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化道类癌又称嗜银细胞瘤 ,是一种生长相对缓慢、具有潜在恶性的内分泌肿瘤。我室 1991年10月~ 2 0 0 0年 12月 ,经内镜检出消化道类癌 17例 ,其中 11例经内镜高频电成功摘除了病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本组 17例中 ,男 9例 ,女 8例 ,年龄 34~ 75岁 ,平均 5 2 .9岁 ,病程 1月~ 2 0年 ,本组病例均无类癌综合征表现。1.1 内镜表现食管 3例均为隆起型病灶 ,表面糜烂 ,直径 0 .8~ 3cm ,边界清楚 ,1例为多发灶并伴随食管粘膜不典型增生。 5例胃类癌中 2例表现为 0 .6~ 1.0cm宽基息肉样 ,表面糜烂 ;1例为 0 .4cm微隆充血区 ,2例呈溃…  相似文献   

2.
类癌9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翁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9):1518-1518
对我院1999-05~2002-05类癌9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4例,女5例,年龄42~78岁,平均51岁,其中发生肝转移2例,原发灶在小肠3例,在直肠3例,阑尾1例,胃1例,原发灶不明肝转移并类癌综合征1例,其中十二指肠类癌肝转移灶误诊为肝囊肿者1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罕见的肾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类癌和小细胞癌),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6例肾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并结合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6例中4例为类癌,年龄31~46岁;2例为小细胞癌,年龄28岁和60岁。6例肿瘤均位于右肾。4例类癌患者中3例为体检偶然发现,1例伴马蹄肾患者以右脑额叶转移为首发表现;2例小细胞癌患者临床表现为腰痛伴肉眼血尿;6例临床均无类癌综合征表现。4例类癌肿瘤直径为2.5~10 cm(平均6.6 cm),边界清楚,无明显坏死。2例小细胞癌肿瘤直径分别为21 cm和5.5 cm,边界不清,切面见多处坏死。镜下类癌瘤细胞排列呈梁状、缎带状、腺样或菊形团样,核分裂象无或偶见,无坏死;小细胞癌均未见器官样排列,细胞质少、核大,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坏死广泛。类癌中1例诊断时即伴有右脑额叶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另3例未见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小细胞癌诊断时1例伴有下腔静脉癌栓形成,另1例伴有腹膜后淋巴结及肝、脑等远处转移。类癌中1例伴马蹄肾并脑转移的患者随访132个月仍带瘤生存,另3例随访24~36个月无瘤生存。小细胞癌中1例穿刺诊断病例失访,1例术后9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此瘤虽然罕见,但肾可以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表现为类癌和小细胞癌特征,二者组织学形态明显不同,预后亦不同,小细胞癌预后很差,而类癌即使发生转移预后也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消化道类癌的发生部位与组织学分型及DNA定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消化道类癌发生部位与组织学分型及DNA含量的关系。方法 52例类癌按照GOULD方案被分为3型:典型类癌20例,非典型类癌20例,低分化类癌12例,分析其发生部位与组织不分型的关系,同时进行细胞核DNA定量分析,结果 52例类癌只有1例发生于阑尾。典型类癌绝大多数和分布于后肠(18/20),低分化类癌大部分源于前肠(8/12),前肠类癌绝大多数为异倍体(14/15)。中后肠倍体分布较为均匀,典型类癌中2倍体占多数(9/13),非典型类癌与低分化类癌中异倍体占多数(16/20;6/7)。结论 发生部位、组织学分型及DNA含量的关系有助于类癌的良恶性程度及预后估价。  相似文献   

