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对老年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因子及POCD的影响.方法 将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的老年结肠癌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2例,术中接受全麻,观察组60例,术中接受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分别检测并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免疫因子和S-100β的表达水平,评价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7 d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POCD)的发生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出血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 d和7 d时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时,观察组S-100β含量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和7 d时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术后7 d内观察组POCD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不仅可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还有效减弱对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降低POCD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麻醉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104例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采用静吸复合全麻(A组),54例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情况。结果 A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8.0%,B组为96.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6 h的MMSE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3 d的MMSE评分逐渐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3、6 h的认知障碍发生率分别为42.0%和32.0%,显著高于B组的24.1%和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麻醉方案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均存在一定的影响,会降低术后早期认知功能,但术后1~3 d均可恢复正常,可根据患者状况选择更适合的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3.
李楠  高学超  闫宏  庞振海  吴立新 《癌症进展》2021,19(21):2214-2217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血气分析指标、肠屏障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麻醉方式将80例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42),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pH值]、肠屏障功能指标[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情况、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术中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和吗啡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气腹后,观察组患者PaCO2、pH值与气腹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PaCO2明显高于本组气腹前和观察组(P﹤0.01),pH值明显低于本组气腹前和观察组(P﹤0.01).术后24、72 h,两组患者D-LA、DAO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D-LA、DA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72 h,观察组患者POCD总发生率为23.81%,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0.00%(P﹤0.05),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3.68%(P﹤0.05).结论 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能明显降低胃癌根治术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术后血气分析指标与肠屏障功能,降低术后POCD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张彧 《中国肿瘤临床》2011,38(12):731-733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高龄甲状腺瘤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0例年龄≥65岁的甲状腺瘤手术老年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分为全身麻醉组(A 组,30例)和颈丛阻滞组(B 组,30例),由同一试验者采用神经心理学测试技术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两组患者术前1d、术后12h 和术后24h 的认知功能。排除有精神病史或长期服用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药物的患者。结果:二组术后12h 的MMSE 值低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术后12h 和24h POCD的发生率为分别16.7%和3.3%,B 组的术后12h 和24h POCD的发生率为分别10.0%和3.3%(P>0.05)。 结论:与颈丛阻滞相比,全身麻醉不会增加高龄甲状腺瘤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的全身麻醉方式对行消化道肿瘤腹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消化道肿瘤老年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40例。A组给予异丙酚静脉麻醉,B组给予七氟醚吸入麻醉,C组给予七氟醚与异丙酚复合麻醉。结果C组术毕时、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48 h的血清NSE、S100β水平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毕时、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48 h的MMSE得分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毕时、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48 h的POCD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和异丙酚单药全身麻醉均可降低消化道肿瘤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且可改善患者的血清NSE与S100B蛋白水平,减少术后P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肝切除术联合术中RFA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采用肝切除术联合术中RFA治疗的肝癌患者14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全麻组和复合组,每组各73例,分别采用静脉全麻和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法进行手术。以患者麻醉前(T0)、手术后(T3)、手术后1 d(T4)、手术后3 d(T5)的CRP,麻醉前(T0)、腹腔探查(T1)、切除完毕(T2)、手术结束(T3)的血糖、乳酸和麻醉前(T0)、腹腔探查(T1)、手术结束(T3)的皮质醇为评价指标。结果与T0时间比,全麻组和复合组患者术后、术后1天、术后3天血液CRP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T2、T3时点2组的血糖均升高(P<0.05);T1时点2组的乳酸均降低(P>0.05);T1时间点2组的皮质醇均降低(P<0.05),复合组T3时点的皮质醇升高(P<0.05)。2组间比较,复合组术后、术后1天、术后3天血液CRP显著低于全麻组(P<0.05);复合组T2和T3时点的血糖低于全麻组(P<0.05)。结论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以减轻肝切除术联合术中RFA肝癌患者应激反应,促进患者免疫系统的恢复,是较适合肝切除术联合术中RFA肝癌患者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不同麻醉药物配伍对行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手术的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78例行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分别于手术治疗前给予2组患者不同麻醉药物配伍进行麻醉.实验组患者接受七氟醚、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3种麻醉药物配伍麻醉,对照组患者接受异氟醚、芬太尼联合咪唑安定3种麻醉药物配伍麻醉,监测2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比较2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评分.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插管时及拔管后的血压、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且2组在麻醉诱导后、插管时及拔管后的血压及左室射血分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麻醉诱导后的心率及左室短轴缩短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定向力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术后简易精神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药物配伍及异氟醚、芬太尼联合咪唑安定麻醉药物配伍均有利于稳定老年患者腹腔镜下恶性肿瘤切除术前麻醉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但七氟醚、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药物配伍的临床效果更好,更利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恢复,临床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方法对患者术中、术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组)与B组(单纯全麻组).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围手术期不良反应与免疫功能状态水平.结果 复合麻醉组与单纯全麻组麻醉效果对比,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两组室性早搏发生率分别为3.3%与10.0%,组间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复合麻醉组出现血压异常5例,心动过速或过缓6例,术后恶心呕吐3例,单纯全麻组出现血压异常12例,心动过速或过缓14例,术后恶心呕吐16例,复合麻醉组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IgA水平在术中、术后不同时刻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复合麻醉组在T3(手术结束时)、T4(手术后72 h)时的IgM、IgG水平均高于单纯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方法可取得与单纯全身麻醉相当的麻醉效果,同时由于减少了全麻药物用量,可有效减少围术期的应激反应,降低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因此可做为此类手术临床首选的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9.
