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多种危险因素引发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大量研究显示氧化应激在A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作为降脂药物,其抗AS机制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采用高脂饮食建立兔AS模型,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探讨其抗AS机制。  相似文献   

2.
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管壁炎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壁炎症的影响。方法 将 2 9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 (n=7)、模型组 (n=7)、用药 5周组 (n=7)及用药 9周组 (n=8)。实验前后分别抽血测 C反应蛋白 (CRP) ,采用兔抗人抗胰蛋白酶(AAT)多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膜炎症细胞。结果 用药 9周组、用药 5周组与正常组相比 ,血 CRP水平明显降低 ,用药 9周组与模型组相比 ,内膜 AAT阳性指数减少。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抑制粥样硬化血管壁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近心端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9只)、高脂饮食组(11只)、阿托伐他汀组(10只)。后两组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建立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至第9周始,高脂饮食组同时服用1.5mg·kg^-1·d^-1淀粉,阿托伐他汀组服用阿托伐他汀1.5mg·kg^-1·d^-1。处死兔后,对主动脉大体标本进行观察,发现内膜增生合并粥样斑块形成者视为模型建立成功。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斑块近心端的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阳性面积百分率以及MMP-9的表达。结果 ①高脂饮食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主动脉可见新生内膜形成,内一中膜厚度比值分别为1.41±0.34、0.63±0.12。②斑块中巨噬细胞分布部位正是MMP-9阳性表达区域,均聚集于斑块近心端。高脂饮食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主动脉斑块近心端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为(26.5±4.3)%、(12.4±1.5)%,MMP-9吸光度(A值)分别为0.081±0.014、0.022±0.00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高脂饮食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平滑肌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为(47.2±12.3)%、(50.4±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及MMP-9表达主要位于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近心端,阿托伐他汀能显著减少此区域巨噬细胞聚集及MMP-9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张燕  夏豪  聂小磊 《心脏杂志》2010,22(5):654-657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药物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观察粥样斑块内血管生成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组和阿托伐他汀组。14周后处死大鼠,取血测定血脂及C反应蛋白,观察主动脉病理学变化;测量斑块面积及内膜中膜面积比(I/M);微血管密度(MVD)测定,免疫组化观察并分析斑块内Ⅷ因子的表达。结果: ①高脂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血清脂质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而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性;②高脂组和阿托伐他汀组I/M较正常组明显增多(P<0.05),而阿托伐他汀组I/M较高脂组明显减少(P<0.05);③阿托伐他汀和高脂组斑块内MVD及Ⅷ因子阳性率均明显均高于正常组,而阿托伐他汀组MVD及Ⅷ因子阳性率均低于高脂组(P<0.05);结论: 新生血管多发生在不稳定斑块内,斑块内血管生成是增加斑块不稳定性的又一因素,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斑块内血管生成,达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稳定性及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8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无药物干预常规超声造影组(A组),无药物干预超声微泡造影组(B组),阿托伐他汀干预超声常规造影组(C组),阿托伐他汀干预超声微泡造影组(D组),每组20只;建立AS模型后,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斑块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第8因子相关抗原(FVⅢRAg)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的蛋白表达;利用超声造影技术对斑块进行常规超声及微泡造影检查,并采用ACQ分析软件得到斑块的始增时间(AT)、到达时间(TTP)、峰值时间(PI)以及基础强度(BI),计算增强强度(EI);利用病理组织学检查以及抗CD34免疫组化染色法,算出微血管密度(MVD),并与造影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模型高脂喂养后,相对于A组+B组,C组+D组的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减轻,且脂质沉积和泡沫细胞也减少;同时C组+D组AS斑块内VEGF,FVⅢRAg,MMP-3和CD40L的阳性染色面积以及MVB值也均明显低于A组+B组(均P<0.01);另外D组AS斑块EI值与MVD值呈正相关(r=0.665,P<0.01),高于C组AS的EI值与MVD值相关性(r=0.401,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AS斑块的作用,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可能为其机制之一,而超声微泡造影剂有助于评价AS斑块新生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6.
