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伤风”一症,习称冒感,临床中医家多分辨为伤寒与温病两大类。时逸人说:“以恶寒轻而发热重,口渴者为温病。反之,恶寒重而发热轻,口不渴为伤寒。”伤寒家说:由寒邪引起,故治疗主用辛温解表。温热家说是由温邪引起,故治疗主用辛凉解表。这样辨证论治,并未有误。但从病因学角度来看,说风寒感冒的病因是寒邪,说风热感冒的病因是温邪,这种认识,从果溯因,亦是欠妥的和不统一的(如雷少逸就认为风温、春温等都是由寒邪所引起)。因伤风是外感病之一,它在临床中其所以有寒热二型之表现,决定的因素主要是机体的素因。如时逸人所说:“凡内热重之素因(体温增进)如受外感,必患伤寒,内热轻之素因(体温衰减),如受外感,必患伤寒,阅者勿易其言”。(《中医伤寒与温病》)  相似文献   

2.
清代名医叶香岩十分重视运用“透法”与“泄法”以驱邪外达,是其治疗温病的突出特色。现据《外感温热篇》及有关资料,并结合个人学习体会,对叶氏透泄之法进行初步归纳,略介于下:一、透法叶氏运用透法,涉及温病卫、气、营、血的各个阶段。所谓透法,就是使邪由里达表透解而出的方法。1、辛凉透表:适用于邪在卫分阶段。温邪外袭,卫阳阻遏,肺气郁闭,以致发热、微恶寒、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症,治宜辛凉解表、透邪外出。叶氏说:“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又说“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透风于热外。”辛凉轻剂透表,意取“其轻  相似文献   

3.
汗法的助阳健脾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促进发汗,旨在使肌表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但将汗法仅认为是祛除表邪,这不能圆满地解释它诸多方面的临床应用。其实汗法是以发汗解表为手段去改善病理现象,从而达到腠理开达,营卫调和,阳气直畅,血脉流通,恢复正常生理活动的目的。今就汗法的临床作用机理.探讨其助阳健脾作用。一、发汗解表的机理表证一般示病情轻浅,病位在肌表,多见于外感病的初起阶段。表证的临床表现以恶寒、脉浮为主要症状。恶寒是机体需要增加热量和抗病力的信号,造成恶寒的机理有二:一是卫阳郁阻不得宣发,二…  相似文献   

4.
邪在卫表证属外感病的范畴。解表法是为邪气在表而设的一种治法,是治疗外感病的首要方法,属八法中的汗法。对于邪在卫表证的辨治方法,临床不能拘泥于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两个侧面,而应结合中医外感病因中的湿、燥等六淫之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分别予以相应的治法与方药。本文对临床常用的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辛温凉解法、宣表化湿法、透表清暑法、疏表润燥法、扶正解表法等7种解表治法作了归纳与梳理。  相似文献   

5.
恶寒,即患者自觉怕冷、欲近火热、欲加衣被的一种症状。《伤寒论》中多次论及此症,但由于其病机不同,所伴症状有别,其治亦迥异。《伤寒论》六经病证皆有恶寒,但深究其病症病机均有所不同。一、太阳病之恶寒太阳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固护于外,为诸经之藩篱。营主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卫则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营卫调和,邪无所凑,则无病。如寒邪侵袭、寒邪郁遏卫阳,正气奋起抗邪于表,邪正相争,则恶寒、发热,且恶寒愈重发热愈高。若营卫不和,其人腠理疏松、感受风寒,卫气浮盛于外与邪相争,则可见恶风、发热。“恶风”即“恶寒”之互词。  相似文献   

6.
浅议《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证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潘维 《中医研究》2003,16(6):11-12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 ,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 ,故汗法是《伤寒论》中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六经辩证论治体系中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病邪以寒邪为主兼风或湿 ,病变部位主要在体表 ,营卫受病 ,主证为发热 ,恶寒 ,脉浮 ;影响到足太阳膀胱经 ,是为表症。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的原则 ,寒邪袭表 ,当用汗法 ,使邪从表解 ,但如若误汗 ,即当汗不汗 ,或汗出太过 ,必然会导致变证丛生。张仲景在“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述误汗之辨证达…  相似文献   

