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蝶手术治疗鞍区症状性Rathke囊肿的效果?手术技巧和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本科收治的22例鞍区症状性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及内分泌症状,均采用神经内镜经蝶入路手术?22例患者术中均完全清除囊液,大部分切除囊壁?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60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5例,永久性尿崩1例?术后有2例复发,其中1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神经内镜经蝶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是治疗鞍区Rathke囊肿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鞍区Rathke囊肿卒中2例,并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进行探讨。方法手术治疗因视力下降起病的鞍区Rathke囊肿卒中2例,2例均采用单鼻孔经蝶窦入路,随访临床预后,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近全切除囊肿,术后视力恢复,内分泌指标好转,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目前全世界鞍区Rathke囊肿卒中的报道很罕见,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征与垂体瘤卒中具有相似性,通过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可诊断,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疾病的首选方案,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王国鼎  高大宽  党俊涛 《陕西医学杂志》2022,(10):1210-1214+1218
目的:总结鞍区Rathke囊肿的临床特点和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技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46例鞍区症状性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疗效、并发症和手术优越性。其中38例行单鼻孔入路,8例行双鼻孔入路,观察组采用囊肿引流29例,采用囊液引流后囊壁部分切除17例作为对照组,依据不同手术进行颅底多层重建。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7年,对不同手术方式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头痛症状缓解24(96.2%)例,视力改善12(92.3%)例,内分泌症状缓解26(92.9%)例;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中出现4例(8.7%)脑脊液漏,不同入路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例出现嗅觉减退,1例出现垂体功能低下,1例在术后3年复发,给予临床观察,随访无变化,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所有病例术后未见脑脊液漏的发生。结论:经鼻内镜治疗鞍区症状性Rathke囊肿,能够有效缓解症状,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术中脑脊液漏的分级处理方法及带蒂鼻中隔黏膜瓣的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5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九病房完成内镜切除垂体腺瘤手术的4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肿瘤的病理亚型、术中鞍膈破损情况、术中的修补方法、术后脑脊液漏、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予3个月的严格随访。结果本组86例患者发生术中脑脊液漏,其中Ⅰ级30例,Ⅱ级25例,Ⅲ级31例。术后脑脊液漏6例,分布在各个级别的患者中,3例经腰穿置管后漏液控制,3例再次手术修补。术后感染7例,均经抗炎治疗后好转。出院患者随访无脑脊液漏发生。结论根据鞍膈破损程度进行分级,采用不同的重建方式进行修补,可有效避免术后及远期脑脊液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总结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采用鼻中隔带蒂粘量膜瓣修补鞍底对脑脊液漏的防治。方法总结50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的疗效,总结术中采用鼻中隔带蒂粘量膜瓣修补鞍底对脑脊液漏的预防。结果术中采用鼻中隔带蒂粘量膜瓣修补鞍底,其中有1例患者发生脑脊液鼻漏,给予患者放置腰大池引流管持续外引流1周后,患者症状消失,未再出现脑脊液漏。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发生脑脊液漏后及时修补能有效的预防脑经鼻蝶垂体瘤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减少颅内感染的几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郭金宝  马敬  钱俊勇  仇继兵   《四川医学》2018,39(5):525-529
摘要:目的探讨三种鼻中隔穿孔修补术治疗鼻中隔穿孔的临床疗效及鼻腔生理功能的恢复情况,为鼻中隔穿孔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60例鼻中隔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耳屏软骨膜修补(20例);颞肌筋膜修补(20例);带蒂组织瓣修补(20例)。统计患者手术时间、黏膜损伤面积、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创面愈合分期;检测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随访6个月后的鼻腔通气功能,并观察预后指标,分析不同修补术对鼻腔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三种修补术术后愈合分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带蒂组织瓣修补术手术时间最长,但黏膜损伤面积、愈合时间均优于另两种术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修补术均能在6个月内显著恢复患者鼻腔VAS、RM、NCV、NMCA等鼻腔生理功能,应用带蒂组织瓣修补术后以上功能评分均优于另两种术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应用带蒂组织瓣修补术患者出现术后感染、再出血比例均显著低于另两种术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再穿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带蒂组织瓣修补鼻中隔穿孔较耳屏软骨膜修补和颞肌筋膜修补损伤较小、愈合时间快,且预后更好,建议临床更多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6,(5):543-544
