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证指南医案》中直接应用《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近70首,明确提出循仲景法者上百处。叶天士在汲取仲景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汲取了李东垣的学术思想,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分治更加细化;叶天士认为,"胃为阳土,宜凉宜润",且"阳明阳土,非阴柔不肯协和",故叶天士反对妄用味苦性寒之品,而多施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通补阳明是叶天士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是指通过顺达胃气,补中寓通的治胃之法,使胃气下行,达到通降胃气的目的,叶天士通补阳明的思想主要受张仲景大半夏汤影响;叶天士将仲景的理论进一步发挥,提出了"久痛入络""久积入络",治疗方面,在仲景活血化瘀通络的基础上,提出了"非辛香无以入络""病在脉络,为之辛香以开通"的观点,确立了以"辛香通络"为主的治疗大法;叶天士承仲景之说,知肝病易横传犯脾,指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木横逆,胃土必伤",常肝脾同治。叶天士继承仲景的脾胃学说,并汲取后世医家的思想,在脾胃分治、固护胃阴、通补阳明、辛通胃络及调理肝木等方面均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2.
总结李乃庚辨治小儿久咳的经验,李乃庚认为小儿久咳治疗时应首辨病性虚实,需注重"护阳益阴",重视"肺肝同治""肺脾同治"等治法,治疗时需顾护脾胃并配合饮食调养,另外需重视痰邪在久咳致病中的作用,治疗以化痰为要,常用黄芪止嗽饮、百部麦冬汤、平喘汤等验方。附典型医案2例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清代叶天士是著名的临床实践家 ,他在理论与实践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张仲景的“治肝实脾”学说 ,力倡“肝胃同治”。他认为“肝木宜疏 ,胃府宜降 ;肝木肆横 ,胃土必伤 ,胃土久伤 ,肝木愈横 ;治胃必佐泄肝 ,泄肝必兼安胃 ,治肝不应当取阳明。”这些医理精华 ,皆贮于叶案 [1,2 ]之中 ,经研读初步归纳为七法。现作浅述如下。1 苦辛酸化阳益阴 ,泄肝安胃法胃脘久痛 ,寒热错杂 ,气上撞心 ,饥不能食 ,恶心 ,呕吐涎沫 ,腹痛泄泻 ,法当苦辛酸化阳益阴、泄肝安胃 ,乌梅丸加减。叶氏说 :“肝病入胃 ,上下格拒 ,考《内经》诸病皆主寒客 ,但经年累月久痛 ,…  相似文献   

4.
脾阴虚证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为中土,脾属阴土,胃属阳土。自古医家,言脾阳者八九,述脾阴者一二。叶天士云:“太阴阴土,得阳始运。”临床实例也支持脾病以阳弱为多见,治疗时用阳热之剂,每能获效。然而阴阳是互根的,无阳固然阴无以生,而无阴则阳亦无以化。例如时病因温热、湿热、暑、火等邪袭人,由表入里,由卫入气,先是胃阴大伤,继之累及脾阴耗损。  相似文献   

5.
杨杰 《福建中医药》2006,37(5):56-57
1历史渊源胃阴学说是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于内经,倡于东垣,叶天士倡导脾胃分治,加以完善。东垣创立脾胃学说以来,大多以补益脾阳为主,他主张脾胃合治,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后世受其影响,往往以治脾而笼统治胃,弊端甚多。至清代,叶天士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强调脾胃分治,重视滋养胃阴,才最终纠正了这一弊端。滋养胃阴其实古已有之,如内经中已提出燥者濡之,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用麦门冬汤滋养肺胃,治疗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虚火咳喘。此外,仲景创立的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大都以滋养胃阴立方。此后,刘河间提出胃润泽论,李东垣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张元素认为脾喜温运,胃宜润降,朱丹溪主张清和之法养脾胃,喻嘉言强调保护胃中津液,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叶天士。但真正系统的提出胃阴学说应首推叶天士,他秉承内经,主遵仲景,继承东垣,又博采众家,创立胃阴学说。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纳食物主胃,运化主脾。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太阴湿润土,得阳始运;阳明躁土,得阴自安。这些观点说明了脾胃的不同生理特点和治疗原则,因而脾胃当分开而论,明确了脾胃分治的思想,为胃阴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临床所见杂病中,肝病十居六七[1],故清代医家魏玉璜称"肝为万病之贼"[2]。然而在临床中治疗肝胆病时,对于调理脾胃也当为重中之重。1生理病理关系脾为阴中之至阴,属土;肝为阴中之阳,属木。实脾胃,是因为土能克水,实脾能抑制肾水;肾水弱,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旺盛;心火旺盛,则火刑金,肺金就会  相似文献   

