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应用于上颌后牙缺损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咸阳市口腔医院2021年 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行口腔种植修复的上颌后牙缺损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种植修复术治疗,观察组实施上颌窦内提升技术治疗,比较两组 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指标、治疗满意度、生活质量、口腔出血指数、患牙菌斑指数及种植 体周围骨吸收量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8%,高于对照组的76.92%(P<0.05);观察组并 发症发生率为3.85%,低于对照组的23.08%(P<0.05);观察组治疗时间以及患者咀嚼功能恢复时间均 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口腔出血指数、患牙 菌斑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应用于上颌后牙缺损患者,可获得较为满意的 治疗结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减手术治疗时间,改善患者口腔出血指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冲压法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的成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94例行冲压法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骨替代材料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植入骨材料,对照组44例不植入骨材料。采用16排螺旋CT(Optima CT540)比较两组术后1年、3年的骨改建情况,并根据患者种植术后3年时的垂直骨增量情况分为优良组(n=87)和非优良组(n=7),采用广义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冲压法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成骨效果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1年、3年,观察组根尖骨高度、垂直骨增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组患者的黏膜厚度、植骨病例数、种植体长度均厚于/多于/长于非优良组,剩余牙槽骨高度低于非优良组,上颌窦宽度窄于非优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性别、年龄、牙位、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剩余牙槽骨高度>4 mm、上颌窦宽度较宽、黏膜厚度较薄、未植骨、种植体长度≤8 cm是术后3年影响垂直...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使用上颌窦内提升器械进行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22枚)上颌后牙高度不足患者,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德国Ankylos种植体,其中窦底提升高度超过3mm(共13枚种植体)植入自体骨或人工骨,并同期行牙种植体植入术,术后6~10个月行种植义齿修复。结果:术后曲面断层片显示上颌窦内提升植骨组(共13枚种植体)窦黏膜提升幅度在3.3~11.2mm(平均提升6.46mm),种植体末端进入窦内长度1.6~7mm(平均3.89mm),1例术后鼻腔有出血,1周后症状消失。1例种植术后4个月失败脱落,脱落后5个月重新补种成功。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术能有效解决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骨量严重不足的牙种植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疗效及其在位点保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12例后牙缺损患者,根据是否接受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位点保存技术(填充Bio-Oss Collagen+覆盖Bio-Gide膜+延期植入种植体和骨替代材料);观察组:在实施位点保存技术的同时结合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牙槽骨高度缺损值、植入种植体后高度提升值、骨密度值、治疗周期、种植体稳定率、融合率、咬合功能满意率等指标的差异性。结果: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牙槽骨高度缺损值、植入种植体高度提升值、骨密度值、咀嚼功能评分明显改善,组间在牙槽骨高度缺损值、植入种植体高度提升值、骨密度值、咀嚼功能评分、种植成功率、自我满意程度、融合率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治疗周期(9.2±2.3)周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5.6±2.9)周,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在位点保存近期效果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颌后牙区种植时,经牙槽嵴顶的上颌窦底提升术(以下简称上颌窦内提升术)非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修复上颌后牙缺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笔者科室行种植牙手术的24例接受上颌窦内提升非植骨术患者,内提升高度2~4mm,平均高度3.2mm,同期植入种植体,共植入种植体30颗,随访观察。结果:一期手术半年后,经X线检查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常规行种植修复,经两年观察种植体无不良反应,行使功能良好。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手术创伤小,在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对垂直骨高度不足的上颌后牙区牙齿缺失,上颌窦内提升后非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也能获得良好的种植骨结合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组织水平种植体对后牙区早期边缘牙槽骨吸收的影响。方法本院于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共收治222例行后牙区牙列种植修复的患者(共356颗牙),共196颗牙选用瑞士ITI骨水平种植体进行种植修复(作为观察组),另外160颗牙选用ITI软组织水平种植体进行种植修复(作为对照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两组植入前以及植入1年后牙槽骨高度和密度的变化,评估两种种植体的骨吸收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种植前其边缘牙槽骨密度和高度均不存在差异(P0.05),种植1年后观察组牙槽骨密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种植1年后的牙槽骨吸收量低于对照组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组织水平种植体能够减少后牙区牙槽骨的吸收量,可以作为后牙区种植修复的常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锥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评估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准确程度,评价其指导闭合式上颌窦内提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5例计划行上颌后牙区种植患者拍摄CBCT,根据分析结果将适合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患者纳入研究人群,治疗结束后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CBCT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骨量不足者检出45例,1例上颌窦根尖囊肿,2例窦底粘膜过度增生,其中4例窦底距离牙槽嵴顶骨高度小于4mm者建议使用上颌窦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手术,38例完成闭合式上颌窦内提升并全部完成修复,成功率为100%。