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伟  吴浩荣 《江苏医药》2000,26(1):52-53
自 1 970年肝细胞移植动物实验首次报道成功以来 ,该技术发展迅速 ,受到广泛重视。但肝细胞的保存、免疫排斥反应等 ,仍然是困扰该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近年来 ,随着生物微包囊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肝细胞移植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根据近十几年来的有关文献 ,对包囊肝细胞移植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一简要综述。一、肝细胞的分离与保存分离肝细胞的方法有多种 ,包括 :机械分离法 ,EDTA螯合法 ,酶解法等。机械分离法出现于半个世纪前 ,由于分离的肝细胞存活率较低 ,渐被弃用。Howard等 (1 96 7)首先建立了胶原酶灌注法以获得存活率较…  相似文献   

2.
猪肝细胞异种移植过程中移植肝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钟  杨欣荣  戴新征 《江苏医药》2007,33(3):253-256,F0003
目的 探讨猪肝细胞异种移植后移植肝细胞凋亡情况.方法 采用原位胶原酶循环灌注法分离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肝细胞.D-氨基半乳糖腹腔内注射制作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48h时将培养24h的猪肝细胞悬液2ml (含5.0×107个肝细胞)移植到急性肝衰竭大鼠腹腔内,观察移植后ALF大鼠2周存活率和肝功能变化;收集移植后不同时段的移植肝细胞观察其病理变化,应用Annexin V-FITC凋亡检测试剂盒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肝细胞的凋亡率、坏死率及存活率.结果 2周存活率ALF大鼠为18.75%,移植组为56.25%(P<0.05).注药后48h肝功能明显恶化,移植后肝功能明显改善.移植肝细胞在腹腔内存活时间约3~5d.肝细胞体外培养24h已有凋亡出现.与培养24h时相比,移植后24h,移植肝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活率明显下降(P<0.05),坏死率无明显上升(P>0.05);与移植后24h相比,移植后48h,移植肝细胞凋亡率进一步上升,活率进一步下降(P均<0.05),坏死率仍没有明显变化(P>0.05);移植后72h,移植肝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与体外培养24h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移植48h相比,移植肝细胞活率无明显变化(P>0.05),移植肝细胞坏死率明显上升(P<0.05).结论 猪肝细胞异种腹腔内移植时,移植肝细胞仅能存活3~5d,早期免疫排斥以肝细胞凋亡为主,3d后则以肝细胞坏死为主.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移植在治疗急慢性肝衰竭、遗传性肝病、肝硬化等多种肝脏疾病中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但临床上推广使用 ,尚需解决细胞来源短缺、免疫排斥、移植细胞增殖缓慢等诸多问题。该文将从细胞来源、动物模型、临床适应症等方面综述肝细胞移植现状 ,同时展望中药在肝细胞移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一  余淑侃 《江西医药》1998,33(2):77-78
采用实验性大白鼠行50%肝叶切除,四氯化碳皮下注射或吸入法致肝硬化后,切除自体肝,异体肝或胎肝制成细胞悬液,注入实验鼠脾脏内,术后3d、6d、15d、30d、90d、1y分别取其脾脏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肝细胞可在脾脏存活,1y后肝细胞可呈条索状排列。提示肝功能障碍时异位移植的可能性,脾脏为较好的移植器官,胎肝异位移植排斥反应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类对全肝移植的需求远远超过供给,因此研究人员对肝细胞治疗的兴趣持续上升.从临床观点来看,肝细胞移植在治疗急性肝衰竭、遗传代谢性肝病以及如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所致慢性肝衰竭方面,有可能取代或部分取代原位肝移植.  相似文献   

6.
7.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脂肪移植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解决脂肪移植存活率低的有效途径。方法选用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用10ng/ml HGF、1ng/mlHGF、生理盐水处理三组,移植1个月后分别采集移植的脂肪组织,测量纯移植体的体积,对不同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行HE染色观察移植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10ng/ml和1ng/mlHGF处理组的移植体的存活量高于盐水处理组的存活量P〈0.05),10ng/ml和1ng/mlHGF处理组间的存活量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HGF对移植鼠颗粒脂肪组织有促进其血管增生的作用,可以提高移植后脂肪组织存活量。  相似文献   

8.
异种肝细胞移植对大鼠药物性肝衰存活率和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异种肝细胞移植对大鼠药物性肝衰的存活率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豚鼠为供体 ,海藻酸钠 氯化钡法微囊化。SD大鼠为受体 ,氨基半乳糖腹腔内一次性注射制作肝衰模型。 4 8h后将微囊化豚鼠肝细胞 (1 5× 10 7个 )移植于大鼠脾脏内。豚鼠裸肝细胞 (1 5× 10 7个 )移植及生理盐水 1 2ml脾脏注射为对照。移植后观察受体大鼠 14d存活率和肝功能的改变。结果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存活率 80 % ,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2 5 % )和裸肝细胞移植组 (70 % ) (P <0 0 1与P <0 0 5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 14d总胆红素 (0 6 8± 0 0 5 μmol/L)和ALT(5 5± 6 7U/L) ,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 (0 82± 0 0 7μmol/L和 91 0± 8 0U/L)和裸肝细胞组 (0 76± 0 0 6 μmol/L和 74 0±7 1U/L) (P <0 0 5和P <0 0 1)。总蛋白 (117 0± 8 4 g/L)和球蛋白 (6 6 0± 5 6 g/L) ,明显高于对照组 (78 0± 6 9g/L和 4 3 0± 6 2 g/L)、(96 0± 7 4 g/L和 5 2 0± 6 9g/L) (P <0 0 5与P <0 0 1)。结论 药物性肝衰大鼠脾内移植微囊化异种肝细胞有显著逆转肝功能和提高生存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异种肝细胞移植治疗暴发型肝衰的疗效。方法 杂种豚鼠为供体,胶原酶消化法制备肝细胞。SD大鼠为受体,D-氨基半乳糖(D-GI)腹腔内一次注射制作肝衰模型。48小时后将豚鼠肝细胞(1.5×10  相似文献   