7.
姜程帆  彭君伟  陈江 《河南中医》2020,40(8):1159-1162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肝(胆)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郁日久,化火生热,胃热上泛食管,发展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治当平肝扶胃,采用抑木扶土法,以"苦辛泄降,少佐酸味"为遣药原则,采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化裁治疗。脾不升清,胃(浊)气挟热上逆,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故调和阴阳,祛其寒热偏盛,使脾升胃降,气机调畅,应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思路之一。吴门医家对脾胃升降失常的治疗各具特色,薛己治脾,以升为主,遵循李东垣"大升阳气"之法,以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之虚,升下陷之清阳;叶天士调胃,以降为先,遵循张仲景"急下存阴"法,创立"胃阴学说"。胃食管反流病与肺脏有一定关联,肺主肃降,助胃使浊阴下降,肺胃不和,胃气上逆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之一。当降肺降胃,用药以"轻剂清降,以及苦辛寒开肺"为原则。吴门医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论证了脾升胃降和肝升肺降对维持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升降治法中既疏肝肃肺,又善补胃阴,调和脾阳胃阴。  相似文献   

8.
土有阴阳 ,阳土为胃属戊土 ,阴土为脾属己土。土性敦厚 ,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故曰 :“土者 ,生万物而法天地。”木有甲乙 ,胆为清净之府 ,属甲木 ,肝为刚脏 ,属乙木 ,木性可曲可直 ,有生发、条达舒畅的特性。这里脾土应是润泽之土 ,而非干燥之土 ,胃土为阳燥之土 ,而非湿润之土 ,肝木为阳刚之木 ,而非阴柔之木 ,胆为生发之木 ,有条达舒畅之功。肝胆和脾胃在生理上相连 ,病理上相关 ,如常见的土虚木乘。脾胃气虚、木邪乘胃症 ;胃阴不足而出现的木邪横逆症等 ,在临床上两者的病情是互为相关转化的。在食物的消化及精微的输布过程中各司…  相似文献   

9.
《临证指南医案》记载了叶天士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渊源和学术经验。叶天士在前人基础上,主张脾胃分论,创胃阴学说和络病理论,临床善用养胃阴法、宣胃阳法、两和肝胃法和辛香、虫蚁通络法,对当今脾胃病的研究和临床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喜德教授治疗脾胃病时既重视个案的特有病理特点,也重视脾胃病的共有病机,即脾胃升降失职,从而确立治法方药,常常获效.以痞满、呃逆、腹泻三则临床医案为例,痞满案证属肝脾不调、胃阴不足,治以调和肝脾、养阴和胃.呃逆案证属胃阴不足、脾虚气逆,治以健脾养阴、和胃降逆.慢性腹泻案,证属脾肾阳虚、肝郁气滞,治以调补脾肾、疏肝解郁....  相似文献   

11.
杜亚康 《国医论坛》2003,18(4):11-12
泄泻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 ,急性暴泻多轻浅易治 ,慢性久泄则起病缓慢 ,病程较长 ,反复发作 ,时轻时重 ,病机虚实寒热错杂 ,治疗取效不易。笔者在临证中积累了一些治疗体会 ,现总结如下。1 泄木安土法脾 (胃 )属土 ,肝属木 ,木旺可乘土 ,土虚可致木贼。久泄患者中 ,有起病即因木横乘土者 ,而更多见的是久病脾胃虚弱 ,肝木横侮 ,致脾健运不能复常 ,泄泻久延不愈。对此类泄泻 ,清代名医叶天士明确提出以“泄木安土”法治疗。用甘以理胃 ,酸以制肝 ,方中每多人参、乌梅相配 ,或甘草、白芍并用。《临证指南医案·卷六·泄泻》载 :“某 ,腹鸣晨泄 …  相似文献   

12.
杜惠芳 《河北中医》1998,20(6):378-378
痰饮一证最早由仲景立四饮名,并倡导“病瘘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唐至金元,痰证诸说虽有所发展,然饮积即生痰,故痰之与饮,既有区别,亦相关联仍为一般观点,所以在治疗上仍不外“温中饮自消”、“理气痰自顺”等法.明代王纶力主郁痰源于火,治当清润;王肯堂认为阴血不足,虚火上逆,津液凝而生痰.这些学说,严格来说,终未形成定法.直到清代,叶天士在胃阴学说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痰饮学说,治疗从调理阴液精血出发以杜绝生痰之源,兹浅述如下.1 清养济阴,金水双收脾胃为后天之本,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而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其生理特性决定病理变化及用药原则.东垣论脾胃,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与之不同,叶天士认为“胃易燥,性喜柔润”,“胃主通降”,“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因先天精亏津少而后天失其调摄,或外感温热、燥邪与五志过极及误用汗、吐、下法伤津,皆能损伤胃阴.胃阴既伤,失其通降,则水谷聚生痰浊.胃燥津竭,土不生金,则肺燥生痰;又胃阴虚火旺,虚火循胃脉上犯  相似文献   