7.
外感之邪从口鼻、皮毛侵袭人体,肺卫首先受邪。在外感病初期,肺卫失宣是病机的关键,治疗应重在宣通肺卫。外感风寒邪气,寒邪直接损伤卫阳,郁遏肺气,治当辛温解表。外感风热邪气,阳邪郁遏气机,损伤津液,易化燥化火,甚则内陷生变,治当辛凉解表。湿热邪气从口鼻、皮毛而入,初起即表现为卫气同病,治当宣化表里湿热。燥气为病,易伤肺脏、耗津液,与热相合则易化热化火,而成温燥,治宜辛凉甘润。外感热病初起,六淫邪气侵袭肺卫,气机郁滞,进而津停成饮、成痰;气有余便是火,郁滞之气化燥化火,甚则动血。治疗总则为宣通气机,此即"透法"之运用。故在外感热病初起的治疗中,贵在把握气机状态,让肺卫之气宣畅,正气宣布,则邪气潜消。  相似文献   

8.
陈滨砫 《新中医》2006,38(4):83-84
外感表证每因六淫之邪侵袭人体肺卫肌腠,正气奋起抗邪所致。临床表现以恶寒、发热、苔白、脉浮为主要症状。六淫邪气有风寒暑湿燥火之别,人体体质又有阴阳强弱之异,且邪气常有兼夹,所中部位不一,故证型颇多,治法也不同,治法大多沿袭伤寒或温病理论,方剂学虽有辛温、辛凉、扶正解表等常法,但也难以窥视全貌。笔者临证为了准确辨证论治,根据外感表证不同病机特点进行分型别类,归纳为10法与10方,易于临床掌握和应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第一章问诊问寒热的内容里面有:“邪正俱盛,寒热俱重。邪盛正衰,则恶寒重而发热轻。”此说法不妥。“邪正俱盛,寒热俱重”尚可理解,而“邪盛正衰,多为恶寒重而发热轻”实难苟同。如邪热亢盛而正气衰减,并非一定出现恶寒重而发热轻的临床表现。在问寒热的内容里面有:“邪气致病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故寒邪致病。恶寒症状突出”。此说法不妥,应该为“邪气致病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故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或畏寒症”。如寒邪客胃就不见恶寒症。这里有几个概念“恶寒”与“畏寒”、“恶热”与“畏热”必须弄清,如果从中国文字学角度应当是无太大差别,但是被中医学所运用。“恶寒”与“畏寒”就产生了一定的差别。应当说“恶寒”被中医学所说的表证所专有,故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而畏寒自应属于里实寒证与里虚寒证的范畴。所以但寒不热内容里面有“新病恶寒”,应为“新病畏寒”方妥,因为但寒不热是里寒证的寒热特征,再者说但寒不热里面用“新病恶寒”,恶寒是发热的前奏,起初可以但恶寒不恶热,但最终必恶寒与发热并见,只有恶寒而无发热不符合教材中说:  相似文献   

10.
发汗解表药是治疗表证的一类药物 ,它主要是运用具有发汗解表功能的药物组成方剂 ,用来开泄腠理 ,扩张汗腺 ,通过发汗来祛邪外出 ,解除表证。表证是指病邪在肌表 ,其主要临床症状是恶寒、发热、头痛、脉浮 ,多属现代医学上呼吸道感染及某些传染病的初期。按祖国医学理论 ,表证可分为表寒证和表热证二类。表寒证是指恶寒较重、无汗、鼻塞、流清涕、舌质淡等寒象比较明显的表证 ,治宜辛温解表以发散风寒 ;表热证是指发热较重 ,口渴、咽痛、舌质红、脉数等热象比较明显的表证 ,治宜辛凉解表以发散风热。前者代表的方药主要有麻黄、桂枝及麻黄汤…  相似文献   

11.
<正> 3.寒湿困表证 (1)寒湿困表型:[临床表现]主症:恶寒发热,头痛头重,腹痛吐泻。从症:无汗。 [分析] 夏月乘凉饮冷,感受寒湿,阳气为阴邪所遏,则表气不宣,脾胃不和,故致本证。寒邪在表,卫阳被遏,故恶寒、无汗;邪正相争则发热;寒主收引,湿邪重着,气血受阻,经脉不通,故头痛且沉重;寒湿郁阻中焦,则腹痛吐泻。 [治法]祛湿解表。  相似文献   

