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他汀类药物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具有高效、安全和耐受性好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明显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强化调脂治疗在极高危患者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他汀类药物不但具有出色的调脂作用,而且还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稳定斑块、抑制血小板聚集与抗血栓、抗炎等非调脂作用。本文综述了他汀类药物目前临床应用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辛伐他汀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CR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一定程度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近期研究又发现,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作用远远超出调脂作用,其非调脂机制已渐引起临床重视,特别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保持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本文旨在通过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炎症反应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的观察,评价他汀类药物的非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苗 《海南医学》2012,23(6):119-122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调脂药,近年来它的非调脂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证实了其除了可以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进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致死率外,还具有改善内皮功能、抗炎、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等,这些非降脂作用即为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Pleiotropic effects)。研究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合理地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更好地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学辉 《当代医学》2010,16(14):37-39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疗效确切的调脂药物,除降脂作用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抗氧化、修复损伤内皮、稳定粥样硬化斑块、防止血栓形成、降低炎性反应等多重作用。其阻滞胆固醇合成,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作用已被临床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揭晓,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逐渐被认识,现将他汀类药物非降脂作用的临床应用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调脂药,近年来它的非调脂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证实了其除了可以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进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致死率外,还具有改善内皮功能、抗炎、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等,这些非降脂作用即为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Pleiotropic effects).研究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合理地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更好地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他汀类调脂及非调脂作用的临床新进展.方法 参阅相关药物具有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和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护肾脏细胞,抗肿瘤细胞的增殖作用,抗癌中的增敏及减少不良反应,抗骨质疏松,预防痴呆,免疫抑制等非调脂作用.结论 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血脂代谢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有学者认为他汀类调脂药物具有独立于调脂之外的直接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非调脂作用,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1].2009年1月-2009年6月,我们通过研究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IL-6水平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他汀类药物除调脂作用外 ,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的抗动脉硬化的治疗作用 ,如改善受损动脉的内皮功能 ,改善凝血-止血指标 ,抗炎及稳定斑块的作用。大量临床试验已证明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胆固醇 ,防治动脉硬化 ,减少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1,2]。1胆固醇与冠心病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高胆固醇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胆固醇水平越高 ,则冠心病的发病率越高。临床试验已经显示出在冠心病患者中降低胆固醇减少死亡和心肌梗死的令人信服的益处及在无明确冠脉疾病的患者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脏事件发生的有益作用。著名的Framingh…  相似文献   

9.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所谓他汀类药物为一大类其英文词尾为statin(他汀)的药物的统称,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调脂治疗,但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效应,远非单独由于血脂水平变化引起。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作用外,还具有多重作用,包括保护内皮、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增殖、抑  相似文献   

10.
李罡  郝英平 《疑难病杂志》2009,8(7):443-446
他汀类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有效药物。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具有调脂之外的心血管系统多效性作用,如抑制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改善内皮功能、调节神经体液反射、抗心室重构等作用,从而促进了他汀类药物在缺血和非缺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在心力衰竭预防治疗中的临床研究、作用机制及潜在的不良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贾圣英  黄全跃 《医学综述》2009,15(17):2661-2663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和病理性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血小板活化参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他汀类药物为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其效应已不局限于调脂作用。近年一系列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在有效调节脂代谢的同时,还可通过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等途径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后者可能与他汀类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三七总皂甙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小宝  徐侃 《医学综述》2008,14(24):3784-3786
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近年来,中医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从经验医学进入到实验阶段,大量研究已表明,许多中药治疗缺血性卒中取得了一些疗效。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三七总皂甙防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近况,认为三七总皂甙治疗脑缺血的实验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并探讨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钢  白雪  杨思进 《西部医学》2008,20(1):185-187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灶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西医治疗目前主要以溶栓、抗凝、降纤以及脑保护为主。脑梗塞在中医属于“中风”病,近年来应用中医药治疗脑梗塞机制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在改善血流变学、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脂、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及神经保护作用和针灸治疗的机理等方面,本文仅对这几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血脂水平与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脑出血、脑血栓病的发生与血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 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 C)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岛津CL72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74例患者血脂,其中脑梗死组76例,脑出血组98例,并与188例的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脑出血组TC、TG显著升高,HDL C及LDL C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的差异。脑梗死组、脑出血组病人血脂异常的检出率较高,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血脂异常是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首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入组在神经内科就诊的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并经CTA或MRA证实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所有入组患者进行1年随访,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复发脑梗死分为缺血性卒中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Cox回归模型确定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256例符合纳入标准,全部病例完成随访,30例(11.7%)随访期间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在饮酒习惯(P=0.028)、吸烟(P=0.007)、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45)、缺血性心脏病(P=0.002)、抗高血压药物(P=0.036)和他汀类药物(P=0.016)使用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不规则使用他汀类药物(HR=0.410, P=0.043)、吸烟(HR=2.253,P=0.04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R=0.327,P=0.029)、缺血性心脏病(HR=8.566,P<0.001)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结论 不规则使用他汀类药物、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吸烟和既往有冠心病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丹参黄芪合剂(SQHJ)对缺血性脑水肿及SOD活力的影响,探讨其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分别以丹参黄芪合剂小剂量(0.8 g/kg)、中剂量(1.6 g/kg)、大剂量(3.2 g/kg)对大鼠进行灌胃给药,并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形成急性实验性、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3 h后,断头取脑,检测脑含水量和...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32例脑动脉硬化、43例脑梗塞、38例脑出血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的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C、低密度脂蛋白C、载脂蛋白A及载脂蛋白B的测定,结果表明,脑动脉硬化患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C、载脂蛋白B100、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10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100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脂类代谢异常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黄铮  陈红武  钱毅 《循证医学》2007,7(4):245-246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随着总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冠心病死亡和发生的危险增加。但90年代初之前,降脂治疗对冠心病的疗效存在争议。围绕着这个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从4S到IDEAL等他汀类药物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中,可以看到他汀类降脂治疗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循证历程。循证医学的精髓,在他汀类药物用于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医学大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华 《医学综述》2006,12(10):638-639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仅次于心脏病及癌症,但却是病残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大多数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血栓形成所致,一旦脑动脉阻塞,缺血、缺氧区域的脑组织细胞即刻发生一系列的“缺血瀑布样反应”,最后导致细胞死亡。国内外学者对缺血型脑血管病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出,缺血性脑血管病最终将于基因治疗及细胞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成为脑血管病治疗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晓玲 《疑难病杂志》2007,6(8):460-462
目的探讨血小板形态在脑梗死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急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结果脑梗死急性期PLT明显低于TI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P<0.01),TIA组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脑梗死急性期MPV和PDW明显高于TI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TIA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PLT低于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P<0.01),MPV和PDW高于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P<0.01)。结论血小板的形态在脑梗死之前就发生变化,动态观察血小板3项参数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及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