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浅谈煮散剂     
中药煮散剂是指以水或酒为溶媒与药材颗粒共煮去渣得液的汤剂剂型。煮散剂始见于《治百病方》中治伏梁裹脓在胃肠之处方。《金匮》半夏千姜散、薏苡附子败酱散也是煮散剂。以“煮散”命名的方剂首载于《千金方》,如丹参牛膝煮散。宋代煮散剂盛行,至今常用的煮散剂如藿香正气散、人参败毒散、七味自术散、导赤散、牡蛎散等。清以后,煮散剂日趋减少,《成方切用》少有煮散之剂,将泻白散、凉膈散也改成了汤剂。近世医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更无一首煮散剂。今天临床上亦少见使用,现行《方剂学》教材把煮散剂改成汤剂,许多方书将煮散剂作为散剂来阐述,这种更改和归类是否合理,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中药散煮法是个很好的给药方法,该法是受古代殴咀后煎药法的启发应用于现代临床的。笔者把小儿常用药制成各种散剂随证应用,凡是发散药不宜久煮,味厚药宜微火稍久煮,贵重而体积小的药可用沸水冲泡后直接服用,有常有变,疗效可靠。散煮法有很多优点:易将药中的有效成分煎出,发挥药效快;用量明显少于汤剂,节约大量药材;便于携带,服用方便;固定剂型,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通痹活络汤汤剂及其煮散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评价中药复方煮散的优势与意义。方法:将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通痹活络汤煮散组(煮散组)与饮片汤剂组(饮片组)各46例,饮片组按传统习惯应用通痹活络汤中药饮片水煎服,煮散组采用通痹活络汤煮散剂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天。结果:煮散组与饮片组患者各组内治疗前后临床治疗效果、VAS疼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组间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痹活络煮散和汤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改善,经通痹活络汤饮片或其复方煮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煮散组在药物费用及煎煮耗时方面优于饮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痹活络汤煮散与饮片有相同的疗效,而煮散更能体现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浅析中药煮散剂特点及临床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煮散剂是指以水或酒为溶媒与药材颗粒共煮去渣得浓的汤剂剂型。如半夏予姜浴、导赤散等。煮散剂始见于《治百病方》.以“煮散”命名的方剂首载于《千金方》,如丹参牛膝煮散。宋代煮散剂盛行,沿至今日常用的煮散剂有曹香正气散、人参败毒散、七味白术散、牡顿散等。虽自清以后,煮散剂日趋减少,今天临床上亦少见使用,但由于中药资源不断地减少及由于中药汤剂临床应用的现状,都迫切需要对这一传统的中药剂型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和发展。放本文通过对该剂型的特点及与汤剂、散剂的比较阐明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必要性。五煮散剂与散剂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宣肺化痰汤煮散剂与传统饮片的量-效关系,优化煮散剂用量、煎煮时间等参数,为中药煮散剂的规范化应用提供证据。并进一步观察两种剂型的宣肺化痰汤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痰热阻肺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药物经济学效果。方法:实验研究部分,取标准汤剂与其煮散剂调配制剂的浸泡液,参照浸出物测定法试验进行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苦杏仁苷含量,色谱柱为Agilent1200(1.6mm-200mm,5μm,柱号:E2118626),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8:92),检测波长207nm,流速1.0ml/min。临床研究部分,临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者80例,随机分为传统饮片组及煮散荆组,每组40例,疗程为1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评价经济学效果。结果:煮散调配剂浸泡液水溶性浸出物高于其标准汤剂;煮散剂中指标成分含量均高于其标准汤剂指标成分。两组在治疗急性气管炎的总有效率,改善临床各组症状及起效时间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在成本一效果分析方面,煮散剂组比值最低,满意度最高。结论:复方颗粒调配的中药煮散剂,水溶性浸出物是等量的标准汤剂的1.9倍;含量指标成分是标准汤剂的1.5倍;宣肺化痰汤能有效改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性高,且传统饮片与煮散剂在临床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后者服用方便,经济成本低,患者满意率亦较高。  相似文献   

