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总结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2月~2007年2月48例接受保肢治疗的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0例,女18例。平均年龄27.3岁(11~67岁)。病理证实:高恶性肿瘤32例(A组),包括骨肉瘤2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5例,尤文肉瘤2例,恶性淋巴瘤2例;低度恶性肿瘤16例(B组),包括侵袭性骨母细胞瘤1例,骨巨细胞瘤15例。手术方式包括:瘤段切除假体置换术或灭活再植术、异体骨移植术、异体骨复合假体移植术、病灶刮除充填术保肢。A组术前、术后给予化疗。保留肢体功能按Enneking肌肉骨骼肿瘤外科治疗重建后功能评估标准评估。结果平均随访3.2年(0.5~8年)。A组中因局部肿瘤复发、感染等并发症截肢11例(34.4%),死亡13例,存活19例,3年存活率59.3%(19/32)。B组中因局部肿瘤复发和感染截肢2例(12.5%,2/16),死亡1例。肢体功能优良率A组71%,B组81%。结论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保肢应掌握个体化原则,假体置换术及异体骨复合假体移植术保肢功能最佳,高恶性肿瘤患者若无法承受强力的辅助化疗则不宜行保肢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可旋转稳定型假体与单纯铰链型假体治疗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了80例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9例)给予单纯铰链型假体治疗,观察组(41例)给予可旋转稳定型假体治疗,通过观察2组术后膝关节功能、膝关节伸屈度、术前术后KPS评分及随访期间复发率和并发症情况,比较可旋转稳定型假体与单纯铰链型假体治疗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的疗效.结果 术后6个月,观察组肢体功能总的优良率90.2%,对照组肢体功能总的优良率84.6%,2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膝关节屈伸度方面,2组伸直度均为0.;屈曲度方面,观察组屈曲度较大(P<0.05).术前2组KPS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2组患者KPS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KPS分值更高(P<0.05).随访期间,2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方面,共发生2例并发症.结论 可旋转稳定型假体与单纯铰链型假体对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中,可旋转稳定型假体屈伸范围较大,安装后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易出现假体松动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探讨人工假体置换术应用于四肢骨肿瘤保肢疗法的疗效。[方法] 40例四肢骨肿瘤患者分为良性组(18例)和恶性组(22例),均采用肿瘤段广泛切除或边缘切除术和人工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分析术后12个月肢体功能总的优良率、保肢率及随访24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人工假体置换术对四肢骨肿瘤保肢的疗效。[结果] 术后12个月,两组术后肢体功能总的优良率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期间,恶性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良性组为36.4%,恶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有2例股骨下段术后9个月出现肿瘤局部复发而行截肢术,另1例股骨上段术后6个月出现局部复发而行截肢术,最终保肢率为83.3%,良性组有2例因肱骨上段、股骨下段迟发性感染而行截肢术,1例行假体取出,植骨关节融合,但肢短4cm,最终保肢率为86.4%,两组保肢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辅助化疗下,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术对四肢骨肿瘤进行保肢,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保肢率高,恶性骨肿瘤经该手术治疗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四肢恶性骨肿瘤保肢术后并发症的分析,探讨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入组行保肢治疗的45例四肢恶性骨肿瘤患者:肿瘤切除并人工假体置换29例,肿瘤切除离体灭活再移植13例,桡骨远端切除并同侧腓骨近端移植3例。结果随访时间7个月~10 a。45例患者中,18例发生并发症,其中感染2例、肿瘤所在肢体关节脱位2例、局部复发6例、假体或内固定折断3例、应力骨折4例、不愈合1例。结论四肢恶性骨肿瘤保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方式及术后辅助治疗、功能锻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联合新辅助化疗对青少年肱骨近端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选择青少年肱骨近端骨肿瘤52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收入院的为对照组,28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2009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入院的为观察组,24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联合新辅助化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5个月的平均MSTS评分、肩关节功能及术后15个月的假体松动、断裂、感染、肩关节半脱位、关节面塌陷及肿瘤复发等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肢体精细活动、肢体活动范围、提举能力、肢体功能情况评分均显著提高,总分也显著提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肢体疼痛感及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假体无松动移位,患肢肘关节、手部感觉、血运及运动良好、无切口并发症及深部感染.观察组肿瘤复发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肿瘤有效,结合新辅助化疗可降低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特制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技术在四肢恶性肿瘤保肢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方法 以特制关节假体行髋、膝、肩关节置换治疗关节邻近部位恶性骨肿瘤23例,术后以转移率、3年无瘤存活率、关节功能、肿瘤复发率、假体并发症等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术后23例随访10-68个月,平均3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21.7%,3年无瘤存活率78.3%,按Enneking骨骼肌肉肿瘤术后肢体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估,23例患者优10例,良8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78.3%.结论 运用人工关节技术对合适的恶性骨肿瘤患者进行保肢治疗,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绞链式与非绞链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治疗方式将95例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45),对照组患者接受非绞链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绞链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膝关节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Neer评分优良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异化骨位、感染、坏死及脱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绞链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提高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降低术后感染、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原发性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肿瘤型人工假体置换治疗16例膝关节周围原发恶性与侵袭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其中骨肉瘤11例,骨巨细胞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股骨远端10例,胫骨近端6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83个月,平均35.5个月。