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家”字释义的辩析《伤寒论》中提到的家有:风家、喘家、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冒家、呕家,诸亡血虚家、胃家、虚家,凡12种,计21次。要想搞清这些“家”字的释义,尚须结合《伤寒论》姐妹篇《金匮要略方论》(下简称《金匮》)。《金匮》除此之外,尚有:湿家、失精家、中寒家、支饮家、饮家、黄家等。历代医家对“家”的解释,常顺文演义,不求甚解。如释“喘家”,《金鉴》  相似文献   

2.
“补气者加半夏”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各注家有不同的注解,包括了祛痰、顺气及错简三方面.从与《金匮》相近年代现存文献、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及仲景使用半夏的规律等几方面分析,认为此段文字并非错简,而是强调脏腑气机升降正常化的重要性,若恢复脏腑气机升降正常即可达到所谓的“补”,这和现今常用的阴阳气血虚实补泻中的“补”字有着不同的含义.同时若考虑到脏腑的病理产物,则注家提出的祛痰及顺气将是一体两面的说法.认为临床上结合两个“补”的意义将可拓展用药思路,更可发挥中医整体理论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兵家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黄帝内经》在“用药、用针治病如用兵”的理念引领下,化用兵家“令行禁止”理念建构了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中的相关原理和禁戒之法;化用兵家“不战而屈人之兵”理念构建了“治未病”理论;以“战势不过奇正”和“五行无常胜”理念,建构了五行多向的生克乘侮理论指导下的脏腑关系、脏腑发病理论、脏腑病证临床调养理论;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思想的影响,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施治,从而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离经而行,或从九窍而出,或渗溢于肌肤的一类病证。《内经》对血证的病因病机及与经络脏腑的关系均有论述,并可散见于多篇之中,未成系统,笔者略加论述,以期对有较全面的认识。1 血证的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血证的形成与外感时邪、内伤情志及饮食劳倦相关。出血之因于外感时邪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唾血血泄鼽衄”,“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咳唾则有血”等等。出血之因于情志者,如《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相似文献   

5.
许可  吴承艳 《吉林中医药》2011,(10):928-930
《金匮要略》条文中提出诸多"病家",如"疮家""衄家""失精家""中寒家"等等,多指各种宿疾日久,导致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受损而形成的不同疾病体质。"病家"体质说无"平人""病家"体质说不同于已病体质,"病家"体质说是方证思维的基础,仲景开创了"病家"体质说的中药治疗后,促进了后世中医不同流派的发展,使《内经》天人相应的体质分类有了药物的支持,更重要的随着对"病家"体质的研究,为中医调体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6.
下法作为祛除病邪的大法之一,由《内经》提出之后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首次将其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各科诸多杂病的治疗,现概述如下。1 肺系病证 1.1 邪壅中焦,肺气不降。如“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因中焦乃气机升降之枢纽,实邪壅滞中焦、肺气宣降不利,故呼吸短促急迫。当用下法祛除实邪,使气机升降无碍,则喘促自愈。 1.2 饮停胸膈,肺气不利。如“隔间支饮,其人喘满……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痰饮咳嗽病篇》),即  相似文献   

7.
王钊  史运泽  于智敏 《中医杂志》2024,(11):1098-1103
“搏”概念源于《黄帝内经》,本义多指结聚、攻击,脉学方面则反映交争之势而于脏腑取脉法、阴阳取脉法中多有应用。对“搏”的概念内涵进行考释,总结其搏击、交结、停聚、变化、相附、脉搏、病理脉象七种含义;对“搏”的病机进行考释,归纳其四种特征,即搏争从化、兼化、伏留结聚、变动化气;总结“搏”病机病位包含脏腑、经络、五体、气分、血分等多个层面,涉及开宣、托补、调衡等诸多治法。以此系统考究完善“搏”的概念内涵,以期为诸多现代难治性疾病提供新的诊疗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剖析《灵枢·经脉篇》十二经脉中“是动病”、“所生病”原文写作的笔法上,综观全文,全面理解,探讨“是动病”、“所生病”的含义,认为“是动病”是指疾病在外、在表、在经络,正气一般不虚,多为实证、急证,其变化较为明显,病情反应较为强烈;“所生病”是指本经脉所属的脏腑功能失调发生的疾病,是脏腑本身病变后出现的病候,一般而言,病位靠里,但不同的是,正气有盛有衰,病机有虚有实,病情或为急性,或为慢性。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临床较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皮肤淤点、淤斑粘膜和内脏出血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时间延长等,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尤以女青年为多。其发病机理有四个方面:①血小板生成低下:②血小板破坏过多;③血小板在体内滞留;④血小板被稀释。祖国医学认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热毒内伏营血或脏腑气血所致,根据出血部位之不同可归为“肌衄”、“葡萄疫”、“齿衄”、“鼻衄”、“便血”、“尿血”等范畴。《医宗金鉴·失血总括》曰:“皮肤出血曰肌衄”。《外科正宗·葡萄疫》曰:“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  相似文献   

10.
浅谈峻汗之禁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烨 《广西中医药》2002,25(1):45-46
仲景创麻黄汤治太阳伤寒表实证 ,并强调麻黄汤的禁例 :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病有寒者不可峻汗。临床上 ,凡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证 ,阳亢火旺及风热外感之人 ,均不宜用麻黄汤 ,已成为历代医家恪守的法门。有鉴于此 ,笔者试从中医基础理论浅谈麻黄汤峻汗禁例的机理。1汗与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的关系为了阐明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虚证之所以不可以用麻黄汤峻汗 ,首先得对汗的产生有一全面认识 ,并弄清汗与人体气血阴阳的关系。1.1汗与津液的关系《素问·阴阳别论》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这里的“阳”即阳气 ;“…  相似文献   