6.
统计《太平圣惠方》中药内服煮散汤方的数量,对煮散方的个数、制散粒度、制散工艺、服用量、煎煮初液量级减少量、服用方法式及时间、主治病症等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宋代官修医籍煮散方的应用情况和特点。在宋代制散为中药材主要应用方式,煮散治疗病种广泛,煮散剂作为分散的固体剂型,可减少传统汤药的用量,同时减少药物费用,取药快捷,服药灵活。  相似文献   

7.
服药方法:汤剂一般都宜温服;发散风寒药最好是热眼;呕吐或药物中毒,宜小量频服;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外,一般都用温开水吞服。服药时间:必须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一般说来,滋补药宜在饭前服用;驱虫药和泻下药大多在空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张仲景方药服量控制方法,为提高中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提供依据。方法对详细整理归纳的263首有明确方药记载的内服仲景经方的药物剂量和服用方法进行分析总结,运用SPSS24.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63首有明确方药记载的内服经方中剂型各不相同,其中汤剂200首,散剂41首,丸剂22首。汤剂单次服用剂量以每服1升(相当于现代200 m L)最为常见,并常根据方药特点灵活变动。散剂分煮散和服散2种,其中煮散,多用以水七合和一升煮散顿服,亦有以水半盏或一盏半;服散,多服1方寸匕。丸剂分煮丸和服丸2种,煮丸多水煮一丸;服丸药量多以知为度,亦或定时定量服用。每日服用次数以日三服最为常见,其他日服次数为1、2、4……10次。服药时间以定时服药、每日三服最多,此外亦有顿服、平旦服、日夜连服等特殊定时服药,以及少少含咽、不拘时等不定时服药方式。结论医圣张仲景常依据临床病症的复杂性及患者个体的差异性,遵循"以知为度、中病即止"的方药服量控制原则,选择合适的中药剂型,确定合理的单次服用剂量和服用间隔时间(每日服用次数和服药时间),因人制宜,随症施量。  相似文献   

9.
将损伤熏洗Ⅰ号由汤剂改革成袋装煮散剂,并对改进前后两种剂型的浸出率进行了测定对比。结果表明,煮散剂为汤剂的1.89倍,说明此剂型改革可行,且袋装煮散剂能集熏、洗、敷于一体,药效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更利于贮藏、保管与携带。  相似文献   

10.
任大伟 《中药材》1990,13(11):44-45
一、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中药煮散是一种以水为溶媒与颗粒共煎取汤服用的用药形式,属汤剂的范畴.煮散是随汤剂的出现而出现的,当时药材修治多为(口父)咀,大颗粒入煎,即为原始的煮散.煮散于唐、五代始用于民间,至宋代才为大多数人使用.唐末雷敩《炮炙论》载药材修治多剉细或捣细,为煮散的前身.后宋《证类本草》载药如甘草、茯苓等皆要求捣筛为末,细粉入煎,标志着煮散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麻杏二陈汤饮片剂量换算成煮散剂量的公式,为临床使用其煮散提供剂量依据.方法 分别将5个不同剂量的饮片、煮散制成汤剂,然后测定汤剂的质量,质量的考察指标为麻黄碱、苦杏仁苷含量、总固体量、相对密度,然后进行综合评分,将剂量与综合评分进行回归计算分别得各自的线性方程,根据汤剂质量相等、疗效相等的基本原理,饮片与煮散的回归方程合并成方程式,即可得到换算公式.结果 饮片、煮散的线性方程为Y饮片=0.302 8+0.001X饮片,r=0.995 6;Y煮散=0.302 8 +0.010 1X煮散,r=0.996 4;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饮片剂量换算成煮散剂量的方程式为X煮散=0.499 8X饮片.结论 换算公式科学实用、计算快捷、使用方便,适用于麻杏二陈煮散剂量的确定.  相似文献   

12.
自沉型中药散剂研究简报吴天祥靳振英(北京化工大学北京100029)钱自奋徐慧媛(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北京100730)吴药镜(中国纺织大学测试中心上海200051)所谓自沉型中药散剂(简称新型散剂)是指用开水冲泡后搅拌片刻,静止几分钟药渣能自动沉于杯底的一种散剂。汤剂是中医最常用的剂型,主要缺点为量大、难服、麻烦。将药材捣碎煎汤(古称“煮散”)虽可大幅度减少药量和煎药的时间,显著改进汤剂量大和麻烦的缺....  相似文献   