局部复发3例,假体松动1例,无假体断裂。假体3年生存率87.5%,5年生存率83.2%。术后6~12个月后MSTS功能评分为16.0~28.0分,平均24.0分。结论对膝关节周围原发恶性与侵袭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采用肿瘤型人工假体重建是有效的保肢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半侧骨皮质切除灭活再植术对四肢低度恶性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四肢低度恶性骨肿瘤108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n=54)和研究组(n=54),对照组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研究组使用半侧骨皮质切除灭活再植术。对比2组优良率、围术期变化、日常生活功能、肢体能力、血清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血管粘附分子(s VCAM-1)]、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优良率[96.30%(52/54)]较对照组[72.22%(39/54)]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长、住院时长短,且术中出血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6个月研究组日常生活功能、肢体能力分值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6个月研究组TNF-α、s VCAM-1水平低(P<0.05);研究组截肢、肌肉萎缩发生率[1.85%(1/54)、7.41%(4/54)]与对照组[5.56%(3/54)、14.81%(8/54)]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且研究组感染发生率[0.00%(0/54)]比对照组[16.67%(9/54)]低(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盆恶性骨肿瘤微波高温灭活保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1998年-2008年,对182例接受骨盆恶性骨肿瘤微波灭活保肢术的患者术前、术后给予心理干预,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指导康复功能锻炼。结果:做好围手术期的管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围手术期对骨盆恶性骨肿瘤微波灭活保肢术至关重要,术前进行心理疏导,调整身体营养状况,完善各项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肢体的神经恢复情况。注意手术切口和引流管的维护,加强皮肤的管理,早期进行肢体关节功能锻炼,防止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覃巍  郭青 《现代肿瘤医学》2016,(14):2277-2279
目的:研究抗感染骨肿瘤假体的设计方案,并分析其在保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间行骨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重建骨缺损的61例保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征得患者同意,对其中33例患者的假体行抗感染涂层设计,于假体表面涂布抗生素骨水泥,将其归入观察组;其余28例假体不做特殊处理,将其归入对照组。随访24个月,统计假体周围感染、肿瘤复发、远隔转移等并发症、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及截肢率,进行对比。结果:随访期间,观察组无假体周围感染病例,对照组出现4例,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肿瘤复发2例,远隔转移1例,对照组肿瘤复发3例,远隔转移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结束时,观察组 MSTS93评分为(25.4±4.1)分,对照组为(18.9±3.1)分,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随访期间截肢2例,对照组截肢4例,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以抗生素骨水泥作为表面涂布剂,获得的骨肿瘤假体在控制假体周围感染方面优势显著,能有效提升患者预后,具备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疗效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21年7月于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收治的52例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根据Enneking骨骼肌肉肿瘤术后评分量表得出临床疗效后,通过Logistic回归判断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肿瘤分期、病变累及部位、截骨长度和假体类型等临床资料是否为影响因素。结果 52例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经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后,显效21例,有效19例,无效12例,总体有效率为76.9%(40/52)。临床疗效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病变累及部位和假体类型均不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肿瘤分期、截骨长度显著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肿瘤分期为影响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疗效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截骨长度不是影响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疗效的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52例患者出现3例感染、1例假体松动、2例关节挛缩,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肿瘤局部复发,并发症发生率为15.4%(8/52)。结论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疗效与肿瘤进展有关,越早进行手术,减少术后并发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髋臼周围肿瘤手术切除及重建骨盆稳定性的方法,最大限度保留肢体功能,减少复发。方法2002~2005年15例髋臼周围肿瘤患者,其中软骨肉瘤8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Ewing肉瘤2例,转移瘤2例;6例配合化疗,4例行瘤段灭活再植,1例行瘤段灭活再植+人工全髋置换,10例行人工假体置换(包括全髋)。结果1例术后死亡,1例感染,清创后股骨头旷置;14例术后随访9~33个月,4例软骨肉瘤复发,其他病例均能保留患肢部分功能和骨盆稳定性。结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Ewing肉瘤化疗有效者保肢率高,局部复发率低;软骨肉瘤复发率高;瘤段灭活再植因骨愈合时间长,影响功能;股骨头旷置肢体短缩,跛行明显;人工假体置换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肢体功能;单纯转移瘤为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痛苦,可考虑手术治疗,但年龄大,全身脏器应急能力差者,手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limb salvage surgery with epiphyseal preserva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d to evaluate the recurrence rate, metastasis, complications, and the joint functional results after tumor resection.  相似文献   

15.