13.
试析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第十条 :“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复见于《伤寒论》厥阴篇 ,系胃中寒饮上犯厥阴经脉所致。笔者曾用本方治愈几例典型厥阴头痛 ,似有所悟 ,略述于下。1 胃病及肝 ,土反侮木  肝属木 ,胃属土 ,木克土 ,即脾胃在肝的制约调节下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在病理状态下 ,若肝气过盛即可影响脾胃 ,叫木乘土 ,即“乘其所胜” ,如临床所见的肝气犯胃、肝脾不和等均为肝病及脾。故仲景嘱之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反之 ,若肝气不足 ,土病则可及木 ,叫土反侮木 ,即“侮其所不胜”。…  相似文献   

14.
肝胆与脾胃关系密切,疏肝之法在临床脾胃病治疗中多有应用,在此笔者从三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则,五行中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日常生活中若肝气太盛,克土太过则常可致脾胃为病,故疏肝为治肝旺而致脾胃病之本。二则,脾胃为人体升降出入之枢纽,脾胃为病多致中焦气机不利,少阳肝胆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机",疏利肝胆气机有利于帮助恢复脾胃之气机。三则,脾胃虚弱,中焦气机不利,脾阳下陷,清阳不升,"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胆气升发可助脾阳生发,从而恢复脾胃之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消化不良系指一种无器质性改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可分为上腹疼痛综合征及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中医的“胃痛”“胃痞”等病证相类似。本病病位主要在脾胃,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具有心身医学的特点,从脏腑辨证的角度看与肝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肝与胃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病理上相互影响,土得木而达,木得土而荣,一脏不安,则两脏皆病。病机为木旺犯土或土虚木乘,肝气横逆犯胃,肝胃不和。罗伟生教授根据肝胃的生理病理关系提出“肝胃同病,肝胃同治”的观点,并发展出了从肝胃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学术思想。在治疗原则上遵叶天士“培土必先制木”之法,主张以疏肝、柔肝、清肝与补益中气、清解胃火、滋养胃阴相结合,创疏肝和胃方以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16.
洪小平 《江西中医药》2009,40(10):11-11
温病大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香燥,胃喜柔润也”,创立了养胃阴一法,弥补了李东垣的脾胃理论,发展了脾胃学说,为后世医家治疗脾胃病开拓了新的辨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周亚非  李彬  岳耀彬  刘金婷 《光明中医》2022,(22):4054-4056
李彬主任认为血管痉挛性心绞痛(Vasospastic angina,VSA)与脾脏关系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健运失调可夹痰湿、瘀血致风邪内动;脾属土,肝属木,脾虚日久及肝,土虚木郁,肝阳化风,心脉拘急皆为VSA发生的主要病机。李彬主任临床治疗VSA时,以健脾益气,祛风通脉为大法,同时兼以祛湿化痰、活血化瘀、柔肝息风,标本同治,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临证指南医案》中"培土制风"法为叶天士治疗内风的重要方法,叶天士以岐黄、张仲景学说为立法之旨,创立脾阴、脾阳、胃阴、胃阳分治法,辨治脾阳立以甘温益气、温阳封固、化痰息风法;辨治胃阳通补和胃,辨治脾阴、胃阴提倡养血和营,力厚填阴(奇经虚风)、甘凉濡胃、清火养阴法,诸法直切"阳化内风"病机颇具特色。本文通过整理文献,统以脾胃阴阳四纲分治,举案释法如管中窥豹,一览其治案特色,望以求古鉴今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胃脘痛古人称为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多由忧思郁怒,肝气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所致。笔者禀承师训,结合临床,自拟娑罗饮治疗,应用20余年,疗效满意,现介绍于下。1立方依据胃脘痛的病位虽然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脾胃为仓凛之官,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所以往往脾胃同病。肝属木,其体阴而其用阳,喜条达而主疏泄,而疏泄之正常,又有赖于脾胃气机升降。若肝气横逆,木旺乘上;或中土滞,肝失条达;或肝火亢盛,灼伤胃阴;或肝血瘀阻,胃失滋养;可见胃病多与肝…  相似文献   

20.
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试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 378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系胃中寒饮上犯足厥阴经脉所致 ,故习称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因其疗效显著而千古一辞 ,无可非议。然而胃中寒饮为何上犯厥阴 ,机理何在 ?笔者曾用本方治愈多例典型的厥阴头痛 ,似有所悟 ,试析于下 ,以就教于同道。1 胃病及肝 ,土反侮木肝属木 ,胃属土。木克土 ,即脾胃 (土 )在肝 (木 )的制约调节下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在病理状态下 ,若肝气过盛 ,则肝气横逆 ,即可影响脾胃 ,称“木旺克土”,即“乘其所胜”,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 ,属肝病及脾 ,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