潘国洲 《内科》2010,5(4):400-402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多数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阿托伐他汀为人工合成降脂药,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LDL—C)。近年来发现,阿托伐他汀通过影响机体的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血栓形成等病理过程,减少A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本文就阿托伐他汀抗AS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家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18只体重2kg左右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胆固醇血症组,后者喂饲高胆固醇饲料2周后行腹主动脉内膜球囊拉伤术,术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5 mg·kg-1·d-1)每组6只,两组均继续喂饲高胆固醇饲料4周。采用免疫组化、明胶酶谱法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MP2和MMP9的表达及活性。结果阿托伐他汀组的腹主动脉内膜厚度较模型组显著减薄[(0.49±0.072)对(0.66±0.08)mm,P<0.05)],并且泡沫细胞的数量较模型组显著减少;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示阿托伐他汀组血管壁中MMP2的表达量显著较模型组减少;RT-PCR提示阿托伐他汀组的MMPs/GAPDH的mRNA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分别为MMP2(3.58±0.62对12.74±1.01)和MMP9(4.4±1.07对10.21±4.32),均为P<0.05;明胶酶谱法显示,阿托伐他汀组血管壁MMP9和MMP2的活性亦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分别为(40535±7841)对(57345±9320)du/mg和(55744±3430)对(80888±5435)du/mg,均为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MMP2和MMP9的表达和活性,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探讨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9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n=7)、未治疗组(n=7)、用药5周组(n=7)及用药9周组(n=8).实验前、后分别抽血测定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主动脉标本用作苏丹Ⅲ染色,斑块面积测定.结果用药9周组与病理组相比,斑块面积减少,血NO水平明显升高,血ET水平明显降低.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改善内皮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 2 9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病理组、用药 5 w组及用药 9w组。实验后取损伤侧髂动脉 ,行弹力纤维染色以测量内膜、中膜厚度 ,采用肌动蛋白 (Actin)免疫组化技术及 Tunel法检测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和凋亡细胞。结果 用药 9w组与病理组相比 ,血管壁内膜厚度明显减少 ,内膜 /中膜比值降低 ,血管壁 Actin阳性细胞数减少 ,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对高脂饮食兔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早期干预作用。方法 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40只 ,随机等分为实验组 (高脂饮食 +氟伐他汀10mg·kg-1·d-1)和对照组 (高脂饮食 )。分别于实验前及实验第 2、4、6、8周每组随机抽取 4只 ,兔耳中动脉抽血测血脂水平 ,气栓法处死测定主动脉内斑块面积占内膜总面积的比例。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前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主动脉斑块面积占内膜总面积的比例均无差异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 ,两组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主动脉斑块面积占内膜总面积的比例均上升 ,但从实验第 2周以后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主动脉斑块面积占内膜总面积的比例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 (P均小于 0 .0 5 )。结论 氟伐他汀能早期干预高脂饮食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与动脉粥样硬化 (AS)的关系 ,以及卡托普利 (captopril)对 AS和 b FGF、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兔随机分为 3组 :空白对照组 ( 组 )动物喂饲普通颗粒饲料 ;实验对照组 ( 组 )动物喂饲含 1g/d胆固醇和 3%猪油的饲料 ;实验组 ( 组 )喂饲含 1g/d胆固醇和 3%猪油的饲料 ,同时给予卡托普利 10 mg.kg- 1 .d- 1 。于 12周后处死动物 ,取出主动脉做 b FGF和 VEGF免疫组化定性和定量观察。结果 光镜下 组和 组有明显 AS形成。定量研究 :与 I组相比 , 组和 组 b FGF在主动脉内中膜的表达面积 (μm2 ) (2 6 999.6 8± 9931.82 ,2 4 0 75 .6 2± 2 4 787.6 8对 1386 8.14± 3180 .13)、密度 (5 .4 3±1.6 5 ,3.33± 1.15对 2 .0 7± 0 .78)和密度指数 (15 7886 .4 6± 113340 .0 5 ,73348.6 0± 4 6 0 4 8.81对 2 92 90 .78±15 0 16 .5 8)均有非常显著性增加 (P<0 .0 1) ,但 组与 组相比 ,其 b FGF表达的面积、密度和密度指数均有非常显著性降低 (P<0 .0 1)。与 组相比 , 组和 组 VEGF在主动脉内中膜的表达面积 (30 4 2 5 .4 3± 11114 .14 ,2 55 2 9.31± 10 30 5 .88对 1386 8.14± 3180 .13)、密度 (6 .10± 2 .0 9,6 .10± 2 .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alsoknownasvascularpermeabilityfactor(VPF)orvasculotropin(VAS),isa34to46kDahep-arin-bindingsecretedgrowthfactorthatisangiogenicinvitroandinvivo,andhasauniquetargetcellspecificityforvasculare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重要血管调节因子,它通过与内皮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可发挥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分化、诱导血管生成、增加微血管通透性等多种功能.近年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不同原因、不同阶段急性肺损伤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连接法 (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 6 7例人脑胶质瘤、8例正常脑组织中 VEGF表达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标记指数 (PCNA L I)。结果 VEGF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83.6 %,正常脑组织中无表达 (P<0 .0 0 5 ) ;肿瘤组织中 VEGF表达与 PCNA L I呈显著正相关 (P<0 .0 0 5 )。认为胶质瘤细胞能分泌 VEGF,VEGF表达在肿瘤细胞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及肱动脉内皮功能与组织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方法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5例,男96例,女79例,年龄(73±17)岁。