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 ,是冠心病的一种常见的临床分型。由于临床无症状 ,不易被病人察觉 ,且难以由一般临床检查和常规的心电图所发现 ,有很大的潜在危险性。动态心电图 (Holter)检查能够发现缺血型ST -T变化的形态、程度、持续时间、频率分布及与日常活动的关系 ,提高了心肌缺血的检出率 ,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 1999- 2 0 0 0年做Holter检查的均无临床症状的可疑冠心病者 72 0人做为观察对象 ,男 48人 ,女 2 4人 ,年龄 38- 72岁 ,其中心绞痛 34例 ,陈旧心梗…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31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共检出无症状ST段下降1391阵次,从防治方面考虑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应和有症状心肌发作同样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3.
无症状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是冠状动脉所致的无心绞痛的心肌缺血[1],是冠心病的一个特殊类型,普遍存在于各种冠心病中,不少冠心病患者发病或猝死前可毫无症状,故SMI受到临床医师极大的关注。动态心电图是日常生活中无创性监测心肌缺血唯一有效的方法,因此  相似文献   

4.
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沈虹  林建关 《浙江医学》2001,23(3):172-173
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的治疗 ,在控制心绞痛的同时 ,应消除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以改善预后。为了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SMI的发生规律及其机制 ,笔者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有心肌缺血 (MIS)改变的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 ,并与100例老年前期冠心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报道如下。1.对象老年组来自两院1994年1月~1999年12月住院和门诊冠心病患者 ,其中男性69例 ,女性31例 ,年龄60~84岁 ,平均(65.74±9.33)岁。慢性稳定型心绞痛86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同期100例老年前期(4…  相似文献   

5.
无症状心肌缺血(隐性心肌缺血SMI)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因其发生率高,发作隐匿且与心脏骤停密切相关而受到临床重视。因此,及时诊断SMI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Holter诊断SMI已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分析观察了204例无症状ST段下移的病人动态心电图的表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 1995~1999年5月在本科Holtar室检测的病人共1121例,Holter示ST异常者298人,有症状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10例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其ST段压低阵数及当时有无自觉症状、和持续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有缺血型ST改变者101例,占91%,其中有症状者30例,占29.7%,无症状者71例,占70.3%,ST压低共296阵,有症状89阵,占30.1%,无症状者207阵,占69.9%。结论冠心病时无症状心肌缺血十分常见,占缺血发作次数的2/3甚至更多。动态心电图提高了其检出率,对评估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预后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云飞  郭和娟 《医学文选》2001,20(5):622-623
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是指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而无心绞痛或等同症状。 SMI以心肌损失与心绞痛有相同意义 ,造成心肌梗死不次于有症状的心肌缺血。因无症状 ,往往不能引起患者和医生的警觉 ,以至延误诊治 ,甚至发生猝死。本文收集动态心电图 (DCG)诊断为 SMI45例 ,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5例患者均为本院 1998年 2月~ 2 0 0 1年2月门诊及住院病人 ,临床心电图符合 WHO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其中男 34例、女 11例 ,年龄 40~ 78岁。1.2 方法 采用美国搏利屋 770 0型 2 4h动态心是图仪 ,3通道 CM1、CM5、AVF…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报道200例24h动态心电图(DEG)检测结果。48例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其中双倍二阶梯运动试验阳性35例占72.8%,认为DEG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特别是SMI有重要意义,同时对SMI的昼夜规律与心率、心律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陶淑娥 《当代医学》2010,16(13):50-51
动态心电图(DCG)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将我院2006~2008年间检查的143例心肌缺血病例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李君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9):30-33
目的 分析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实施冠心病治疗的200例患者为研究样本.全部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在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方面检出率及对不同心律失常类型的检出率.结果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心肌缺血检出率为81.5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 (DCG)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的识别价值及规律。 方法 按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 2 1例 ,非老年组 30例。应用DCG对冠心病 5 1例的心肌缺血进行动态分析。 结果  5 1例经DCG检测共发生缺血性ST段下移 36 8次 ,其中无症状缺血发作占 85 87% ,ST段压低值平均为 ( 1 6 6± 0 13)mm ,78%缺血性ST段下降时心率增快 ,夜间心肌缺血阈值低 ,缺血时间和ST段压低程度劣于日间。老年组混合型心肌缺血及心肌缺血阈变异度 (IV)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结论 DCG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检测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应对无症状心肌缺血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1例受检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其ST-T改变,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31例受检者中有缺血性ST段改变者45例,占34.3%;缺血性T波改变者16例,占12.2%;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占2.2%;心绞痛发作5例,占3.8%。