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索获取数据库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文献,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所收录的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文献,建立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文献数据库。结果:共纳入文献64篇,涉及用药275味,共3 018次。其中药物次数超过50次的有10味,共736次;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主要为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药主要以清热解毒、调气血、和阴阳、活血化瘀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中医证型分类特点及用药规律。方法:建立临床防治SLE的中药文献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及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其用药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结果:SLE中医证型以热毒炽盛、阴虚内热、肝肾阴虚出现的频率最高,药物以清热药、补虚药应用最为广泛。结论:SLE的中医证型分类与用药规律的研究,为临床治疗SLE选药组方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文献整理探讨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证候分类及用药规律演变。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SLE的相关文献,时间限定为从数据库建立至2018年7月。对证型及药物进行分类并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725篇,总结归纳高频证型11个,出现频次最高的五个证型分别为热毒炽盛证、脾肾两(阳)虚证、阴虚内热(火旺)证、肝肾两(阴)虚证、气阴两虚证,累计频率62.11%。1965-2018年间,阴虚内热(火旺)证呈明显增长趋势;热毒炽盛证、脾肾两(阳)虚证及气阴两虚证在1965-2010年间呈增长趋势,在2011-2018年间呈下降趋势;肝郁气滞(脾虚)证在1965-2018年间呈下降趋势;其余证型均呈动态波动。涉及组方1522个,药物309味,使用15910次,总使用频率最高的5味药分别为生地黄、牡丹皮、茯苓、黄芪、甘草,总累计频率16.42%。使用频率最高药类为清热药和补虚药;生地黄、牡丹皮等清热药的使用频率趋势与热毒炽盛证保持一致,不同年份高频用药大致相似,用药频率存在较小差异。结论:SLE在内以阴阳亏虚为主,在外与热毒侵袭相关,属于本虚标实,其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药物使用等紧密相关,治当以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益气养阴,并结合个人体质及环境变化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特点及组方规律。方法:建立临床防治SLE的中药文献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及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其用药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结果:中药防治SLE中单味药以生地黄、牡丹皮、黄芪出现的频率最高,药类以清热药、补虚药及活血化瘀药应用最为广泛,补虚药中以补气药物为主,清热药中以清热凉血药为主。结论:中药防治SLE用药规律的研究,为临床防治SLE选药组方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总结全国名中医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法和用药特点。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筛选各医家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文献。将各医家提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法进行频次和聚类分析,将常用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各医家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常用治法有解毒、清热、补肾、化瘀、滋阴、活血等,其中解毒、清热治法频次最高。常用中药包括清热凉血药、补脾益肾药、解毒散瘀药、滋阴清热药。治法规律为活动期以解毒清热治法为主,控制病情;缓解期以扶正补虚治法为主,稳定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处方用药规律进行探索和分析。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知识服务平台、维普(VIP)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CBM) 文献数据库,建立 SLE 处方数据库。 采用书目共现分析软件(BICOMB2 .0)提取数据,SPSS 25 .0 统计分析,并应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 UCINET 6 .0 进行复杂网络分析,通过 Net-Draw 2 .084 制作可视化网络图。 结果 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 205 篇,涉及初诊处方 275 张,其中包括 330 味中药,累计用药频次 3 791 次。 对前 63 味高频中药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基本方的组成为牡丹皮、生地黄、甘草,常用方剂为犀角地黄汤、四妙勇安汤、六味地黄汤。 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结合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得出的结果与大部分名医专家的观点基本一致,但研究存在一定偏倚,需要进一步收集大数据来证实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7.
对2004—2013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方面的文献进行包括作者、发文机构、来源期刊、文献类型、基金资助情况、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计量学分析,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现状,为进一步优化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方法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石秀梅 《河北中医》2003,25(10):795-797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 ,SLE)为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人们对SLE发病机制及病理过程的认识和检测、治疗手段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SLE患者生存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上海仁济医院 1999年对 5例SLE患者的18年随访显示[1] :其 5、10、15、18年生存率分别为 95 %、84 %、76 %、6 0 %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 0年代、6 0年代、70年代和 80年代后发病的患者 ,5年生存率分别为 5 9%、5 5 %、78%、79% ,其80年代发病的患者生存率与 5 0年代、6 0年代比较 ,P <0 .0 5 ,男、女患者的5年及 10年生存率分…  相似文献   

