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肝移植术后血管与胆管并发症介入治疗初探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评价血管造影和胆管造影诊治肝移植术后血管及胆管并发症的价值。方法:46例原位肝移植术后B超提示血流速度不畅或频谱异常,下肢水肿或黄疸的患者16例,进行腹腔动脉造影10例次,下腔静脉造影并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6例次,经皮肝穿刺门静脉造影并支架置入2例次,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并引流4例次。结果: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1例经溶栓治疗后部分开通;肝动脉狭窄4例,1例球囊扩张后狭窄减轻;所有下腔静脉和门静脉阻塞或狭窄行球囊扩张及置放支撑架后临床症状好转,4例胆管狭窄和吻合口瘘者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引流(PTCD)治疗后黄疸减轻。结论;对肝移植术后出现的血管和胆管并发症,血管造影和胆管造影不仅可明确诊断,而且能同时工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设计可回收内支架以治疗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根据下腔静脉合并血栓型BCS病变特点,设计可回收内支架。4例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型BCS,行钝性破膜小球囊预扩张后置入可回收内支架压迫血栓,再使用大球囊充分扩张闭塞段,完全开通闭塞的下腔静脉。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待血栓消失后经颈内静脉或股静脉将可回收内支架取出。其中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合并血栓者同时在原闭塞段置入“Z”型支架,术后彩超随访。结果4例患者成功介入治疗,血栓短期内消失,可回收内支架顺利取出,术中术后未发生肺动脉栓塞、下腔静脉破裂以及其他并发症。彩超随访3个月,可回收内支架置入部位未见血栓形成、管壁增厚和局部再狭窄。结论应用可回收内支架治疗BCS下腔静脉病变合并血栓安全、有效,对局部血管壁无不良影响,可替代永久内支架置入,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评价布- 加综合征(BCS)肾静脉开口以上下腔静脉闭塞介入治疗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BCS肾静脉开口以上下腔静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右颈内静脉途径和右股静脉途径行下腔静脉开通治疗;22例经右颈内静脉途径,6例联合经皮经肝途径施行肝静脉开通治疗。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观察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畅通情况。 结果 28例患者介入手术均获成功,下腔静脉单纯球囊扩张术16例,支架植入12例。开通1支肝静脉17例,开通2支肝静脉11例。术后造影均显示下腔静脉、肝静脉血流通畅,无血管破裂出血等并发症发生。28例患者随访6~79个月,平均(42.6±24.5)个月。下腔静脉单纯球囊扩张患者再闭塞率为43.8%(7/16),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患者再闭塞率为8.3%(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静脉再闭塞率为28.6%(8/28)。 结论 BCS肾静脉开口以上下腔静脉闭塞介入治疗安全有效,下腔静脉长段闭塞支架植入疗效优于球囊扩张。  相似文献   

4.
Budd-Chiari综合征:预开通治疗下腔静脉内陈旧性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预开通技术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内陈旧性血栓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2006年12月-2009年8月采用预开通技术治疗的BCS合并下腔静脉内陈旧性血栓9例,先行下腔静脉造影,而后使用直径12~16 mm的球囊导管预扩张下腔静脉以恢复下腔静脉正向血流;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促进血栓溶解;血栓溶解完全后使用直径25 mm/30 mm的球囊导管扩张下腔静脉以充分开通下腔静脉.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血栓溶解情况及下腔静脉通畅情况.结果 9例BCS合并下腔静脉内陈旧性血栓患者均为下腔静脉膜性阻塞,预开通下腔静脉后,除1例因再次阻塞下腔静脉而改行可同收支架治疗外,余8例患者血栓逐渐溶解消失,未出现肺栓塞症状,成功实施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后随访除1例下腔静脉再次阻塞外,余8例下腔静脉血流通畅,无血栓再次形成.结论 预开通技术治疗BCS合并下腔静脉内陈旧性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39  
