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望诊遵经》由清代汪宏所著,继承《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望诊思想,取多家经验之长,加以整理、分析,形成了一部系统性望诊专著.其中,舌诊为望诊重要内容,汪宏认为舌象可以反映脏腑经络的寒热虚实,并对舌象的形态、气色、苔垢、津液及部位进行了具体细目的 论述,并指出急危重症、死证等舌象的表现,以及儿科舌象的特点.学习《望诊遵...  相似文献   

2.
<望诊遵经>,作者汪宏(清·字广庵)从<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其他前贤著作中搜集了有关望诊的材料,依遵经意,加以整理、分析、比较,组织成较为系统的中医望诊学专著.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叙述望诊的重要性及其掌握运用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结合周身部位、四时、五方、气质等因素,阐明气色与病症的关系;下卷列述体表各部位的望诊提纲,论述汗、血、便、溺、痰、月经等的变化情况在某些疾病的辨证论治中的特殊意义.本人在对此书认真研读中发现文中引经据典较多、寓意深奥难懂.根据程门雪和裘沛然等前辈的治学经验,学习经典著作要专读白文,取原书条文的前后印证,还应结合临床实际来理解分析,方可避免断章取义.现就疑点、难点阐述一二,既供参考又可商榷.  相似文献   

3.
从望神、望色、望形态三个方面对《伤寒论》有关望诊的内容进行探讨,认为《伤寒论》的望诊是通过对病人反映在外的神、色、形、态及排泄物的色质变化,对病人进行多方位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这种科学的诊病方法,不仅可用于外感病,而且对临床各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为中医辨证客观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中的望诊梗概《金匮》是内伤杂病专著,其望诊不同于外感病。有独到之处,亦有不足之处。通览全书,在398条原文中,就有130条运用了望诊。笔者对望诊部分进行了摘录统计,其中形态的望诊55处,头面的望诊33处,排泄物的望诊28处,目的望诊13处,肌肤的望诊11处,精神的望诊10处,唇舌的望诊5处,其它望诊2处。由此可见,《金匮》不仅重视脉诊,对望诊也是相当重视的。如此丰富而宝贵的遗产,很有  相似文献   

5.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及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质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到机体的某些疾病。《灵枢·本脏篇》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望诊可为辩证论治提供依据,在临床治疗中有其重要的作用。1 望神 《素问·移精变气论》论述了根据神气的有无决定疾病的预后,即“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宣明五气篇》则根据情志的变化来判断病变的部位,如“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  相似文献   

6.
<正>耳部望诊是临床医师很容易忽略的一种望诊方式,是一项根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并且对临床诊断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望诊内容。笔者通过对先秦时期涉及耳部望诊的历史文献进行梳理,进而阐明耳部望诊最初是在《内经》时期被提出,其望诊的核心内容为望耳的色泽、望耳的形态、望耳部血脉情况、望耳的位置情况进而应用于临床诊疗疾病。1望耳的色泽用耳廓的颜色状况、光泽程度作为诊断疾病的方法最早出现在《灵枢经》相应的篇幅中。《灵枢·卫气失常》:"耳  相似文献   

7.
《养生大世界》2004,(10):44-44
【原文】高子曰: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经曰: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故人之所生,神依于形,形依于气,气存则荣,气败则灭。形气相须,全在摄养,设使神无所依,神无所主,致殂谢为命尽,岂知命者哉!夫胎息为大道根源,导引乃宣畅要术。人能养气以保神,气清则神爽;运体以却病,体活则病离。规三元养寿之方①,绝三尸九虫②之害,内究中黄妙旨,外契大道玄言,则阴阳运用,皆在人之掌握,岂特遐龄可保,即玄元上乘,罔不由兹始矣。——《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按语】此书为明代高濂所著。全书八笺,笺中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清修…  相似文献   

8.
初学电脑,偶然在《按摩论坛》栏目读到,刘先荣先生在网上发表的《意法按摩》一文,据刘氏讲该文章是根据山西名医赵缉庵先生遗著《按摩十法》中所介绍的,由有关"意法"方面的内容演化而写成的许多篇与《意法按摩》相关的文章和文章简介。我也曾拜读过赵氏的《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一书,我的读后感与刘氏的见解有许多不同之处。我认为刘氏对  相似文献   

