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开发适合我国人群疾病特点且方便临床使用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评估方法和评估工具。方法 依据中美心肺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队列随访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拟合最优预测模型,并校正人群危险因素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采用独立人群回代检验和计算ROC曲线下面积来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进一步建立简易预测模型,并据此制定适合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综合危险度简易评估工具。结果 中美心肺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1983~1984年基线调查年龄35~59岁,剔除基线患有冠心病、脑卒中及主要危险因素资料不全者后男女共计9903人,截止到2000年平均随访15.1年,共发生冠心病事件105例、缺血性脑卒中266例、缺血性心血管病360例。基线年龄、性别、血压、血清总胆固醇、体重指数、吸烟和糖尿病与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ICVD)事件发病有互相独立的显著关联,且联系的方向和规律一致。据此建立的分性别ICVD事件10年发病危险预测模型,经过校正人群危险因素的长期变化趋势,证明能够很好地用于1992~1994年新建立队列的ICVD发病预测,其ROC曲线下面积(AUC)男性最优模型为0.799,女性最优模型为0.844。简易模型的AUC与最优模型几乎相同。结论 初步开发的ICVD事件10年发病危险预测模型和简易评估工具具有令人满意的预测能力,也能够较好地反映国人发生心血管病的综合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国自行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北京朝阳区2465名社区居民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与女性组比较,男性组收缩压[(122.84±16.42)mm-Hg∶(126.83±16.36)mmHg],舒张压[(80.67±9.51)mmHg∶(84.54±9.89)mmHg]和总胆固醇[(4.86±1.06)mmol/L∶(5.01±0.97)mmol/L]水平显著升高,P均〈0.001;(2)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10%者(高危者)所占的比例,男性为3.28%,显著高于女性的1.59%(P〈0.05);这一结果与我国"十五"攻关课题组对9903名国人调查,随访15.1年缺血性心血管病绝对危险数据是一致的。结论:国人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评估方法能较准确地检测人群的发病分布情况,有利于对高危人群的简单筛选。  相似文献   

3.
Wang W  Zhao D  Liu J  Sun JY  Wu GX  Zeng ZC  Liu J  Qin LP  Wu ZS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0):730-734
目的探讨我国35~64岁人群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修订工作提供流行病学数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共31728人的基线血压水平和1992~2002年发生的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以血压110~119/75~79mmHg(1mmHg=0.133kPa)为对照,血压在120~129/80~84mmHg时,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了1倍(RR=2.09);血压在140~149/90~94mmHg时,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了2倍以上(RR=3.23);当血压≥180/110mmHg时,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了10倍以上(RR=11.81)。(2)与理想血压相比,2级高血压时,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的危险是理想血压组的2.3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分别是理想血压组的4.9倍和11.7倍。(3)在总的心血管病事件中,36.1%可归因于高血压;其中44.0%的急性脑卒中事件和23.7%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可归因于高血压。(4)不同血压水平时,随着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10年心血管病发病的综合危险增加。结论血压水平从110/75mm Hg开始,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持续上升,所以将某个血压水平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人为制订的。应该加强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以减少总的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的发病机制,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后2周内继发癫痫病人35例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确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但未继发癫痫的病人35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临床指标、脑血流灌注指标、炎性因子水平。结果:两组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既往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层梗死、多脑叶梗死病人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局部血容量(rCBV)和局部血流量(rCB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病人常见皮层梗死、多脑叶梗死、区域性脑血流量异常变化、炎症反应等。发病危险因素较多,皮层梗死、低rCBV、低rCBF病人发病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6.
本次研讨会于 2 0 0 2年 2月 2 2~ 2 4日在摩纳哥的蒙特卡罗举行。来自欧洲、北美、拉丁美洲及亚洲等世界各国共12 13名心血管病专家出席了本次大会。会议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病中应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我国有 10位专家应罗氏公司邀请出席了本次大会。交感活性增加可以诱导压力负荷增加 ,产生心肌肥厚、并成为产生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 ,来自瑞典的Hansson教授阐述了阻断神经 激素系统在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和慢性心力衰竭中的益处 ,同时也强调了阻断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的重要性 ,并认为有效地阻断肾上腺素…  相似文献   

7.
