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右丙亚胺单用、参麦注射液单用, 或者联合使用参麦注射液和右丙亚胺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蒽环类药物多疗程化疗所致心脏不良反应的临床意义, 进一步探讨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途径。  方法  本研究入组120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 共分为4组, 每组30例。A组为参麦组, 在化疗基础上单用参麦注射液, 50 mL/d连用lw; B组为联合使用参麦注射液和右丙亚胺, 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30 min快速静脉滴入右丙亚胺及阿霉素(剂量10:1), 非阿霉素蒽环类药物折合成阿霉素。且在化疗开始之日起, 予以参麦注射液50 mL/d, 连用1w;C组为右丙亚胺组, 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30 min予右丙亚胺及阿霉素快速静脉滴入; A、B、C 3组为实验组, D组为空白对照组, 予以常规化疗; 4组患者均按要求完成2个化疗周期, 观察化疗前后4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以及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 B型利钠肽(BNP), 肌钙蛋白I(TnI)的数值变化。  结果  通过比较化疗前后4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钙蛋白I(TnI)、B型利钠肽(BNP)的数值变化, 实验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LVEF下降百分比、TnI和BNP的数值升高均小于空白对照组(P < 0.05)。  结论  右丙亚胺、参麦注射液单用以及二者合用, 降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多疗程化疗所致心脏毒性, 均有一定疗效, 其中右丙亚胺及参麦注射液联合疗效最佳, 而右丙亚胺单用对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好于参麦注射液单用。在蒽环类药物化疗同时配伍使用参麦注射液及右丙亚胺, 可减低心脏毒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右丙亚胺对行吡柔比星化疗乳腺癌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行吡柔比星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接受TAC(多西他赛+吡柔比星+环磷酰胺)方案加右丙亚胺静脉滴注,右丙亚胺的配制浓度为吡柔比星的10倍;对照组常规接受TAC方案加安慰剂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间不同治疗阶段的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差异、左室射血分数从第4周开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随访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消化道反应、脱发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丙亚胺能提高行含吡柔比星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心脏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右丙亚胺对吡喃阿霉素(吡柔比星,THP)所致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将接受吡柔比星化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各15例,右丙亚胺组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加用右丙亚胺静滴。在化疗第1疗程(T1)开始前、第3疗程(T3)及第6疗程(T6)结束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测,记录EF、E/A及TDI技术测量E'/A'、PW/PW法测量Tei指数,观察化疗前后吡柔比星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以及右丙亚胺对其心脏毒性的防治效果。结果:组间比较,T3结束后,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EF及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及Tei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T6结束后,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EF及E/A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E'/A'及Tei指数亦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内比较,与T1比较,单纯化疗组在T3结束后EF及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A'及Tei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6结束后,单纯化疗组与T1比较,其EF、E/A、E'/A'及Tei指数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右丙亚胺组在T3、T6结束后,与T1比较,其EF、E/A、E'/A'及Tei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丙亚胺对吡柔比星化疗所致的心脏毒性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TDI及Tei指数能够较EF及E/A更早、更敏感评估患者心脏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早期心脏毒性监测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心肌做功指数、心电图以及心肌钙蛋白)的变化,评价其敏感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21例,患者接受TAC(多西紫杉醇+吡喃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加右丙亚胺(右丙亚胺对吡喃阿霉素比值为10:1);化疗组21例,常规接受TAC方案加安慰剂治疗。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化疗前、化疗后每周期以及化疗结束后3个月的心脏毒性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周期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做功(Tel)指数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其测量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干预组患者Tel指数明显低于化疗组(P〈0.05);两组患者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改变,均未出现明显特异性改变;在未达到吡喃阿霉素最大累积量前,血清中心肌钙蛋白(cTnI)与体内吡喃阿霉素累积量呈现零相关性(P〉0.05)。结论:蒽环类药物从第一次应用时对心脏就产生了明显的毒性,使用右丙亚胺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对两组患者心脏彩超、LVEF、心电图、cTnI等检查研究发现,上述指标对评价蒽环类药物所造成的亚临床左室结构与功能异常方面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差,在临床上并不能及早有效评估化疗后患者早期心脏毒性,而Tel指数较之传统心脏超声、心电图、cTnI等能够更早、更敏感地评价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化疗患者心脏早期毒性。  相似文献   

5.