结论:CBCT在上颌后牙区颌骨骨量判断及术前指导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种植体修复治疗上颌后牙垂直骨量不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5例上颌后牙垂直骨量不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RBH)分为A组和B组。A组的RBH范围为5~9mm,采用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种植体修复治疗;B组的RBH范围为3~5mm,在A组基础上,适当给予骨挤压。3个月后,观察患者种植体骨质增量、边缘骨丧失高度、留存率及种植体凸入上颌窦内长度、窦底、新骨形成情况。结果 A组骨质增量高度及边缘骨丧失高度较低于B组,而A组留存率(100%)较高于B组(95.4%),两组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种植体凸入上颌窦内长度与上颌窦底形成、新骨形成但未形成新窦底、未见明显新骨形成等窦底骨改建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种植体修复对治疗上颌后牙垂直骨量不足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种植体留存率,安全可靠,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小开窗在上颌窦外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中的较长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集上颌后牙缺失病例27例,剩余牙槽嵴高度(RBH)≤7mm,平均(4.03±1.87)mm,在上颌窦前外侧壁行改良小开窗上颌窦外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共42枚,术后半年行上部结构修复,所有病例观察时间均≥5年(即60个月以上)。结果 42枚种植体5年存留率100%,共提升上颌窦31侧,其中1例发生窦膜小穿孔,穿孔率3.23%,2例机械并发症,经过修复均使用良好;术后即刻、半年、1年及5年的RBH均显著高于术前,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P0.001);进一步比较,根据患者术前RBH水平,将其分为≤4 mm组和4mm组,两组间术后RBH变化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术后半年较术后即刻骨吸收量0.97 mm,术后1年较术后半年骨吸收量1.15 mm,术后5年较术后1年骨吸收量0.66 mm,可见术后1年之后上颌窦提升骨量逐渐减少并且趋于稳定。结论改良小开窗上颌窦外提升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可获得理想提升高度,减少患者创伤,较长期的临床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上颌窦内提升术中植入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GrowthFactor,CGF)同期植入种植体其骨整合情况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后牙缺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2~8.7mm(平均5.8mm)的46例患者,共计58颗种植体,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CGF组):23例(31颗),在上颌窦内提升后植入CGF,同期植入种植体;对照组(Biooss组):23例(27颗),上颌窦内提升后植入骨材料Bio-oss骨粉,同期植入种植体,术后6个月行种植义齿修复。种植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以及种植体顶部骨整合情况和影像学变化。结果:仅有1例缺牙区牙槽嵴顶黏膜有窦道,X线片显示种植体颈部出现骨吸收,去除植体,6个月后重新补种并完成种植义齿修复。1例鼻涕中带血丝,3d后症状消失。两组患者其余种植体愈合良好,均能够行使咀嚼功能,影像学检查种植体顶部新骨形成,且密度均匀,种植体周围骨整合好。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植入CGF与植入骨材料可以取得同样的骨增量效果,同时避免因颗粒状骨材料导致上颌窦黏膜穿孔的发生,并能减少种植修复的费用,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Nobelclinician软件引导上颌窦内提升术在磨牙缺失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笔者医院进行手术的86例上颌磨牙缺失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上颔窦内提升术;观察组:在Nobelclinician软件引导下进行上颌窦内提升术,两组均使用nobelreplace种植体种植。比较两组患者的种植体存留率及种植体周围组织情况[包括术前上颌窦底距牙槽嵴骨高度(Bone height of the maxillary sinus floor from the alveolar ridge,RBH)、术后6个月新骨获得量、术后1年垂直骨丧失、牙周探诊深度(Periodontal probing depth,PP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X片检查结果及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RBH、PPD及术后1年垂直骨丧失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新骨获得量显著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的种植体存留率(100.00%)与对照组(94.55%)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片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均结合良好,术后1年均已生成新的上颌窦底壁。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90.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belclinician软件引导上颌窦内提升术能够降低垂直骨丧失量,增加新骨获得量,有助于提高磨牙缺失修复的美学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上颌窦底分型患者CBCT分析,测量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和骨皮质厚度,为临床 上不同上颌窦底分型患者植入微种植钉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 属医院就诊成人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上颌窦底位置分为窦高组与窦低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 进行CBCT扫描和三维重建,分别测量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距牙槽嵴顶2 mm、4 mm、6 mm三个位点以 30°、45°、60°角度植入时骨质及骨皮质厚度。