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创伤性膈疝发生在胸、腹部闭合或开放性外伤之中。故称创伤性膈疝。病人受伤当时出现的膈疝,称为急性创伤性膈疝。病人受伤后,随着膈肌裂隙逐渐扩大形成的膈疝。称为迟发性创伤性膈疝,创伤性膈疝的发生率,近年有上升的趋势.我们统计了自1971年3月~1990年5月计32例膈疝病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膈疝的诊断通常不难,临床一般将膈疝分为:①创伤性膈疝(包括手术后膈疝);②先天性膈疝及③食道裂孔疝三大类,这三类膈疝的发生率则因各单位的医疗对象而不同。在儿科则以先天性膈疝为多见,阜外医院自1956年到1971年收治的22例膈疝,仅有创伤性膈疝7例。而手术后膈疝3例,外伤性膈疝只有4例,由此可见外伤性膈疝非常少见,而我院建院25年仅此一例创伤性膈疝,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 患者吕×,男性,33岁,主因上腹痛反复呕吐20天,内科以“幽门不全梗阻”“上消化道溃疡”治疗无效转外科,既往史患者于1987年6月28日早晨3时  相似文献   

3.
膈膨出症就是膈肌位置的上升。文献上首次记载膈膨出症者,是法国的外科学家Petit氏,故又名Petit氏病。Keith氏于1920年报告一例患膈膨出症的17岁男孩。Lord氏于1921年报告膈膨症的X线发现率为0.002%。1922年WoodburnMorison氏始对膈膨出症作出比较全面的叙述。Eggers氏于1931年报告一例四周之婴儿。1935年Maurice Feldman氏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对钝性膈肌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7年4月至至2012年11月在我院住院,并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的16例钝性创伤性膈肌破裂病人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右侧膈肌破裂13例,左侧膈肌破裂3例,未见双侧膈肌同时破裂病例。结果钝性膈肌破裂的征象包括膈肌不连续6例,部分膈肌不能辨认4例,膈肌增厚4例,腹腔脏器疝入胸腔10例,狭颈征5例,内脏坠落征9例,肋膈窦闭塞征6例,同时出现的胸腹腔积血4例,无上述阳性CT征象2例。结论钝性膈肌损伤临床表现隐匿,除非发生膈疝,影像表现不典型。正确认识膈肌破裂CT征象,是提高膈肌破裂CT诊断率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杨秀华  胡刚  周建林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1,24(4):268+273-268,273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陈旧性外伤性膈肌破裂并膈疝较少见,本文回顾总结2008~2011年我院7例陈旧性外伤性膈肌破裂并膈疝病例,为进一步提高陈旧性外伤性膈肌破裂并膈疝诊治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膈肌膨升症也称膈肌膨出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横膈部分或完全上移,可造成严重的通气功能障碍,以及消化系统症状,以左侧多见。以往手术治疗膈肌膨隆主要是膈肌折叠缝合术,但该方法术后膈肌膨隆复发率高,往往需要行再次手术。本科自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采用人工疝补片(意大利Herniamesh公司生产)行左侧膈肌重建术治疗左侧膈肌膨隆症23例,手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房间膈缺损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21.7~24.6%。根据缺损部位的不同,房间膈缺损分类如下: 二孔型房间膈缺损是房间膈缺损中最常见者,约占90%。我院从1979年2月至1980年12月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房间膈缺损13例,其中二孔型房间膈缺损共8例。本文  相似文献   

8.
膈肌膨升症较为少见。我院1973~1987年收治4例报告如下:例1:女,23岁,教师。有心慌气促及胸闷、上腹部胀痛2年。胸片发现左膈顶部位于第3肋前份,心脏右移。食管吞钡发现膈下食管弯曲,胃底部紧贴膈下。术中见膈肌中心腱菲薄呈膜状,肌部发育不全,膈神经细小。行在膈肌矢状切开,间断褥式折迭缝合。术后半年复查膈肌复位于第8肋平面。  相似文献   