目的 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合并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18例BCS合并血栓形成的患者,2例为肝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16例为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采用术前抗凝(复方丹参和阿司匹林)或抗凝+尿激酶溶栓治疗,术中分次球囊扩张+支架压迫,术后尿激酶溶栓+抗凝治疗。结果 18例BCS合并血栓形成的患者皆成功地实施了介入开通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下腔静脉压力由(31.82±0.52)cmH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可回收支架治疗下腔静脉阻塞(BCS)合并血栓形成的中期疗效.方法 8例下腔静脉合并血栓BCS,采用术中抗凝溶栓治疗后,行钝性破膜小球囊预扩张后植入可回收支架,最后使用大球囊充分扩张闭塞膜.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待血栓消失后经颈内静脉将可回收支架取出.其中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合并血栓患者同时置入"Z"型支架.术后用彩色多普勒随访疗效.结果 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介入治疗,血栓均在短期内消失,可回收支架顺利取出,术中未发生肺动脉栓塞和其他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3~12个月,2例下腔静脉狭窄,余6例可回收支架置入部位未见血栓形成、局部再狭窄及管壁增厚等情况发生.结论 使用可同收支架治疗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下腔静脉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下腔静脉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方法,评价介入治疗BCS的价值。方法86例BCS患者均由DSA确诊,根据不同类型下腔静脉阻塞采用的介入治疗方法有下腔静脉经皮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球囊扩张术加支架置入术,血栓抽吸和溶栓术。结果56例下腔静脉膜性阻塞中54例完全开通,1例因隔膜太坚硬未能扩开,1例胸段下腔静脉破裂出血。15例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中14例获得良好开通,1例因闭塞段太长(约6 cm)开通未成功。6例下腔静脉内伴有新鲜血栓完全清除后获得开通;11例下腔静脉内伴有陈旧性附壁血栓10例获得开通。介入治疗BCS成功率95.8%(68/71,肝静脉型及混合型BCS除外),死亡率1.4%,复发率4.2%,未发生心包填塞、支架滑移、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BCS是一种简单、创伤小、见效快的方法,绝大部分可替代外科手术治疗。对不同类型下腔静脉阻塞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可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单纯球囊扩张膜型下腔静脉阻塞术后近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单纯球囊扩张膜型下腔静脉 (IVC)阻塞型布加综合征 (BCS)术后近期 (半年 )疗效。方法  1 2例IVC膜型BCS患者 (男 7例、女 5例 )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治疗 ,半年后复查IVC造影 ,分析其再狭窄和临床表现、有关测量结果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 ,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8例IVC压力由 (2 8± 8)cmH2 O降至 (1 1± 1 )cmH2 O ,通畅率平均为 73 .2 6 % ,未予再次球囊扩张治疗 ;4例IVC压力由 (2 7± 3)cmH2 O降至 (1 9± 1 )cmH2 O ,通畅率平均为 49.75 % ,给予再次球囊扩张治疗。结论 采用介入技术治疗IVC膜型BCS,疗效可靠 ,但其术后短期再狭窄率为 33 % ,与临床表现、IVC压力、侧枝循环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附200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方法,评价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术(PTA)和内支架(stent)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的价值。材料与方法8年中诊治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200例。介入治疗方法包括: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和血管内支架放置术,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副肝静脉成形术,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双球囊扩张术,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双支架放置术。结果介入治疗BCS的成功率为94.4%。术中死亡率0.5%。严重的并发症为误穿心包导致心包填塞和血管内支架脱入右心房。结论PTA和stent放置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可以替代外科对BCS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赵大兵  何志兵  曹平  赵雄文  杨勤  李晖  徐峰   《放射学实践》2011,26(12):1301-1303
目的:探讨节段性狭窄闭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介入治疗价值及方法.方法:搜集26例BCS病例资料,其中9例为下腔静脉(IVC)节段性狭窄,17例为IVC节段性闭塞.对单纯IVC狭窄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对IVC节段性闭塞患者先使用导丝硬头钝性开通或TIPS穿刺针锐性开通,然后行球囊扩张术.如多次球囊扩张...  相似文献   

11.
