》2012,7(12):1535-1537
目的探讨细胞骨架蛋白Ezrin在胃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Ezrin蛋白在385例胃癌(包括114例淋巴结未转移的胃癌和271例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及40例距肿瘤7cm的正常胃组织中Ezrin蛋白的表达情况。所有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治疗,病理诊断明确,术前未经放、化疗。结果Ezrin蛋白在胃癌中的阳性率为64.9%(250/385),而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2/40),P〈0.05;在淋巴结未转移者中的阳性率为16.6%(64/114),在淋巴结转移者中的阳性率为48.3%(186/271),P〈0.05。Ezrin蛋白在淋巴结转移性胃癌中的高表达高于非转移性胃癌[40.0%(154/385)比14.8%(57/385),P〈0.05];与胃癌仅侵犯至肌层者相比,胃癌侵犯至浆膜及浆膜外者Ezrin蛋白呈高表达[44.4%(171/385)比9.4%(36/385),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Ezrin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并与胃癌的浸润及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内镜下胃黏膜形态改变与肠上皮化生的关系。方法对2008~2012年在本院进行内镜检查的528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肠上皮化生与胃黏膜形态的关系。结果胃镜下不同黏膜形态肠上皮化生的内镜检出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上皮化生在黏膜粗糙、溃疡、小结节(〈5mm)顶端伴糜烂或溃疡三种黏膜形态下内镜检出率较高,均超过50%。结论胃镜下黏膜形态与肠上皮化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内镜医师可根据黏膜形态变化在相应部位取材,以增强肠上皮化生的内镜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CDx2和He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Dx2和He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9例正常胃黏膜、15例小肠黏膜、8例结肠黏膜、15例胃黏膜肠化生和130例胃癌组织中CDx2和Hep的表达。结果 正常胃黏膜、小肠黏膜、结肠黏膜、胃黏膜肠化生和胃癌组织中CDx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80%(12/15)、87.5%(7/8)、86.7%(13/15)、37.7%(49/130);He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1%(1/9)、86.7%(13/15)、12.5%(1/8)、100%(15/15)、55.4%(72/130)。肠型胃癌组CDx2和Hep阳性表达率嘎显高于弥漫型胃癌组(P〈0.05),CDx2阳性表达率与性别、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相关(P〈0.05);Hep阳性表达率与浸润深度和胃癌Lauren分型相关(P〈0.05)。结论 CDx2和Hep在鉴别胃癌组织学分型和预测临床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NF-κBp65、Caspase8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60例胃癌组织标本中NF-κBp65、Caspase8两种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NF-KBp65阳性表达率为63.3%,明显高于癌旁胃组织的30.0%P<0.05),Caspase8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5.0%,明显低于癌旁胃组织的83.3%(P<0.05);胃癌组织分化程度越低,NF-κBp65阳性表达率越高,而caspase8阳性表达率越低P<0.05);NF-κBp65的表达率随肿瘤的浸润深度增加而增高,有淋巴结转移者比无转移高(P<0.05),而caspase8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关系(P>0.05);二者在胃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NF-κBp65、Caspase8通过调节细胞凋亡,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且在胃癌中NF-κBp65能够下调Caspase8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平坦型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常规内镜检查的患者中发现有胃黏膜平坦型病变者入组,共120例,入组患者首先完成常规内镜检查,根据普通白光内镜下病变特点分析病变性质并完成内镜诊断,然后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病变周围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进行观察后做出诊断,并根据黏膜像取病理组织检查,将普通白光内镜下诊断及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诊断分别与病例诊断结果相比较,观察符合率。结果 120例平坦型病变病理证实慢性炎症68例,炎症伴肠上皮化生24例,炎症伴不典型增生18例,早期胃癌10例,普通内镜下诊断总病理符合率为69.2%,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诊断总病理符合率92.5%,两种情况下总病理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诊断早期胃癌、炎症伴不典型增生、炎症伴肠上皮化生,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明显优于普通白光内镜。结论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平坦型病变的诊断和组织病理学上较普通白光内镜有更好的一致性,且能有效提高胃平坦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SIRT1表达与责门癌临床病理学间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76例贲门癌组织和32例正常贵门组织中SIRT1、p53、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IRT1在贲门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贲门中的阳性表达率(P〈0.01);176例贲门癌中,SIRT1在淋巴结有转移组中的表达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P〈0.01);且SIRT1表达与贲门癌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SIRT1阳性组的Ki67蛋白水平高于SIRT1阴性组(P〈0.05)。其中90例有随访资料的贲门癌病例中,SIRT1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时间,低于SIRT1阴性表达患者(P〈0.05)。结论SIRT1在贵门癌组织中存在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增殖状态以及预后相关,可能成为判定贵门癌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胃病组织中C-myc、p16、p53、K-ras和C-erbB-2基因表达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同顾性分析胃镜检奁活检标本162例,观察胃黏膜的炎症、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变化及HP(HP IgG).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myc、p16、p53、K-ras和C-erb B-2基因的表达.结果:在不同胃病组织中,C-myc、P16、P53基因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而K-ras和C-erbB-2基因表达差异无显著性.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检出率依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胃溃疡顺序逐渐增加.HP感染率以胃癌最高,而在胃溃疡、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组织中检出率较低.结论:胃癌组织中癌基因表达显著高于非癌变胃病,HP感染与胃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PCNA、E2F-1、RASSF1A蛋白表达与胃癌生物学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PCNA、E2F-1、RASSF1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1检测60例胃癌组织及正常胃黏膜中PCNA、E2F-1、RASSF1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80.0%,正常胃黏膜组织中为2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CNA蛋白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胃癌组织中E2F-1阳性表达率为73.3%,正常胃黏膜中为8.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E2F-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浸润深度无相关性(P〉0.05)。RASSFIA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0.0%,在癌旁正常黏膜中为100.0%,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RASSFIA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及TNM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PCNA、E2F-1、RASSF1A在胃癌细胞中异常表达,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