8.
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复发性脑梗死和60例初发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复发组心肌受损率为73.3%,较初发纽的40.0%显菇培简(P〈0.01);房颤、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家族史和中风家族史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初发组(P〈0.05);复发组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糖(BS)、纤维蛋白原、全血还原黏度(高切)、血浆比黏度明显高于初发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则明显低于初发组(P〈0.05);复发组死亡率与初发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脑梗死的治疗早期要注意预防心肌损伤。复发性脑梗死的可控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病、血纤维蛋白原、TC水平、血浆黏度和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升高及HDL-C降低;而高血压病是复发与初发脑梗死病人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的关系 ,建立中国人群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对 1992年建立的 11省市 35~ 6 4岁队列人群 [中国多省市队列研究 (ChinaMulti provincialCohortStudy ,CMCS) ]共 3172 8人基线危险因素水平和 1992~ 2 0 0 2年发生的心血管病事件 (包括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 )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 10年累积平均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男性是 1 4 1% ,女性是 0 6 0 %。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病率男性是 2 0 2 % ,女性是 1 37%。 (2 )利用预测模型计算不同危险因素水平与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概率 ,结果显示 :随着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增加 ,不同危险因素之间有协同作用 ,不同的危险因素组合对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作用强度有所差别。 (3)我国 35~ 6 4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概率 <10 %者占 95 4 % ,发病危险概率≥ 10 %者占 4 6 % ,发病危险概率≥ 2 0 %者只占 0 8%。而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 2 5 5 %发生在发病危险概率≥ 10 %的人群中。结论 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的评估比相对危险度具有更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在评价不同个体的心血管病危险时不应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远远超过传染病和癌症,居各类疾病之首,其中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最高。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一旦发病,治疗比较棘手,因此,如何预测及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已成为当今人们关切的热点,也是医务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代谢综合征(MS)及其因子构建和验证新疆哈萨克族人群心脑血管疾病(CVD)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方法以2010~2012年新疆伊犁州新源县基线调查满5年的2286名哈萨克族居民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3、2016和2017年通过当地医院的病例收集CVD事件。对基线706例MS患者进行因子分析,从18种体检指标中提取主因子与年龄、性别构建CVD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剔除基线发生CVD和数据不全者,2007人作为内部验证人群;以哈拉布拉乡219人作为外部验证人群,分别进行logistic判别分析,计算每位研究对象CVD的发病概率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CVD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新疆哈萨克族MS患病率为30.88%。在哈萨克族MS人群分别提取7个主因子,分别是肥胖因子、血脂血糖因子、肝功能因子、血脂因子、肾代谢因子、血压因子、肝酶因子。所构建的CVD模型预测内部验证人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3(95%CI 0.754~0.792),外部验证人群的AUC为0.858(95%CI 0.805~0.901)。结论以哈萨克族MS患者提取的7个主因子构建的CVD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有较高的验证效度,可用于新疆哈萨克族人群CVD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军队干部缺血性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分布情况以及与健康行为的相互关系,为心血管病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部35岁以上在职干部977例进行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利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调查健康行为,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0~5个危险因素聚集组之间的健康行为(F=3.467,P=0.004)及健康责任(F=4.516,P=0.000)、运动和锻炼(F=2.949,P=0.012)、营养(F=6.299,P=0.000)、自我实现(F=3.778,P=0.002)、人际间关系(F=4.546,P=0.000)六个维度均有显著差异,3种危险因素聚集组的健康行为得分明显低于其他聚集组。结论:针对性加强对3种危险因素聚集人群的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可达到缺血性心血管病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Wang W  Zhao D  Sun JY  Liu J  Qin LP  Wu ZS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20-24
目的评价200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新的空腹血糖受损标准对中国35~64岁人群空腹血糖受损率的影响以及与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多省市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为基础,对30378人基线血糖水平的分布特点以及10年随访期间发生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依据新的空腹血糖受损的标准,我国35~64岁人群空腹血糖受损率从6.9%上升到21.6%,增加了2.1倍;(2)按基线血糖水平分为4个亚组,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其他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比例增加;(3)缺血性心血管病人年发病率和血糖单因素分析显示,随着血糖水平的增加男女两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并达到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其他传统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空腹血糖受损新的标准(由6.11mmol/L降为〈5.55mmol/L)对男性缺血性心血管病有独立的影响作用(RR=1.302,95%CI=1.021~1.660);对女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缺乏独立的影响作用(RR=1.255,95%CI=0.887~1.776)。结论依据新标准中国35~64岁人群空腹血糖受损率增加了2倍以上。