9.
李政立 《中外医疗》2010,29(9):102-102
膈膨出是由于肌肉纤维不同程度的麻痹,发育不全或膈萎缩,使腹腔压力高于胸腔压力造成膈肌全部或部分膈不正常的抬高。有一部分病人可出现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而成人与儿童膈膨出症状则不尽相同。成人膈膨出症状多为下咽困难,上腹牵拉感或上腹胀痛,上腹烧灼感和嗳气等消化道症状。而小儿主要表现为呼吸、循环障碍,如呼吸急促、不规则,紫绀,心率加快,吸奶时有呼吸困难等。成人膈膨出很少见,我院自1990~2008年共收治膈膨出5例。年龄在24~84年之间,易与创伤性膈疝混淆,导致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0.
<正> 本院自1957年~1986年对17例膈肌膨升患者施行手术治疗,6例行膈肌矢状切开并折叠缝合术,11例行不切开膈肌的膈肌折叠缝合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及多层螺旋CT对锐器穿通性膈肌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7年4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住院,并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的22例急性创伤性锐器穿通伤膈肌破裂患者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右侧膈肌破裂7例,左侧膈肌破裂15例,未见双侧膈肌同时破裂病例。结果锐器穿通性膈肌破裂的征象包括膈肌不连续(裂口征)9例,弹道征8例,膈肌增厚8例,腹腔脏器疝入胸腔7例,狭颈征2例,内脏坠落征6例,肋膈窦闭塞征3例,同时出现的胸腹腔积血7例,无上述阳性CT征象3例。结论穿通性膈肌破裂CT征象较隐匿,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相结合,是提高膈肌破裂CT诊断率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使用颤触性跨膈压客观定量分析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撤机前的膈肌收缩功能,并与健康成年人对比。方法纳入2013年5月至2013年11月、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机械通气≥72 h,病情稳定,通过撤机筛查,拟行自主呼吸实验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膈肌功能检测。同时检测10例健康成年人膈肌功能进行对照。两组研究对象均运用多功能食管电极管结合双颈前外侧膈神经磁刺激方法,检测颤触性跨膈压以评估膈肌收缩功能。结果共入选22例患者,其中2例经双颈前外侧膈神经磁刺激未能探测到颤触性跨膈压,其余20例患者颤触性跨膈压为(7.6±2.5)cm H_2O。10例健康成年人颤触性跨膈压为(26.7±4.9)cm H_2O,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撤机前颤触性跨膈压较健康人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正> 右侧膈疝较左侧膈疝少见,其原因主要是右膈下有肝脏对膈肌起保护作用。本院自1960年至1980年共收治6例,均经手术证实,其中先天性4例,占66.7%’外伤性2例,占33.3%。本病术前正确诊断比较困难,尤其是部分肝脏疝入右侧膈上,因其易于与肺底部,胸膜及膈肌的其它病变(局限性膈膨出、肿瘤等)相混淆。此文着重以本病手术与X线所见为基础而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膈疝     
<正> 在横膈本身的疾病中,需要手术治疗的以先天性膈疝为最常见。患者多数为婴幼儿,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但由于膈疝类型不同,临床表现不一,极易误诊。李荫太等报告膈疝30例,误诊率达50%。郭铃新等报告新生儿223例尸检中,发现7例患有先天性膈疝(5例为胸腹裂孔疝,2例为膈膨升),占3.13%。7例中除1例会诊疑及膈疝外,其余均未能为临床所诊断。可见膈疝的诊断目前仍然是临床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我院自1972年10月~1984年4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膈肌折叠术治疗成年人膈肌麻痹的效果。方法选取2002年4月至2010年10月该院22例手术治疗的单侧膈肌麻痹患者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分别对呼吸困难指数、动脉血氧分压、肺活量和一秒量进行检测。结果膈肌折叠术后各指标明显改善(P<0.05)。结论膈肌折叠术对于成年人膈肌麻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手术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6.
膈疝是腹膜腔或腹膜后组织器官通过横膈缺口进入胸腔而形成,由于疝入的组织器官不同,膈疝的影像学表现常呈多样性。如对膈疝的病因、病理和影像学征象的多样性缺乏认识,常引起误诊。本文搜集了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经手术证实的36例膈疝(不含滑动性食道裂孔疝)患者的影像学  相似文献   

17.
武军  王峰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11):1042-1042
膈疝是指腹内脏器经由膈肌的薄弱孔隙、缺损或创伤裂口进入胸腔所致,临床上分为食管裂孔疝、先天性膈疝和创伤性膈疝三大类,其本质是腹腔脏器等通过膈肌异位移动到胸腔内的疾病状态。胸、腹部的直接穿通伤或挤压伤均可引起膈肌破裂,多数患者伤后立即出现膈疝并伴有内脏损伤,少数伤后数个月甚至数年后才出现膈疝。我院2004年9月收治1例左季肋部刀伤3个月后出现膈疝的患者,经手术治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孙玉桂  黄保堂  于晋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5):174-175,177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总结先天性膈疝和创伤性膈疝的诊治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78例膈疝患者的临床诊治,其中先天性膈疝42例,创伤性膈疝36例,均行膈疝修补术。经腹手术修补35例,经胸手术修补40例,经胸腹联合手术修补3例。结果先天性膈疝42例中39例治愈,治愈率为93%,死亡1例,2例复发;创伤性膈疝36例中35例治愈,治愈率达97%,死亡1例。结论膈疝是一种临床急症,病因不同,诊治应有所区别,关键是抓住重点,抓住时机为患者手术,解决患者的病痛,抢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结核性胸膜炎肺底积液属胸膜腔积液的特殊表现类型,积液聚集在怖底与横膈之间的胸膜腔内。使肺下缘上移,形似膈上抬,故也称“假横膈”。容易与膈肌、膈下病变相混淆。本文收集1999年1月-2005年10月经胸膜腔穿刺证实的肺底积液共16例,探讨其X线表现及B超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行体外循环手术相关因素与术后膈膨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体外循环术后,出现膈膨升患儿。分析诊断、体外循环时间、术中体外转流温度和手术方式等与膈膨升的相关性。结果术后出现膈膨升患儿有139例(0.91%),男94例,女45例,不同转流温度对膈膨升发病率有差异(P0.01),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二次开胸粘连分解以及手术方式对术后膈膨升发生率有差异(P0.01)。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及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易术后并发膈膨升。结论体外循环温度低、转流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二次开胸粘连分解会增加术后膈膨升发生率。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及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纠治术易并发膈膨升,膈肌折叠治疗术后膈膨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