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癌患者贫血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54例FIGO分期ⅠB~ⅡA期的子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血红蛋白质量浓度,将患者分为贫血组(HB<110g/L)和非贫血组(HB≥110g/L),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差异,并作相关生存分析。结果 99例(21.8%)子宫颈癌患者术前伴有贫血。贫血与FIGO分期晚(P=0.001)、肿瘤大于4cm(P<0.001)、淋巴血管间隙侵犯(LVSI,P=0.028)、宫旁浸润(P=0.030)以及盆腔淋巴结转移(P<0.001)均显著相关,并且是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和88%(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贫血(P=0.027)、LVSI(P=0.002)和盆腔淋巴结转移(P<0.001)是早期子宫颈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贫血与ⅠB~ⅡA期子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且预示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FQ-PCR和PCR-ELISA方法检测61例Ia~IIb期宫颈癌组织和盆腔淋巴结HPV载量和端粒酶活性表达,并与常规病理结果比较。同时取15例良性疾病患者的淋巴结作为阴性对照组;分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与各种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宫颈癌淋巴结HPV16/18和端粒酶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病理阳性率(P<0.01),对照组淋巴结HPV16/18和端粒酶均为阴性。常规病理阳性的淋巴结HPV16/18拷贝数和端粒酶活性高于病理阴性的淋巴结,但低于原发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HPV16/18和端粒酶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0,P<0.01)。临床分期晚和癌灶浸润深的患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与常规病理相比,采用FQ-PCR和PCR-ELISA技术检测HPV和端粒酶活性表达能显著提高宫颈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ⅠB~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0例行手术治疗的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盆腔淋巴结的转移情况,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总体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7.9%(176/630),转移淋巴结754枚,其中74.8%(564/754)分布于宫旁/闭孔区。单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细胞分化、宫体受累、脉管间隙受累、宫颈间质浸润深度、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和癌抗原125(CA125)水平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低细胞分化(OR=3.874,95%CI:1.100~13.646,P=0.035)、深1/3宫颈间质浸润(OR=2.735,95%CI:1.675~4.466,P<0.001)和脉管间隙受累(OR=73.822,95%CI:22.304~244.336,P<0.001)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以宫旁/闭孔区最易受累,低细胞分化、深宫颈间质浸润、脉管间隙受累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应确保宫旁切除范围,并实施系统性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Ⅰb~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94例Ⅰb~Ⅱb期宫颈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Logistic逐步回归法筛选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Ⅰb~Ⅱb期宫颈癌病例中,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1.13%(41/194)。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与临床分期、治疗前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肿瘤直径、脉管癌栓、肌层浸润深度、宫旁浸润、切缘阳性及肿瘤分化显著相关(P均0.05),这8个因素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与宫旁浸润、切缘阳性、肿瘤分化均存在较强关联(OR均5.0)。Ⅰb~Ⅱb期宫颈癌病例中,宫旁浸润、切缘阳性、肿瘤分化G3者占比较低,分别为4.12%(8/194)、3.61%(7/194)和5.67%(11/194)。经Logistic回归法筛选,最终纳入预测模型的因素为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及脉管癌栓,该模型对训练样本预测的正确率为74.5%,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结论:对于Ⅰb~Ⅱb期宫颈癌病例,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及脉管癌栓情况是用于构建预测其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模型的相对最优因素,由此构建的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和实用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是其主要的转移途径。淋巴结转移是判断预后和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指标,一般由淋巴结微转移(LNM)发展而来。LNM是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阶段,可作为宫颈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因此,及时准确判断宫颈癌患者淋巴结是否存在微转移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LNM的概念、其与临床转移的关系,宫颈癌LNM的主要检测标记物及其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FIGO分期ⅠB1~ⅡB期宫颈癌盆腔转移淋巴结在各个解剖分区的分布特点及不同类型淋巴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FIGOⅠB1~ⅡB期宫颈癌3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在各分区的分布频度及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淋巴结转移部位、数目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总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6.9%(89/331),转移淋巴结242枚,67.8%(164/242)分布于宫旁/闭孔区。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和深肌层浸润相关(r为0.242和0.403,P均=0.000)。331例患者5年总生存率(5-yOS)为87.0%,低位转移组5-yOS(76.1%)略优于高位转移组(5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单个淋巴结转移组5-yOS(80.4%)略优于多个淋巴结转移组(6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影响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为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P值分别为0.007、0.000、0.001)。