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莎  李倩  于海威  吕建楠 《内科》2021,(4):479-484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是一个复杂的群落,由细菌、古生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组成.宿主从出生到死亡,其肠道微生物群的构成不断变化并深刻影响着宿主的免疫系统与代谢.成年后人体肠道微生物群不会发生自发性显著波动,但生存环境、地理因素、饮食习惯及抗生素治疗等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可能会引发肥胖、心血管疾病、中枢...  相似文献   

2.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的推进而呈持续升高之势,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心血管疾病的起病及病程进展受多种因素影响,肠道菌群失调作为其中之一吸引了众多目光。肠道菌群是存在于胃肠道内与人体互利共生的微生物群,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相互影响,二者互为因果,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靶向干预心血管疾病可成为新的治疗思路。现代研究发现中药复方、中药单体及针灸可有效纠正肠道菌群紊乱,上调益生菌数量,恢复肠道屏障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基于上述研究,该文总结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对部分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恢复肠道菌群动态平衡,从肠治心,干预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进行了归纳,以期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肠道菌群认识的深入及检测技术的进步,研究者逐渐意识到肠道菌群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广泛认可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其过程中亦扮演重要角色。现从肠道菌群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高尿酸、肥胖关系方面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4.
赵阳  李雁 《山东医药》2023,(25):83-86
肺癌是一种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或腺体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微生物群是指形成微生物群落所有物种的总和。数亿计的肠道微生物定植于人体肠道形成肠道微生物群,并在肠道中执行多种功能。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群研究的日益深入,发现肺癌患者肠道微生物群失调,表现为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在科和属水平上微生物群的结构更复杂,呈现出更多不同的或特殊的微生物组,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些异常的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可作为肺癌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另外,肠道微生物群变化还能影响肺癌的治疗效果,对肺癌患者肠道微生物群分析并进行个性化肠道微生态调节,能够提高抗肿瘤治疗效果,减少治疗副作用,从而延长肺癌患者生存时间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心血管疾病(CVD)是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的一类疾病,其发生、发展往往受遗传与环境的多种因素影响。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数目最大的菌群库,影响宿主的生理代谢,近年来肠道菌群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肠道微生物群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证实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从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等多个方面影响CVD。因此,以肠道菌群作为CVD治疗靶点的方案值得探索。本文将对肠道菌群在CV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CVD的方法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失调对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心血管疾病有重要影响。心血管疾病的诸多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肥胖、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均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同时肠道菌群还可通过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而间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进展。因此,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肠道微生物群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包含数万亿微生物,它们产生影响宿主健康和疾病发展的生物活性代谢物。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及其衍生代谢物影响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就包括心律失常,而心房颤动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不乏有关于其的相关研究。本综述就心房颤动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相关性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小血管病(aCSVD)即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是老年卒中及痴呆的重要原因。慢性炎症反应、脑内皮功能障碍、血脑屏障(BBB)功能障碍及其相互作用是aCSVD的发病机制,多种炎性细胞、免疫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及功能紊乱。aCSVD发病的危险因素很多,分为可干预危险因素和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2型糖尿病(T2DM)的患者较正常人更易发生aCSVD,是最重要的可干预危险因素。肠道微生态影响包括脑在内的多个靶器官,肠道微生物失调促进aCSVD患者慢性炎症状态的产生,肠道微生物失调也因此成为aCSVD发病的可干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动脉狭窄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病因,除已知的危险因素外,研究人员发现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氧化三甲胺、吲哚酸盐)、胆汁酸的代谢以及炎症反应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且相关证据已得到实验支持。文章通过对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性回顾,介绍肠道菌群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影响的微观机制,以及近年来以肠道菌群为靶点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研究方法的进展,国内外学者对于肠道群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而肠道菌群作为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也日益引起重视。肠道菌群的失调不仅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等肠道疾病有关,与肥胖、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等代谢性疾病的关系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肠道菌群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药物、益生菌、卫生条件、年龄、性别、基因型、地域等。1肠道菌群概述人的消化道内存在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统称  相似文献   