目的:探讨经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Rathke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脑垂体Rathke囊肿患者采用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及经病理检查,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4例患者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垂体Rathke囊肿术前较难准确诊断,经蝶手术是治疗垂体Rathke囊肿及明确诊断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鞍区病变经蝶手术中脑脊液漏两种不同处理策略的临床效果.方法 A组36例,其中垂体腺瘤31例,垂体Rathke囊肿5例,采用人工脑膜-明胶海绵-生物蛋白胶方法重建鞍底.B组23例,其中垂体腺瘤18例,垂体Rathke囊肿5例,在A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手术入路中获得的自体骨质解剖重建鞍底,骨质重建来源分别为:蝶窦腹侧壁骨质18例,骨性鼻中隔4例,蝶窦纵隔骨质1例.结果 A组和B组术后及随诊期均无脑脊液漏病例.B组患者在术后卧床时间、拔除鼻腔填塞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均较A组明显缩短,分别缩短了5.31、1.94和3.05天,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值均为0.000,均<0.01).结论 以上两种鞍底重建方法都具有较好的预防鞍区病变经蝶手术中脑脊液漏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效果,但自体骨质鞍底解剖重建方法较传统的人工脑膜-明胶海绵-生物蛋白胶鞍底重建方法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症状性Rathke囊肿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症状性Rathke囊肿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14例;主要临床表现:头痛15例(65.2%),视力下降和/或视野缺损8例(34.8%),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11例(47.8%)。头颅MRI检查发现完全鞍内型病变10例,鞍内-鞍上扩展型10例,完全鞍上型3例。16例采用经鼻蝶入路手术,7例经右侧翼点入路手术,术中彻底清除囊内容物,完整或部分切除囊壁,敞开囊腔。结果:随诊14个月到10年,术后13/15例(86.7%)头痛患者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8/8例(100%)视觉障碍患者均得到改善,7/11例(63.6%)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患者缓解。随访期间复发1例。结论:症状性Rathke囊肿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多样,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多数患者可经鼻蝶入路清除病灶,对于完全鞍上型病变则需选择经颅入路。显微手术后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症状性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18例症状性Rathke囊肿病例均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切除部分囊壁,敞开囊腔,清除囊肿内容物。结果:术后随诊3个月至10年,18例患者的症状均有缓解,4例患者术后复发。结论:鞍区症状性Rathke囊肿术前较难明确诊断,CT/MRI检查呈多样性,无特异性。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可明确诊断,缓解症状,患者预后良好,是治疗垂体Rathke囊肿的有效方法。病例复发与鳞状上皮化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鞍区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对6例Rathke囊肿病例采用单鼻孔蝶窦入路、翼点入路和眉弓锁孔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切除部分囊壁,敞开囊腔,清除囊肿内容物.结果:术后随诊6mo~3a,本组症状均有缓解,3a均未复发.结论:鞍区Rathke囊肿CT、MRI检查无特异性,术前较难明确诊断.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是其有效治疗方法,可以明确诊断,缓解症状,病人预后良好,是治疗垂体Rathke囊肿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和分析内镜下鼻中隔穿孔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鼻中隔穿孔患者18例,采用鼻中隔穿孔修补术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2-3.5h,平均手术时间为2.5 h.经术后检查和随访,术后5d所有患者的移植物与穿孔缘的黏膜贴合比较紧密;术后10 d穿孔缘的黏膜血管开始增生,黏膜上皮开始逐渐向心性生长;术后6-10周黏膜上皮可见完全覆盖移植物,鼻中隔穿孔愈合.有1例患者因移植物偏小前端出现3m m×1m m的长梭形裂缝,经积极的黏膜减张缝合修补治疗后愈合.继续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无穿孔发生.结论 内镜下进行鼻中隔修补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探讨鞍区Rathke囊肿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Rathke囊肿病例5例,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16~57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2个月~15年,平均病程34.5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及视力功能障碍(4例),性功能下降(2例),月经紊乱(1例)。1例采用单鼻孔经蝶入路:清除囊肿内容物,切除大部分囊壁,4例采用经翼点入路,清除囊肿内容物,基本全切囊壁。结果随访2年,头痛、视力障碍的病例的症状缓解,垂体功能低下病例得到明显改善。