人工肩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思峰  董扬  张春林  鲍鲲  马小军 《癌症》2010,29(1):121-124
背景与目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辅助化疗技术的进步,保肢手术治疗逐渐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探讨应用人工肱骨头假体置换治疗肱骨上段骨肿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方法:2004年4月至2008年12月,应用瘤段切除,肱骨头假体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肿瘤18例。其中骨肉瘤7例,软骨肉瘤5例,侵袭性和复发性骨巨细胞瘤3例,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转移性平滑肌肉瘤1例,软骨母细胞瘤1例。Enneking分期,7例骨肉瘤、3例软骨肉瘤属Ⅱb期;2例软骨肉瘤、3例骨巨细胞瘤和1例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属Ⅰb期;1例软骨母细胞瘤肱骨近端破坏严重;1例单发性转移瘤患者疼痛严重。手术均采用瘤段切除人工肱骨头假体置换术。结果:随访5~61个月,中位随访期34个月。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19个月死于肺转移。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后复发。1例患者术后深部感染。2例患者出现术后假体位置欠佳和半脱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假体松动。人工假体置换后肩关节后伸25°~42°,前屈35°~90°,外展8°~35°,旋转18°~25°。根据国际保肢学会术后功能评分,为18~29分,平均24分。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锁定接骨板联合同种异体骨治疗四肢长骨良性骨肿瘤伴病理性骨折的的疗效.方法 选取了60例良性骨肿瘤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1例)行锁定接骨板联合同种异体骨,对照组(29例)行锁定接骨板.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12个月的患肢功能,血清骨折愈合相关因子,VAS评分,2年内的排斥反应率,病灶复发率和骨折愈合时间,以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 术后12个月,研究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2年期间,研究组排斥反应率、骨折愈合时间、病灶复发率均少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骨钙素(BGP)、骨保护素(OPG)、碱性磷酸酶(ALP)、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痛觉感受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接骨板联合同种异体骨对四肢长骨良性骨肿瘤伴病理性骨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提高患肢功能,减轻疼痛,促进骨折愈合,降低肿瘤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3例股骨远端肿瘤患者假体置换25年后的翻修病例,总结股骨远端肿瘤型假体因远期松动而再次行假体翻修手术的结果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3例因股骨远端肿瘤型假体置换术25年后松动,在本院行假体翻修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膝关节周围疼痛、行走困难等)、影像学表现(X线示假体松动移位及翻修后假体位置)、手术方法及技巧、术后功能恢复等,3例翻修术后随访至少5年。结果3例翻修术后临床症状改善,膝关节周围疼痛缓解,术后X线示关节位置可,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假体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根据1993年美国骨肿瘤学会评分系统(MSTS93),3例术后功能评分分别为70%、80%及73.3%,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同时也未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肿瘤型假体长期使用,可出现松动、感染及排异等并发症。肿瘤假体远期松动行翻修时,取出松动的假体及骨水泥较容易;初次假体置换术后,假体周围会形成大量瘢痕组织甚至生物假膜,生物假膜切除应尽量彻底;翻修时患者多有软组织缺损,应准备肌瓣转移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