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13例(15个)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入院。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例采用GDC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9例于1天内、4例于2天内治疗。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7例(1例为2个)。后交通动脉3例。大脑前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1例,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多发(2个)1例;按HESS—HUNT分级:Ⅰ级2例。Ⅱ级7例,Ⅲ级3例,Ⅳ级1例;首次破裂10例,2次破裂3例。结果:随访3月-1年,13例15个动脉瘤。恢复良好11例。中等1例,差1例,无发生再出血病例。结论:采用GDC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是一个有效治疗颅内破裂性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18例。两组均行血管介入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弹簧圈栓塞,观察组予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随访至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即刻栓塞效果、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完全栓塞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m RS评分为(1.69±0.21)分,低于对照组的(2.08±0.24)分,BI评分、GCS评分为(87.54±7.12)分、(14.21±0.38)分,高于对照组的(80.34±7.05)分、(13.42±0.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提高颅内破裂动脉瘤完全栓塞率,降低患者m RS评分,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2例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患者共6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5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分叉处,16个位于前交通动脉,10个位于颈内动脉C7段,5个位于颈内动脉C6段,4个位于基底动脉顶端,3个位于大脑前动脉A3段,1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2段。有49个动脉瘤采取单支架辅助栓塞,其余15个采用双支架技术辅助栓塞(“Y”型14个和“X”型1个)。所有患者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评估动脉瘤的即刻栓塞效果(Raymond评分)和载瘤动脉血流情况。出院后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及影像学随访,临床随访为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影像学随访为术后6个月复查脑血管DSA评估患者动脉瘤闭塞情况(Ray...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早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91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患者的93个动脉瘤,48 h内行支架辅助治疗,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动脉瘤特征?治疗结果及造影随访情况?预后随访结果利用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进行评价?术后3?6?15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支架释放满意?术后即刻见动脉瘤完全填塞66例,次全填塞22例,部分填塞5例?2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再出血后死亡?在访的79例患者中71例预后良好(mRS 0~2分)?3个月及后期造影随访69例患者,60例未见复发或进展?结论:Enterprise支架及LVIS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但仍需更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朱宗锦  刘保华  袁璞  聂文臣  刘厚强  徐瀚 《安徽医学》2022,43(11):1272-1275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8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利用传统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患者利用LVIS支架辅助下的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动脉瘤CT特征,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残疾、植物生存、死亡数差异。结果 手术后,观察组最大瘤体瘤深与近端载瘤动脉直径的比值(SR)、瘤体垂直高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及瘤体高度及长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66.7%)(P<0.05);观察组存活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2.5%)低于对照组(33.3%)(P<0.05);术后12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例数更高(P<0.05),术后残疾人数显著更低(P<0.05),观察组植物生存、死亡例数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3例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26个)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12例,Ⅲ级8例,Ⅳ级2例,Ⅴ级1例。在动脉瘤破裂48h内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行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月,恢复良好者20例(86.95%);出现偏瘫和单纯运动性失语各1例(4.35%),后经综合治疗1个月后逐渐恢复;死亡1例(4.35%)(Hunt—Hess Ⅴ级)。无再出血病例发生。结论:超早期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减少脑血管痉挛,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3例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26个)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12例,Ⅲ级8例,Ⅳ级2例,Ⅴ级1例。在动脉瘤破裂48 h内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行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月,恢复良好者20例(86.95%);出现偏瘫和单纯运动性失语各1例(4.35%),后经综合治疗1个月后逐渐恢复;死亡1例(4.35%)(Hunt-HessⅤ级)。无再出血病例发生。结论:超早期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减少脑血管痉挛,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NeuroformⅡ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euroformⅡ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8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NeuroformⅡ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术后3、6及12个月随访临床症状,6-12个月造影随访。结果68例宽颈动脉瘤致密添塞,18例不全添塞,所有患者载瘤动脉通畅,支架均到位;75例临床症状随访,均无再出血及血栓形成;59例造影随访,56例动脉瘤不显影,3例动脉瘤再通,5例有轻度血管狭窄。结论NeuroformⅡ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徐鹏 《黑龙江医学》2019,43(5):449-450
目的分析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急性期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6月在解放军第三七一中心医院接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患者100例(共100枚动脉瘤),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其一般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动脉瘤栓塞情况以及影像随访结果,综合对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的动脉瘤均释放到位。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Ⅰ级栓塞42例(42%),Ⅱ级栓塞35例(35%),Ⅲ级栓塞23例(23%)。16例患者发生并发症(16%),其中出现血栓11例(11%),5例发生在术中,6例发生在术后2小时内,通过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后血栓症状消失,2例患者出现永久遗留性偏瘫,2例支架打开情况不理想,经过球囊扩张后情况明显改善;5例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动脉瘤出血的情况,通过继续填塞后得到控制。术后6~11个月进行影像随访,结果显示90例患者的动脉瘤均完全闭塞(90%),9例患者动脉瘤情况稳定(9%),1例患者出现动脉瘤复发的情况(1%),100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动脉瘤出血的情况,mRS评分≤2分(治疗效果良好)的患者83例(83%),mRS评分3~5分(治疗效果较差)的患者17例(17%)。结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急性期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但长期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9,(8):1000-1002