11.
比较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中联)术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术语标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名词委)中医术语中英对译文本、李照国译本、罗希文译本中《伤寒杂病论》的17个“家”字相关术语,发现“家”字术语的英译还不够系统。“家”字术语在世中联术语标准、WHO术语标准、名词委中医术语中英对译文本中收录不全,现存“家”字相关术语英译存在不统一、不简洁、不准确等问题。“家”字术语英译应遵循准确、简洁两项基本原则,英译的关键在于译前对术语含义的准确理解和译中用词的精准选择。  相似文献   

12.
唐雪梅 《中医杂志》1998,39(4):200-202
“病在中,傍取之”,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为《内经》“气反”治法之一。对其含义,历代注家大多将之解释为针刺治法。然考“傍”字,亦作“旁”,《说文解字注》云:“傍,近也……亦假旁为之。”《礼记·聘义》有“孚尹旁达”,孔颖达《疏》:“旁者,四面之谓也。”由此可见,与“中”相对而言,上下左右皆可称“傍”。从人体内外来说,“中”是指内在脏腑,“傍”是指躯体、四肢;从五脏来看,“中”可指脾胃,“傍”则指心、肺、肝、肾四脏。且观《五常政大论》,在此段文字前后均  相似文献   

13.
对《金匮要略》中“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句解诂之论文,近来有“额上陷”和“脉紧急”分开理解的错误。本文论证了它们必需连读的正确性,并进而贯通了《金匮玉函经》、《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千金翼方》、《医方类聚》、《太平圣惠方》、《脉经》等诸多著作中引用该条时的异文。由于《伤寒论》中有与此相同之条文,历代注家,演绎者众多,此条文之获确诂,则又能更正它们各自不同论注版本、不同文献句读和译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李华  董雪峰  李云英 《新中医》2007,39(5):100-100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是鼻部疾病及多种全身性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属中医学鼻衄范畴。早在《内经》就对此病有所论述,有衄、衄血、鼽衄、惊衄等称谓,并对鼻衄的病因病机、治则都有阐述,反映了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及天人相应理论的丰富内涵。笔者就《内经》中对鼻出血辨治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其辨证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阴阳作为八纲辨证的总纲,在此书中得到广泛、具体的运用。但文中概念饮食的意义较广,常是不同的条文中有不同的含义,注家亦多有分歧。本文对《伤寒论》中的有关条文进行了分析、整理、归纳,从“脉诊分阴阳”、“阴阳位”“阴阳气”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辨析,使其阴阳概念的涵义条理化。  相似文献   

16.
《素问》中“按”一词凡见三次。《素问·金匮真言论》 :“故冬不按 ,春不鼽衄。”《素问·异法方宜论》 :“故其病多痿厥寒热 ,其治宜导引按 ,故导引按者 ,亦从中央出也。”……王冰对“按”词注曰 :“按 ,谓按摩。 ,谓如矫捷之举动手足 ,是所谓导引也。”“导引 ,谓摇筋骨 ,动支节。按 ,谓抑按皮肉。 ,谓捷举手足。”之后历代医家多从王冰注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汉语大词典》等书 ,对按词的解释也宗王冰之说 ,即言按是按摩肌肉和活动筋骨的保健治疗方法。我认为“”字应当作“踩”解 ,指利用脚部动作在患者身…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水”的概念在特定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含义:“水”代指维持人体生命的物质。如水谷,作为五行之一,以概括肾主水、藏精及相生相克的关系。表示病证名。如《素问》中所指水,即为水肿,是致病因素之一,也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如《遗病源侯论》中称前者为“水毒”,谓后者“夫水之病,皆生于腑脏”。  相似文献   

18.
烦,本义是由于发热而引起头痛,《说文解字》谓:“烦,热头痛也”。这是一个会意字,“火”表示有火,发热,“页”(xie),为头,合起来表示人发热头痛,引申为烦躁、烦闷,为形容词。在《景岳全书·小儿则总论》中指出热者心有热证。如热渴、烦躁、秘结、痈疡之类。尽管“烦”字的意义还包括劳苦、繁多、混乱、频繁搅动等,但在宋代林亿校正编撰的《伤寒论》中更偏向于其本义及引申义。《伤寒论》语言极为精炼,却出现了 70个烦字,加上近义的“心愤愤”、“懊忄农”等词语则更多。“烦”字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实属罕见。其根本原因在于张仲景重视…  相似文献   

19.
心悸是以患者自觉心跳心慌,不能自主,或脉见心律失常脉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说文解字》释“悸”心动也。《内经》尚无心悸病名,以与悸类同之惊、惕、惊骇等名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心中澹澹大动”,《灵枢·神篇》讲“心怵惕”。至仲景《伤寒杂病论》首称心悸。与心悸相关最早的病症名是惊悸。它首先出现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该篇论述了惊悸的脉象和治疗方药。  相似文献   

20.
一、脉象《伤寒论》中脉象阴阳的含义较广,其所指大致可分为脉位、脉势、脉类三种。 1.脉位:即脉象见于寸、关、尺三部的位置。因其脉之各部所应脏腑不同,所以,脉象与脏腑病变相应,有三部同见,也有单见于一部者。《伤寒论》中所指的脉位,一般阴阳并举时,阳指关前,阴指关后,总赅寸关尺,指一种脉象见于寸关尺三部。如:“脉阴阳俱浮(6条)”是寸关尺三部俱见浮脉;“脉阴阳俱紧(3、283条)”是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