1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生受到遗传、环境、免疫、肠道内微生物群的影响.研究发现IBD与真菌微生物群存在密切关系:(1)真菌在肠道中正常定植,是肠道微生物的重要组成成员;(2)IBD患者存在微生物群失调,真菌分布异常可能参与IBD发生或者进展;(3)粪便微生物移植、微生态制剂等在IBD治疗中已有初步疗效;(4)IBD患者肠道内真菌群落的改变是继发于肠道细菌群落的失衡还是IBD的独立病原学因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就近年来人们对真菌菌群在IBD进展中的作用的研究性进展与微生态制剂在IBD治疗进展中的潜在应用价值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近年来世界上最常见的肝病之一,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包括生活方式、环境、饮食习惯、遗传易感性、代谢综合征和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等。多项研究报道肠道微生物群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作用重大,主要通过肠-肝轴、肠道微生物成分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异常调节影响胆汁酸的分泌,从而促进NAFLD的发生、发展,因此,被认为是NAFLD的药理学和临床治疗的潜在靶点。现对近几年以肠道微生物群为基础治疗NAFLD的最新方法进行总结,对肠道微生物群的主要特点、其与NAFLD的相关性研究、可能作用机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在人类的健康维护与疾病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其结构和功能的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的增加也被认为是影响心血管疾病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系统阐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合中医药对肠道菌群干预的研究进展,提出中医药靶向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能成为未来心血管疾病中医药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结直肠癌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常见的致命癌症之一。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失衡与结直肠癌(CRC)之间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群在结直肠癌中的相关机制,通过一些突出的微生物如pks+大肠杆菌、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ETBF)、核梭杆菌(F.nucleatum)、粪球杆菌来讨论肠道微生物活动与致癌作用联系起来的具体机制如DNA损伤、炎症、免疫、氧化应激、代谢物调节等,对未来肠道微生物群临床干预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动脉管腔狭窄,其发生发展与脂质代谢失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炎性细胞聚集以及血小板反应性增高等密切相关[1]。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可通过影响上述途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肠道微生物是指定居在肠道中的细菌、病毒、真菌、古生菌等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落[2]。肠道微生物群可调节肠道粘膜屏障、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免疫组织成熟,从而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此外,肠道微生物还类似于内分泌器官,能产生多种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6.
正肠道微生物群正在成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新型危险因素,但肠道衍生的脂多糖的预测作用尚不清楚。来自意大利罗马Sapienza大学的Pastori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单中心研究,分析了脂多糖与心房颤动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之间的关系,以及坚持地中海膳食  相似文献   

17.
脑-肠道-微生物群轴作为人体内的广泛通信网络,已被证明其相互作用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理和行为的多种特征等许多方面意义重大,肠道菌群的种类与分布也被认为与情绪和认知的发展息息相关.氧化三甲胺(TMAO)是一种由胆碱、甜菜碱和肉碱经由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分子,其血浆水平由饮食、肠道微生物群、药物使用和黄素单加氧酶活性等...  相似文献   

18.
大量研究证实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BCAAs)在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宿主BCAAs水平的升高与饮食、肠道菌群、疾病和遗传等因素均密切相关。从因果关系上看,肠道菌群紊乱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且部分肠道微生物参与BCAAs的生物合成,直接影响宿主外周BCAAs水平。近年来,从宿主和肠道菌群的角度干预BCAA代谢已成为国内外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热点。现就BCAAs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和肠道菌群-BCAAs代谢途径干预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T2DM)和阿尔茨海默病(AD)都是与年龄相关的衰老性疾病,二者存在多种共同危险因素.肠道微生物通过多种代谢产物参与胰岛素生理机能的调控过程,在胰岛素抵抗(IR)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该文从IR的角度,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T2DM及AD发病机制的内在联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时代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发生急性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虽然有规范的治疗方案,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不但未下降,反而有上升的趋势。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三甲胺-N-氧化物被认为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现通过总结三甲胺-N-氧化物与冠心病和心力衰竭之间的关系,以及调节肠道菌群和改变其代谢产物三甲胺-N-氧化物后,对冠心病和心力衰竭发展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