500例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 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1990—2002年接受介入治疗的BCS患者共500例,其中腔静脉阻塞型337例、肝静脉阻塞型77例、混合型86例。所有病例均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术(PTA),其中120例还做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发生介入治疗并发症共58例(11.6%),死亡1例(0.2%)。术中并发症有误穿心包和心包填塞9例(1.8%),其中心包填塞3例(死亡1例);金属内支架脱落入右心房2例(0.4%);胸腔出血1例(0.2%);腹腔出血2例(0.4%)。术后并发症为急性再狭窄27例,其中单纯PTA后22例(5.8%,22/380),PTA 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5例(4.2%,5/120)。穿刺部位形成假性动脉瘤3例(0.6%);穿刺点出血和局部血肿形成10例(2.0%);穿刺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例(0.8%)。结论 介入治疗BCS是1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肝移植术后血管胆道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肝移植后胆道、血管并发症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8例肝移植患者接受了介入治疗。其中肝动脉狭窄8例,行肝动脉造影及溶栓治疗;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狭窄2例,行内支架置入术;胆瘘及胆道狭窄8例,行PTCD治疗。结果:胆道并发症8例,PTCD治疗后症状消失;肝动脉狭窄8例,溶栓后肝动脉完全开放6例,1例血流部分开放,1例肝动脉血流未恢复再次肝移植治疗;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狭窄2例内支架置入术后下腔静脉梗阻及肝肿大症状消失。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肝移植后胆道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广泛新鲜血栓形成Budd-Chiari综合征的综合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15例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广泛新鲜血栓形成患者,综合采取包括大腔导管血栓抽吸、球囊导管扩张、腔静脉临时滤器植入、静脉内插管溶栓以及内支架植入等综合介入治疗。结果经7~10 d的系统治疗,所有病例症状体征消失,下腔静脉完全再通,未出现肺栓塞、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取综合介入方法治疗下腔静脉广泛新鲜血栓形成Budd-Chiari综合征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布加综合征患者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血管形态病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布加综合征的价值。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84例布加综合征,均经介入手术或下腔静脉造影证实。重点观察3支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走行、内径、人口、血流方向、血流频谱和流速,并追踪扩张的肝小静脉和肝内外交通支的血流方向。结果:布加综合征患者血管病变复杂多样。本组患者均合并下腔静脉病变,血管病变类型主要为短段性狭窄、短段性闭塞、长段性狭窄、长段性闭塞,左、中、右肝静脉合并受累者分别为62、75、71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73.8%、89.3%和84.5%)。肝内外均见不同类型的交通支,并见代偿扩张的肝右后下静脉和尾叶静脉,均引流血液进入下腔静脉,肝外交通支主要为腹膜后、膈下、脾肾之间交通支以及脐旁静脉重开。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提供布加综合征血管病变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详细资料,对诊断、分型和手术方案制定均有价值,且无创、价廉,应成为布加综合征的首选影像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5.
Budd-Chiari综合征下腔静脉病变的多排螺旋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下腔静脉阻塞病变的多排螺旋CT(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14例BCS下腔静脉的MSCT和血管造影表现。结果下腔静脉造影证实下腔静脉膜性狭窄2例、膜性闭塞9例、节段性闭塞3例;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6例;下腔静脉闭塞区钙化4例;下腔静脉远心端皆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增粗。MSCT显示的下腔静脉狭窄和闭锁病变、有无血栓形成以及下腔静脉的走行均与下腔静脉造影相符合;并能显示下腔静脉阻塞区近心端到右心房入口的距离。结论MSCT能全面显示BCS下腔静脉的病变情况,诊断价值高,能可靠的指导制订下腔静脉阻塞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59例经超声和选择性静脉造影确诊的BC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147例资料完整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根据新的影像学分型,147例患者中,13.6/(20例)为单纯肝静脉阻塞型,66.0/(97例)为下腔静脉膜性阻寨型,6.1/(9例)为下腔静脉膜性闭塞伴远端腔内巨大血栓形成型,14.3/(21例)为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型.根据病变类型分别对147例BCS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包括经导管局部溶栓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和改良式经皮经肝门体静脉分流术(MTIPS)等.术中根据静脉造影图像判断肝静脉回流改善情况.对147例患者平均随访了(67.3±9.0)个月(16 h至104个月),随访内容包括忠者的症状、体征、肝功能检查结果和超声检查结果,评价介入治疗的首次开通率与再次治疗开通率,同时对所有患者的肝功能水平进行Child-Push评分与分级.术前与末次随访评分差异用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进行统计学评估.结果 PTA的首次治疗开通率为65.6/(86/131),再次治疗开通率为96.9/(124/128).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首次开通率为78.9/(15/19),再次开通率为92.3/(24/26).Ⅰ例Ⅲa型BCS患者在下腔静脉开通后72 h死于不明原因的咯血、1例Ⅰ b型BCS患者MTIPS术后16 h死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Ⅰ例Ⅳ b型BCS患者在接受MTIPS术后13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另有1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7~79个月死于与介入治疗无关的其他原因.末次随访,存活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平均Child-Push评分由术前的8分降低至5分(t=2.017,P<0.05).结论 应用多种血管介入技术治疗BCS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了12例布—卡氏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及血管造影结果,并结合文献对该12例下腔静脉型布—卡氏综合征予以分型、讨论。12例布—卡氏综合征可分为膈膜狭窄型、膈膜闭锁型、节段狭窄或闭锁型及血栓形成闭塞型4种类型,这种分型对于手术或PTA有着重要意义,作者认为血管造影对于布—卡氏综合征是必不可少的,尤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佳。在造影时可根据需要行右心房、下腔静脉双向同时造影,亦可补充右前斜位投照,以便使梗阻形态显示更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