术后患者均无复发。结论鞍区Rathke囊肿CT及MRI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易与垂体腺瘤、颅咽管瘤混淆,术前较难明确诊断,经蝶入路及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是明确诊断、缓解症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鼻中隔穿孔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收集60例鼻中隔穿孔患者,根据穿孔直径大小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其中A组穿孔直径小于0.5 cm,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黏骨膜瓣减张的方法,修补鼻中隔穿孔。B组0.5 cm穿孔直径≤1.5 cm,采用自体大腿阔筋膜筛骨垂直板夹层的方法,修补鼻中隔穿孔。C组穿孔直径大于1.5 cm,采用带蒂鼻腔外侧黏骨膜瓣方法,修补鼻中隔穿孔。结果:所有患者随访半年后,发现A组患者均痊愈;B组患者8例好转,12例愈合;C组患者7例好转,13例愈合。结论: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是治疗鼻中隔穿孔的最佳措施,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痛苦。修补术后的保湿,抗感染可以加快伤口愈合,依据穿孔大小选择副损伤最小的手术方式及移植材料,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三腔融合与黏膜移植技术治疗后鼻孔闭锁的经验,减少再闭锁与狭窄的发生。方法对5例后鼻孔闭锁患者在鼻内镜下采用三腔融合与黏膜移植技术行后鼻孔成形术,术中行鼻中隔后缘前移、蝶窦前下壁切除、游离黏骨膜瓣修复创面、纳吸棉后鼻孔填塞,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黏骨膜瓣生长良好,创面光整,其中4例患者术后鼻腔通气良好,鼻内镜检查见后鼻孔光整,无粘连及再狭窄,另外1例患者因为伴有鼻咽部狭窄,鼻腔通气改善有限。结论鼻内镜下三腔融合与黏膜移植技术治疗后鼻孔闭锁,术后扩大了闭锁的后鼻孔空间,同时切除闭锁组织后,创面覆盖黏骨膜瓣,减少了创面间瘢痕的形成与粘连,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额筛窦肿瘤累及前颅底时的切口选择及肿瘤切除后的修复方法。方法:对29例额筛窦肿瘤累及前颅底的患者施行倒U形切口,正反S形切口,额瓣开颅 Weber-Fergusson切口,鼻内镜下径路,暴露肿瘤切除,切除后根据前颅底骨质、硬脑膜、脑组织的缺损情况,分别采用鼻中隔黏膜一软骨瓣、额骨骨瓣、骨水泥修补骨缺损;额部骨膜瓣、鼻中隔黏软骨膜瓣、鼻甲黏膜瓣修补硬脑膜;手术后对恶性肿瘤予以放疗和化疗。结果:术后颅面部切口愈合良好,脑脊液鼻漏1例,局部处理后愈合。良性肿瘤经随访未见复发,恶性肿瘤总5年生存率为54.55%(6/11)。结论:根据额筛窦肿瘤累及前颅底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切口,选择合适的组织瓣修补前颅底,恶性肿瘤采用放疗和化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症状性鞍区 Rathke 囊肿(RCC)的临床特点与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的疗效。方法总结与分析所收治的9例 RCC 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进行手术,采用清除囊液加囊壁部分切除的方法实施治疗。结果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或者改善,无脑脊液漏、永久性尿崩与垂体功能低下,随访4~12个月,未见囊肿复发。结论采用神经内镜下囊液清除加囊壁部分切除的方法治疗 RCC ,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具有并发症少、对内分泌干扰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和经蝶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分析经蝶手术治疗发生脑脊液鼻漏的垂体腺瘤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5例为巨大型泌乳型垂体腺瘤,1例为伴有空蝶鞍的垂体无功能腺瘤,3例以脑脊液鼻漏为首发症状。术后随访3月至6年,4例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脑脊液鼻漏全部治愈。结论:发生脑脊液鼻漏的垂体腺瘤多见于巨大型漏乳素垂体腺瘤;也可见于垂体腺瘤伴有空蝶鞍者;放疗、服溴隐停治疗可促进垂体腺瘤发生脑脊液鼻漏。经蝶入路是最佳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后严密填塞蝶窦是修补鼻漏的关键措施,术后腰穿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有利于修补瘘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切除鼻腔恶性肿瘤后 ,利用游离口腔黏膜瓣移植修复创面的疗效。方法 :研究组应用口腔颊部游离黏膜瓣修复鼻腔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创面缺损 (n =18) ,并与未做移植瓣者 (n =10 )对照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创面一期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且术后干鼻症状明显改善 ,肿瘤切除完善 ,随访 1年无复发。结论 :游离口腔黏膜瓣移植修复鼻腔恶性肿瘤术后较大创面能有效地促进创面愈合 ,改善术后干鼻症状。  相似文献   

20.
岳涛  盛丽莉  丁邱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394-139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双侧鼻中隔-鼻底-下鼻甲复合黏膜瓣在修补鼻中隔大穿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入选患者为2008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8例鼻中隔大穿孔患者。患者取仰卧位,局麻后于双侧鼻中隔穿孔前缘、鼻底及下鼻甲前端黏膜依次切开,鼻内镜下吸引剥离子分离双侧鼻中隔穿孔周围及鼻底黏膜,游离并取出下鼻甲前端骨质,使下鼻甲内、外侧黏膜向鼻底展开,形成双侧鼻中隔-鼻底-下鼻甲复合黏膜瓣,将残留的鼻中隔软骨或筛骨垂直板,部分或完全离断并推移封堵穿孔,将双侧鼻中隔-鼻底-下鼻甲复合黏膜瓣向上、向内牵拉并完全封堵穿孔,用6-0可吸收线将双侧鼻中隔-鼻底-下鼻甲黏膜瓣分别与穿孔上缘黏骨膜对位缝合。结果 8例鼻中隔大穿孔病例均I期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未发生再穿孔。结论该手术方式取材方便、范围广、复合黏膜瓣张力小、血运好、无供体反应、功能恢复好,是治疗鼻中隔大穿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