13.
汤剂,古称汤液,俗称汤药,是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的液体剂型。因煎煮时间和方法的差异又分为煮剂、煎剂、饮剂、沸水泡药等规格。为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中药剂型。相传汤液始于商代,伊尹肇其端,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自序载:“伊尹……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说明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商周时代已开始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鲜药及干药所制四生丸汤药药效和成分差别。方法:鲜药、干药四生丸汤药大鼠灌胃,采用手工法测定比较大鼠的凝血时间;采用HPLC-MS分析对比鲜药、干药四生丸汤药的成分区别。结果:APTT时间,与空白组比较,四生丸鲜药组与干药组明显缩短(P0.05),鲜药组比干药组明显缩短(P0.01);鲜药、干药四生丸汤药样品离子流图大致趋势、峰值相似,但仍有不少区别之处,2D、3D图都有不同之处。结论:无论鲜药还是干药四生丸汤药都有促凝血功能,而鲜药的功效优于干药;四生丸干药和鲜药所制汤药的成分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正> 丸剂(亦称丸药)系我国古老药物剂型之一,长期以来中医临床习用于汤剂配伍包煎。因其种类繁多,制备方法不一,崩解时间差异大,在煎煮过程中发现丸药包煎对成分的浸出影响颇大。为提高丸剂临床疗效,笔者对几种常用于汤剂中包煎的丸药采用整粒丸与打碎包煎进行了简单的实验观察,对其水溶性煎出物作了比较,并提出个人浅见,供同道参考。一、实验方法准确称取二至丸、良附丸、磁朱丸、安神丸各15克(汤剂常用量)三份。每一丸药取一份整粒丸用绢包袋包好,一份打碎过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关联规则和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含"十八反"甘草与甘遂、芫花、大戟古方的配伍药物、剂型、年代、用法、组方药味数目等特点。方法:采用PASW18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用关联规则和对应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甘草与逐水药反药同方在配伍方面,较为重视与温阳、化痰、理血等药的配合,以肉桂、干姜、细辛、半夏、当归、大黄、川芎等药为主。剂型涉及膏、丸、汤、散等8种;唐代多用汤剂,宋代多用散剂,清代均为膏剂;用法明清以前内服为主,清代主要为外用膏剂。结论:"十八反"甘草与逐水药同方配伍高频药物以温阳、化痰、理血等功效为主;剂型以膏最多,丸、汤次之;用法方面外用多于内服。  相似文献   

17.
统计《苏沈良方》中药制散方与煮散方的数量,分析煮散方的服用量、煎煮方法、煎煮液量、中药种类、服用方法、主治病症,总结宋代煮散方的应用情况和特点。在宋代,制散为中药材主要应用方式,煮散治疗病种广泛,煮散剂作为分散的固体剂型,可减少传统汤药的用量,同时减少药物费用,取药快捷,煎煮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8.
1 汤剂优点 中药剂型颇多,有汤、丸、散、膏、丹、栓、注射剂等,其中以汤剂最具代表性,多数患者也认为“药灌满肠”才是真正用中医中药治病,临床上汤剂确实有效如桴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六味地黄汤两种剂型煎出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复方六味地黄汤的煮散和传统汤剂的煎出率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比较两种剂型总浸出物的煎出率以及用高效液相测定两种剂型中的马钱苷煎出率。结果:六味地黄汤煮散的总浸出物量及马钱苷的煎出率都高于传统汤剂。结论:应用中药煮散可达到节约药材,提高中药使用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浅谈煮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中医治病多用汤剂 ,较少用煮散 ,其实 ,煮散虽为汤剂的一种 ,但它有很多值得称道的优点。1 煮散沿用悠久《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都有应用煮散的记载。宋代《太平圣惠方》、《济生方》亦有大量煮散的方药。2 煮散优于汤剂中药大多数是植物药材 ,具有细胞组织。药材中的有效成分的浸出 ,是指溶媒进入细胞内 ,溶解有效成分再扩散入溶剂的过程。根据扩散定律可知煮散的溶出明显优于汤剂。因为煮散药的颗粒半径明显小于饮片 ,因此扩散面积也即药材与溶媒的接触面积较大 ,有效成分与溶媒的接触机会就较大 ,因而有效成分易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