结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和深肌层浸润有关;宫旁/闭孔区淋巴结最易受累;淋巴转移是预后的独立因素;高位、多个淋巴结转移是否是预后的不利因素,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及相关高危因素,为指导宫颈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471例行根治性手术的ⅠA~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采用卡方检验或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71例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9.10%,其中以闭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临床分期、SCCAg>4μg/L、深肌层浸润、宫旁浸润(P<0.05)是影响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宫颈癌各组淋巴结转移中,闭孔淋巴结是最易受累的部位。结合临床病理因素,研究影响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高危因素,可以为其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提高生存率。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至201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经根治性手术治疗550例Ⅰ~ⅡA2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 64例宫颈癌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92.2%,有转移者5年生存率51.6%(P0.05)。单因素分析,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径线、宫颈深间质浸润、宫旁浸润、脉管间隙浸润相关(P0.05);宫旁组织浸润、转移淋巴结部位、阴道切缘状况、转移淋巴结数量、转移淋巴结组数,是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宫颈癌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宫颈深间质浸润(P=0.001)和脉管间隙浸润(P=0.000)是影响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转移淋巴结组数2(P=0.000)是影响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深间质浸润、脉管间隙浸润是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转移淋巴结组数≥2是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合理手术范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1011例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和术后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发病年龄为24~77岁,孕次为0~10次,产次为0~9次,绝经年龄为30~60岁。临床表现以接触性出血(40. 75%)及阴道不规则流血(38. 87%)多见。1011例子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阳性率14. 84%(150/10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肿瘤直径、肿瘤浸润宫颈深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宫旁浸润、脉管浸润、切缘阳性、累及阴道以及累及子宫下段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0. 0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 cm(OR=1. 671)、肿瘤浸润深度 1/2子宫颈全层(OR=4. 452)、宫旁浸润(OR=2. 983)、脉管浸润(OR=4. 306)、肿瘤累及子宫下段(OR=1. 831)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直径2 cm、肿瘤浸润深度1/2子宫颈全层、宫旁浸润、脉管浸润、肿瘤累及子宫下段的患者更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应规范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宫颈癌发病率居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首位,淋巴转移是其最重要的转移方式,前哨淋巴结是发生淋巴转移的第一站。通过对前哨淋巴结多种方法的识别及免疫功能的研究,进而判断淋巴转移情况,为早期宫颈癌的治疗、预后提供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病理检查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ⅠB1~ⅡA2期宫颈癌患者系统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同步放化疗与广泛子宫切除+系统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同步放化疗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治疗的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病理检查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ⅠB1~ⅡA2期宫颈癌患者44例的临床资料。19例患者在行系统淋巴结切除术后行同步放化疗治疗(放化疗组);25例患者在系统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后继续行广泛子宫切除术,术后行辅助同步放化疗(根治手术组)。比较两种治疗方式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情况和安全性。结果:44例患者中7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0月(4~90月)。放化疗组中,1例(1/15,6.7%)复发并死亡;根治手术组中,7例(7/22,31.8%)复发,3例(3/22,13.6%)死亡。放化疗组和根治手术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中位数分别为49月(95%CI 29.216~68.784)、20月(95%CI17.682~22.3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放化疗组的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9.4%,根治手术组为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1年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发生Ⅲ~Ⅳ度不良反应放化疗组4例(26.7%),根治手术组7例(3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6)。结论:对于伴有淋巴结转移的ⅠB1~ⅡA2期宫颈癌患者,行系统淋巴结切除术后行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方式与在系统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后继续行广泛子宫切除术,术后行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方式相比,安全性相当,而预后和生存结果似乎更好,但尚需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系统性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ammation index,SII)与早期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开腹或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早期子宫颈癌患者162例,根据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将162例患者分为转移组37例和未转移组125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NLR、PLR、SII的最佳截断值;运用卡方检验分析NLR、PLR、SII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与早期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验证早期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62例患者中,有37例患者盆腔淋巴结发生转移,转移率为22.8%。单因素分析得出,盆腔淋巴结转移与NLR≥1.7、PLR≥126.6、SII...