9.
安钢  孟祥震 《天津中医药》2004,21(3):254-254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发病原因不甚明了的结缔组织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极为重要。但本病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误诊情况时有发生。现将近几年来本科10例SLE误诊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文献总结和分析中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用药规律和特点。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三大数据库,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对这些文献中的中药分类、性、味、归经等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条件的35篇文献共涉及79首方剂,18类药物,140味中药,药物使用频数共881;使用频率前六位的中药类别依次是补虚药(25.09%)、清热药(13.85%)、化痰止咳平喘药(9.42%)、安神药(9.19%)、活血化瘀药(6.81%)和理气药(6.81%);使用频数≥10的中药30味,前十位依次是甘草、石菖蒲、茯苓、大黄、当归、远志、半夏、酸枣仁、郁金和黄芩;药性使用频率最高是寒性(38.02%),寒、凉、平性药物累积频率为68.10%。药味使用频率位于前两位的依次是甘味(30.99%)和苦味(30.14%);归经频率最高的是肝经(16.99%),其次是心经(15.77%)和脾经(15.30%)。结论:中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多以补虚、清热、活血、化痰、安神、理气为法,临床常选用具有补虚、清热、燥湿等作用的甘寒、苦寒之品。  相似文献   

11.
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是一种侵犯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常累及多个器官 ,尤对心、肝、肾的损害多见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一定疗效 ,且杂志报道的文章也较多。因此 ,笔者对此病有关中医药治疗及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报道文献统计如下。1 资料与方法  笔者选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所研制出版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Mdisc) ,对 1 996~ 2 0 0 0年 5年间检索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两方面全部文献条数 ,进行统计分析 ,求出年度与年度文献量相关数据 ,供…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3,(3):428-429
目的:基于文献报道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证素分布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建立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提取证型总数为485个,以热毒炽盛、脾肾阳虚、阴虚内热、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风湿热痹最为常见。病位证素依次为肾、脾、肝、心,与经络、肺、肌肤、脑、胃相关。主要病性证素为热、阴虚、肾虚、脾虚、毒、血瘀。证素组合形式有五种,以两证素构成证候形式所占比例最高(49.3%),其中又以两病性证素组合最为常见。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肾、脾、肝三脏,是以热、毒、瘀为标,脾肾亏虚为本的虚实夹杂疾病。"瘀"既是SLE病理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病程中的重要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文献数据挖掘中药汤剂治疗红斑狼疮的用药规律和特点,为红斑狼疮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2729红斑狼疮相关治疗文献,最终筛选出的72篇中医临床观察类文献,并分别查出涉及药物的药性、味、功效及归经,运用Excel、Spss 20.0、Weka 3.8、Cytoscape 3.6.1对文献数据进行统...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消化系统症状临床表现。方法:选择本院2005年11月至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13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伴有消化系统症状的5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用药情况进行了临床研究分析。结果:50例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1例患者被误诊肠梗阻病例,在反复发病2月后确诊为SLE但因心功能严重衰竭而死亡。结论:只有正确确定病因,才可以对病情做出正确判断,进而合理有效地采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病情复杂以及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药物使用的毒副作用,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近年来祖国医学以"辨证施治、分型论治、对症用药、治病求本、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SLE,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药汤剂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频次,并对药物进行功效、性、味、归经等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67篇,涉及方剂172首,药物220味,共计2211药次。220味药物按功效可分为19类,按频率排前3位的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药物累计频率达62.596%;使用频数30的药物共20味,按频次排前5位的依次为茯苓、白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甘草、柴胡;药性频数统计中,前3位依次为寒、平、温,寒性和微寒药物累计频率达40.74%;药味频数统计中,前3位依次为甘、苦、辛,苦、甘及微苦、微甘累计频率达62.94%。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将扶正和抗癌有机结合,在益气健脾基础上,常辨证施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疏肝理气。  相似文献   

18.
19.
杨玉兰 《河北中医》2006,28(11):877-879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沉积,从而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反映在“标”上为结缔组织病变,包括皮肤、黏膜、肌肉、血管、浆膜的炎症,造成多系统损害。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