5.
卵巢恶性肿瘤是妇科常见癌瘤中平均疗效最差的一种 ,其死亡率居妇科常见癌瘤之首位。现总结我院 98例经肿瘤细胞减灭术卵巢癌病人的护理体会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98例卵巢恶性肿瘤均为 1997年 7月~ 2 0 0 1年 10月在我科住院的病人。年龄 13~ 72岁 ,中位年龄 4 9岁 ,按FIGO分期均为Ⅲ、Ⅳ期 ,皆行卵巢肿瘤细胞减灭术。1 2 手术范围98例中除行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切除外 ,其中有 78例行盆腹腔腹膜病灶切除 ,39例行盆腹腔淋巴清扫术。涉及消化系统手术有 2 5例 ,其中肠部分切除 15例 ,胃部分切除3例 ,肠修补 3例 …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瘤发生部位与病理分型及DNA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瘤发生部位与病理分型及DNA含量的关系。方法:52例神经内分泌瘤按照GOULD方法分3型:典型类癌20例,非典型类癌20例,低分化类癌12例。分析其发生部位与病理分型的关系。同时进行细胞核DNA定量。结果:52例中只有1例发生于阑尾。典型类癌绝大多数分布于后肠(18/20),低分化类癌大部分源于前肠(8/12)。前肠类癌绝大多数为异倍体(14/15),中后肠倍体分布较为均匀。典型类癌中2倍体占多数(9/13),非典型类癌与低分化类癌中异倍体占多数(16/20;6/7)。结论:发生部位、病理分型及DNA含量的关系有助于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瘤的良恶性程度及预后估价。  相似文献   

7.
不同组织类型腮腺肿瘤的MR影像表现李玉亮,张凯摘译尚延海校作者回顾性分析了20例不同组织学类型腮腺肿瘤病人的MR影像。其中多形性腺瘤11例;癌5例;腺淋巴瘤4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表明,多形性腺瘤注入造影剂后除1例外均有强化,在T2加权像上病灶呈高信...  相似文献   

8.
1988~2002年,本科共收治胸腺肿瘤148例,其中胸腺类癌3例,占2.05%,均接受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例中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47、58、63岁;其中2例为体检发现、1例出现库兴氏综合征、胸痛.胸部CT显示肿瘤位于前纵隔,界清,密度不均,1例显示有分叶以及左膈神经侵犯表现(左膈肌明显上抬).术前诊断胸腺瘤2例、胸腺类癌1例.术中见肿瘤位于胸腺部,均呈实质性,2例有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明显,完全切除;1例心包、上腔静脉及两侧胸膜明显受侵并伴纵隔淋巴结肿大,仅作姑息性切除,术后症状缓解,血压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肺类癌(pulmonary carcinoid,PC)是起源于支气管肺黏膜上皮嗜银细胞(Kultchitsky cell)的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少见。病理学上,PC分为典型类癌(typical carcinoid,TC)和不典型类癌(atypical carcinoid,AC)[1]。TC相对多见,多为中央型,一般局限于支气管壁内生长,预后较好;AC较少见,仅占PC的11%~24%,多为周围型,具有侵袭性,预后差。类癌具有内分泌功能,部分患者仅表现阵发性皮肤潮红、腹泻、心动过速等类癌综合征或异位ACTH综合征。本文分析10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原发性PC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0.
胰腺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由于胰腺解剖学和组织学的特点,诊断较为困难。我院自1974年9月至1980年9月六年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胰腺癌共18例,除2例外,其余均被误诊。为汲取教训,现从内科角度做一回顾性分析,以供临床借鉴。本文所选择的病例均为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中、晚期胰腺癌,其中胰头癌2例,胰体癌5例,  相似文献   