10.
刘佳  侯莉莉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361-3363,3521
目的:探讨胶原酶经肝门静脉灌流分离肝细胞及培养的可行性.方法:取10只SD大鼠,按照改良Seglen原位两步胶原酶灌流法分离培养原代肝细胞.以SD大鼠作为肝细胞供体,采用Ⅳ型胶原酶经门静脉灌注,下腔静脉封闭保留胶原酶消化分离肝细胞,经200目筛过滤,滤液以200 r/min离心3~5 min,重复3次,纯化肝细胞.台盼蓝拒染实验检测分离细胞活性.将10只SD大鼠分离得到的肝细胞混合,稀释50倍后接种于包被有鼠尾胶原的培养皿或培养板中,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分离肝细胞的形态特征,糖原染色法(PAS法)鉴定分离肝细胞,MTT法测定肝细胞在培养不同时期的增殖情况.结果:平均每只大鼠肝脏分离获得(1.8±0.14) ×108/mL肝细胞,细胞活率>85%.肝细胞内因有大量的糖原颗粒,经PAS染色后被染成红色.MTT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的第八天肝细胞增殖达到峰值,培养的第九天细胞活力开始下降.结论:采用胶原酶经肝门静脉灌流分离肝细胞是一种简单、高效的获得肝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新型永生化人肝细胞系HepZJ进行安全性研究。方法 获取HepZJ培养上清液,通过PCR联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进行支原体检测,通过显色基质法进行内毒素检测;将HepZJ细胞悬液经尾iv进入SD大鼠后观察其生存情况并于不同时间点进行剖检,通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分析该细胞系的生物分布;将HepZJ细胞悬液sc进入BALB/c-nu裸鼠后分析其致瘤性。结果 HepZJ支原体检测电泳图未见阳性条带;内毒素检测浓度<2 EU/mL;SD大鼠尾iv HepZJ后生存情况良好,血液、肺脏、脾脏在不同时间点出现不同程度的GAPDH-Human和TERT-Human基因表达,血液中12 h后、肺脏和脾脏中1周后基本被清除,剖检过程中未见肿块形成;裸鼠sc HepZJ后无硬性肿物形成。结论 新型永生化人肝细胞系HepZJ无支原体、细菌污染,进入体内后无明显副反应及致瘤性,具备应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纳曲醇(naltrexol,NOL)作为纳曲酮(naltrexone,NTX)的主要代谢产物,可在人及猴、猪、绵羊等动物体内存在,在大鼠脑中也可有痕量的纳曲醇.纳曲醇有2个同分异构体:6-α-纳曲醇和6-β-纳曲醇,均是阿片受体的非选择性拮抗剂.目前普遍认为6-β-纳曲醇具有生物活性,是纳曲酮长效作用的主要原因,在纳曲酮的代谢研究中,纳曲醇血药浓度大于纳曲酮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13.
灵芝多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灵芝多糖是灵芝中的一种重要活性物质,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以及活血化瘀等多种生物活性。灵芝多糖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综述了目前在灵芝多糖提取、分离纯化、含量测定、结构分析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情况,并对灵芝多糖的发展利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孙娥  丁安伟  张丽 《天津药学》2006,18(5):46-49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纳米分散系的主要类型、制备方法、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作为一种新型给药系统,纳米分散系具有广阔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南药学》2017,(3):343-348
匹多莫德为广谱免疫调节剂,本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及资料,对匹多莫德的免疫作用机制、毒理学作用、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及其在感染性疾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明确其在免疫治疗中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6.
阿片类前体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提高代谢稳定性、膜通透性、延长作用时效、定位于脑内的化学传递系统、去除苦味、减少血浆蛋白结合率等6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阿片类前体药物的应用,对现有镇痛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代谢组学已然成为发现生物标志物的强大工具,可系统地分析生物体在疾病状态或者外源性干预下所发生的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在器官移植领域,代谢组学的应用有助于尽早地识别有排斥反应风险及损伤的器官,同时锁定免疫抑制剂毒性导致的代谢表型改变,筛选新的潜在器官移植生物标志物。分析技术的进步为代谢组学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综合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就代谢组学在器官移植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归纳,重点讨论移植器官损伤及免疫抑制剂药理学监测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更好地了解移植器官损伤的分子机制和药物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癌症化疗常伴随着系统毒性,靶向治疗已成为当今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ADCs)利用单克隆抗体(m ABs)对肿瘤细胞表面过表达抗原的特异性,将"弹头"药物(细胞毒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肿瘤细胞中以改善药物治疗窗。ADCs由"弹头"药物、抗体和药物的偶联链三个部分组成,其兼具了抗体的高特异性和细胞毒素的高活性。而随着抗体药物偶联物brentuximab vedotin(SGN-35,Adcetris)和trastuzumab emtansine(T-DM1,Kadcyla)的成功上市,ADCs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本文综述ADC的分子特征以及组分优化选择,并简单介绍ADC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