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伤寒论》“六病”与《黄帝内经》“六经”具有本质区别,六经是循行于体表的经络系统,具有沟通内外,调节阴阳等作用。六病指的是仲景在阴阳辨证基础上根据人体态势来划分的三阴病、三阳病;六病是无形的、功能性的,反映患者气的整体态势,包含人体代表寒热的阴阳属性,以及升降出入的气机态势。十二正经等经络系统客观存在,而六病的态势是无法肉眼捕捉的,需要通过有形的症状去征察背后气的态势和病机实质,最后在治法上通过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之性,遵循一定原则,顺人体向愈之势而为,调动人体气机,使失常的状态恢复常态。十二经均可有六病,反之,六病均可出现十二经经络循行路线或所联属脏腑的病变。六病对表、中、里三部受邪的部位亦尤为重视,而六病的失常部位可以出现在经络循行线及络属的脏腑。只要明白六经、六病的实际含义并结合仲景条文的内容,均可对仲景条文中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含义作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2,32(4):397-399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病的阴阳划分,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若只见三阴三阳就视为"六经脉",不见后面的"病"字,是错拿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硬套经脉。"六经"并不等于《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不能强加"六经"于《伤寒论》。应该使用"三阴三阳六病辨证"或简称"六病辨证",才符合《伤寒论》的原义。  相似文献   

4.
"噫"病病位在上、中焦,即心肺、肝脾胃,起于心出于肺肝脾胃;病因病机为饮食所伤或素体禀虚等所致脾胃运化不及,水饮内蕴,趋下流于胸胁;湿邪性质重浊黏滞,容易阻滞气机,郁而化火形成痰湿结气停聚胸中心下;正邪交争,易于寒热从化,多以寒热错杂并见。《伤寒论》中治"噫"代表方剂为生姜泻心汤和旋覆代赭汤,生姜泻心汤化饮消痞,和中降逆,用于脾弱肝木疏泄太过之"噫";旋覆代赭汤降气化痰,重镇止逆,用于胃虚挟饮水气上逆之"噫"。  相似文献   

5.
通过《伤寒论》有关“食”的论述,从“辨能食与不能食”、“辨欲食与不欲食”、“辨进食后反应”、“辨食物在体内的停留”4个方面概括了仲景对“食”的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将脉象以其相关属性一分为二,并以"阴阳"统称之,以寸为阳、尺为阴,诊脉以浮取为阳、沉取为阴。《伤寒论》将复杂的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以其属性概而分之为阴阳,认为只要"阴阳自和",则疾病即可痊愈,也间接说明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是"阴阳和",疾病的本质是"阴阳不和"。这里的阴阳显然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而是对人体生理("体")和功能("用")的规定、概括和分类。在《伤寒论》中,张仲景使用"三阴三阳"来命名外感疾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病位,称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概念,原本是阴、阳的分化,一阴分为三阴,一阳分为三阳,既是对经脉的划分,又是对六气(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的阴阳划分,也是对脏、腑(太阴肺、脾,少阴心、肾,厥阴肝、心包络,太阳膀胱、小肠,阳明胃、大肠,少阳胆、三焦)的阴阳划分。可以看出,在《伤寒论》中,阴阳主要是用来分类的,而阴阳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则是由事物的阴阳属性演化而来。张仲景将阴阳学说具体的运用到临床实际,没有用"阴阳"去进行过多的理论演绎,而是用了最原始和简单的方法,用阴阳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进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规定和分类,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相似文献   

7.
谈《伤寒论》对“不寐”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广朴 《河南中医》2013,(12):2052-2053
《伤寒论》不寐证的病因有:火热、阴虚、阳虚、血虚、水饮、痰浊、燥屎。治法采用八法中的清法、补法、温法、消法、下法。此外,失眠重时,亦可配伍重镇安神之品,如龙骨、牡蛎等。现代临床不寐证病因病机复杂多变,非单纯某一证可概括,因此要始终秉承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全面分析、辨清主次、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8.
华明柳  龚晓燕  黄金玲 《河南中医》2014,(11):2075-2076
《伤寒论》中重视脾胃的思想贯穿全书,且联系临床实际,发展了《黄帝内经》的脾胃思想,把重脾胃的思想拓展到临床治疗的多个环节,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益处,对后世医家影响颇深,至今仍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9.
并病理论昭示了疾病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的经证还未传变为他经之证,而在此主要经证还在、他经之证候初现而未完全成立之时,应守原经之主方加减。又有原经主证已退而次证尚在,且他经之证已经形成,或疾病之性质已经发生转变者,当从他经之方加减。由于并病而合方治疗是仲景常用的处方法度,合方使用在临床也常常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合方不是胡乱相合,其理仍在于有是证用是方,至于孰轻孰重,何主何辅,则需根据临床表现,相机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临证辨治单纯表证和里证,由于病情单一,表证辨其中风伤寒温病,里证辨其虚实寒热,运用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及脏腑经络辨证等,相形而论,尚易应对。但病人禀赋阴阳不等,体质强弱不同,感邪轻重不一,每有表里同病、虚实兼夹者,病情相对复杂,施治起来有时难免使人有瞻前顾后,顾此失彼之感。张仲景《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以辨治外感疾病,其中不乏对杂病的辨治,表里同病的治疗亦属不少,示人以规矩准绳,所出诸方,内蕴治病妙法良意,使人临证有所仿效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对痰饮病的治疗分为扶正利水、祛邪利水、和解利水,扶正利水中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心利水、以小青龙汤温肺蠲饮、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理中丸健脾祛湿、茯苓甘草汤温胃散饮、真武汤温肾行水、五苓散化气行水、猪苓汤育阴行水;祛邪利水分寒下和热下,寒下中以大陷胸汤、大陷胸丸泻热开结逐水、十枣汤攻下开结逐水、牡蛎泽泻散清热软坚利水、热下中以三物白散散寒破结逐水、瓜蒂散涌吐寒实;和解利水中以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生姜泻心汤和胃散水、四逆散调畅气机。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和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09,29(2):108-110
《伤寒论》中的“和法”,和后世所谓的“和法”,在概念上及内容实质上完全不同。后世所谓的“和法”,只是指“和解”与“调和”而言,很大意义上是指少阳病的治法;而《伤寒论》一书中的“和法”,则是在贯穿全书始终的“和谐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发汗解表谓之和,清热泻火谓之和,攻下逐实谓之和,温补散寒谓之和,亦即凡是能祛除病邪,匡复正气,促使机体恢复阴平阳密、气血和顺、功能谐调,进而恢复健康的方法,都属“和法”之列。所以,后世之“和法”,属于狭义之“和法”,而《伤寒论》之“和法”,则属于广义之“和法”。  相似文献   