爱迪注射液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爱迪注射液对中晚期肺癌的治疗作用及毒副反应,选用爱迪生注射液联合化疗药物治疗中晚期肺癌30例,以同期单纯化疗药物治疗30例作为对照组,对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生活质量改变,按WHO肿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对比,联合用药组有效率为46.7%,对照组有效率为36.7%,差异不显著(P>0.05),联合用药组病变进展率为6.7%,对照组33.3%,差异显著(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白细胞下降至13.3%,化疗组36.7%,差异显著(P<0.05),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比较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药爱迪注射液具有抑制肿瘤生长,提高化疗药效果,减少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右丙亚胺对吡喃阿霉素(吡柔比星,THP)所致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将接受吡柔比星化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各15例,右丙亚胺组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加用右丙亚胺静滴。在化疗第1疗程(T1)开始前、第3疗程(T3)及第6疗程(T6)结束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测,记录EF、E/A及TDI技术测量ETALPW/PW法测量Tei指数,观察化疗前后吡柔比星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以及右丙亚胺对其心脏毒性的防治效果。结果:组间比较,T3结束后,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EF及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及Tei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T6结束后,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EF及E/A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E'/A'及Tei指数亦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T1比较,单纯化疗组在T3结束后EF及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A'及Tei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6结束后,单纯化疗组与T1比较,其EF、E/A、E'/A'及Tei指数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右丙亚胺组在T3、T6结束后,与T1比较。其EF、E/A、E'/A'及Tei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丙亚胺对吡柔比星化疗所致的心脏毒性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TDI及Tei指数能够较EF及E/A更早、更敏感评估患者心脏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右丙亚胺(dexrazoxane,DZR)对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后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辅助化疗时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将我院乳腺中心和青岛市肿瘤医院肿瘤科治疗的120例应用 CTF(CTX +THP+5-FU)方案化疗的老年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加用 DZR)和观察组(加用 DZR)(DZR∶THP =10∶1,即右丙亚胺和吡柔比星的用药剂量比为10∶1)。观察及统计治疗前、治疗第1个周期、第3个周期、治疗第6个周期、治疗完成后半年、治疗完成后1年的心脏事件(心前区疼痛、心率失常、心电图改变、心肌钙蛋白、B 型钠尿肽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变、充血性心功能衰竭)发生率,同时观察治疗的非心脏毒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ECOG 评分和分期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 >0.05)。对照组自第1个周期开始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上升,到治疗结束时达到最高,直到治疗后1年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心脏事件发生率较低,两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 <0.01)。两组的非心脏毒副反应没有明显差异。结论:THP 从第1次应用时对心脏就产生了明显的毒性,加用 DZR 可以降低这种心脏毒性,且毒副反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奈达铂( NDP)和顺铂( DDP)单药周方案同步化疗治疗初治局部鼻咽癌的毒副作用及近期疗效。方法初治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60例,随机分成NDP组和DDP组,各30例。 NDP组化疗方案:0.9%氯化钠500 ml+NDP 50 mg,静脉滴注,每周1次;DDP组化疗方案:0.9%氯化钠500 ml+DDP 40 mg,静脉滴注,每周1次。2组均采用全程调强放疗。结果 NDP组和DDP组的呕吐发生率分别为53.3%、83.3%(P<0.05);血小板下降发生率分别为80.0%、50.0%(P<0.05);NDP组肾毒性发生率显著低于DDP组(P<0.05);2组白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肝脏毒性、口腔黏膜炎、耳神经毒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有效率分别为93.4%、86.7%(P>0.05)。结论NDP单药周方案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不良反应较DDP轻,患者依从性好,且与顺铂单药周方案同步化疗近期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9.
右丙亚胺对表柔比星所致心脏毒性防治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右丙亚胺对表柔比星所致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对84例应用含表柔比星方案化疗的患者,以心电图作为观察指标,先单独化疗4个周期,然后将已出现心电图异常者归入右丙亚胺治疗组、心电图正常者分为单独化疗组及右丙亚胺联合化疗组继续单独化疗或用右丙亚胺联合化疗2个周期,观察心电图变化。结果:单独化疗4个周期过程中,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26.2%(22/84)。继续化疗2个周期,单独化疗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38.7%(12/31),右丙亚胺联合化疗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16.1%(5/31),RIDIT公式统计,u=1.97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丙亚胺治疗组有13.6%(3/22)患者异常心电图转为正常,有18.2%(4/22)患者异常心电图保持稳定,其余68.2%患者心脏损害加重。结论:右丙亚胺对表柔比星所致心脏毒性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并且对已经形成的损害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保尔佳配合放,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保尔佳配合放、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抗肿瘤疗效分别为73.3%和62.7%,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白细胞计数在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则有不同程度下降(P<0.01);两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CD3+、CD4 、CD8 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3个月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作者认为保尔佳确有显著抑制肿瘤生长,稳定病情,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减轻放、化疗毒性,提高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右丙亚胺对乳腺癌患者采用蒽环类化疗时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乳腺癌术后接受CAF(环磷酰胺+阿霉素+5-氟尿嘧啶)方案和TE(多西他赛+表柔比星)方案化疗的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及实验组均采用CAF方案和TE方案化疗,试验组在给予阿霉素或表柔比星30 min前给予右丙亚胺(奥诺先)静脉滴注(右丙亚胺:阿霉素或表柔比星=10:1),30 min内滴完.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治疗12个月以后出现血清BNP升高,对照组治疗6个月以后出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试验组血清BN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6个月以后血清cTn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试验组血清cTn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K-MB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12个月以后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期间,LVEF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6个月以后LVEF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以后,对照组LVEF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丙亚胺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可以明显减轻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保护心肌细胞,且不增加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化疗药物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石伟利  吴瑛琦 《癌症进展》2018,16(2):214-216,221
