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方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探究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数据:血管再通成功率、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治疗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9 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与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与GCS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临床效果明显,患者神经缺损情况改善,恢复较好,且患者比较认可该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临床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介入治疗与护理配合。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给予介入治疗、护理配合。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与护理,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介入治疗与护理配合,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NCCT联合DSA对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60例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前循环急性CIS患者均进行NCCT和DSA检查。分析诊断结果,并比较治疗前后的血管狭窄情况。结果 60例患者中,DSA检出60例阳性,NCCT检查显示41例阳性,19例阴性,准确度为68.33%。DSA检出9例血管正常,51例血管异常。43例大脑动脉闭塞以及狭窄患者治疗后的最小直径、病变长度显著高于治疗前,直径和面积狭窄程度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NCCT联合DSA可提高前循环急性CIS的诊断准确度,为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改善血管狭窄,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老年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的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性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的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对所有患者实施电解质平衡、血压控制等基础治疗以及血管内治疗,对治疗后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经分析,年龄≥80岁、高血压史、低密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随访探究伴不伴缺血性脑卒中史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预后情况,为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决策提供临床循证治疗的依据。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6月—2014年6月入住本院心内科住院部、被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史、接受PCI的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通过1:1匹配选取同时期不伴缺血性脑卒中史的该类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手术后随访1年,每3个月由管床医生采用门诊和电话随访,记录各项不良事件作为观察终点。采用卡方χ2检验或Fisher检验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两组结局情况,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预后情况,通过Cox危险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各潜在影响因素与不良事件发生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随访1年中,各项及总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两组患者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可知,观察组1年后总体不良事件未发生率为65.7%,对照组1年后总体不良事件未发生率为71.2%,Log-Rank分析认为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ox危险因素回归,发现脑卒中史、肌钙蛋白I峰值、肌酐与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无关(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分型、病变部位分级、钠尿肽与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有关(P0.05)。结论在综合考虑患者情况后,可以将PCI作为伴缺血性脑卒中史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有效干预手段之一,本研究能够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决策提供初步的临床循证依据,但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介入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病原菌与耐药情况,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10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208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基础疾病、入住ICU时间等临床资料,归纳AIS患者介入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发生肺部感染53例占25.48%,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分离病原菌61株,革兰阴性菌42株占68.85%,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5株占24.5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4株占6.56%;主要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合并糖尿病、合并COPD、侵入性操作、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是AIS患者介入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AIS患者介入术后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应根据肺部感染影响因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并结合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是世界范围内引起人类死亡、残疾的重大疾病。卒中早期,由死亡和受损神经元释放的多种损伤相关模式分子诱导神经胶质活化、外周免疫应答以及炎性介质分泌增加,从而加速血脑屏障破坏、加剧脑水肿和微循环障碍,造成继发性脑损伤。急性期后,免疫细胞逐渐通过表型改变促进神经元修复,再加上卒中诱导的免疫抑制作用共同影响着卒中的最终结局。本文就炎症反应及免疫应答在缺血性脑卒中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靶向炎症损伤的缺血性脑卒中辅助治疗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共计102例,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6月-2019年12月,按照盲选方式予以随机分组,分为甲组(n=51)和乙组(n=51)。采用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甲组,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乙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乙组的总有效率为96.1%,明显高于甲组的8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通过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DL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以急性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而溶栓治疗的目的是使闭塞的脑动脉开通,恢复脑血流供应,促进ADL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而达到生活自理[1]。1临床资料选择对照组20例,溶栓组2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8例,年龄45~65岁组,平均(62±3)岁。所有患者均以急性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溶栓组中,10例伴有高血压史,但溶栓时经控制均低于195/105 mm Hg。40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排除了脑出血。6例在溶栓前行颈动脉造影术,2例显示颈内动脉起始部造影剂中断,为血管完全性闭塞;2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仅…  相似文献   

10.
