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辨证分型治疗;基本方加减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其他方法治疗;利用中医和西医治疗上的特点,使中西医方法结合,优势互补,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更好的治愈消化性溃疡。  相似文献   

2.
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其发生是胃、十二指肠粘膜自身的防卫力和损伤粘膜的侵袭力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症见胃脘痛,多伴有胸膈烦闷、嗳气吞酸、胃纳不振、反酸、嘈杂等症状,具有病程长,反复难愈的特点。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与情志、饮食、疲倦关系密切。主要与饮食不节、进食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烟酒、情志不遂、素体虚弱、劳倦内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7月至2011年3月的消化性溃疡患者89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45例,根据临床证型予中医治疗,对照组44例,使用西药治疗,以3个月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胃镜溃疡直径以及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81%,观察组明显高于与对照组(P〈0.05),2组Hp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理想,可以提高溃疡愈合率,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良性消化性溃疡60例,采用中医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治疗组,采用西医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的愈合率高于对照组,而且HP根除率也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均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是比较好的方法,疗效比西医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中医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的主观感受评分。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胃脘部灼热胀痛、胸痞闷、纳差、大便干结和口干口苦等方面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较佳,患者复发率低,且药物价格低廉,患者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消化性溃疡属于中医胃痛的范围。寒邪客胃,胃气不和;或饮食不节,胃失和降;或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或脾阳不足,中气虚寒;或胃阴受损,失其濡养。导致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从而发生消化性溃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观察组采用中医治疗,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愈合率、HP的根除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中医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能使患者尽快康复,疗效优于西医.  相似文献   

9.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目前西医大多采用抑酸剂加抗生素类,一般在5周左右就能治愈[1]。但因我国幽门螺杆菌(HP)感染人数率高达70%[2],十分容易再次感染,长期使用抑酸剂、抗生素类又有严重副作用,且易产生耐药性,所以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高、副作用多。中医学理论认为消化性溃疡是属"胃痛"、"嘈杂"的范畴。我们不妨运用中医中药的方法进行辨证治疗,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发现中医中药疗效较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目前西医对症治疗虽有疗效,但仍存在病情易复发与溃疡愈合质量欠佳或者出现耐药性等问题。中医通过多种治疗方法、方案有效缓解消化性溃疡临床症状,溃疡愈合率提高,复发率降低,取得较好的临床成果。本文主要对近10年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辨证分型治疗、专方治疗、基本方加减治疗以及外治法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7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3年来,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76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文76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48例,女28例;年龄20~30岁13例,31~40岁24例,41~50……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我院收治的68例老年人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两组,每组各34例,两组老年人消化性溃疡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两组相比较:中医组的治疗有效率要高于西医组的治疗有效率(P〈0.05),中医组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与西医组相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1).结论:通过本次研究表明,中医治疗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疗效好,复发率低,副作用小,并发症少,是治疗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消化性溃疡患者16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83例,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显效50例,总有效率90.36%;对照组显效33例,总有效率68.68%。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使用安全,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了临床上中医治疗消化性渍疡的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入住我院的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治疗30例患者作为治疗A组,采用西医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B组,观察对照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A组的愈合率、HP根除率均高于对照B组,然而不良反应率A组低予对照组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中药疗法应用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康复,是比较好的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消化性渍疡中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方法:将77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三联治疗法,研究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结果:研究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44%、71.05%,研究组总有效率较高,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治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征论治。方法:将50例患者分成单纯西药对照组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分别进行治疗,在1个月后对怖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临床痊愈率为32.00%,显效率为36.00%,有效率为24.00%,无效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2.00%;西医对照组的临床痊愈率为12.00%,显效率为24.00%,有效率为40.00%,无效率为24.00%,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存在湿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HP转阴率为88.00%,西医对照组的HP转阴率为72.00%,两组对于HP治疗转阴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抗HP感染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西医抗酸、保护胃粘膜、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医药辨证论治的方法,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疾病,包括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其临床表现以"胃痛"为主,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据临床观察,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发病原因是饮食不节,寒热失调;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或素体虚弱,感受外邪,邪气直中脾胃,缠绵不去.日久胃络瘀阻,气机不畅,引起胃脘胀满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吞酸,甚至呕血或大便色黑、便血等证.西医诊断本病,主要根据病史、症状、便隐血试验、X线和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18.
消化性溃疡(PU)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其发病多与七情刺激、饮食失节、疲劳过度等有关。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良好的护理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现将我们对该病的护理体会浅述如下。1情志调护PU属于典型身心疾病范畴,心理—社会因素对发病起着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Pu)的积极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间接诊的148例Pu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采用中医治疗,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结果:实验组,痊愈31例,改善39例,无效4例,有效率94.59%;对照组,痊愈28例,改善29例,无效17例,有效率77.03%。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中医治疗消化道溃疡有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中医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用药1个月后的治疗效果,并对治愈与有效患者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进行纤维胃镜与Hp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复发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8.33%,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P〈0.05;治疗后分别于第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各复查1次,复查结果显示,各时间段病变复发率对比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