目的 对比研究坎地沙坦联合小剂量卡维地洛或右丙亚胺对乳腺癌患者使用蒽环类化疗药物过程中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 对10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在化疗方案中加用右丙亚胺;试验组患者在化疗方案中加用坎地沙坦联合小剂量卡维地洛.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4、8个周期后心电图变化、肌钙蛋白水平、心肌重构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化疗8个周期后,试验组患者QRS波群电压下降、心律失常、ST-T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化疗前两组患者LVEF、LVEDD及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4、8个周期后,试验组患者LVEF下降程度低于对照组,LVEDD、BNP上升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化疗4个周期后肌钙蛋白异常情况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未发生明显的肌钙蛋白异常情况(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坎地沙坦联合小剂量卡维地洛能降低蒽环类化疗药物对癌症患者的心脏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较轻,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及中药涌泉穴贴敷联合西药止吐药对老年肿瘤患者化疗引起的消化道毒副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为老年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化疗前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滴注;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足三里穴位注射用甲氧氯普胺穴位注射及中药涌泉穴贴敷。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恶心呕吐Ⅰ-Ⅱ级发生率为60%和80%,P>0.05,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Ⅲ-Ⅳ级发生率为40%和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性呕吐发生率为41.7%和63.3%,迟发性呕吐发生率为36.7%和6.7%,预期性呕吐发生率为5%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恶心呕吐治疗总有效率(CR+PR)为61.7%和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毒副反应以头晕、头痛、口干、纳呆、腹部不适、便秘、焦虑、腹泻为主,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腹部不适、便秘、焦虑、纳呆症状上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及中药涌泉穴贴敷联合西药止吐药能有效减轻老年肿瘤患者化疗引起的消化道毒副反应,提高其化疗耐受性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侯强  许崇文  董南  任宏 《现代肿瘤医学》2015,(23):3417-3420
目的:观察康莱特注射液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水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胸腔灌注化疗+康莱特注射液)30例;阳性对照组(胸腔灌注化疗+参芪扶正注射液)29例和对照组(单纯胸腔灌注化疗)29例。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象(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T细胞亚群分类(CD4、CD8、CD4/CD8),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近期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三组之间外周血象及T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高于另外两组(P<0.05),同时阳性对照组T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要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对照组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较化疗前均降低(P<0.05);实验组免疫球蛋白IgG和IgM均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和对照组(P<0.05)。实验组近期临床疗效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和对照组(P<0.05);阳性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间出现的其他不良反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康莱特注射液联合胸腔灌注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水的患者,可以保护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的骨髓抑制不良反应,是配合胸腔灌注化疗的一种较理想的辅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右丙亚胺对接受表柔比星(EPI)联合化疗方案的胃癌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 将66例应用含表柔比星方案化疗的患者分成右丙亚胺联合EOX化疗组和EOX化疗组2组,分别采用EOX方案化疗6个周期,以及EOX联合右丙亚胺治疗6个周期,观察2组的心电图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在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方面,右丙亚胺联合EOX化疗组和EOX化疗组分别为12.1%(4/33)和36.4%(12/3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OX化疗组中,出现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有12例予以右丙亚胺治疗,经治疗,6例出现心脏损害加重,4例异常心电图保持稳定,2例心电图恢复正常.结论 右丙亚胺对使用表柔比星的胃癌患者的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对已经形成的损害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评估其对化疗药物的减毒作用,初步探索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及对照组(24例).两组均给予同方案诱导化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粒细胞缺乏及严重血小板降低持续时间,肝功能及患者恶心、呕吐、腹泻情况;在诱导疗程结束后复查血常规、骨髓及治疗前后的细胞免疫功能.结果: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患者恶心、呕吐情况发生较少,肝功受损明显降低,粒细胞缺乏及严重血小板降低持续时间缩短(P<0.05);疗效方面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淋巴细胞亚群在治疗后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而实验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疗效改善不明显,但可显著改善化疗药物毒副反应,对化疗药物有减毒作用,对于白血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地提升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表柔比星联合紫衫醇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85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以环磷酰胺联合表阿霉素化疗,观察组患者进行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的新辅助化疗法,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有效率、治疗前后肿瘤直径大小、叉头框蛋白A1(FOXAl)和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l)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4.1%和84.9%,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两肿瘤直径大小、癌细胞中FOXAl和BRCAI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治疗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0%和17.9%,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对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对于肿瘤的缩小,FOXAl、BRCAl水平降低等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动脉灌注化疗辅助静脉化疗对无法手术的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青岛市市立医院消化内科2014年6月—2017年7月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104例,其中60例采用全身静脉化疗(静脉组),44例采用经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全身静脉化疗(联合组);比较两组化疗后的效果、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及化疗前后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 9(CA19 9)、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水平,比较两组的2年生存率及总生存时间。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500%)高于静脉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联合组与静脉组的血清CEA、CA125、CA19 9、TP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EA、CA125、CA19 9、TPS水平均较本组化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骨髓抑制、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肝肾损伤的发生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年随访失访率、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总生存时间(19个月)长于对照组(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动脉灌注化疗辅助静脉化疗对延长无法手术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有一定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