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瑞春,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陈老自幼(12岁)涉足医坛,在其家父、师长和友人的熏陶、教诲及指引下,步入《伤寒》之园.在这座神奇的庄园里,陈老辛勤地耕耘了近60年,始终坚持"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以其毕生的经历体会到园里既充满了荆棘,也有香甜的果实.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我院著名伤寒学教授陈瑞春老师,是在听了他作的学术讲座“非伤寒不能治大病,非伤寒不能成大家”之后。在同学们雷鸣般的欢迎掌声中,陈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上面两行刚劲有力的粉笔字。从此,这两句话似乎在每个聆听报告的学生心中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寒”情结。笔者作为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的一名研究生,有幸随陈老师临证学习,深感机会难得。  相似文献   

3.
烦躁【原文】伤寒烦躁,何以明之?烦为扰忧而烦,躁为愤躁之躁。合而言之,烦躁为热也。析而分之,烦也躁也,有阴阳之别焉。烦,阳也;躁,阴也。烦为热之轻者,躁为热之甚者。经有烦疼、烦满、烦渴、虚烦,皆以烦为热也。有不烦而燥者,为怫怫然便作躁闷,此为阴盛格阳也。虽大躁欲于泥入中卧,但欲饮水不得入口者是也。所谓烦  相似文献   

4.
衄血 [原文] 伤寒衄血,何以明之?鼻中出血者是也。杂病衄者,责热在里;伤寒衄者,责热在表。何以言之?《病源》曰:心主血,肝藏血。肺主气,开窍于鼻。血得热则散,随气上从鼻中出,则为衄。是杂病者,责在里热也。经曰: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宜麻黄汤。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小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  相似文献   

5.
<正>古人有云: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纵观中医学上下数千年,可谓《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均言医之大道。历代学者将此三书尊为中医学经典,崇张仲景为医圣,恰当至极。  相似文献   

6.
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谈我的治学之路陈瑞春关键词《伤寒论》,治学经验,陈瑞春,自传笔者自幼涉足医坛,至今已是40各个春秋。在家父的薰陶、师长的教诲、友人的帮助下,我时《伤寒论》(本文简称“伤寒”)由初识,到深读,到灵活运用,经历40多年的艰辛耕耘,今...  相似文献   

7.
8.
9.
张家骏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1):1959-1961
3关于"自序"内容之探讨 现存传刻本<伤寒论>并无"自序"字样,名之为"伤寒卒病论集论曰".下面让我们从"论曰"本身的内容依次探讨一下,以笔者的窥管之见"妄加"评论,以作抛砖引玉,仅供同道讨论参考而已.还要申明一下:本文只是探讨一下本文的成文年代,并非否定本文是一篇优秀文章.  相似文献   

10.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七版《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称《伤寒杂病论》有269首方,而七版《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称323首方(又六版《方剂学》教材说314首方)。再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为止 ,大多将伤寒的涵义分为广义和狭义 ,分别解释为“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和“感受寒邪 ,感而即发的外感病”。笔者于教学中 ,也多遵旨授业 ,不越雷池。然每于解惑之余 ,颇感确有细化的必要。《伤寒论》涉及“伤寒”二字的原文有 98处。其内涵既有广义、狭义的不同 ,又有泛指、特指的区别 ;既有专论病证者 ,又有兼论证候转变者。其不同层面的内涵 ,仅以广、狭区分 ,恐难明经旨。本文试从常规内涵和特殊指代的两个视角 ,做如下探讨 ,不当之处 ,望同道指正。1 常规内涵“伤寒”既有泛指一切外感疾病总称的广义内涵 ,又有专指感寒而发类外…  相似文献   

12.
试析《伤寒论》的体质思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伤寒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体质的概念和类型,但它蕴涵了丰富的体质思想和理论,有了初步的体质分类。伤寒六经病的发生即是不同的体质类型与病邪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六种病理表现,这种体质思想贯穿于三阴三阳病的整个辨证论治体系当中。《伤寒论》体现了体质与疾病传变的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伤寒论》原序及汤证、病、证、症状的描述及条文的分析,认为它不是论治外感热性病的专书,也不是既论外感又论杂病,而是一本"疾病总论",是对一切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总则和大纲。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在理、法、方、药上的辨证论治特色。其类方,在辨证论治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归类方式具有不同的研究特点和意义。伤寒类方归类方法主要有六经分类、以方类证分类、君药分类、主方分类、功效分类和疾病分类等分类方式,且类方归类的规律即重在类证。伤寒类方的归类方式多以"病、证、症、方、药、量、疗效"七者之一作为归类标准,来研究伤寒类方归类的规律性。通过伤寒类方分类的研究,认为建立相关数据库对伤寒类方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伤寒类方的学习和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鑫  滕晶 《中医药学报》2012,40(3):188-188,F0003
系统总结分析了张仲景《伤寒论》中微脉的特征及主治病机,从而阐明了微脉作为一种独特的脉象,反映了各种不同的病理变化,对以后临床疾病的诊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关于"喘"的条文论述有17条,按照证候分类有无汗而喘,汗出而喘,喘而汗出,喘而胸满,腹满而喘,微喘,喘冒等;又对仲景关于治喘之禁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从药物简介、功效发微、配伍与剂量、现代药理等4个方面简要探析白术在《伤寒论》中的运用功效,并加以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更好的使用白术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伤寒论》针灸理论叙述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研究古典医籍《伤寒论》中针灸治疗的理论及临床论述。[结果]张仲景以六经辨证为基础指出:"伤寒三阳经病,实热证居多,宜用针法,三阴经病虚寒证居多,宜用灸法"的针灸施治原则。[结论]张仲景遵六经循辨证,确立了"三阳经病宜针,三阴经病宜灸"的原则对当今学习和运用针灸及至临床各科都仍具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著作。它从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对痛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其论述之精辟,辨证之准确,治疗用方之全面,为后世医家在疼痛的分型、治疗等方面奠定了基础。《伤寒论》中治疗痛证的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运用。总观《伤寒论》全篇,有397条,论及痛证的有67条,其中太阳篇38条;阳明篇7条;少阳篇1条;太阴篇3条;少阴篇11条;厥阴篇7条。另外有些条文,虽无疼痛二字,但也含有疼痛之意。其中太阳病、太阴病、厥阴病的辨证提纲中均有痛证的论述。在六经分证的前提下,《伤寒论》中痛证的部位…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水气"有不同的含义。水有形,气无形;水随气走,气附于水。《金匮要略》中水气即为水肿病,《伤寒论》中的水气为可流于身体各部的"水邪"、"湿邪",是有形的变动不居的实邪,类似于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古典医籍中多有提及水气,意义亦有不同。近现代医家认为既有水饮,也有寒气。水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气包含单纯的水饮和水饮与寒、热气的结合;狭义的水气即为阴寒之水气。成因有素体虚弱、外感邪气、太阳病误治、少阴寒化、久病伤阳和病后体虚六个方面。水气致病繁多,特征为"循津液而流也","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以及温药和之、三焦分治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