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对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光明新区中心医院年龄在6个月至3岁的腹泻患儿10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RV大便阳性抗原组患儿作为观察组(n=46),将RV大便阴性患儿作为对照组(n=63);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检查心肌酶[谷草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血清心肌钙蛋白c Tn-T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中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前的CK、CK-MB、AST及c Tn-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水平(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CK、CK-MB、AST及c Tn-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婴幼儿RV肠炎常引发心肌损伤,治疗后心肌酶水平可快速下降,临床医师应加强对心肌酶检测,指导临床治疗,预防患儿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小儿轮状病毒(RV)感染引发秋季腹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惠东县人民医院接收的210例RV感染引发的秋季腹泻患儿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间段内200例非RV引发的腹泻患儿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酸中毒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情况,并对观察组粪便标本开展G血清分型检测,后开展相应治疗,统计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CK–MB升高、酸中毒占比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G血清分型以G9型为主。观察组210例患儿经过饮食调整、补液、蒙脱石散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后,大便次数显著减少,临床症状显著减轻,平均住院天数(7.26±1.36)d, 6个月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100.00 %;6个月~ 2岁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4.08 %;2岁以上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83.33 %。结论:RV感染引发的秋季腹泻具备一定临床特点,其G血清分型主要为G9型,能为RV流行病学和其疫苗研制及应用能起到重要作用,除常规治疗外加以蒙脱石散及西咪替丁能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地锦草足浴对秋季腹泻患儿心肌酶的影响。方法:将128例秋季腹泻合并心肌酶增高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5例在补液及对症保护心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锦草合剂,对照组63例仅应用补液对症及保护心肌治疗分别于治疗4天和7天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3%,对照组有效率79.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地锦草合剂足浴可有效改善秋季腹泻患儿的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时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测定36例NHIE患儿入院后第2天及治疗1周的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 -MB)。结果 :治疗后AST、LDH、CK和CK -MB明显低于入院时(P<0.01)。结论 :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NHIE因缺氧缺血所致的心肌损害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肌钙蛋白I的测定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肌钙蛋白I(CTnI)在病毒性心肌炎 (VMC)患儿血清中的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 6 2例VMC患儿血清CTnI进行动态检测 ,并与肌酸激酶 (CK)及其同工酶 (CK -MB)做比较。结果 VMC组入院时初次采集的血样中CTnI异常率均高于CK和CK -MB ,且CTnI升高持续时间可维持 2~ 3周。结论 CTnI是诊断VMC的敏感指标 ,并能为临床医生提供较长的观察时间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氢丹酚酸B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冠脉结扎心肌梗死模型,测定心梗范围及血清心肌酶活性。结果双氢丹酚酸B可明显减小心肌梗死区范围,显著抑制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的升高,显著降低增高的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水平,升高降低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论双氢丹酚酸B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其保护缺血引起的心肌组织损伤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婴幼儿轮状病毒性(RV)肠炎心肌损害的情况,探讨心肌损害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将60例大便检测RV抗原阳性的患儿纳入观察组,将5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纳入对照组,两组患儿均进行心肌酶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心肌酶水平。结果:观察组的CK、CK-MB、AST、LDH等心肌酶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轮状病毒可能导致心肌损害,在治疗时应注意保护心肌及控制输液速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金苓健儿颗粒联合维生素C防治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继发心肌损伤的观察。方法:将160例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维生素C+金苓健儿颗粒治疗,疗程为7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心肌酶阳性率和含量、心电图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止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第3d、第7天的血浆cTnI、CK-MB、CK、LDH阳性率和含量均有一定程度升高,观察组阳性率和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治疗第3天、第7天的心电图均有一定程度异常变化,观察组尤其在ST-T段改变、QRS低电压发生率方面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金苓健儿颗粒联合维生素C治疗不仅能够改善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腹泻症状,缩短住院时间,还能够降低继发心肌损伤发生率,促进患儿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轮状病毒(rotavirus,RV)属呼肠孤病毒科,是婴幼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占婴幼儿腹泻的50%。该病患儿年龄以6个月~2岁者居多,发病高峰为每年的10~12月,故称“秋季腹泻”。据调查,广州地区1994~1997年间,在1099例患儿中,RV感染阳性率为63%。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每年全世界感染RV的有1.4亿人,因RV感染而死亡的超过100万人,即使在美国等发达国家,5岁以下儿童住院病例中也有3%与RV感染有关,每年由此而耗费的开支逾10亿美元。RV感染性肠炎已是婴幼儿死亡的第二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银杏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雄性SD大鼠30只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银杏总黄酮治疗组(YLTF+I/R组,100mg·kg-1,造模前灌胃7d)。检测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钙蛋白I(cTnI);检测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和白介素6(IL-6)。结果:I/R组心肌损伤标记物LDH、CK和cTnI明显升高,炎症因子TNF-α、INF-γ和IL-6的表达明显升高,给予银杏总黄酮后,心肌损伤标记物LDH、CK和cTnI明显下降,炎症因子TNF-α、INF-γ和IL-6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银杏总黄酮亦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急性腹泻婴幼儿患者粪便轮状病毒对急性腹泻的感染情况,得出准确快捷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6月465例急性腹泻婴幼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乳胶凝集试验(LAT)对我院就诊的465例急性腹泻婴幼儿患者进行粪便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在不同季节,对急性腹泻婴幼儿患者粪便轮状病毒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抽取的465例急性腹泻婴幼儿患者中,总阳性例数为132,阳性率达到28.4%。不同季节轮状病毒检测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806,P=0.0001)。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急性腹泻婴幼儿粪便轮状病毒进行检测,0-5个月大的婴幼儿病例达168例,感染率达17.9%,在婴儿6个月-2岁时病例达299例,阳性率高达26.8%。2-5岁病例数为98,感染率达16.3%。不同年龄阶段检测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数学统计意义(χ^2=7.3579,P=0.0252)。结论:及时检测急性腹泻婴幼儿患者轮状病毒,有助于减少感染,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肌酸激酶同工酶≥48 IU/L的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215例。对可能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有无发热、脱水程度、有无酸中毒、有无电解质紊乱、腹泻次数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意义的因素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达到显著水平的高危因素为年龄及有无酸中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年龄≤1岁是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高危因素。