11.
P53、c-erbB - 2、Rb和PCNA的表达在胃癌起源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检测针对胃癌基因蛋白产物(p63、c-erbB-2和Rb)和核增殖抗原(PCNA)的抗体,以间接了解不同基因蛋白产物的变化在胃癌起源过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方法:对15例正常黏膜,16例轻度肠化生、15例中度肠化生、13例重度肠化生和14例胃癌组织标本连续切片同步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结果:4种蛋白产物过度表达均主要见于胃癌组织。p53基因蛋白产物的阳性率除重度肠化生组外非胃癌各组与胃癌组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基因蛋白产物的阳性率在非胃癌各组与胃癌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别(P<0.01)。PCNA免疫组化标记指数值在非胃癌各组与胃癌组之间差别显著(P<0.05)。Rb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在非胃癌各组和胃癌组织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p53蛋白可在胃癌的早期诊断中起作用,其改变在胃癌发生的早期即居于肠化生阶段的癌前变化过程中。c-erbB-2蛋白可用作胃癌肿瘤诊断的标记物,其改变在胃癌的起源过程中属一晚期变化,居于癌前变化的肠化生阶段之后。PCNA的变化在胃癌的起源过程中属一晚期改变,发生在胃癌前变化的肠化生阶段以后。Rb基因在胃癌起源中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2.
直肠类癌是一种潜在性恶性肿瘤。尽管发生率低 ,但在消化道类癌发生率中确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大多数直肠类癌无特异性症状或者根本无症状 ,常给临床诊治造成一定的困难。现将我院1998~ 1999年 10例直肠类癌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0例直肠类癌全部经结肠镜检或手术病理确诊。其中男7例 ,女 3例。年龄最小 2 6岁 ,最大 76岁 ,平均年龄 5 4 5岁。病程最长 11年 ,最短为半年 ,平均 3 5年。1 2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本组 10例直肠类癌中便血 5例 ,腹泻 3例 ,腹痛2例。均无哮喘发作 ,皮肤潮红 ,心悸等类癌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治疗(附3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经大肠镜下电灼切除直肠类癌。经肠镜查出直肠类癌 38例 ,其中 32例 <1cm的直肠类癌经内镜电灼切除 ,4例直径在 1.5cm者行局部扩大切除术 ,2例直径 >2cm者行根治性手术。结果 :32例经内镜电灼切除术后经 6个月~ 2 0年随访无 1例复发 ,4例局部扩大手术 ,术后 3~ 8年至今无复发 ,直径 >2cm者 ,术后 3年 1例出现肝转移 ,另 1例发现直肠类癌时已有肝转移灶。结论 :直肠类癌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对于 <1cm类癌可采用内镜下电灼切除 ,该项技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消化道类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消化道癌经内镜诊治和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结合文献分析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43例消化道类癌均经内镜确诊,其中食管类癌2例,胃类癌8例,十二指肠球部类癌1例,结肠类癌32例。我们分别采用内下电灼切除26例,局部切除5例和根治手术10例。2例术中发现已广泛转移。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们试图根据肿物内部和周围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图象类型对肝脏肿瘤进行鉴别诊断。本研究包括35例肝脏肿物患者。其中20例肝细胞肝癌(HCC),6例血管瘤,4例肝转移癌,1例胆管细胞癌,1例局灶性脂肪肝,3例肝囊肿。全部病例中除局灶性脂肪肝,肝囊肿及4例转移癌中的2例外,其余均经组织学或血管造影证实。20例HCC其中10例经手术证实。在20例HHC中,15例(75%)于肿瘤结节周围观察到纤细的网状血流,呈提篮图  相似文献   

16.
图1.肺类癌。属前肠型类癌。癌细胞内可见一些较小、大小均一的圆形电子缴密颗粒。X5200图2.胃类癌。属前肠型类癌。癌细胞内可见较多较小、大小相对均一的圆形电子全致密颗粒。细胞内尚可见中等量的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细胞间有分化较差的原始连接(J)。x9500电子显微镜在人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九)(ApUD瘤)图3.辜丸类癌。属中肠型类癌。癌细胞内可见大量多形性电子纷密颗粒。颖粒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可为圆形、卵圆形、棒状及鼓褪状等。又16000图4.结肠粘液类癌。属后肠型类癌。癌细胞内可见大量较大、大小均一的圆形电子欺密颗粒,还可见…  相似文献   