13.
田娇  樊讯 《河南中医》2020,40(10):1459-1462
  相似文献   

14.
历代医家对卫气所出何处颇有争议,其矛盾点主要在于"卫出上焦"与"卫出下焦"之辨。《伤寒论》认为卫气出于三焦,即"发于上焦",以麻黄类方发汗解表,宣发肺气,协助卫气之宣散;"本于中焦",以桂枝类方甘温建中,以滋化源,为卫气提供补给;"根于下焦",以附子类方温肾助阳,肾阳旺则卫气亦强,以固卫气之根本。重视"卫出三焦"理论,并以之指导临床,一方面更加符合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思想,另一方面符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感病多兼内伤的临床实情,可更加确切而灵活地指导实践,提高遣方用药尤其是应用经方的水准。  相似文献   

15.
周小平  刘韬  何多谊 《光明中医》2011,26(12):2394-2396
本文对《伤寒论》中的"热"字及其相关语词进行了较系统的分类、分析与解释,揭示了"热"字及其相关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的迥异。准确理解其词义,有助于充分理解条文含义及张仲景学术思想,对《伤寒论》的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方玲 《天津中医药》2004,21(3):225-226
归纳分析古今医家对《伤寒论》“阳去入阴”一语的不同认识,即“表邪传里说”、“邪传阳明说”、“邪传少阴说”及“入传三阴说”。结合该条该句的所处环境,经过综合归纳,层层剖析,提出“阳去入阴”应理解为“离开少阳,传人少阴或厥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胡冠书 《河南中医》2020,40(3):329-331
"发于阳""发于阴"指人体感受风寒之邪,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发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无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疾病处于表证期。阳经受邪发热,阴经受邪无热,此为常;阳经受邪亦有不发热者,阴经受邪反有发热者,此为变。《伤寒论》第7条和第131条两处"发于阳""发于阴"含义相同,均为就表证而言。邪在皮毛经络,为感邪之初,病之始,故为"发"。"阳"指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阴"指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从病程上看,处于表证期,即邪气入经以及入经之前;从病位上看,邪在体表、经络,无涉脏腑。相较而言,阳经表证更为明显,邪在络脉常已出现相应症状,从病之"发"到病之"衰",时间较长,所以说,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六经病的实质是六经的“开、阖、枢”功能失常,导致营卫失调造成的脏腑气血津液功能紊乱。六经病反映了外感疾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邪正相争的虚实转化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陈媛  黄作阵 《河南中医》2023,(5):649-655
近现代,“日传一经”的原有概念已被多数医家摒弃,甚至不再以传经的具体时间作为研究的重点,而是趋于从科学的角度探讨传经相关概念的合理性。章太炎先生否定了“日传一经”,将“传经”之“经”释为“期候”,而非“形质”;曹颖甫认为,《伤寒论》之“日传一经”的说法与《素问》一致;时逸人不但否定了“日传一经”的说法,还否定了“传经”这一概念,其将“六经病”的基本特点与西医的病理表现结合,认为临床表现中的“六经病”传变与日期并无具体的规律可言;现代学者对于“日传一经,七日复传”这种说法基本持否定态度,探讨时多从这一概念流传背后的缘由进行思辨。近现代,受科学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影响,对于“传经”方式的探讨已经不再以《黄帝内经》的文本为主,而是更加注重临床实际的发展。恽铁樵基于“六经”即“六病”的理论基础,认为探讨“传经”的顺序没有意义;陆渊雷则以“六种证候群”的观点对“传经”顺序提出质疑。李克绍在解读“传经”一词时,以“臆说”为由,将临床诠释置于文本探讨之上,重点说解“传”这一字的意义,打破了原有文本释义框架的诠释思路。由上述可知,“传”字之于“传经”的表达,在“传经”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中,具有一...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明确的合病条文共7条,包括第32、33、36、172、219、256、268条,并病条文共5条,包括第48、142、150、171、220条.论述了合病并病的受邪情况、发病时间、证候轻重、证候类型及证候传变等.认为合病是外邪侵袭一经后影响他经或外邪分别侵袭两经或多经,同时出现多经证候;并病是外邪在传经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