9.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出自敦煌遗书,题梁·陶弘景.<汤液经法>图是<法要>中阐述五脏五行五味攻补原理的图示,也是五脏疾病遣方用药的原则.按照该图五脏补泻的用药原则是,泻五脏方逆时针按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及五脏五味之间的关系用药,补五脏方顺时针用药.  相似文献   

10.
探析经络腧穴望诊思想,提炼、分析《黄帝内经》原文中相关论述并与临床实际相对应。从经络腧穴望诊概述、望经脉、望络脉、望腧穴四个方面阐述《黄帝内经》中有关望诊内容在针灸临床辨治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表明《黄帝内经》中望诊理论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叶天士《未刻本叶氏医案》养阴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工彧 《天津中医药》2004,21(6):488-490
《未刻本叶氏医案》养阴法别具特色,其中有润燥养阴法、行气益阴法、酸甘济阴法、益气存阴法、润肺养阴法、清胃培阴法、醒中清养法、柔肝敛阴法、滋阴养真法、固摄济阴法十法,叶天士养阴法立法全面,组方遣药别具特色,尤以原法原味,生鲜清灵见长,浑朴简约而生辉,其清新的思维在当今临床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汪宏所著《望诊遵经》,持论悉遵经义,兼采各家之说,且内容丰富,提纲挈领,切合临床,堪称中医望诊的一部佳作。《望诊遵经》中的色诊理论则为其重中之重,故系统论述了《望诊遵经》中的色诊理论内容,包括正常人的气色、面部望诊所对应的部位、色诊的具体内容等,详细地阐明了气色与病证的关系,并对其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程钟龄《外科十法》将肉芽肿性乳腺炎按阳毒、阴毒、半阴半阳之毒进行论治,属阳毒者,成脓前,使用远志膏外敷肿处,脓成后及时切开将脓腐放尽.躯干及四肢之脓肿,皆可用刀法,而头面及耳前后之脓肿,则宜用砭法.切开引流之后,不论脓液多少,均安放引流条于创口.属阴毒者,宜以温为主,可用万全膏遍敷肿处,同时配合中药内服.属半阴半阳者,...  相似文献   

14.
刘斌 《江苏中医》2000,21(9):30-31
本文提出了10种配穴方法:本经配穴法、前后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左右配穴法,远近配穴法,表里配穴法、内外配穴法、主症病机配穴法、主症兼症配穴法、主证特殊配穴法等。对针灸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永文  沈思钰  蔡辉 《河北中医》2009,31(6):926-928
《汤液经法》最早录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著中,云“《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不著撰人,而在《四库全书·史部·汉艺文志考证》中曰:“《内经·素问》有汤液醪醴,《事物纪原》云:《汤液经》出自商伊尹……皇甫谧曰:仲景论伊尹汤液为十数卷。”详考晋·皇甫谧《甲乙经·序》中曰:“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张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  相似文献   

16.
高濂 《养生月刊》2021,(4):333-340
诀曰:视听无闻意在心,神从髓海逐邪氛。更兼精气无虚耗,可学蓬莱境上人。四肢亦欲得小劳,譬如户枢终不朽。熊鸟演法,吐纳导引,皆养生之术也。平时双手上托,如举大石,两足前踏,如履平地,存想神气。  相似文献   

17.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其总结了晋及晋以前的针灸成就。以《针灸甲乙经》的刺法特点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分析总结《针灸甲乙经》中腧穴针刺深度规律、针刺禁忌和影响针刺深度的因素,着重归纳针刺深度与腧穴所处部位的关系及患者体质、经络气血的变化、病位、病情等对针刺深度的影响,以期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8.
泄泻又称下痢。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对其治疗别具匠心,所列方剂,疗效显著。兹就其治泄十法,介绍如下:1 解表温里法 患者里阳素虚,外邪侵袭肌表,乘虚内陷,脾失健运,阴寒结聚胃肠,遂致下利。如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时表里俱病,治疗当表里同治,用桂枝人参汤解表温里。方中,桂枝辛温解表,人参汤即理中汤,温运脾胃,内外之邪俱去,则下利止。2 解表清里法 如外有表邪,内有湿热阻滞胃肠,传导失职而致泻下,治当解表清里。如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本方广泛用于急慢性泄泻、菌痢,凡  相似文献   

19.
20.
李敏 《光明中医》2010,25(7):1306-1308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谓望色察病是很高明的诊断方法。又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面部内应五脏,为经络气血之所会,所以临床望色之中尤其注重于望面色。笔者就中医望诊之望色的说课,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学生等五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