29岁~49岁年龄段与60岁年龄段相比较心肌缺血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测可以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对其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晓敏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1):1440-1440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指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而没有缺血性胸痛或与心肌缺血有关的客观症状,又称隐形冠心病,是造成猝死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随着动态心电图(DCG)的临床应用,SMI检出率明显增高。笔者对60例冠心病患者24hDCG监测,旨在探讨SMI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发生机制及DCG对SMI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1):29-32
目的比较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起搏器植入的患者78例,按起搏部位分为右心室间隔(RVS)起搏组40例和右心室心尖(RVA)起搏组38例,两组在术中与术后均行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与诊断,观察起搏参数的变化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起搏电极成功固定于RVA或RVS部位,两组的R波幅度、阻抗、电流、起搏阈值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RVA组的S-D时限为(0.034±0.001)s,S-R时限为(0.098±0.013)s,QRSd为(0.142±0.012)s;而RVS组分别为(0.033±0.002)s、(0.077±0.005)s、(0.116±0.009)s,RVS组的S-R时限与QRSd值显著少于RVA组(P0.05)。动态心电图对窦性停搏、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检出率要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以动态心电图作为金标准,RVS组术后心律失常与RV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及时观察到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也能反映RVS与RVA部位起搏术中与术后的各项功能状况,为临床治疗与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董春华 《海南医学》2005,16(3):19-2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DCG),检测60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程度,心率变异性,每次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和S-T段最大移位,以及昼夜缺血次数。结果 共检出516次心肌缺血,93.8%在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心肌缺血幅度与症状呈正相关,而与心率变异性(HRV)呈负相关。夜间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ST段压低幅度明显重于白昼。结论 SMI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应和有症状心肌缺血同样给予足够重视,应根据情况给予不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黄坤英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7):144-14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7月-2012年9月收治的8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DCG检测,同期予以常规心电图检测,比较检查结果。结果89例冠心病患者予以DCG检测,检出心肌缺血呈阳性者72例(80.9%),常规心电图阳性者45例(50.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除房性或者室性早搏早发以及房室传导阻滞三者外,其他类心律失常事件、DCG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结论对心血管病患者实施DCG检测,对隐匿型、心律失常型或心绞痛型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利于早期及时诊治,并可对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动态心电图对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对60例冠心病患者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共检出心肌缺血1265阵次,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占85.5%;发作高峰在上午6:00~12:00,00:00~6:00最少,但夜间缺血持续时间及ST段压低幅度明显重于白昼。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应和有症状心肌缺血同样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源性晕厥患者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8例不明原因晕厥、黑朦患者开展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病发时的心电图状况。结果 39例存在晕厥,93例存在心律失常,晕厥组中仅6例不存在心律失常,未晕厥组19例不存在心律失常,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不同心律失常类型患者的R-R间期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心源性晕厥患者开展动态心电图监测能够有效诊断具体病因。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5):77-7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40例,为患者提供动态心电图检查,持续时间1 d,随后经过回放的形式分析结果中ST段位移的变化情况。结果 140例冠心病患者127例出现心肌缺血,占90.7%,心肌缺血次数423次,包括有症状性心肌缺血68次,占16.1%,两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在早晨8点到晚上6点的ST下移为(0.18±0.04)m V,下移的持续时间为(3.23±2.11)min,心肌缺血阈变异性为(24.95±1.41)%,患者晚上6点到次日早晨6点的ST下移(0.13±0.02)m V,下移持续时间为(6.16±3.32)min,心肌缺血阈变异性为(27.17±1.90)%,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心肌缺血发作前的心率为(90.3±12.0)次/min,心肌缺血发作后的心率为(70.4±7.0)次/min(P0.05),患者心肌缺血发作前ST下移(0.18±0.02)m V,心肌缺血发作后ST下移(0.07±0.01)m V(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用于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为冠心病患者病情的掌握及后续回访、治疗等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