12.
小儿发热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继霞 《河南中医》2006,26(10):87-87
小儿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中医将发热分为外感和内伤病两大类,临床应辨证施护。 1 外感表证 1.1 表寒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护理措施:病人服药后可给以热粥以助气气行稍加或衣被以助汗撤出,引邪外出,或针刺大椎、合谷、曲池。此时不可用物理降温,以免腠里闭塞,而邪闭不出,可选用具有辛温解表作用的姜、葱、胡椒、香菜等。因辛散走表,有助疏邪透达。  相似文献   

13.
解表法是通过疏泄腠理,透邪外出,解除表邪,治疗表证的方法.由于使用本法后常有汗出而解的效果,故其属八法中的"汗法".外感病初起,邪在卫表,当以解表透邪为第一要务,尽早祛除病邪,可减少外邪对机体的损害,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解表法所适应证治的论述始见于<黄帝内经>,经东汉医家张仲景、清代医家叶天士、吴鞠通等发挥完善,从而构成完整的外感病初期的治法.为较全面地反映其历史源流及临床辨治,笔者试作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张英 《北京中医》2006,25(7):421-422
发热是儿童常见外感病,是由于寒邪侵犯肌肤腠理,毛孔关闭,机体散热受阻,致机体体温升高。发热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易继发细菌及病毒感染。笔者将多年临床应用的自拟银石解热汤与本院制剂室合作研制成银石解热合剂,治疗外感发热患儿,效果显著。本研究与双黄连口服液对照,观察银石解热汤临床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凡外感六淫或温疫、疫毒之邪引起的发热,起病急,病程短,患者感觉肌肤发热,体温在38℃以上者,均属外感发热。笔者应用自拟方“退热散”治疗80例,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外感发热者,凡表班为发热重,恶寒轻,或发热不恶寒(体温在38℃以上),头痛。咳嗽,咽痛红肿,口干口渴,微汗或无汗,全身酸痛,舌苔薄  相似文献   

16.
张英 《北京中医药》2006,25(7):421-422
发热是儿童常见外感病,是由于寒邪侵犯肌肤腠理,毛孔关闭,机体散热受阻,致机体体温升高.发热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易继发细菌及病毒感染.笔者将多年临床应用的自拟银石解热汤与本院制剂室合作研制成银石解热合剂,治疗外感发热患儿,效果显著.本研究与双黄连口服液对照,观察银石解热汤临床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潘俊辉 《光明中医》2012,27(2):229-23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风邪所致的咳喘、短气、不得息,有精辟的论述和行之有效的治法方药,现分述如下.1 汗法治风1.1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文中之喘,证属风寒外袭,肺气不宣,为外感伤寒表实证.除喘外,尚可见风寒之邪郁于肌表,卫阳闭遏,营阴郁滞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身骨节疼痛,脉浮紧等症.故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相似文献   

18.
外感温病是临床常见病,普遍具有发热、咳喘、咽痛等症状,故常用清热法进行治疗。但蒲辅周先生在其著作中指出,外感温病病邪在表,若病邪未及透散而过早使用清热法,易使病邪深入,闭门留寇,故外感温病首先以宣透邪气为重。对于一些已出现里证的情况,应仔细辨证,若属卫气同病,则仍宜宣透邪气,祛邪出表,只有病邪完全入里,才可使用清热攻下等法。  相似文献   

19.
乐山 《家庭中医药》2013,(10):43-43
治疗感冒应对症下药,只有区分了风寒、风热,才能有效治疗。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症状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而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黏或黄,鼻塞流黄涕,口渴喜饮,舌  相似文献   

20.
杨栗山为清代湿病临床大家,其临证治疗温热病注重解表清里,以僵蚕、蝉蜕透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大黄、石膏等清泄里热。其创制了以升降散为首方的湿病"十五方",治疗热病,"随手辄应,四年中全活甚众"(《伤寒温疫条辨》)。笔者临床,每以杨氏解表清热思想指导治疗外感热病,多有效应。敌对此作一初践探讨,以飨读者。1解表注重轻清宜透邪热杨氏治疗外感热病,强调"轻者清之",以轻清之品宜透郁热,解除表证。其选用蝉蜕、僵蚕等类,认为蝉蜕气寒无毒,味成且甘,清虚上浮,能祛风胜湿,涤热解毒;侵蚕味辛苦气薄,得天地清化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