目的:观察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早期行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脑动脉瘤破裂患者120例,均行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根据患者入院治疗时间的不同,将入院3 d内治疗的72例纳入观察组,将入院3 d后治疗的48例纳入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睁眼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术后完全栓塞率为90.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8%(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合并脑血管痉挛、动脉瘤再次破裂、脑积水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且复发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早期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且术后并发症少,预后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euroform微型自膨支架在闭塞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经适当的抗凝后,将Neuroform微型自膨支架引入载瘤动脉处,通过同轴导管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支架释放后,行标准可脱弹簧圈填塞术.结果:9例患者中,达到100%栓塞7例,95%栓塞2例.栓塞后造影证实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放置支架后左侧大脑后动脉发生痉挛,但病人无症状.无术后死亡.4例术后6个月随访造影,除1例基底顶端巨大动脉瘤不全栓塞(95%栓塞)无改变外,3例动脉瘤腔完全闭塞,载瘤动脉无狭窄.结论:Neuroform微型支架辅助可脱弹簧圈闭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效果好,既可保护载瘤动脉通畅又可改善宽颈动脉瘤栓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吴珂 《中外医疗》2014,(16):19-21
目的观察分析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5例共113个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的患者分别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53例59个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显微技术治疗,52例54个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利用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评价治疗效果,并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治疗的教训和经验。结果显微手术治疗患者中有79.2%患者手术后预后良好,9.4%患者中残,5.7%患者重残,1.9%患者植物生存,3.7%患者死亡;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患者中有76.9%患者预后良好,7.7%患者中残,3.8%患者重残,1.9%患者植物生存,9.6%患者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都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治疗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各有利弊,且相互补充,临床治疗时应依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主治医师的技能和患者的意愿进行综合的考虑,以确定一个最优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10月至2003年3月间16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病例。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94%)动脉瘤应用该联合技术得以成功栓塞,1例(6%)左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应用双支架置入得以治愈,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无血管内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技术对一些特殊部位的某些类型的宽颈、梭形和夹层动脉瘤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该技术仍需不断改善,其治疗效果也需长期随访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2018年1—12月采用Lvis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37例患者共使用37个Lvis支架;Lvis支架均与微导管保持平行释放,手术过程中37枚支架完全释放.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以后,即刻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间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及载瘤动脉解剖形态,随访观察治疗效果,总结操作经验。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栓塞16个,瘤颈残留1个,部分栓塞1个,术中弹簧拉丝1例,没有血栓栓塞并发症,平均10个月后数字成影血管造影(DSA)随访。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治疗宽颈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可提高宽颈动脉瘤颈覆盖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其治疗效果需长期随访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Neuroforn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及梭形动脉瘤的初步应用.方法8例患者(9个动脉瘤),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41~74岁.3例为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3例(4个)为椎动脉动脉瘤,2例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股动脉穿刺后常规肝素化.3 m长的Transcend 0.014交换导丝在微导管的保护下送到载瘤动脉后,通过该导丝释放支架,或直接将预装好的支架系统在205 cm长的Transcend 0.014导丝导引下送到理想的位置后释放支架,在支架释放完毕后,根据具体情况做是否进一步用电解弹簧圈(GDC)填塞.术后维持肝素化24 h.对已经用弹簧圈填塞动脉瘤的病例口服6周阿司匹林,300 mg/d,抵克立得250 mg/d.之后阿司匹林300 mg/d,维持6个月.单纯支架置入病例肝素化后仅口服阿司匹林1个月,300mg/d.结果3例(2例颈内动脉及1例椎动脉动脉瘤)放置支架后用弹簧圈完全闭塞动脉瘤.2例(3个)椎动脉动脉瘤仅放置支架,其中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在3个月后复查时用GDC完全栓塞动脉瘤腔.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放置支架后动脉痉挛,患者无症状,4个月后复查动脉瘤腔明显减小,GDC完全填塞动脉瘤腔.另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放置支架后用GDC部分填塞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在弹簧圈推出过程中支架移位,颈内动脉痉挛.术后常规抗凝,20 h后动脉瘤再次出血,患者因急性脑疝死亡.结论Neuroform因其质地柔软,很容易通过弯曲的颅内血管并释放,结合GDC的填塞,可使颅内宽颈动脉瘤得到治疗,同时支架本身也能使动脉瘤形态及血流动力发生变化.但由于过分柔软,其稳定性及支撑力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图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探讨该支架的特点及使用该支架的安全性、术中并发症、短中期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30例31枚颅内宽颈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枚,眼动脉3枚,后交通动脉20枚,前交通动脉2枚,大脑中动脉M1段1枚,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枚.基底动脉干1枚,其中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绝对宽颈(瘤颈〉4mm)动脉瘤26枚,相对宽颈5枚,瘤颈瘤体闭均〉0.7。结果4枚采用NeuroformⅡ代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余均采用NeuroformⅢ代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30例31枚支架均成功到位释放,1例多发动脉瘤患者置入2枚支架。9枚动脉瘤完全栓塞(100%),11枚几乎完全栓塞(95%~99%),11枚不完全栓塞(95%以下)。2例术中出血;2例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其中1例术后遗留肢体偏瘫,另1例死亡;1例术中弹簧圈尾端从支架网孔突入颈内动脉,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表现,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临床随访28例,随访期1~32个月,平均11个月,6例术后6~12个月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主干血栓形成;另5例原有瘤颈残留者无变化。结论在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时应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使弹簧圈无法突入载瘤动脉,可提高栓塞致密度,安全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与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8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急诊手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32例(血管介入组)、接受开颅手术夹闭治疗46例(开颅手术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围术期血清脑损伤指标[S100B蛋白(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术后并发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差异。结果血管介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开颅手术组患者,住院费用高于开颅手术组患者(t/P=8. 320/0. 000、10. 711/0. 000、12. 851/0. 000)。血管介入组术后6 h、24 h血清S100B、NSE的含量低于开颅手术组(6h:t/P=6.492/0.000、8.769/0.000;24 h:t/P=10.832/0.000、11.178/0.000)。2组患者脑血管痉挛、脑梗死、慢性脑积水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GOS评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在减小手术创伤、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等方面具有优势,2种手术方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