结果 两组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颧牙槽嵴区不同测量 高度的不同角度骨质厚度、骨皮质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两组骨质厚度最大值均 位于距离牙槽嵴顶2 mm与骨表面呈60°,骨皮质厚度最大值均位于距离牙槽嵴顶6 mm与骨表面呈30°。 结论 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明确了不同上颌窦底分型下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及骨质厚 度,可为临床上安全植入微种植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上颌窦外提升联合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进行上颌后牙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 取2021年7月-2022年9月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收治的60例上颌后牙区牙体缺失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 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CBCT引导下单纯上颌窦外提升进行修复,试验组 采用CBCT引导下上颌窦外提升联合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进行修复,比较两组种植成功率、骨厚度、骨密 度及修复后咀嚼情况。结果 试验组种植成功率、种植治疗3个月后骨密度、骨厚度、咀嚼效率均高于对照 组(P<0.05)。结论 上颌后牙种植修复采用上颌窦提升联合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治疗效果较好,能提高 种植治疗成功率及植体植入区的骨密度和骨厚度,改善患者的咀嚼效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研究上颌窦底位置与上颌第一磨牙的关系,为临床治疗中磨牙的移动提供参 考。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54例拟行正畸矫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垂直骨面 型分类将其分为均角型组、高角型组及低角型组,每组18例。应用锥形束CT测量各组上颌第一磨牙与上 颌窦的距离,比较三组上颌第一磨牙根尖同上颌窦底间关系的分类情况、上颌第一磨牙至上颌窦底距离。 结果 三组上颌第一磨牙根尖同上颌窦底间的关系分类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角型 组1+2+3类占比高于均角型组、低角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均角型组、低角型组对比 1+2+3类占比一致;高角型组第一磨牙近中颊根、远中颊根、腭根到上颌窦底的距离优于均角型组、低角 型组(P <0.05)。结论 通过CBCT检查可以发现,高角型患者上颌窦底位置偏低,与上颌第一磨牙牙根 邻近,且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尖多与上颌窦底接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上颌前牙单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因上 颌前牙单牙缺损于我院进行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n=24)与对照组(n=24)。对照组予以上颌前牙单牙延期种植延期修复,观察组予以上颌前牙单 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比较两组牙槽嵴宽度变化、探诊深度、软组织改良龈沟出血指数、红色美学指 数、种植成功率及种植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M4、M3、M2及M1牙槽嵴宽度均大于对照 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探诊深度、软组织改良龈沟出血指数低于对照组,红色美学指数评分 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整体美观度、咀嚼功能、色泽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种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上颌前牙单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上颌前牙单牙缺损的修 复效果确切,能够减少骨量吸收,有利于骨组织生长,同时改善植体周围软组织功能,能够在保证美观度 的情况下提高种植成功率,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present patients with sinus augment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an antral pseudocyst and the surgical procedure, complications, and outcome. STUDY DESIGN: From 2002 to 2005, 109 patients were scheduled for 1- or 2-stage maxillary sinus floor augmentation (n = 129) because of inadequate alveolar bone height for implant placement. Radiographically, a significant antral pseudocyst was shown. RESULTS: In 8 (7.3%) patients, an antral pseudocyst was diagnosed, and in 2 a history of inactive sinusitis was found preoperatively. A faint dome-shaped radiopacity was found at the lower border of the maxillary sinus. Average lesion size was 5.09 cm2. All implants functioned well at follow-up (mean 20 months). CONCLUSION: A pseudocyst of the maxillary sinus is not a contraindication for sinus augmentation. The low frequency of sinus membrane perforation and postsurgery sinusitis make the operation safe. In large lesions and in cases with an unclear diagnosis, further evaluation is needed before sinus augmenta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上颌前牙区种植即刻修复临床美学效果及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5月 收治的78例上颌前牙修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39,行延期修复)和观察组(n =39,行即刻修复), 比较两组修复后功能指标、外观指标情况、美观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修复后固位功能、咀嚼功能、语言功 能、咬合舒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外观色泽、附着高度、整体美 观、边缘精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美观满意度为97.44%,高于对照 组的8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上颌前牙修复患者实施即刻修复,能有效改善功能、 外观指标,提高美观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