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淋巴结阳性比率(LNR)对IB~IIA期宫颈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经根治性子宫切除±双侧卵巢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淋巴结清扫术的淋巴结转移阳性的102例IB~IIA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LNR、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辅助治疗对PFS及OS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LNR、分期对PFS、OS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LNR10%的患者PFS更差(HR=0.151,P=0.047,95%CI为0.023~0.974);而LNR10%患者的OS与LNR≤10%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NR可以作为判断IB~IIA期宫颈癌患者PFS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肿瘤细胞转移的最早特征,宫颈癌患者局部淋巴结状况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并决定着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然而对患者盆腔所有淋巴结进行评估是一件十分繁杂的事情,前哨淋巴结(SLN)能反映整个盆腔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其研究使大多数早期宫颈癌患者避免不必要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目前常用的淋巴结识别方法有染料法、放射性核素示踪法及联合法。淋巴结微转移检测法(如:免疫组化法、连续切片法、鳞状细胞癌抗原检测及淋巴结HPV检测法等)能提高SLN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Ⅰ,Ⅱ期子宫颈癌的淋巴结转移及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Ⅰ、Ⅱ期子宫颈癌转移淋巴结的治疗方法。方法:84例全部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8例腹主动脉旁转移者也行系统性淋巴清扫。84例中,采用输尿管外侧游离法者45例,采用Wertheim-Meigs法者39例。40例术前行淋巴造影和染色。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和化疗。结果:随访5年以上者77例,存活率为71.4%。1个淋巴结转移者存活率为85.7%,2个以上转移者为63.3%;淋巴造影者存活率为80.0%,无淋巴造影者为62.2%。行输尿管外侧游离法者主韧带淋巴结复发率为2.2%,行Wertheim-Meigs法为17.9%;腹主动脉区转移者存活率为52.9%。结论:输尿管外侧游离法切除主韧带及其淋巴结、术前淋巴造影和染色以及腹主动脉区淋巴清扫,均可减少转移淋巴结残留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ⅠB~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0例行手术治疗的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盆腔淋巴结的转移情况,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总体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7.9%(176/630),转移淋巴结754枚,其中74.8%(564/754)分布于宫旁/闭孔区。单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细胞分化、宫体受累、脉管间隙受累、宫颈间质浸润深度、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和癌抗原125(CA125)水平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低细胞分化(OR=3.874,95%CI:1.100~13.646,P=0.035)、深1/3宫颈间质浸润(OR=2.735,95%CI:1.675~4.466,P0.001)和脉管间隙受累(OR=73.822,95%CI:22.304~244.336,P0.001)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以宫旁/闭孔区最易受累,低细胞分化、深宫颈间质浸润、脉管间隙受累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应确保宫旁切除范围,并实施系统性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7.
宫颈癌发病率居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首位,淋巴转移是其最重要的转移方式,前哨淋巴结是发生淋巴转移的第一站.通过对前哨淋巴结多种方法的识别及免疫功能的研究,进而判断淋巴转移情况,为早期宫颈癌的治疗、预后提供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前哨淋巴结检测对预测早期子宫颈癌淋巴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 评价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SLN)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早期宫颈癌(临床分期Ⅰa-Ⅱa期)患者28例,于术前约18h,分别于宫颈10点及2点处黏膜下注射37MBq(0.4ml)的放射性核素——^99mTc标记的右旋糖酐(^99mTc—DX),即刻行淋巴核素显像。次日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清扫术。手术标本随即行γ探测仪体外探测识别SLN,解剖出SLN后单独送检,病理检查结果与非前哨淋巴结(NSLN)进行比较。结果 28例患者中27例(96%)识别出SLN。手术标本共取得814枚淋巴结,其中123枚为SLN。SLN集中分布于盆腔的髂内、外血管周围及闭孔区。6例(21%)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共11枚转移淋巴结均为SLN,无假阴性情况出现。结论 SLN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预测性,临床应用价值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ⅠA2~ⅡA2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主骶韧带浸润的关系。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5家医院2004-2014年因宫颈癌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加淋巴结切除术的298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855例符合纳入标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ⅠA2~ⅡA2期宫颈癌主骶韧带浸润率(3.86%)明显低于盆腔淋巴结转移率(21.05%)。(2)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主骶韧带浸润呈正相关(r=0.254,P=0.000),盆腔淋巴结阳性ⅠA2~ⅡA2期宫颈癌患者主骶韧带浸润率(13.9%)明显高于盆腔淋巴结阴性者(1.3%)(χ2=55.147,P=0.000)。(3)盆腔淋巴结转移预测主骶韧带浸润灵敏度72.7%、特异度81.0%、阳性预测值13.3%、阴性预测值98.5%。(4)盆腔淋巴结转移数目不同(0、1、2、≥3个),主骶韧带整体浸润率明显不同(P=0.000),随着盆腔淋巴结转移数目增加,主骶韧带浸润率明显增高。(5)主骶韧带浸润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同侧性趋势(χ2=31.220,P=0.000)。结论ⅠA2~ⅡA2期宫颈癌主骶韧带浸润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正相关性和有同侧转移的趋势,盆腔淋巴结转移对主骶韧带浸润具有阴性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黄美虹  韩钦  郭红燕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7,33(12):899-902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遵循由近及远的逐站式转移模式,先从盆腔淋巴结到髂总淋巴结,然后再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并可继续向上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很少见跳跃转移的情况。术前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各有优缺点。近年来术中前哨淋巴结检测逐渐成为热点,但是目前仍没有人明确指出识别前哨淋巴结可以替代系统的淋巴结切除术。应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提高检测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损伤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