结论年龄≤1岁是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高危因素,年龄越小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在注意脱水、酸中毒的同时还要注意有无心肌损害,特别是小于1岁的患儿,及时给予保护营养心肌治疗,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SARS)除肺脏外的多脏器损害情况。方法 对5 0例SARS患者与 4 0例普通肺炎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与对照检验。结果 SARS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血清谷草转氨酶 (AST)、乳酸脱氢酶 (LDH)、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同工酶 (CK -MB)、LD同工酶 (LD - 1)早期均出现升高 ,极期升高更明显 ,与普通肺炎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极期与早期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除肺明显损害外还有心、肝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cTnI)在儿科常见心肌损伤性疾病(病毒性心肌炎、新生儿窒息及肺炎合并心力衰竭)诊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病毒性心肌炎、新生儿窒息及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等患儿的cTnI水平,统计其阳性率并与CK-MB阳性率对比。同期出生的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结果①病毒性心肌炎组、新生儿窒息组、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组、肺炎(无心力衰竭)组cTnI阳性率分别为43%,89%,61%,7%。病毒性心肌炎组cTnI阳性率显著高于CK-MB阳性率(P<0.05)。②新生儿窒息组cTnI阳性率高于病毒性心肌炎组、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新生儿窒息组cTnI((0.166±0.148)μg/L)较对照组((0.017±0.012)μg/L)显著升高(P<0.01)。结论①cTnI作为心肌损伤的血清学标志物,与CK-MB相比,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可能成为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的金标准。②新生儿窒息患儿多数存在心肌损害,提示对窒息患儿要注意给予营养心肌治疗,促进病情好转,降低新生儿死亡率。③对肺炎特别是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要注意及时检测cTnI,判断心肌损伤程度,给予相应治疗。④cTnI明显增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在小儿腹泻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0年6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小儿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组(重型腹泻组)30例和B组(轻型腹泻组)30例,同时选取同期的30名健康儿童为C组,后将A、B、C三组的血清AST、LDH、CK、HBDH、CK—MB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A组血清AST、LDH、CK、HBDH、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B组明显高于C组,经比较,P〈0.05或P〈0.01,有显著性差异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但是不同性别的患儿的血清AST、LDH、CK、HBDH、CK—MB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心肌酶谱检测对小儿腹泻患者的疾病的发展转归有着一定的预测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心肌肌钙蛋白T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 )患者的心肌肌钙蛋白 T(c Tn-T)水平及其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89例 CHF患者入院时的心肌肌钙蛋白 T、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进行测定 ,比较其心功能分级的水平及其对 CH F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c Tn-T心衰组水平明显增高 ,心功能 级与 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死亡组较存活组明显增高 (P<0 .0 1)。c Tn-T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结论 :c Tn-T水平是 CHF患者心功能恶化及死亡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心肌酶谱水平的变化情况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2013年06月我院收治的146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观察组)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并与同期50例非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对照组)心肌酶谱检测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心肌酶谱各项观察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心肌酶谱明显升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肌损害.心肌酶谱监测对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的诊治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心肌酶、QT离散度(QTd)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71例脑出血、78例脑梗死患者和57例健康老年人,分别测定各组心肌酶、QTd,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脑梗死组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QTd均明显升高或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或0.01);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比较AST、LDH、CK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CK-MB、QTd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轻度组比较,除中度组AST虽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中、重度组各指标均明显升高或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与中度组比较,重度组AST、CK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LDH、CK-MB、QTd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与无意识障碍组比较,意识障碍组AST、LDH、CK、CK-MB、QTd均明显升高或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脑卒中急性期心肌酶、QTd有显著变化,二者的监测有利于脑卒中病情及心脏受累程度的全面评价,对判断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人体,主要定植于人类小肠上皮细胞,造成小肠上皮细胞损伤,诱发腹泻、发热等症状,是引发婴幼儿腹泻的最常见原因之一。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作为一类在宿主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模式识别受体,在病毒感染人体后宿主免疫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同的病毒感染人体后,各类病原体通过TLRs启动宿主免疫应答反应,诱导各类细胞因子的释放,激发人体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一系列炎症反应,进一步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不良后果。研究发现,针对不同病原体研发的各种有效治疗药物抗炎、抗病毒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预TLRs信号通路的转导,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可通过影响Toll样受体3(Toll-like receptor 3,TLR3),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信号转导通路上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刺激炎性细胞因子释放,诱导炎症反应,而导致发病。部分研究也从TLRs着手研究药物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作用机制,但是中医药与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较少涉及TLRs信号通路。因此,该文将从病毒感染与TLRs信号通路,RV感染与TLRs信号通路,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相关中医药研究三方面阐述TLRs信号通路与不同病毒感染,尤其是与轮状病毒感染的关系,并对中医药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相关实验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指导基于TLR3,TLR4信号通路的中医药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孙建民 《河南中医》2016,(5):766-767
目的:观察五苓散加味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临床疗效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西医常规止泻、补液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五苓散加味治疗,疗程为5 d,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临床愈显率分别为95.0%、80.0%,治疗组患儿临床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CD3+、CD4+、CD8+及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同期对照组上述指标均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五苓散加味治疗小儿RV感染性腹泻疗效较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