应用B超扫查肱动脉,测量在静息和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用冠状动脉造影了解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组织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分析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结果与组织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关系。结果①高血压分级与组织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分级呈正相关,与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负相关;②随着病变冠状动脉支数增加,组织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亦增多;③组织因子与收缩压呈直线相关(r=0.483,P<0.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收缩压呈直线相关(r=0.426,P<0.001);Flow-MD与组织因子呈负相关(r=-0.613,P<0.00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呈负相关(r=-0.679,P<0.001)与收缩压呈负相关(r=-0.661,P<0.001);组织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Flow-MD与舒张压、平均压、年龄、性别及吸烟之间无明显相关。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液中组织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增高与高血压分级、肱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兔斑块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和发展的关系。方法:1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用普通饲料喂养,高脂组及VFGF组给高胆固醇饲料喂养3周(21 d)后,对照组及高脂组肌内注射清蛋白2μg/kg,VEGF组肌内注射VEGF165 2μg/kg,继续以前方式饲养3周(共42 d)处死动物,截取胸主动脉进行计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测定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兔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和血脂浓度。结果:①斑块面积(PA)[对照组0,高脂组(1.81±0.61)%,VEGF组(24.12±3.58)%]、斑块周径[对照组0,高脂组(6.05±1.62)%,VEGF组(25.71±2.97)%]及斑块的最大厚度[对照组0,高脂组(0.06±0.002)mm,VEGF组(0.16±0.007)mm],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42 d 时,新生血管的密度对照组、高脂组、VEGF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电镜显示:新生血管与AS斑块相邻,新生血管腔内可见淋巴细胞。④VEGF组CD34阳性细胞数与PA之间呈正相关(r=0.989,P< 0.01)。⑤血清IL-8浓度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血清TC浓度高脂组与VEG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斑块内血管生成是AS斑块的重要病理特征,该过程可能与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 very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tumor angiogenesis, was chosen as a target in a study to determine whether manipulation of angiogenesis with antibody against VEGF may interrupt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Anti-VEGF antibody was obtained from immunized rabbits, purified on an affinity column, and identified as neutralized antibody by Mile's assay. IVTA2MA891, a murine spontaneous breast cancer with a high rate of metastasis in lung in TA2 × 615 F1 mice, was chosen as an animal model in this study, because of the high expression of VEGF in the primary tumor as well as in the lung metastatic tumor. The anti-VEGF antibody could inhibit growth of S180 sarcoma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and the inhibition rate could reach 41.0% with a dose of 200 μg mouse−1 day−1. Anti-VEGF antibody could inhibit tumor growth by 76.2% in nude mice bearing human gastric cancer (MGC 803). When anti-VEGF antibody was combined with 131I-3H11, a murine monoclonal antibody conjugated with 131I, only one of five nude mice developed tumor and 84.0% more inhibition of tumor growth was obtained in comparison with treatment by 131I-3H11 alone. The growth of the primary tumor was inhibited by 44.0% and the number and size of the metastatic foci in the lungs were reduced by 73.0% and 83.7% respectively in the animal model, with a high rate of metastasis in lung. The anti-VEGF antibody may be potentially useful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cancer and metastasis. Received: 2 January 1998 / Accepted: 17 March 1998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鼠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模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哮喘嗜酸粒细胞(EOS)炎症及气道血管通透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吸入性激素的作用.方法 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和地塞米松干预组各6只.以腹腔注射1%卵蛋白致敏和2%卵蛋白雾化吸入激发复制哮喘模型,干预组在每次激发前给予地塞米松干预.检测大鼠气道反应性,BALF中EOS百分数,VEGF(酶联免疫吸附法)及气道血管渗透指数.结果 BALF中EOS百分数,VEGF水平,气道反应性及气道血管渗透指数哮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经过6周吸入性激素治疗后,地塞米松组BALF中VEGF水平,EOS百分数,气道反应性及气道血管渗透指数较哮喘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BALF中VEGF水平与EOS百分数呈正相关(r=0.76,P<0.01);VEGF水平与气道血管渗透指数呈正相关(r=0.84,P<0.01);VEGF水平与PC50呈负相关(r=-0.68,P<0.01).结论 大鼠哮喘模型BALF中VEGF水平增高,并与气道EOS百分数,气道反应性和气道血管渗透指数密切相关.该结果提示VEGF可能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