贝为武 《中国保健》2007,15(20):22-2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与病死率均很高.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报道,但至今尚未找到一种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神经保护剂治疗、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低温治疗等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鲁南  张继振 《工企医刊》2003,16(3):79-80
1 一般治疗 1.1 保持呼吸道通畅通过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测定,发现低氧血症的病人,要给予吸氧治疗,如果仍不能纠正者,辅以机械通气。 1.2 合理使用降压药在发病3天内一般不用抗高血压药,除非出现下列7种情况:(1)收缩压>29.3kPa,舒张压>16kPa或平均动脉压>17.3;(2)出现梗死后出血;(3)合并高血压脑病;(4)夹层动脉瘤;(5)肾功能衰竭;(6)心脏衰竭;(7)溶栓治疗,需溶栓治疗者,应将血压控制在收缩压<24.6kPa,舒张压<14.6kPa。 1.3 抗感染出现下列2种情况要使用抗生素:(1)出现感染的证据,如肺部和泌尿系统感染;(2)明显的意识障碍。 1.4 纠正血糖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纠正高血糖。 1.5 处理急性并发症出现梗死后出血时,如果出血形成血肿,按脑出血处理;未形成血肿的渗血不用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医院》2016,(8):1102-1104
目的分析研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急性溶栓联合绿色通道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抽取2013年3月-2015年6月接受溶栓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经传统急诊救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通过标准流程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选择急性溶栓治疗结合绿色通道构建,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溶栓时间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溶栓治疗结合绿色通道的构建能够缩短溶栓时间,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3.
成立多学科协作团队,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到院至血管再通时间长开展活动。通过实地调查明确了时间耗费情况,通过原因解析明确了问题真因,针对性制定整合干预措施并执行,分别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知情同意模式、构建血管再通方案。通过改进,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到院至血管再通中位时间由177分钟缩短至113分钟,使更多患者得到了有效救治,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药师干预结合生活管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9月收治的1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号末尾数字的单与双,将其划分成对照组和教育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教育组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药师干预结合生活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情况。结果教育组用药依从性高于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周期内不良反应发生率远大于教育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出院后治疗费用、复发率、复发后治疗费用、复发后住院时间,教育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周期内,采取药师干预结合生活管理模式,将有效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加强对各种不良反应的预防,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治疗成本,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应大规模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一体化管理和院内卒中流程优化在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时间中的作用。方法:2016年7~12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发病在6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7~12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发病在6小时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按照脑卒中传统的常规就治流程;实验组在各医共体单位建立脑卒中三位一体智能化信息平台和院内卒中流程优化处置。结果:两组患者比较,实验组溶栓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发病到入急诊时间和入院到溶栓时间(DNT)实验组均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卒中一体化管理和院内卒中流程优化可明显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张雪  高晓群 《中国保健营养》2012,(16):3062-3063
目的评估脑活素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接受阿司匹林(100mg/d)和脑活素(30mL/d),安慰剂组接受阿司匹林(100mg/d)和生理盐水),治疗10d后随访至90d。主要利用改良Rankin量表(mRS),Barthel指数(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测试疗效,记录不良事件以评估安全性。结果共有373例患者进入本研究,治疗90d后,脑活素组累积死亡率为5.3%,略低于安慰剂组(6.6%),危险比为1.26,这提示脑活素组存在小的治疗优势。结论脑活素可以安全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可能提供有益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3年8月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2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病后24~72 h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2分表示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177例)、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61例)。统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炎症标志物,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中NIHSS评分≥5分的患者占比高于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患者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水平均高于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5分,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清CRP、TNF-α、IL-1β、sICAM-1水平高均为影...  相似文献   

18.
观察高压氧(HBO)配合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将102例发病〉7d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HBO组50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在相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康复治疗,HBO组加高压氧治疗,每天1次,每次60min,10次为1疗程。对照组不加高压氧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采用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C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高压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HBO结合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好于单纯药物治疗的方法。能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血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分为:A组(收缩压<130mmHg)、B组(收缩压130~160mmHg)和C组(收缩压>160mmHg).对比(1)三组入院时及治疗2周NIHSS评分.(2)三组入院时及出院后6月mRS评分及BI评分.结果:(1)三组入院时及治疗2周NIHS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2)三组入院时mRS评分及BI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三组出院后6月mRS评分及BI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收缩压在130~160mmHg时预后优于其他血压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糖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以0~1分(100例)作为预后良好组,以2~6分(20例)作为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的血糖指标。以患者的平均血糖水平将其划分为A组(> 11. 1 mmol/L) 36例,B组(7. 8~11. 1 mmol/L) 44例,C组(<7. 8 mmol/L) 40例,对比3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预后良好组的血糖指标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组的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有紧密的关系,血糖浓度过高,会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神经功能改善差、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