17.
消化道内分泌肿瘤4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一组消化道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形态学特点以及分类。方法 复习 4 9例消化道内分泌肿瘤的HE切片 ,用组织芯片技术制片 ,5种抗体做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其结果。结果  4 9例肿瘤中类癌 4 3例 ,小细胞癌 6例。其中来自前肠 2 7例 ,中肠 10例 ,后肠 12例。免疫组化Syn阳性 34例 (6 9 4 % ) ,CgA阳性 4 5例(91 8% ) ,CD5 6阳性 13例 (2 6 5 % )。阳性率与肿瘤发生部位无相关性。Ki 6 7和p5 3在直径 <1 5cm类癌组无阳性表达。散发型类癌组其得分高低与淋巴结转移与否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 消化道类癌从形态学到生物学行为 1、2型与 3型是完全不同的两组肿瘤 ;CD5 6在小细胞癌组和直径 <1 5cm类癌组有较高的表达率 ;混合型肿瘤占该组肿瘤的 1 3。  相似文献   

18.
泛影葡胺胃肠造影在诊断胃肠道梗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梗阻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腹部 X线平片的表现即可确定诊断 ,但对其梗阻的部位及性质难以确定。我院自1991年 12月~ 2 0 0 1年 10月采用泛影葡胺胃肠造影诊断胃肠梗阻 6 2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2例 ,男 4 9例 ,女 13例 ;年龄 32~ 6 3岁。其中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综合征 2 8例 ,索带性肠梗阻 10例 ,小肠逆行套叠 1例 ,粪石性肠梗阻 9例 ,肠扭转 8例 ,腹腔脓肿压迫性肠梗阻 6例。除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综合征 2 0例行保守治疗外 ,其他 4 2例均经手术证实。1.2 造影方法 将 76 %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对胆肠吻合术后围吻合口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19例围吻合口肿瘤中15例(78.95%)为胆管癌, 4例(21.05%)为胰头癌.将其分为A、B两组,A组7例(36.84%)肿瘤侵犯吻合口,B组12例(63.16%)肿瘤未侵犯吻合口.观察并记录胆肠吻合口及肿瘤声像表现.结果 19例围吻合口肿瘤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4.21%(16/19).A组患者均为胆管癌,其中42.86%(3/7)表现为吻合口并胆侧与肠侧管腔内实质性团块堵塞,28.57%(2/7)表现为吻合口及两侧胆、肠壁增厚,另28.57%(2/7)超声漏诊.B组中66.67%(8/12)为肝内胆管癌,33.33%(4/12)为胰头癌,胰头癌患者肝内胆管均未见明显扩张.结论 充分认识胆肠吻合术后的超声解剖及围吻合口肿瘤的声像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大肠癌的安全性、治疗效果,并讨论其随访观察结果.方法 对60例早期大肠癌患者以注射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追加手术情况及随访观察结果.结果 60例早期大肠癌患者经EMR或分片黏膜切除,一次性切除病变43例(71.66%).根据内镜标本病理及外科手术病理结果,累计完整切除率91.67%(55/60).并发症:术中出血24例(40%),以钛夹或氩离子凝固术(APC)止血成功.术后1周迟发出血2例(3.33%),内镜下止血成功.无1例穿孔发生.术后病理:黏膜内癌54例,黏膜下癌6例.5例m癌追加外科肠段切除,均无癌残留,但其中1例内镜标本提示癌残留者合并淋巴结转移;2例sm1癌追加外科肠段切除,无淋巴结转移;2例sm2癌追加外科肠段切除,合并淋巴结转移;1例sm3癌追加外科肠段切除,无淋巴结转移.其余m癌及1例拒绝手术的sm1癌,合计50例纳入随访,随访1~50个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转移.结论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是安全的,其根治效果取决于操作方法、术后病理标本的判断以及严格术后内镜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