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6例择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GE)和单纯静吸复合麻醉组(G),每组13例;分别测定麻醉前、气腹后10 min、1h、2h及术毕时外周血血浆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Ⅱ)及向细胞介素-10(IL-10)浓度,记录上述各点循环指标(SBP、DBP、MAP、HR).结果 GE组Cor、A-Ⅱ浓度在气腹1h后各点及术毕时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组HR较麻醉前降低(P<0.05),G组MAP、HR均较麻醉前升高P<0.05;两组MAP、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静吸复合全麻相比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应激反应减轻,循环状态稳定,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七氟烷吸入麻醉与靶腔输注丙泊酚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以98例行消化道肿瘤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照组行七氟烷吸入麻醉,观察组行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比较两组的手术及麻醉恢复情况、美国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6 h,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6h 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及术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P>0.05)。结论与七氟烷吸入麻醉相比,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后的麻醉苏醒质量更高,对术后认知功能影响更小,但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1.
徐峰峰#  朱泉玉  匡龙祝 《癌症进展》2016,14(10):1031-1033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后不同维持麻醉方法对老年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以行外科手术的96例老年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麻醉诱导后麻醉维持方法进行分组,A组(45例)采取静脉泵注丙泊酚+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B组(51例)采取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情况和认知功能。结果 B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话语时间为(42.5±8.5)min、(86.5±26.5)min、(105.3±43.5)min,各项苏醒指标同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拔管后1 h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A、B组拔管后6 h的MMSE评分分别为(26.2±1.5)分和(28.8±0.5)分,B组患者认知功能恢复要优于A组(P﹤0.01)。A组、B组拔管24 h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8.89%(4/45)、7.84%(4/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静吸复合麻醉维持,全凭静脉麻醉维持对老年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患者恢复认知功能较快,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及镇痛方法对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及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43例与B组43例。A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且于术后实施自控静脉镇痛;B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且于术后实施自控硬膜外镇痛。比较两组麻醉效果,术后3 h、术后12 h及术后24 h患者VAS评分,及术前和术后3 d患者血清VEGF-C和PEG2含量变化。结果:B组麻醉优良率(100.00%)高于A组(86.05%),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3 h、术后12 h及术后24 h患者VAS评分低于低于同期A组(P<0.05);两组术后3 d患者血清VEGF-C和PEG2含量降低(A组:t=35.450 0、7.789 3,B组:t=67.800 6、15.495 2,P<0.05);B组术后3 d患者血清VEGF-C和PEG2含量低于A组(t=34.095 1、7.711 9,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及术后实施自控硬膜外镇痛对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效果良好,镇痛效果良好,降低血清VEGF-C和PEG2含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姜华  王维强  李云涛  刘雁军  刘展 《癌症进展》2016,14(10):1037-1040
目的:观察加速康复外科所采取的措施能否降低老年人择期结直肠肿瘤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率。方法选取接受择期结直肠手术的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共计66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围术期管理措施。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第7天的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术前以及术后第1、3、7天的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0、CRP1、CRP3、CRP7),术中的七氟烷以及阿片类药物用量、输液量,手术时间以及手术结束到患者清醒拔管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前CRP以及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中七氟烷使用量、阿片类药物用量、输液量均少于对照组,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P1、CRP3、CRP7浓度均较同组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措施的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下降,可能与加速康复外科措施中全身麻醉药使用量减少以及术后全身炎性反应较轻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麻醉对肺癌开胸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近两年行肺癌手术的老年肺癌患者100例,年龄65~75岁,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全身麻醉方式(n=50),观察组应用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麻醉方式(n=50)。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以及术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法(MMSE)评分、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应答时间。结果 观察组术中及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对照组平稳(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睁眼时间为(34.8±10.5)min,拔管时间为(34.1±6.5)min,应答时间为(38.9±9.6)min,观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0.2±10.3)min、(30.3±7.4)min和(33.6±9.6)min,观察组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应答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麻醉与全身麻醉相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影响更小,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率更少。  相似文献   

15.
张凯舰 《现代肿瘤医学》2020,(21):3797-3801
目的:研究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8例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4例。两组均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采取全麻,观察组采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即刻(T1)、气腹后0.5 h(T2)、拔管后5 min(T3)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应激反应血清因子[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4(IL-4)、IL-8]水平、术后苏醒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T0-T3时期SBP、DBP、HR波动幅度较对照组小(P<0.05);两组T0-T2时期Cor、IL-4、IL-8水平呈上升趋势,T2-T3时期呈下降趋势,观察组波动幅度较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舒芬太尼用量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躁动、室性早搏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5.88%较对照组23.53%低(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术中,可有效维持术中血压、心率稳定,减少全麻药物使用剂量,减轻术中应激反应,提高苏醒质量,还可降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颅内肿瘤患者术后不同时段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老年颅内肿瘤手术患者70例,根据术中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实施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对照组实施静脉复合吸入异氟醚。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等)以及手术前后意识状态(OAAS)评分、认知功能(MMSE)评分等。结果 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定向力恢复时间为(20.4±5.8)min,对照组为(23.2±4.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拔管即刻、离开手术室、拔管后1 h OAAS评分分别为(3.3±0.5)、(4.2±0.4)、(4.6±0.6),对照组分别为(2.3±0.2)、(3.3±0.4)、(3.9±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术后24 h、48 h MMSE评分分别为(25.0±0.4)、(27.9±1.1),对照组分别为(23.2±0.9)、(25.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颅内肿瘤手术患者实施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诱导平稳且苏醒完全,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