随着血糖水平的增加伴有其他传统的危险因素的比例及缺血性心血管病的人年发病率增加,多因素分析后空腹血糖受损新切点增加男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心血管内科医师高血压情况和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中国心血管内科医师高血压患病、治疗和控制情况,评估心血管内科医师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风险,为制定干预策略、促进人群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对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386家综合性医院心血管内科共4032名心血管内科医师进行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冠心病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我国心血管内科医师的高血压患病率为13.1%.心血管内科医师的高血压知晓率为81.7%,治疗率为69.6%,控制率44.6%.心血管内科医师55岁之前高血压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55岁以后两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Framinham冠心病风险量表的10年冠心病风险平均为0.08,非高血压组平均为0.03.国人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量表的10年绝对风险高血压组平均为0.03,非高血压组平均为0.01.结论 中国心血管内科医师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不够理想.患高血压医师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有必要提倡其对血压情况的自我监测.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rate of hypertension and to evaluate the 10-year absolut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and 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CVD) in Chinese cardiovascular physicians. Methods A total of 4032cardiovascular physicians (28 to 79 years old) from 386 hospitals in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received an epidemiologic survey of prevalence, awareness,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and evaluations of CHD and ICVD risk.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in Chinese cardiovascular physicians was 13.1%. The awareness rate of hypertension in Chinese cardiovascular physicians was 81.7%. Hypertension treatment rate was 69. 6% an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rate was 44. 6%.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was higher in male physicians than in female physicians before the age of 55 years old. Ten-year absolute risk of CHD and ICVD was 0. 08 and 0. 03 in hypertensive physicians compared to 0. 03 and 0. 01 in non-hypertensive physicians.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show suboptimal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rate in Chinese cardiovascular physicians for their own hypertension status. Physicians suffering from hypertension face higher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pressure in Chinese cardiovascular physicians.  相似文献   

15.
《Indian heart journal》2016,68(3):391-398
Introduction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prevalence is increasing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Total risk assessment is key to prevention.MethodsStudies and guidelines published between 1990 and 2013 were sought using Medline database, PubMed, 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port sheets. Search terms included ‘risk assessment’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Observational studies 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were reviewed.ResultsThe ideal risk prediction tool is one that is derived from the population in which it is to be applied. Without national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ies in sub-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 like Nigeria, there is no tool that is used consistently. Regardless of which one is adopted by national guidelines, routine consistent use is advocated by various CVD prevention guidelines.ConclusionsIn low-resource settings, the consistent use of simple tools like the WHO charts is recommended, as the benefit of a standard approach to screening outweighs the risk of missing an opportunity to prevent CVD.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心血管病:一个反映血脂异常潜在危险的新指标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目的 提出一个能够反映我国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特点的、用于评价血脂异常潜在威胁的新指标。方法 资料包括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 1991~ 2 0 0 0年心血管病发病监测资料和该项目在“六五”和“八五”期间建立的 2个队列随访资料以及中美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队列随访资料。分析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绝对危险和相对危险随基线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变化 ,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提出将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合计 ,统称为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结果  (1)监测资料和队列随访资料均证实我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冠心病事件的 2倍 ,二者的联合终点事件约占所有心血管病事件发病的 6 5 %。 (2 )在3个现有的大样本长期观察的队列人群中 ,血清总胆固醇与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年龄标化发病均呈显著正相关。 (3)除“八五”队列男性外 ,所有队列在相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均显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年龄标化发病率高于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如 ,当TC≥ 6 2 4mmol L (1mmol L =38 6 7mg dl)时 ,冠心病事件发病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仅约为 (110~ 130 ) 10万 ,而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为 (36 0~ 5 5 0 ) 10万。结论 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占我国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